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企业群体治理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生代论文,群体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企业治理面临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比较突出,各地发生多起企业化群体事件。笔者认为这既有企业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原因,也有制度性的障碍,导致企业群体制度的严重缺失。
一、现状分析
1.企业群体组织缺失。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没有务农经历,吃苦耐劳精神下降:家庭生活压力小,凭兴趣选工作,对工作挑剔,满意度低,愿意到工作轻松、地位高、有趣的岗位,所以跳槽频率高。调查表明,企业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频率是老一代的近6倍。这种漂泊不定的心态羁绊了他们的就业,试想谁愿意雇佣一个随时有可能变动的员工,更谈不上有较高的工资收入。另外,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教育质量欠佳以及职业教育发展滞后,在文化水平和技术技能方面处于劣势,人力资本水平不高,职业层次偏重体力付出,大多从事对技术要求不高的职业或者传统的建筑行业的工作,对新兴的技术掌握甚少,缺乏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因而无法满足市场对高级专业技术工人的需求,只能在低级劳动力市场徘徊,收入水平难以提高。偏低的收入,让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缺少了组织基础,缺乏产业组织纽带。
2.企业制度性障碍。在笔者对524位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问卷调查中,对“将来准备在哪里定居”选项中有29%选择县城、15.1%选择地级市、16.4%选择大城市,共计有60.5%选择在县级以上城市定居。但是,他们在回答哪些是经常打交道的对象时,只有13.9%与社区居民委员会、4.9%与社区公共服务站打交道,共计只有18.8%与社区经常打交道。尽管中央早在“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但是,在许多地方城乡一体化政策和制度尚未真正落实,受户籍制度、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教育政策等多方面的制度排斥,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家庭还不能与户籍居民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特别是,当他们遭遇工伤、失业、疾病、年老、贫困等生活风险时,无法得到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援助和保护。
3.没有稳定的职业,企业归属感低。绝大多数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大多聚居在房租低廉的城乡结合部地区,且居住地不稳定,处于社区管理真空状态。有调查显示,仅有28.15%的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平时与城市居民有交往,其中主要交往对象为“当地人”的只占8%,大多数在城市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的交友圈仅限于同乡、同学、亲戚和同事。而交往、接触的困难又直接阻碍了农民工的企业归属感、价值认同观念的形成,造成农民工的企业组织归属感缺失。
二、企业新生代农民工企业化治理的对策
1.加强对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
(1)加强对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为新生代农民融入企业提供素质基础。企业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和培训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提升受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素质:二是普及产业组织常识和产业法律法规知识,引导其培养对产业文明的认同感和对企业生活的责任感:三是法制观念教育,帮助其树立现代公民意识、平等意识,培养在多元化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发言能力、依法维权能力。加强对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是增强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发展能力,加快企业新生代农民工融入产业社区的有效途径。(2)采用政府主导,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参与的方式进行培训。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企业新生代农民工中有42.3%的人外出务工的动机不再是“赚钱养家”那么简单,而是为了寻找发展机会。2012年,一些产业组织启动“农民工免费上大学”项目,依托各级职工学校、职工培训中心,在五年时间内,帮助1000名优秀农民工圆大学梦。除了各级职工学校、职工培训中心、市民学校、社区学院、社区大学外,政府补贴高职院校招收一定数量的企业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这样既可以提升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素质,又可以提升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道德境界和法制观念,以达到增强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的目的。(3)创新教育培训的组织方式,吸引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企业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性大,这就要求创新教育培训组织方式,让尽量多的“企业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到各类教育培训,例如,消防安全教育可用知识竞赛方式,还可利用同乡会组织形式进行培训教育,等等。
2.创造企业新生代农民工企业社区定居的条件
