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郊区化--兼论中西方郊区化比较[*]_建成区论文

沈阳的郊区化——兼论中西方郊区化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西方论文,沈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在我国80年代才开始郊区化过程,研究刚刚起步。亟待城市学界对我国郊区化的特点、机制、发展规律以及与西方的异同进行深入研究,发掘它对城市发展有利的一面,避免它可能产生消极影响的一面。本文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研究了沈阳的郊区化,内容包括地域划分、80年代是否开始、大体的强度、90年代的状况、机制分析和调控建议。初步比较了中西方郊区化机制的小同和大异。

关键词 郊区化 城市中心区 机制 沈阳 中西方对比

一个城市的发展始终受到向心力与离心力的推动。这两种力量的对比、转换,导致城市发展出现阶段性。郊区化(suburbanization)就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1~4]。近年来有文献报导北京[5]、上海[6]、广州[①]等我国大城市已经出现了城市中心区人口、工业外迁,进入绝对分散的阶段。沈阳的郊区化为这类研究又增加一个案例。

1 中心区、近郊区、远郊区的划分

郊区化是城市在一个时间段里的空间过程。郊区化研究首先要有城市中心区和郊区的地域界定[7]。在西方,城市中心区即行政上的中心市(central city)。郊区即中心市以外的建成区或都市区。在中国,有些设区市的中心区与区界相一致,比较明确,如北京的东城、西城、宣武、崇文4区;而有些城市,如沈阳却没有现成的中心区概念可用。沈阳市区共有9个区,下辖109个街道办事处(以下简称街道)和57个乡镇。建成区由和平、沈河、大东、皇姑、铁西5个区为主体的101个街道组成。我们分析了沈阳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参考现状住房地段一级区域的分布,确定以市府广场为中心的和平、沈河、大东3区中的31个街道为沈阳的城市中心区,大体上包括历史上的“古城”、“铁路属地”、“商埠地”。又以人口密度和非农化水平为指标[8],确定中心区以外的76个街道和12个乡镇为沈阳的近郊区。再向外的2个街道和45个乡镇为远郊区。这三部分的面积分别为25.8km[2]、689.3km[2]和2761.9km[2],面积之比为1∶27∶107,人口之比为1∶3.6∶1.1,人口密度之比相应为98∶13∶1。

图1 沈阳地域关系图

Fig.1 The regional relation of Shenyang City

2 沈阳郊区化的界定

2.1 沈阳市区人口分布变动:中心区人口下降,近郊区人口剧增

从1982年第3次人口普查到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沈阳市区人口年均增长率为1.97%。其中,城市中心区人口为负增长,8年间减少6.73%,即59424人;近郊区人口增幅最快,年均增长率为3.44%,比市区增长率高1.5个百分点,平均每平方公里增加了1000多人;远郊区人口增加缓慢,年均只有0.39%,远低于市区平均水平(表1)。

表1 1982年~1990年沈阳市区人口变动

Tab.1 Variation types of population in Shenyang in 1982~1990

来源:根据《沈阳市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整理。

又据人口普查对1989年自然增长率资料的计算,城市中心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0.39%。所以,中心区人口减少必然有人口的离心净迁出。远郊区的人口年自然增长率为1.65%,远高于它的人口增长率,说明远郊区有人口向近郊区或中心区的向心迁移。而近郊区的人口年均增长率远高于1989年的自然增长率0.60%。以上数据虽不足以精确量化人口的市内迁移,却可以推断沈阳现阶段同时存在着向心集聚和离心扩散两种力量,这两种力量在近郊区汇合,形成近郊区人口的快速增长。

2.2 不同户口状况人口的变动:中心区户籍常住人口减少,暂住人口增加

人口普查中总人口统计包括5种户口状况:①有正式户口的常住人口;②居住本地一年以上,户口在外县市的人口;③人住本县市不满一年,离开户口登记地一年以上的人口;④人住本县市,户口待定的人口;⑤原住本地,现在国外工作或学习暂无户口的人口。我们可把②③④归并,统称为暂住人口。将沈阳中心区的人口变动按户口状况分解,可以发现,1982年~1990年间,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59424人,其中在国外工作或学习暂无户口的人数增加361人,微不足道。常住户籍人口实际减少了9.0%,达78590人,高于总人口的下降幅度。而从外地迁入的暂住人口增加了181.4%,实际增加18805人。市区暂住人口增长的重点也在近郊区。由此可见,城市中心区也同时存在着向心集聚和离心分散的两种力量,不过,以人口而论现在以离心分散的力量为主。

