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校网络课程体系构建
王英哲,于盛达
(大连海洋大学,辽宁 大连)
摘 要: 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党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党课体系,提高党校教育的效果,利用移动互联网来提高党建工作的生命力和表现力。手机APP则是“互联网+”背景下构建高校党校网络党课的最主要建设方向。
关键词: “互联网+”;高校党校;网络课程;翻转课堂;APP
在“互联网+”背景下,要提高党建工作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就必须充分利用好互联网。为党校学员提供灵活学习空间和时间,加强党校网络课程建设势在必行。
一 大连地区高校党校传统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
1.教学内容生硬僵化,不与时俱进。党课内容以党章党规、党史党情、入党动机教育、时事政策等为主,没有充分与社会热点结合,脱离学员的需求。
车辆段压实度和承载力要求高,控制每层回填压实厚度不得超过30cm,确保后期整体沉降在可控范围之内。同时合理布置临时排水沟网,确保工作面下过雨后不积水,不影响下一层的填筑施工,保证施工质量。
式中α和β均为任意复数,表示两种状态的概率幅度,满足正交性,|α|2和|β|2分别表示两种状态的概率。与经典比特不同,量子位不仅可以处于0态或1态,还可以处于两个基本状态的线性叠加。在计算过程中,每个不同量子的概率幅会互相干涉,并且可以进行量子并行计算。完成编码后,初始化种群P(t):
我们记忆的地图如同海星那样慢慢以过去为圆心,向我们的现在慢慢展开。过去与未来的关系是绘画的一个中心,也是一条用于凝视徐浡君(中国云南,1964年出生)作品的精确的轴,他的很多作品都是诞生于这种时间差中。这种时间差有时候像天象那样神秘,伴随着破坏性。而这种破坏性,即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这种破坏性,正是徐浡君的表现力所在。是他在路上的家,他跨越在国境线上的祖国。
2.教学形式缺乏创新。授课方式以“填鸭式”“灌输式”的知识讲座为主,讲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足,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无法适应当前经常性党员教育培训,学生有排斥上课的倾向。
3.考核方式不完善。党课教育考核方式主要以统一考试、撰写心得的方式为为主,缺乏对党课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估。
二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校课程的优势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校课程的内容丰富,突破枯燥的文字和课堂讲授的线性模式,形成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维信息有机融合;中央、省市党委的精神、指示、政策措施等重要文件及重大工作部署等部分教育内容可以及时更新。
皇上很为难,说,这几年,秀容兵都分散了,要把他们召集起来也不容易。你先去守桂州,召集秀容兵一事,我放心上就是。
(一)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校课程与传统高校党校课程相比,具有以下三点优势。
1.明确区县党委统战部门编制和机构设置的规范要求。根据统战资源和统战工作发展的实际,结合机构改革,盘活统战系统内外的编制资源,优化区县党委统战部门的机构设置,明确必须设置的科室和人员配置,对总编制、编制类别、各部门科室分配情况和领导职数、专职兼职的配备提出指导性意见,破解统战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问题,特别是要突破新领域统战工作“下面没有针、临时找根针”的尴尬局面,让基层统战干部精力分配有术、工作落实有力,更好适应新时代基层统战工作新发展新变化的基本需要。
(二) 拓展学习空间,学习时间灵活
高校党校网络课程授课对象主要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大学新生和非党教师、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含学生党员和教师党员)、学校中层党员领导干部,学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含校党委委员、党委常委)。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含学生党员和教师党员)一般由二级学院负责管理,党员领导干部由学校组织部门负责管理。不同层次的党校学员,根据课程安排和学习需要,每一学年都应该修读一定的网络党课学分。
(三) 教育目标和手段的针对性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校课程可以更加凸显出网络党校教育的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优势。一方面,“网上党校的课程经过党校教师和专家的精心设计,为不同的学员量身设置学习课程和测试内容”[1],学校可以为学员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安排;另一方面,党校学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学习需要,选择不同的内容加以学习。
三 高校党校网络课程体系的构建
网络党课课程资源主要由校级管理者和二级学院党校管理者发布,在网络党校注册的普通学员也可以上传各类课程资源以及学习资料,经两级网络党校管理员审核方可发布,这一方式可以形成优质课程资源传播与共建共享模式。
(一) 高校党校网络课程授课对象与学习标准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校网络课程的数字化、信息化极大拓展了学员的学习空间;网上党校教育突破时间限制,为学员提供了充分的时间选择便利,学员只要想学,随时可以学,教学方式灵活。学员由固定时间、指定地点学习变为随时、随地学,极大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
(二) 网络党课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校党校网络课程体系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公共任选课。
必修课是不同层次的学员必须学习的课程。以知识性内容为主,主要包括党的基本理论、党史党情、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等,课程内容比较固定。这类课程根据学员层次,由系统自动导入学员学习计划列表,无需学员自己选课,有严格的课程考核标准。
例如,在学习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和疾病的预防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空气状况为依据,比如,相对于北方而言,在冬季雾霾的情况会相对严重,教师可以以此为例,加强学生对于呼吸道系统的安全保护意识。
互联网催生了“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的产生,“翻转课堂在高等教育中是坚持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3]。
公共任选课针对全体学员开设的开放式课程。公共任选课包括时事要闻、全球热点等方面的内容。公共任选课的设置鼓励共建共享,各层次的学员都可以将上传课程资源到网络党校资源库,与全体学院分享学习资源。公共任选课仅需学员收藏公,便可以在课程列表中查看。
