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就业危机在哪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很难找到工作:这是一种观点,还是一种面子?_就业论文

初中就业危机在哪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很难找到工作:这是一种观点,还是一种面子?_就业论文

低龄就业危机何在——中职生就业难:是点,还是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职论文,低龄论文,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校生就业难究竟问题出在哪里?是教育内容与市场不接轨?是学生的“自愿性失业”?还是社会传统人才观对人才市场潜移默化的制约?再则,就青年失业问题本身而言是否存在普遍性?是否已经严重到必须引起方方面面重视、必须在政策上给予解决的未雨绸缪的程度?为此本刊特邀请各方面专家论评

今年全国中职招生460万人,达到新高。然而北京却仅完成招生计划的30%,怎么一热一冷反差如此之大?

马龙:先讲个故事。有一次测验,老师刚发试卷到第二行,第一行的学生签个名就交了卷。不少老师反映,过去学生作弊为了弄个及格,如今学生不爱学习,竟根本不在乎及格不及格。这类学生在中职已不是个别。

现在,上上下下都讲职业教育如何重要,然而据北京的报纸报道,今年中职仅完成招生计划的30%。而这两年恰是生源的高峰期,明年将有18万初中学生毕业,若依然招不到好的生源或招不满的话,势必影响中职学校的生存和质量。

徐子燕:我也有同感。过去进职高还讲个面试,后来上级要求入学与就业脱钩,说是先让上学就业再说。目前,中职生是初中毕业提前招生的学生,是登记入学,扒拉脑袋入学。我们不挑不捡,可用人单位却十分挑剔。学生入口不把关,将会影响出口这一关。

刘宝民:造成中职生数量、质量滑坡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普通高等学校全面大幅度扩招。

1996年普高生是350万人,职高生与普高生之比,职高占63%。近两年,这个比例倒过来了,2001年普高生580万人,职高生与普高生之比,职高占45%。普高大幅度扩招影响中职生源质量。我们曾做过一个调查,有一所职高30%-40%的学生5门功课加起来才100分。学习不好,思想品德也有问题,早恋、打架者增多。当然这仅是个案。像北京、上海可能更特殊些,75%的应届毕业生要进入普高,那小的份额才进入中职,其质量自然不会不受到影响。

是自愿性失业不必大惊小怪,还是即将到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应当引起警觉?

周拥平:我在上海长大,吃闲饭的“白相”人,上海很早就有。所以,中职生不找工作泡酒吧不奇怪。上海有这个土壤么。

刘宝民:何止上海,北京也存在,“我是爷”么。城乡结合部产生了这样一组人群,靠租房生活,整日打麻将,其子女也游手好闲,每天遛鸟、斗蛐蛐,一副新“八旗子弟”模样。

徐子燕:我接触的部分学生就这样,家里很有钱,子女进入职高却不爱学习,毕业后大人孩子都不发愁,就业率低。

高书生:这在经济学上叫“自愿性失业”或叫“磨擦性失业”。国外有一指标叫自然失业率,比例是4%-5%。像我们知道的英国贵族就不干活。目前,我国登记失业率仅是3.5%,对此现象我们似可不必大惊小怪。

马龙:你们说的是中职生中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我接触的学生而言,他们不是新“八旗子弟”,绝大部分家里经济状况不好。按说经济条件不好,就当奋发向上,当自强。我看也未必。这部分中职生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下岗的多。这种状况反而促使孩子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结交狐朋狗友,整日打游戏、无所事事。学校若不推荐,待业就会好几年。中职生还是孩子,他们无法给自己设计未来。因此在我看来,这部分15-26岁的孩子要比40-50岁下岗人员的问题更严重,因为前者正是世界观形成之时,他们一旦对社会充满失望,那么社会则很难把握他们,严重的将会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三险”是维护中职生权益的法宝,还是中职生难以稳定就业的桎梏?