2.3以街道为单元的分析:高、中速下降型几乎全在中心区,超高速增长型全在近郊建成区边缘

沈阳城市建成区由中心区及近郊区相互连接的101个街道组成。以街道为单元,按1982年~1990年人口的增减幅度分为高速下降(<-20%)、中速下降(-20%~-10%)、低速下降(-10%~0%)、低速增长(0%~10%)、中速增长(10%~20%)、高速增长(20%~50%)和超高速增长(>50%)7个类型,分布如图2。若通过市府广场作2条建成区人口变动的剖面图,则都呈现中间低下、边缘高耸的“U”型曲线,从中心区向近郊建成区边缘,人口变动类型由中、高速下降型过渡到高速、超高速增长型。一般距市中心(市府广场)1.5km~2.5km以内的中心区人口下降幅度较大;距市中心3km~5km范围,即近郊区邻近城市中心区的地域,人口变化以增长类型为主,个别街道属于下降类型;距市府广场6km~12km,即建成区的边缘地区,基本属于超高速增长类型(图2)。

图2 沈阳建成区1982年~1990年人口变动图

Fig.2 Population variation of Shenyang's Built-up Area in 1982~1990

沈阳城市结构的集中程度不如北京高,所以人口下降型街道的分布也略比北京分散[5]。总人口下降的40个街道有24个分布在城市中心区,占中心区31个街道的77%。这24个街道共减少人口85120,占40个人口下降型街道人口下降数的68%。4个高速下降型街道,团结路(-37.36%,减少了9255人)、南站(-33.95%,15093人)、北道口(-21.25%,3719人)、中街(-20.03%,6240人)全部在中心区。15个中速下降型街道中的9个也分布在中心区。其余的下降型街道集中在京哈铁路以西的皇姑区南部和铁西区政府附近。后两片与中心区也很近,基本上能连在一起,呈东西向分布。属于超高速增长型的21个街道呈东西向带状分布在近郊建成区南北边缘,与人口下降型街道带平行,距离中心区并不远。

2.4 小结

从人口变动分析可以确定,沈阳郊区化的过程刚刚开始,中心区常住户籍人口外迁的强度在1982年~1990年间为8.9%,在中心区内部还有差别,大多数的街道人口下降幅度在10%以上,个别街道在20%~40%以上。总的来说,强度还不大,人口外迁的距离不远,郊区化导致建成区的向外蔓生。

3 沈阳人口郊区化的实证分析

为了判断90年代上述过程是否仍在继续,作者实地调查了两个街道的最新情况。

3.1 中心区小西街道的人口迁出

小西是中心区内属于沈河区的一个街道。1994年迁往市内其它地方的人口共1028人(图3),占该街道常住户籍人口29226人的3.5%,是1982年~1990年年均迁出人口的一倍以上。迁到城市中心区内其它街道的人口占迁出人口的32.7%;迁到远郊区的只占1.6%。绝大多数即65.7%的人口迁到近郊区,主要是近郊建成区南部边缘的文化路、艳粉、新兴等街道,这3个街道以前分属超高速、中速、低速增长型,说明人口从中心区的迁出强度在继续增加,而迁入地的范围也在向近郊区边缘扩大。

图3 1994年小西街道市内人口迁出方向

Fig.3 Population emigration of Xiaoxi Street Committee in 1994

3.2 近郊区泉园街道的人口迁入

泉园街道位于近郊建成区的东南边缘,是1982年~1990年期间人口增长率最高的街道。1994年市内迁入人口2538人(图4),占当年常住户籍人口19773人的12.8%。其中由市中心迁入的人口占迁入总人口的32.5%,由远郊区迁入的人口占12.3%,不足城市中心区迁入人口的一半,55.2%的迁入人口来自近郊的其它街道。迁入泉园人口最多的街道是中心区的团结路和园路街道。说明近郊区人口增长来自中心区的扩散力量大于来自远郊区的集聚力量,郊区化在继续。

图4 1994年泉园街道市内人口迁入方向

Fig.4 Population immigration of Quanyuan Street Committee in 1994

3.3 小西、泉园两街道的寄住人口

寄住人口是指沈阳市在某街道居住却不持有该街道户口的本市常住户籍人口,是人户分离的形式之一。位于中心区的小西和位于近郊边缘的泉园寄住人口状况截然不同,值得引起重视。小西街道1994年的寄住人口仅占常住户籍人口的7%,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很小。而泉园街道的寄住人口为20500人,是常住户籍人口19773人的一倍多。据分析,泉园的寄住人口主要来自建成区(含中心区和近郊区)。因为城市建成区边缘的学校、托幼、商饮服等设施不配套,招工就业条件也不如中心城区,居民在这里解决了居住问题,却不愿意将户籍迁至此地。因此寄住人口现象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郊区化的真实强度。