(三) 网络党课课程资源建设
微课是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 段 音 频 或 视 频 ,一般要求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4]。微课是一个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随着智能手机和iPad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越来越普及。
高校网络党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紧紧围绕党校的教学任务进行,根据党校的培养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2]。
2.“翻转课堂”与“微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党课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在翻转课堂这一理念下的“微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
选修课是结合不同层次学员学习实际需求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党性修养、能力提升等内容,更具有灵活性、时效性。学员需要在网络党校课程系统中自行选择课程。选修课程由校级党校管理者进行设置,也可适当给予二级学院管理权限,丰富体系建设。
1.课程资源建设者与管理者。高校组织部门要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等部门合作,通过教研教改、课题立项等办法,调动学校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投身于翻转课堂的建设,积极开发精品视频公开课等网络党课教育资源,使学生哪怕躺在床上只要有兴趣就可以接受党课教育。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旨在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高校有优质的师资队伍,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有教研教改的便利条件,更有为我们党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接班人重要职责,必须紧紧抓住“翻转课堂”这一先进教学理念,开发建设出更多的优质“微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满足高校党校网络教学的需要,更好地支持学员将工作、生活与党校学习紧密联系,促进个人发展。
(四) 网络党课课程考核
网络党课课程可以采用多种考核评价方法,将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具体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以党课学员的网上题库测试、心得体会、社会调查报告、论文等方式为主,力求客观真实地评价学员的学习效果。本课题组认为,高校党校网络课程的考试方式不应以写心得交体会为主,而应通过党校答题系统自动完成学习效果测试。
各高校应引入或自己研发党课课程考试系统,利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资力量和专业学科力量,整合党课网络课程资源,形成各门课程的考试题库并导入考试系统;每门网络党课,尤其是必修课,应该规定学员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学习,并在指定时间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机房,统一进行网上综合测验,以考察学员的实际学习成效。
根据形成雾的地域和机理,可把雾分成平流雾和辐射雾两大类,海雾通常为平流雾,而内陆雾通常为辐射雾.基于Gamma分布模型的,平流雾和辐射雾的谱分布与能见度的经验公式分别为[19]
四 高校党校课程的手机APP应用趋势
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手机移动端接入移动互联网,并提供海量资讯和信息化服务是必然趋势。APP主要指安装在智能手机上的第三方应用程序软件。随着智能大屏手机和iPad普及,人们逐渐习惯了使用应用客户端上网的方式。APP“实现了全所未有的互动体验,已成为高校大学生一种全新的社交和生活方式,成为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5]。
调研发现,目前大连地区高校党校学员近88%的被调查者认为如果有一个关于党校课程的手机APP,可以随时在线学习、交流,党校培训的吸引力和党课的学习效果会有很大的提升。课题组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输入 “党校课程 APP”,没有搜索到相关研究成果。
立足高校传统党校培训经验,瞄准手机移动应用APP,开发手机党校 APP平台,提供文字、图像、视频等大量学习资源以及交流平台,从而打破传统学习方式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提高党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激发了党校学员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扎扎实实地提高党校学员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楠,王元彬.新时期高校党校教育网络化建设初探.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9(12).
[2] 刘禹,等.高校网络党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4).
[3] 王静,等.浅析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决策探索[J].2018(12).
[4] 许樱蓝.浅析微课在中职商务英语课堂的运用.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J].2018 (6 ).
[5] 冀翠萍.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12,22(01).
本文引用格式: 王英哲,于盛达.“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党校网络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9,6(38):106-107.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38.053
基金项目: 本文为大连海洋大学社科联立项课题《“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党校课程体系构建》(立项编号2016xsklyb-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王英哲,女,汉族,吉林镇赉县人,硕士学位,大连海洋大学机关党总支书记、组织人事部常务副部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党史党建、学生工作。于盛达,男,汉族,辽宁大连人,硕士学位,大连海洋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