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过剩条件下的重工业化趋势及其国际竞争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劳动力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结构之谜:劳动力过剩条件下的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趋势
国际经验表明,在一国工业化过程中,由于技术进步、恩格尔效应和制造业内部各行业的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制造业结构逐步由低级向高级转化,出现了由以轻型制造业为主向以重型制造业为主转化的重化工业化过程,以及重型制造业从以原材料制造业为主向以加工组装型制造业为主转变的高加工度化过程。根据发展经济学的原理,制造业结构高级化过程是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禀赋变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工业化初期,由于农业劳动力过剩,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竞争力优势,制造业结构以轻型制造业为主导;随着农业过剩劳动力的逐步转移,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和资本积累的加快,制造业结构逐步转变为以原料工业、燃料和动力工业为主,进而随着技术进步向高加工度化方向转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在政府主导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场需求引导下,我国矫正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导致的轻、重工业结构失衡问题,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呈现出轻工业化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轻纺工业的投资比重上升,轻纺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以后,城市居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对轻工业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继续推进轻工业的发展,并相应地吸收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制造业结构又重新出现较明显的重工业化趋势,而且具有明显的高加工度化趋势。[1]
笔者参照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分类,把食品加工及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及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和塑料制品业等行业列为轻型制造业;把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普通及专用设备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等行业列为重型制造业;把金属制品业、普通及专用设备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等6个行业列为加工组装型制造业。轻型制造业、重型制造业和加工组装型制造业的结构变化如表1所示。
表1 1990—2003年我国制造业总产值的结构及其变动
行业1990年总产
2003年总产
增减变动
值结构(%) 值结构(%) (百分点)
轻型制造业
41.17 30.08 -11.09
重型制造业
58.83 69.92 11.09
加工组装型
26.44 39.27 12.83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1—2004年各卷计算所得。
从表1可见,20世纪90年代以来,制造业内部结构呈现出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的趋势,即由以轻型制造业为主向以重型制造业为主转变,重型制造业从以原材料制造业为主向以加工组装型制造业为主转变。1990—2003年,轻型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总产值比重从41.17%下降为30.08%,重型制造业从58.83%上升为69.92%,变化幅度为11.09个百分点;加工组装型制造业在制造业产值中的比重从26.44%上升为39.27%,上升了12.83个百分点。
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因此,按照要素禀赋原理,劳动密集型产业应当更有比较优势。那么,我国目前制造业结构的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是否具有超前性?在存在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条件下,制造业结构为什么会再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呢?
先分析第一个问题。表2是若干国家的制造业结构比较。从中可见,我国重型制造业比重低于俄罗斯、德国和日本等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比重,远高于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比重,与巴西、墨西哥、韩国、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国家处于同一水平上。我国加工组装型制造业的比重比韩国、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比重低,但高于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巴西、墨西哥等国家。也就是说,在较低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大量过剩劳动力的条件下,我国重工业化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高加工度化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确实具有超前性。
表2 若干国家的制造业结构比较(%)
国家和年份人均GDP(美元/人) 轻型制造业
重型制造业 加工组装型制造业
菲律宾(1994) 950
53.45 46.5516.60
印度尼西亚(1995)
990
53.69 46.2122.93
俄罗斯(1995) 2250
27.54 72.4422.43
巴西(1993) 2930
32.71 67.2928.08
墨西哥(1994) 4180
35.54 64.4626.28
韩国(1994) 8260
32.59 67.4242.28
英国(1992) 18060
37.51 62.4837.29
法国(1995) 24290
33.81 66.1839.28
德国(1994) 23560
25.15 74.8648.54
美国(1995) 27520
32.75 67.2642.72
日本(1993) 31490
29.50 70.5046.25
中国(2003) 1100
30.08 69.9239.27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和《国际统计年鉴》(2002)计算所得。
再分析第二个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在较低的人均收入水平和大量过剩劳动力条件下达到很高的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水平,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首先是城乡分割体制的影响。以农业剩余支持工业发展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体制,从两个方面影响制造业结构的变化。(1)从需求方面影响制造业结构。城乡分割体制通过剪刀差、农业税等形式从农业剩余中积累了大量的工业化资金,而在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下,工业化发展又不能相应地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有限的土地超负荷地容纳了过多的劳动力,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这样,工业化的发展得不到农村需求的支持,只能靠城镇自身需求来支持。因此,轻型制造业没有充分扩张,而只能在城镇消费需求结构升级的带动下,通过重型制造业的超前发展来保持轻型制造业的增长。(2)从成本结构方面影响制造业结构。在城乡分割体制下,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指数(城镇居民人均收入除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985年降为1.86,1994年又扩大到2.86,1995—1997年有所下降,1998年又开始上升,到2003年上升到3.23。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享有各种补贴、劳保福利和社会保障等隐形收入,以及农民尚需从纯收入中扣除稻种等不可能成为消费基金部分、“三提五统”和用于再生产部分,那么,有专家估计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的实际指数大约为4~5。[2]这一差距远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指数1.2~1.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反映了工资成本的差距。如果按照城乡收入差距指数合理水平1.2~1.5计算,城镇工商业的工资成本无形中提高了90%~140%。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资源配置要反映要素价格,但是,在城乡分割体制下,城乡人口流动受到人为的限制,资源配置不能完全反映要素余缺状况。因此,在城镇日益升高的工资成本的推动下,制造业结构也具有向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升级的要求。