4 沈阳郊区化的机制

4.1 郊区化的基本动力来自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土地由无偿使用变为有偿使用,土地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推动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向优化和高效益转化,总的说来城市中心区更适合于土地收益率高的商业、贸易、金融、旅馆等第三产业用地,郊区更适宜于作为对地价承受能力较低的工业、仓库、居住用地。

沈阳在1979年开始实行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此后,对各类不同用地的收费标准做了原则规定,拟定和颁布了《沈阳市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试行办法》,开展了城镇国有土地地籍调查,并发放“国有土地使用证”。1993年沈阳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明确提出,要采取各种办法,确保出让的土地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近年来,沈阳市将全市土地从优到劣划分为一至十级。城市中心区包含了全部的一级土地和绝大部分的二级土地,其余部分为三、四级土地。郊区土地等级由中心向外逐渐降低。对不同级别的土地,按照商业、娱乐、旅游、金融用地,公建、综合用地,高、中档住宅用地,工业、仓储、运输用地和普通住宅用地等使用性质,制定了土地出让金标准。沈阳中心区繁华地段,地价可达2000元/m[2]至3000元/m[2],甚至上万元,而在近郊经济开发区土地价格却只有200元/m[2]左右,地价相差10倍以上。近郊区地价低于中心区,区位却又接近中心区,便于从中心区获得资金、技术、信息和利用基础设施,又能够与外部经济取得联系,是工业、仓储、居住用地的理想区位。由此而引发的产业结构空间调整和郊区住宅建设大大推动了沈阳的郊区化。

4.2 产业结构的空间调整推动了沈阳郊区化

沈阳提出城市中心区发展大流通、建设大市场的构想,要把沈阳建设成为东北的物资贸易中心、金融信息中心,沟通全国,联络世界。在城市中心区的西、东、北部将形成3大中心商贸区。现在总投资84亿元的46座超过10[4]m[2]的商贸大厦已经部分建成或正在建设。城市中心区日益上扬的地价、税收使企业的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工业部门,特别是重工业和大型工业企业,越来越难以在中心区立足。因此,为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工业郊区化提到了日程上。

沈阳市对工业企业外迁做了布署和实施。沈阳市轻工局利用地租级差,实施了“腾笼换鸟”的易地搬迁工程;沈阳市计委1994年对76家企业做了易地改造和建设规划;规划、环保等部门对104家污染扰民、占用城市规划绿地和道路、占用文物古迹、土地严重不足、以及厂点过于分散的工厂,制定了向郊区扩散的规划。

实践证明,工业企业外迁减轻了城区污染,腾出了中心区高租金土地,有力地支持了第三产业发展,也为工业自身的发展获得了土地空间和资金,加快了企业的技术改造、产品结构调整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企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郊区化发展。

4.3 80年代以来郊区住宅建设为郊区化创造了物质基础

沈阳解放40多年,住宅建设经历了曲折的过程[9]。从国民经济恢复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全市住宅建设投资2.9亿元,平均每人新增1.4m[2],是健康发展时期。1958年至1976年,片面强调生产,忽视生活,住宅建设严重不足。19年间,每年住宅投资平均比“一五”时期下降57.3%。1976年市区人均居住面积仅为3m[2],住房匮乏困扰着沈阳。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筹资建房的运行机制。1979年后,沈阳大规模建设近郊住宅,有计划地有偿征用近郊土地。1978年至1988年,新建成住宅1996.4×10[4]m[2],年均建成住宅195.8×10[4]m[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1985年为4.42m[2],1988年5.2m[2],1990年达到5.66m[2]。根据沈阳市规划局对1981年至1991年完成的2×10[4]m[2]以上146个住宅小区的不完全统计,68%的住房建设,约600×10[4]m[2]建在近郊区。人口密集的中心区住房短缺和近郊区居住功能的实现,为中心区人口外迁提供了机遇和物质基础。

4.4 现代化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是郊区化的助推器

1978年以后,沈阳的城市道路和通讯设施建设逐步进入全面发展阶段。新建、改造和完善了中环路,拓宽和打通了沈阳南北、东西干道,改造铁路与城市重要道路之间的交叉路口,基本形成功能齐全的城市道路系统。1986年全面兴建全长55.7km的外环高速路和14条城市出入干线。截止1993年,国家重点工程京沈哈光缆沈阳段288km光缆敷设完毕;自动声讯系统开通;无线寻呼40万用户系统投入运行;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达40.3万门。