马龙:有位家长反映,孩子干得挺好,月收入800元,一家皆大欢喜,可有一块心病放不下就是用人单位怎么总不提签合同的事,让我们帮助问问。不问倒好,第二天家长来电话了,用人单位把孩子辞了。对方答复很简单,我们没这个计划,别耽误孩子的前程。这不是个别的例子。学校与用人单位一谈到涉及学生权益的条文时,对不起,免谈,再见。

徐子燕:我们也遇到过。按劳动法规的要求,录用中职生用人单位必须上“三险”(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可一触及这类实质问题用人单位就退缩了。即使上,也是要求学生自己上,用人单位给予报销。

高书生:依我看,这不能全怪用人单位,而是“三险”制度设计存在严重弊端所致。原因何在?比例太高。现在,养老保险是企业交19%、个人交7%,医疗保险是企业交6%、个人交2%,失业保险是企业交2%、个人1%,总计是38%。这对企业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发100元工资,实际要支出138元。打个比方,生产一个茶杯可赚20元,但一年下来却不够交保险的。这说明用人单位上交的“三险”比例不合理,太高。此外,尚有工伤、生育保险没算呢。二是政策不统一。国家规定,对40-50岁下岗人员再就业上述“三险”全免,而中职生就业则不行,不允许。另外,据统计北京有300万农民工进城就业,却仅有8万人上了“三险”。这意味着什么?是守法成本太高,是制度本身不让守法。用人单位追求效益,把成本压到最低,当然不愿意录用中职生,更不愿意给上“三险”了。相反地,如果有关部门的制度设计把“三险”比例降下来(依我看可降至17%左右),就业政策一视同仁,中职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可能有一个大的突破。况且,我们现在遇到的是不充分就业率高,是中职生找一个稳定工作难的问题呢!

仅是人才观念问题,还是市场观念缺乏问题?

刘宝民:随着小康的实现,家长、学生都希望接受更好更高层次的教育,这无可厚非。但是即使高校再扩招,依然有上不了大学的孩子。这是社会和家庭必须面对的事实。

另外,关于人才的评价观念也需要反思。中国自古就是“学而优则仕”,传统意义上只有考上大学才算成才,鄙薄一线劳动者。难道生产一线的中坚、技能娴熟的蓝领就不算人才?!一位国务院领导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举了一个例子,说的是杭州汽轮机厂缺乏数控机床操作工人260多名,月薪6000元,向社会招聘10多次也未聘到。高级技工非常缺乏,高级技工仅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5%。我国教育资源雄厚,培养这样的人才也是我们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

高书生:观念是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依我看,造成家庭、学生、用人单位对一线蓝领的瞧不起,根子在于体制。现在企业下岗分流,制造业人数呈绝对减少,加之中职生本身技能不高,工资待遇当然上不去,就业就会遇到障碍,这是产业制度调整的必然反映。一方面,用人方不可能全面接收甚至拒收,一方面是学校急着要把学生送出就业,解决的根本途径还是市场。市场犹如无形的手,中职生的就业要靠市场解决,这是趋势。这不是想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必须适应的问题。学校若看不准市场,不围绕市场作职业教育的文章,学生肯定分不出去。一句话,应当牢固树立市场观念,不了解市场需求,不自觉利用市场,就得不到市场的份额。

就全国而言,京沪中职生就业难是点,还是面?

刘宝民:就全国而言,职教形势还是不错的。一是国务院专门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央领导到会发表重要讲话,上上下下形成了关心重视抓职业教育的共识;二是今年中职招生460万人,比去年增加60万人,遏制了滑坡还有大幅度增长;三是仅就我了解的情况看,中职生就业总体还是不错的。像浙江达100%,广东达85%,前些日子我们到苏州无锡常州搞调研,发现中职的学生早预订一空,供不应求。所以还不能说中职生就业困难。北京、上海有其特殊性,对此我们也不必悲观,是点的问题。当然,必须引起重视,寻找解决的办法。近期教育部将出台一个“关于加强职业技术等校就业指导”的文件,中心就是培养“双知”(知识、技能)学生,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正确对待就业,同时,在具体技术层面上,向学生提供如何与用人单位打交道、怎样应聘的援助。

周拥平:以前是用人单位单纯追求高学历,现在分配上工资结构、工资水平逐步与国际接轨,追求学历层次越高越好的现象只是暂时的。像美国,是博士就业难,不好找工作。从社会发展趋势看,学历越高就业越难,所以中职生的就业不必悲观,因为我们不缺乏汽车发动机的设计人才,而缺的是大量的汽车配件的制造人才,所以关键是职业教育怎样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来。

高书生:现在市场讲细化,职业教育应瞄准市场,搞好定位。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鲁京整理)

标签:;  ;  ;  

初中就业危机在哪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很难找到工作:这是一种观点,还是一种面子?_就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