(1)企业为农民工获得城镇住房制定相应的福利制度。“企业新生代农民工”要想摆脱“漂移”状态,“居者有其屋”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拥有住房是人类基本生活条件之一,处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第一层次衣、食、住、行,只有当这些条件都满足之后人们才能正常地从事各种活动。农民工大多居住在工棚、自租房或单位宿舍。一般情况下,不仅房间内卫生设备缺乏,共用自来水龙头、厕所、淋浴,在使用高峰时段非常拥挤甚至出现混乱不堪的局面,而且居住地周围环境很差,脏、乱、噪音污染严重,缺少绿化无物业管理。这种生存环境会使农民工产生强烈的被排斥感,这加剧了新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焦虑心理,促使他们更加自卑和敏感,个别甚至产生了强烈的被剥夺感以及仇视社会的心态。(2)必需着手解决他们的工资收入,从社会保障入手,避免陷入增长性贫困,逐步消除他们与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为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提供经济保障。(3)建立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农民工住房问题的解决,不依靠住房公积金制度从中起作用是不可能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要大包大揽,要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协同努力,扩大公积金制度覆盖面,把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的范围内。(4)廉租房是目前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首选途径。由于廉租房进入退出机制灵活,也比较适合农民工流动性大的特点,所以城市政府可以把农民工纳入廉租房体系,通过租房居住的模式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另一种保障方法就是修建民工公寓,专门用于农民工居住。由于农民工不同于城市低收入家庭,所以民工公寓可以采用和城市廉租房不一样的规格,比如建设由两三户民工共同租住的套型。
3.增强产业组织互动,发挥企业社区功能
(1)发挥企业社区功能,为企业新生代农民工融入产业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企业社区作为群体交往的最小单位,可以增强组织互动,创造良好交流的组织环境。企业新生代农民工要想真正融入企业组织,融入企业社区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种群体之间的交往可以促进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减少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矛盾。因此,要加大社区内对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发展做出贡献的宣传,营造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的氛围。(2)增强产业组织互动。企业要完善产业文化,发挥各级产业组织在引导职工文化,调整组织发展策略的同时也要鼓励企业新生代农民工与各个产业群体和谐相处,相互沟通。积极主动地进行产业组织的人际互动,让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到产业活动中来,依托各类产业组织,开展一些趣味活动,例如,竞技比赛、师徒活动等,让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形成紧密的新型群体,发挥传统的“产业组织”优势,使得新生代农民工本土化接触,拉近群体组织化治理的情感距离,从而增强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对产业组织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创新组织管理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方式。在企业建立新生代农民工服务和交流中心,提供企业新生代农民工之间接触的机会和场所,满足他们情感上的需要:与他们交朋友、深沟通、广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心理和需求,为他们提供各种帮助,例如,图书借阅、房源信息、子女读书、就业政策、法律法规教育等方面的咨询服务。(4)执行和宣传政府有关农民工的政策。我国已经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这是中央有关部门就农民工融入社区问题下发的第一个专门性政策文件,首次从国家层面描绘了农民工参与社区生活的“路线图”,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提供了制度依据和保障。企业组织在切实保障农民工参与社区自治的权利,探索农民工参与社区选举的新途径具有重要作用。企业治理本土化,体现在产业工人在企业社区有合法固定住所、社会制度保障,依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参加本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选举。企业作为社区基层组织之一,应认真执行好这一关于农民工融入社区的专门性政策文件。同时,社区要对外来务工人员做好政策宣传工作。例如,外来务工人员可申领市区《居住证》,持证享受支领住房公积金、生育救助政策、传染病免费医疗等福利;又如,产业组织制定《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救助办法》,建立一些专项基金。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对本土制度以及一些产业政策还不够熟悉。如果不进行广泛宣传,许多农民工有可能不知道这些政策,《1亿特困救助金4年只发了50万》就是一个例子。
总之,企业组织和产业化治理是个体和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或不同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并以构筑良性和谐的产业社会为目标。对于企业新生代群体,融入现代产业社区生活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制度条件:一是在物质层面有一份可以带来相对稳定收入的职业保障制度;二是在社会层面中参与社会交往,认同所在产业社会的企业组织制度;三是心理层面,在融入产业社区生活的过程中愿意接纳并认同当地人的价值观。只有企业新生代群体在经历生存适应、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过程后,才能真正完善企业群体的产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