城市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了经济联系的距离摩擦系数,缩短了城郊联系时间,降低了大城市集聚性对工业和居民的吸引力,刺激沈阳中心区人口和企业的外迁。

4.5 居民需求行为对郊区化影响的两面性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居民需求行为有自身的特点,对郊区化有不同的影响。对沈阳市80户居民的问卷调查表明:①居民改变居住地点的动机中,满足家庭人口对居住面积需求的占63%;改善环境和服务设施需求的只占22.2%。反映沈阳居民迫切扩大居住面积是促进郊区化的需求行为。②居民熟悉周围环境,建立了一定社区联系网络之后,多数不愿意变更居住地的占68%,只有12%的居民自愿迁往它地。这是阻碍郊区化的需求行为。③居民以单位分房等被动形式搬迁的占64.5%;以小孩上学方便等主动形式搬迁的仅占20.9%(表2),说明居民多数没有能力随意选择地点购买住房,沈阳郊区化主要是由单位(分房等)和政府(征迁等)组织、居民被动适应的郊区化。

表2 居民搬迁原因分析

Tab.2 The causes of residents' migration

5 中西方郊区化的对比

从沈阳、北京等城市郊区化现象的分析,可归纳出目前中国城市郊区化的机制图(图5)。我国的郊区化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特别是在城市土地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后才开始的。城市土地有价,才导致城市土地功能置换,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当前刚开始了人口和工业的外迁,金融、商业、办公业和其他较高级的第三产业功能在中心区得到强化。这种功能置换能得以实现,与旧城的更新改造、郊外的新区建设以及城内外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又互为促进。当然,这一切又恰好有大量资金的投入作基础。

图5 中国城市郊区化机制图

Fig.5 The mechanism of suburbanization in China

从中西方对比中可以初步得出,郊区化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中心区向心集聚到一定程度后客观存在的一个阶段。到这个阶段,人民生活开始富裕,提出了离心迁移要求,城市交通条件得到改善,为这种迁移提供了可能,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土地级差地租这一只无形的手在推动着这一过程。从宏观背景的这些方面来讲,中西方的郊区化有相似之处。若中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去,城市是否也会进入郊区化过程,目前难以肯定。至少北京在1964年~1982年间中心区人口仍在增加,但人口密度最高的宣武区人口绝对量曾略有下降[5]。现在发现的中国大城市中心区人口绝对量下降的时间都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宏观背景上所不同的是中国郊区化开始的时间比西方晚得多,但用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来衡量又比西方超前[5]。

从微观动力方面考察,中国的郊区化与西方的差异是巨大的。西方中心市的社会、环境状况恶化,对人口外迁产生推力作用。而中国城市是在土地市场化后,因功能置换带来的旧城改造推动人口和工业的外迁,人们对中心区仍怀眷恋之情。西方城市人口迁往郊区主要追求良好的环境,而中国居民则主要为了能扩大一点住房面积,改善最基本的生活空间。家庭轿车的普及为西方的中产阶级打开了通向郊区的大门。在中国尽管居民的小汽车占有量有上升趋势,但对郊区化基本不发挥作用。因此,总的来说,郊区化在西方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在中国,虽属自愿但主要是被动的过程和有组织的行为,这是中国各大城市都大量出现人户分离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中国大城市郊区虽然也有纯粹自发购买高级商品房的住户,但毕竟只限于各类“大款”,数量很少,他们也不一定是从城市中心区迁来,甚至不一定是本城市的居民。工业外迁的机制倒有很大的相似性,追求廉价的土地,客观上有利于城市环境的改善。

由于郊区化机制上的中西差别,也就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结果。在西方,很长时间以来是低收入者在内城集聚,富裕阶层从中心市外迁,导致中心市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中心衰败[10]。而中国城市中心区魅力依旧,在高强度的资金投入下,欣欣向荣,绝无衰退迹象。在旧城改造过程中,能买得起商品房(以后也买得起小汽车)的富裕阶层可能留在中心区。而外迁的是并不富裕的工薪阶层,他们为了取得较廉价的住房,迁到离中心较远的郊区。最近的将来他们也不一定能买得起汽车。因此中国的郊区化主要是近域的扩散,导致不尽合理的交通流和建成区的蔓延。以上可简单概括为表3。

表3 中西方郊区化之比较

Tab.3 Suburbanization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countries

