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趋势论文,我国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总量:1997年国民经济发展将保持稳中有升态势,预计GDP总量在81000亿元左右,扣除物价因素,实质增长率在10.5%左右。
1997年经济发展环境对我们有不少有利因素:一是世界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发展会议的预测,1997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1%,全球商品贸易量增长率约为7%。二是经过“八五”时期的高速发展及近三年的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我国在能源、交通、原材料等方面的瓶颈约束有了很大的缓解,为1997年经济发展准备了较好的物质基础。三是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经济“软着陆”,物价涨幅回落较大,使1997年改革与发展的余地增大。经初步测算,1997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幅,GDP预计可达81000亿元,可比增长10.5%左右,呈稳中有升态势。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5%,第二产业增长14.2%,第三产业增长8.4%,第二产业仍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观察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每当经济形势好转的时候,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指标现象就容易出现。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体制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宏观管理体制、价格形成机制和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等各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缺陷,资源配置效益和企业的运营效益都不高,在这种情形下,如果盲目追求高速度,搞不好有可能使经济重新陷入新一轮的不良循环。
二、结构:结构调整是1997年的重点,增量调整要与存量调整相结合。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既有总量上的问题,也有结构上的问题,结构性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比如现在90%以上的消费性商品属供求平衡或供过于求,一方面名优商品明显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仍存在大量的商品积压。工业商品也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产销率不高,库存居高不下。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是一部分生产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滑,下岗人员增多。这集中暴露了多年来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作迟缓,以及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滞后。结构调控要改变投向、消除“瓶颈”、调整比例、优化配置。总量调控要使社会供求基本平衡或相互适应,以缩小缺口。控制总量未必能解决结构失调,调整结构有利于总量平衡。为了保证我国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97年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势在必行。
从我国经济运行的现状看,结构调整要解决的最大课题,是克服“大而全、小而全”和盲目重复建设。这是旧体制下形成的一个顽症,对国民经济的危害极大。从企业看,表现在生产经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中间产品自制率高,劳动生产率低,这种状况降低了生产效率,加大了生产成本。从行业上看,相互封闭,自我配套,自我服务,自成体系,割裂了社会生产部门的合理分工,阻碍资源的合理流动。从地区布局上看,不仅东、中、西部工业结构相似,而且各省的地、县之间也存在着严重的结构雷同现象。使各地形不成经济特色,既削弱了地区经济的互补性,又造成了过度的盲目竞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各地制定的“九五”计划中,这种现象仍大量存在。比如在30个省(区、市)的“九五”计划中,将汽车工业作为支柱产业的有22个省,而且都是整车厂。这个问题如不解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迈不开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打破条块分割,真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结构调整应使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相匹配,结构调整不仅要理顺国内生产结构、地区布局,同时要有助于增强国内生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长期以来,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关键是没有同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根本原因是体制上的障碍。一是条块分割阻碍了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经济规律和供求关系进行合理配置。二是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生产要素不能顺畅地向先进企业和建设项目集聚。三是在微观经济行为没有建立约束机制的情况下,项目决策者不承担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盲目追求外延型扩大和完整的生产体系,忽视经济效益。结构调整的难点在于国有资产存量,建国四十多年来,我国已形成了庞大的国有资产存量,但由于其配置不合理,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1997年进行结构调整,首先要深化改革,利用产业政策引导,利用税收政策调节各行业的市场利润率,以诱导投资方向。同时,要在存量调整上下大力气,通过跨地区、跨部门的投资、联合、兼并,改善存量分布,有选择地注入资金,重点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兼并和淘汰落后企业。注重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相结合。
三、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是重点,相关配套改革措施应跟上。
目前国有企业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资金使用效率不高,1995年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金利税率仅为8.01%。因而国有企业效益低下成为当前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种种利益冲突的症结。由于企业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尚不发达,而在整个国民经济收入的分配中,政府收入所占比例较低(1995年在最终分配中,政府收入占GNP的比重为14.1%),1995年企业收入所占比例仅为16.8%,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大头的是居民收入,1995年达到69.1%,国有企业对银行的依赖度极高,资产负债率高达70%左右。据统计,到1995年末,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已逾5万亿,其中国有银行贷款余额近4万亿元,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22%以上。1995年末,国家银行应收未收利息高达2200亿元;银行信贷资金年周转次数仅为1.15次。国有企业存在的危机与问题,有向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转嫁的趋势,由此国企改革成为1997年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国有企业改革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负担过重。具体表现为债务负担,富余人员过多又不能推向社会,医疗费用高居不下等等。应加大金融体制改革的力度,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国有企业富余人员不再成为企业的负担,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