其次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拉动作用。1990—2003年重型制造业和加工组装型制造业中,增长最快的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增加了8.93个百分点;其次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增加了4.52个百分点。重型制造业和加工组装型制造业的其他行业比重提高幅度不大,其中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提高1.46个百分点,医药制造业提高0.13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提高0.06个百分点,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提高0.63个百分点,其余行业的比重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可以说,重型制造业和加工组装制造业在制造业中比重的提高,主要是这两个行业带动起来的,而这两个行业又主要是外商投资企业带动起来的。到2003年,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中,外商投资企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占全行业的比重分别为77.08%和69.62%。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在全行业总产值和增加值中分别占40.45%和44.56%。
二、我国制造业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制造业的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趋势是否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呢?按照海关统计分类计算,1995—2003年我国制造业净出口指数如表3所示。
表3 1995—2003年我国制造业净出口指数
按海关统计分类 1995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第3类:动植物油脂及分解产品、精制食用油脂、动植物蜡
-0.7
-0.78 -0.74 -0.87 -0.92
第4类: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及代用品的制品
0.41
0.48
0.51
0.54
0.57
第6类: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
-0.11
-0.22 -0.20 -0.25 -0.26
第7类: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
-0.36
-0.35 -0.35 -0.33 -0.33
第8类:生皮、皮革、毛皮及制品、鞍具挽具、旅行用品、手提包及类
0.39
0.40
0.42
0.45
0.47
似物品、动物肠线(蚕胶丝除外)制品
第9类:木及木制品、木炭、软木及软木制品、稻草、秸秆、针茅或其
0.15
-0.17 -0.09 -0.08 -0.03
他编结材料制品、篮筐及柳条编结品
第10类:木浆及其他纤维状纤维素浆,纸及纸板的废碎品,纸、纸板及 -0.5
-0.58 -0.55 -0.52 -0.48
第11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
0.39
0.50
0.51
0.55
0.58
第12类:鞋、帽、伞、杖、鞭及其零件,已加工的羽毛及其制品,人造 0.90
0.93
0.93
0.94
0.94
花,人发制品
第13类:石料、石膏、水泥、石棉云母及类似材料的制品,陶瓷产品、 0.47
0.39
0.38
0.45
0.45
玻璃及其制品
第14类:贵金属、包贵金属及其制品,仿首饰,硬币 0.26
0.02
0.42
0.36
0.28
第15类:贱金属及其制品 0
-0.11 -0.15 -0.16 -0.22
第16类: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 -0.26
-0.08 -0.06 -0.04 -0.01
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零附件
第17类: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0.13
0.19 -0.03 -0.04 -0.06
第18类: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设备、精密 0.02
0.02 -0.11 -0.20 -0.33
仪器及设备,钟表,乐器,及其零附件
其他
0.78
0.87
0.75
0.80
0.8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5—2003年各卷计算所得。
在基本上属于重型制造业和加工组装型制造业的商品中,第6类的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第16类的机电产品,1995—2003年净出口指数均为负数,明显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第14类的贵金属及其制品、第15类的贱金属及其制品、第17类的运输设备、18类的仪器仪表的净出口指数都在0.1以下,甚至为负值,不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第13类的非金属制品的净出口指数在0.45以上,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力。可见,从总体上看,我国重型制造业和加工组装型制造业不具有明显的国家竞争优势。
在基本上属于轻型制造业的商品中,动植物油脂、木制品和编结品、木浆和纸及其制品等3类商品属于土地密集型产品,净出口指数为负值,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食品、饮料、烟草制品、皮革制品、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鞋帽等产品的净出口指数均为正值,具有比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1995—2003年,食品和烟草制品、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皮革制品、旅行用品、手提包等产品的净出口指数有较大幅度的上升,鞋、帽、伞、羽毛制品、人造花的净出口指数也有所上升,说明这些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增强。可见,除土地密集型产品外,我国多数的轻型制造业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
从净出口额看,轻型制造业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净出口来源。在海关统计分类中,基本上属于轻型制造业的进出口商品,1995年净出口额为412.47亿美元,2003年为963.81亿美元。其中,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的净出口额1995年为200.59亿美元,2003年增加到538.54亿美元;鞋、帽、伞、羽毛制品、人造花等1995年净出口额为77.08亿美元,2003年增加到151.42亿美元。而1995年我国全部进出口贸易的顺差为166.9亿美元,2003年为254.7亿美元。这说明,我国主要依靠轻型制造业的净出口来换取重型制造业和加工组装型制造业所需要的资源性产品、原材料、技术设备等,以满足国内生产的需要,提高我国制造业的装备水平。例如,2003年净进口额比较大的商品有4类,精密仪器设备为130.68亿美元,塑料、橡胶及其制品为122.13亿美元,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为132.62亿美元,矿产品为249.68亿美元,这4类合计为635.11亿美元。
可见,我国轻型制造业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而重型制造业和加工组装型制造业不具有明显的国际竞争优势,这是和我国的要素禀赋相符合的。劳动力资源丰富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比较优势。据威纳国际咨询公司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调查,2000年纺织业每小时劳动工资水平最高的是日本,为26.1美元;在20美元以上的主要国家还有丹麦、瑞士、比利时等西欧和北欧国家,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大多在14美元~18美元之间,工资水平在1美元以下的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在包括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在内的东亚和南亚地区。2000年我国纺织业每小时平均工资为0.69美元,比1998年增长11.3%,相当于日本的1/38,德国的1/26,美国的1/21,韩国的1/9左右。[3]总体上看,我国劳动成本还比较低,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