6 郊区化的调控

为了使沈阳已经开始的郊区化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几条调控建议。

6.1 要统筹规划城市土地的功能置换

沈阳好几个职能部门都有自己的企业外迁规划,但缺乏协调,不利于实施。建议在主管市长的主持下,以规划部门为主体,组织各委、办、局,并吸收专家学者参加,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调整、完善城市规划,统筹规划土地合理使用方式、产业布局和功能置换时序等,明确郊区的地位、作用和分工,并协调和监督各部门在计划上的一致性。

6.2 加强郊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外迁企业和居民以政策优惠

企业郊迁需要大量的资金,还要承受一定的搬迁损失,因此资金缺乏是困扰企业外迁的关键之一。可以考虑把零散的同行业或性质相同的外迁工厂集中起来,组成工业小区或安置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帮助投资建设健全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并给予郊迁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减免企业税收,把企业旧址有偿出让金的主要部分归企业所有等。

为了鼓励居民人户同时迁到郊区,首先要搞好迁入地的生活服务设施,提高迁入地教学质量和医疗水平,并在工资待遇、住房、就业、上学、购房低息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沈阳市建设动迁安置实施细则》中规定从中心动迁区边界到安置地区最近边线2km至4km(含4km),给予补助费1000元;4km以上每远1km增加300元。这种无关痛痒的补助标准无助于吸引居民外迁。

6.3 城市郊区化要防止城市建成区“摊大饼”式发展

沈阳的案例表明,由于受当前交通方式的局限,住宅、人口、企业的外迁一般都距城市中心区较近,郊区化基本上形成“摊大饼”式的建成区蔓延。西方国家为保证郊区的合理有序开发,曾采取小块土地买卖原则、环境卫生法规、分区条例和用地规划等控制措施。如英国的绿带政策就使城市保持了良好的环境,大量的城郊土地没有被大规模的郊区推进所吞没[11]。为了防止我国特大城市建成区过度蔓延,必须采取必要的手段。如:

①应对非法占用绿地、隔离带等非建设用地的单位,征收高额补偿税金,迫使土地还原其原有的性质;而对管理绿地、隔离带的单位,实行减免土地使用税,并提供部分政府基金以保证土地使用性质不变,维护城郊边缘的环境质量。

②及早发展城市远程快速大运量公共交通,促使城市跳跃式分布。目前沈阳公共电、汽车速度慢运行距离短,不能快速远途输送乘客。私人拥有最多的自行车,难以充当城郊通勤的手段。私人摩托车在冬季较长的沈阳,不能满足安全舒适方便的要求,并使交通组织复杂化。沈阳市规划的“一横两竖三环”快速城市道路系统及正在酝酿的轨道交通系统,将会有助于解决郊区化过程中中心区与郊区的联系,形成良好的城郊空间结构。

③依托有一定基础的城镇或居民点,建设较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形成有凝聚力的相对独立的郊区城镇,使城市中心区人口、工业企业等彻底迁移到郊区,减缓交通的压力。

6.4 正确处理郊区化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关系

沈阳和北京一样,都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当前商品大潮下,有些开发商一味追求投资回报率,抬高建筑容积率,因此郊区化过程中城市土地功能置换和旧城改造如何能有利于保护而不是破坏古城风貌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沈阳故宫的整体环境已受到其北侧高大商厦的破坏就是一个值得引以为戒的例子。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来稿日期:1996-06;收到修改稿日期:1996-09。

SHENYANG'S SUBURBANIZATION:SUBURBANIZATION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Zhou Yixing Meng Yanchun

(Department of Geograph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

Key words suburbanization,urban central area,mechanism,Shenyang City,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Abstract

Since 1980's,suburbanization has been beginning in China.Research on suburbanization has been done lots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whereas its research is just begun in our country now.In order to explore its benefits and avoid its ill side effects on urban development,it is urgent to work hard on the essence,mechanism and law of suburbanization,an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Therefore,the article makes the research on Shenyang's suburbanization.It is composed of the following parts:1.Defining division concept on urban central area,inner suburb,and outer suburb.2.Testifying the beginning of suburbanization since 1980's and its intensity by checking thedata of the third and forth census.3.Describing 1990's suburbanizationby positivism study on two samples.4.Analysing the suburbanization mechanism,specially emphasizing the system of land paid use.5.Giving suburbanization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6.Suggesting some policies of adjustment and controlment on suburbanization inview of existing situation.

注释:

①周春山.改革开放以来大都市人口分布与迁居研究——以广州为例.中山大学博士论文.

标签:;  ;  ;  

沈阳郊区化--兼论中西方郊区化比较[*]_建成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