评肢解马克思主义的几种形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种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形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作为工人阶级打碎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指南,它是完整的有机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因此,割裂这个体系,肢解马克思主义,便成为一些人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形式。由于这种手法是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所以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在西方,有人制造的所谓“马克思反对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反对马克思”、“青年马克思反对晚年马克思”和“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对立”等等谬说,可说是肢解马克思主义的突出例证。在国内,也有人用不同的手法和形式来肢解马克思主义。根据我所了解的材料,至少可以归纳为四种形式。
第一,把马克思主义多元化。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作为发展的科学,在与俄国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中,产生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它们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同属于一个科学思想体系,或者说是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具体化。因此,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对某些问题的具体观点和个别结论上,尽管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有不尽一致的地方,但就其基本原理而言,它们则是完全一致的,不存在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也不能把它们割裂为不同类型的马克思主义。
然而,我国有的学者却鼓吹马克思主义“多元论”,认为有多少位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阐释者和实行者就有多少种马克思主义,说什么“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就不同于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也不同于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并不同于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进而把列宁主义与修正主义并提,说什么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一样,都是在特定条件下“修改了马克思主义”,而毛泽东所说的马克思主义,通过列宁、斯大林的著作和“斯大林模式”,“更偏离马克思了”,等等。
第二,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传统的和现代的。
无疑,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大工业和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产生的。但是由此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只适用于解释自由资本主义那个时代的现象,而不能解释现代的资本主义现象,甚至完全不能解释社会主义社会的现象,则是不正确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自由资本主义的研究和剖析,不仅发现了资本主义这一特殊形态发展的规律,而且发现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中不仅包含着关于自由资本主义、一般资本主义的个别结论和原理,而且包含着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的普遍的基本原理。这些基本原理不会由于资本主义的变化而过时。它的关于资本主义一定时期一定现象的个别结论可能会发生改变,但是它的关于资本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将不会改变。
我国有些学者打着对马克思主义“再认识”的旗号,公然宣称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和“革新”。他们的所谓理由,就是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乃是“建筑在古典资本主义时代的批判理论”,它无法面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因而“面临着深刻的危机”。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区分为传统的和现代的。所谓“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他们有时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也称作“古典的马克思主义”、“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有时则把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毛泽东思想也包括在其中。他们之所以提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概念,并不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在现代的发展,而是用“传统”与“现代”来肢解整体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从而达到根本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对此他们讲得十分清楚:在这个“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的时代”,“今天我们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远非昔比。传统的东西终将和历史一起留在后面,新的篇章揭开了!”也有人主张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就是“要像克罗齐分析黑格尔的理论时,指出有哪些仍然‘活着’,有哪些已经‘死去’。”可见,划分“传统的”和“现代的”马克思主义,不过是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另一种表述。
我们认为,那种与所谓“传统的马克思主义”隔绝的、“革新”了的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在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当然需要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远不会过时、永葆其强大生命力之所在。但是,这种发展是继承性的发展,而不是丢掉基本原理的发展。列宁主义也好,毛泽东思想也好,都是这种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永远适合于当代,是不会过时的。
第三,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革命的和建设的。
有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和“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的划分。他们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只把革命作为自己的主题,现在世界上已经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的这个主题已经不够了,它应该增加建设这一主题,因而不仅应该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也应该有“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我们中国就是要发展“建设的马克思主义”。
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划分,最早出现在1983年的一篇文章中。文章提出马克思主义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一个是“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作者在后来的文章中曾对这“两种”马克思主义作了解释:“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建立起来前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着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心讲的是“社会主义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独立的“科学体系”,中心讲的是“社会主义将如何继续前进”。近年,更有人把马克思主义分为“理论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和“建设的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实践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有人则以“主题转变”为论据,公然宣称:“以无产阶级革命为主题”的马克思主义,“已经不足以解决现时代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许多重大原则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特别是自列宁以来所形成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已经与当前时代行进的步伐不尽合拍,已经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试图通过调整、变革或更新它的个别篇章或个别部分,恐怕未必能从根本上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应该“转变主题”、“更新方法”,重新创立“理论体系的新形态”。这种“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实际就是所谓“建设的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革命的和建设的,从以下的任何一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不科学的,不能成立的。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来说,它是革命的和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本质或属性,并不是说它仅仅是指导无产阶级砸烂旧世界而不是指导建设新世界的革命学说。列宁有时也把马克思主义称为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这既是强调它的本质,又是反对修正主义阉割其革命锋芒,而非说马克思主义只是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仍然是革命的、批判的。所以,不存在在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之外的独立的“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形态。从马克思主义面对的主题来说,革命和建设都是它研究的对象和所要解决的主题,因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中无疑地包含着关于革命的理论和建设的理论。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于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之外的理论新形态。
第四,夸大或否定马克思主义体系中某一组成部分的意义,破坏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质。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它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有其确定的地位,同时这三门科学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统一的整体。在马克思主义中它们只是学科性质不同,而不是根本地位或意义不同。所以,任何夸大马克思主义总体中某一学科或某一组成部分的意义,贬低另一学科或组成部分的意义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变化,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些国家的失败,以剩余价值学说为基本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以阶级斗争学说、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为核心内容的科学社会主义“已经过时了”,“失效了”。马克思主义中有价值的部分只剩下它的哲学,哲学也不是全部,也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只是所谓人的哲学或“哲学的人学”。这种论点可以说是毫无根据的。
不错,在当代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资本主义的确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些甚至是很大的变化,同时也的确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需要我们很好地研究。但是这种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他们的雇佣地位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他们依然是资本家的雇佣者。这样,我们就不能说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已经过时了。把马克思主义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从马克思主义中剔除出去,就把马克思主义肢解得支离破碎。而且他们似乎觉得只做这一层的肢解还不够彻底,把哲学部分的基本内容又去掉了,仅剩下所谓的“哲学的人学”。我们说,仅剩下的这一部分也是被作者大大歪曲了的。离开了历史唯物主义,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的哲学,能是什么呢?只能是历史唯心主义、抽象人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