从深层次角度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重型制造业和加工组装型制造业的比重提高,本质上仍然是由我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禀赋的优势产生的。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跨国公司大体上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为了规避贸易壁垒,占领市场;二是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和其他低廉的生产要素、优惠政策以降低其产品的生产成本。目前,跨国公司正在进行全球产业整合,将具备供求关系的上、下游产业分布在世界不同的地方,以互相利用优势,实现战略资源的真正共享。因此,几个东道国将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投资生产体系中的不同“布置点”,形成上、下游产业紧密结合的生产体系。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土地使用权低廉,又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在全球投资线中,不少跨国公司将我国作为其全球投资生产体系中的一个“布置点”,把具有生产优势的中间产业移至我国,其目的在于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全球竞争力;同时又占领市场,向其他邻近地区的市场进行战略供给。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快速增长,从表面上看是我国制造业结构向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方向升级,实际上,这些产业中有相当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属于“贴牌”生产,主要是利用我国农村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而市场、研究开发和关键零部件仍然在外面。因此,从产业链的国际分工角度看,我国这些产业的发展,仍然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链的增长,这就是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型制造业和加工组装型制造业能够持续扩张生产规模的真正原因。
三、优化我国制造业结构的基本思路
从上面分析可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进程的发展,是在城乡分割体制特定条件下和外商直接投资拉动下进行的,并不等于我国工业化进程实质性地发展到高加工度化阶段。因此,不能仅仅把促进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进程作为我国制造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的主要方向。制造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应当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考虑我国现阶段的要素禀赋,要重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轻型制造业的发展。
1.要高度重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轻型制造业的发展。无论是发挥我国的现实优势,还是解决我国社会就业问题,转换二元经济结构,都必须高度重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轻型制造业的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应在税收、审批和管理制度上进一步放宽限制,为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轻型制造业的发展创造更宽松的外部环境。
2.要把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轻型制造业的扩张、改造结合起来。在制造业结构调整中,要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要求,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加大技术开发力度。要重点发展普及型数控机床,大力提高数控系统及关键功能部件的性能和质量,加速发展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仪器仪表,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集成技术和应用软件,大力发展节能、高效、环保的内燃机等动力设备和高性能、高可靠性机械基础件,满足各种先进机械产品的配套要求。
3.要重视轻型制造业的信息化改造。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实现产品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二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企业的生产过程,实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企业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实现管理创新;四是扶持电子商务的发展,实现销售模式创新。要鼓励开发适合轻型制造业和中小企业推广应用的嵌入式软件和资源管理软件,鼓励企业运用嵌入式软件和资源管理软件。
4.轻型制造业产品要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重视国际认证工作,提高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一是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国际认证工作;二是推广企业社会责任理念,鼓励企业进行SA8000标准认证;三是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与进口国的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使我国的认证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降低出口企业认证成本。
5.按照“低端进入、高端发展”的基本路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所谓低端进入,就是根据我国研究开发能力和比较优势,从跟踪模仿的技术、附加价值相对低的产业链入手。特别要重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利用国外和港、澳、台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制造环节向我国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销售市场、研究开发和关键零部件“两头在外”的加工制造业。所谓高端发展,就是要改善技术创新的环境,瞄准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加大研究开发的投入,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研究开发能力,逐步掌握和发展主导产业的核心技术,提高加工贸易档次,开发自己的产品和品牌,构建“重视技术创新——加大创新投入——产生创新绩效”良性的技术创新循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逐步从低端产业链向高端产业链发展。
6.对于具有高成长性和较大市场空间而又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要调整利用外资的战略和策略。应最大限度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本,通过合资、贴牌生产、加工组装、分包等方式,参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国际分工,积极支持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参与国有企业技术改造。特别是国内已经具有较好发展基础的产业,要鼓励采取分包等方式加入到全球巨头的生产网络中去。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快对现有重点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的支持力度,扶持民营企业,努力推进企业制度的创新,不断增强技术开发能力和产品竞争能力,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进口替代企业。
7.对于具有巨大国内市场需求和国内市场竞争优势的制造业,要先立足于国内市场,通过竞争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制造水平,再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这些制造业要根据国内市场需求,努力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成果,大胆进行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质量档次和用户服务水平,不断降低生产成本,用适用的技术、可靠的质量、低廉的价格和满意的服务,在与国外产品的竞争中占领国内市场。同时,要组织力量,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争取在重大成套装备的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