四、劳动就业:就业格局出现新变化,就业压力加大,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
90年代以来,中国的就业格局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具体有:①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人数增加较快,1990年到1994年每年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人数约增加600万人,与此同时,原来作为就业主渠道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吸纳就业的容量越来越小。②就业的区域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不仅有从农村到城市的流动,也有城镇向农村流动,据有关部门测算,城镇人员到乡镇企业就业的人数目前已达1000万左右。③劳动力培训机构增多,受训人员不断增加,就业服务体系取得了长足发展,通过市场体系实现就业的人员增多,劳动者求知的愿望强烈。但是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劳动就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和非常突出的矛盾。特别是一批特殊困难群体人员,如长期失业者、残疾人员、部分大龄妇女等在竞争就业中处于劣势,就业十分困难。矿区、林区、三线、边远地区等就业难点将构成区域性、行业性的社会难题。随着1996、1997年物价涨幅的稳步回落,就业问题将成为一个社会热点。
五、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加强科技指导和信息引导,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展望1997年的农业经济形势,政府始终对农业和农村工作高度重视,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放在一切经济工作的首位。国家制定的《90年代中国产业政策纲要》将农业列为重点支持的产业,农业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增加。另外,由于近几年农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粮食收购情况较好,农民生产积极性仍然较高。因而1997年农业生产可望继续保持良好势头,预计全年农业增加值增长4.5%左右,粮食产量在前两年大幅增长的前提下,增幅有所回落,估计增长1.5%左右。
与此同时,农业发展中仍存在不少制约因素,比如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水利设施建设也不容乐观;出台的一些政策的落实情况还不很理想;农民负担依然较重。
六、所有制经济:国有经济继续保持主导地位,但所占比重将下降,其他经济类型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
到1995年止,国家财政收入中贡献最大的仍然是国有经济,其份额为65.8%,居于主导地位。在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产业中,国有经济处于绝对的优势。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从1980-1995年,在工业产值中国有经济所占的比重由76%降低到31.4%。1980年国有经济在投资和消费(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所占的比重为81.8%和51.4%,1995年则降低到55.7%和30%;出口由最初的国有经济垄断,到1995年降为68.5%。国有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54%,下降为1995年的42%。与此同时,其他经济类型迅猛发展,“三资企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里指的其他经济类型包括城乡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1978年以来,其他经济类型迅猛发展。到1995年止,在工业总产值中,其他经济类型的产值占26.3%,比1980年提高了25.8个百分点。在商业领域,其无论是从单位个数还是从业人数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1995年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其他经济类型占总额的50.3%,比1980年提高了46.34个百分点。1995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为1098.2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39.1%。
随着我国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国有经济的比重持续下降,集体和其他类型经济继续上升,这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预计1997年各种所有制经济仍将保持这种发展态势。在流通领域,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所占的比重都将有所下降,其他经济类型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在出口方面,国有经济所占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外商投资经济所占的比重将有所上升。在工业产值中,国有工业的比重将持续下降,集体和其他经济类型的比重将呈现继续上升的势头。
七、地区经济:地区差距总量上进一步扩大,但相对差距有望缩小。
初步预计,1997年东部地区增长10.7%,中部地区增长10.6%,西部地区增长9.8%。地区增长速度呈东高西低,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
中部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其经济、技术、人才、地域优势逐渐显现,部分省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湖南、黑龙江、吉林等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也有较大起色。同时,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努力缩小地区差距,国家在产业政策和生产力布局方面制定了多项方针措施,这些措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将推动各地区经济加快发展。
1997年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各地区增长速度呈现“西高东低”格局。东、中、西部地区投资额占全国总量的比重为64.36%、22.73%和12.91%,与1996年相比,东部地区下降0.77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上升0.3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41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继续缩小。
八、物价:物价涨幅有望控制在较低水平,但涨价压力依然存在,不能掉以轻心。
展望1997年的物价形势,有不少有利因素。一是近几年农业生产形势较好,1996年粮食生产喜获丰收,一些地区的市场粮价出现低于收购价的情况,粮食供给充足,这为1997年物价涨幅控制在较低水平创造了条件;二是1996年价改措施出台较少,物价水平较低,对1997年的翘尾影响较小;三是一向作为价格先行指标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996年1-10月同比下降1%,成本推动影响减弱;四是大多数商品供需平衡,从供需总量上看不会引发物价大幅上涨。因而只要1997年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则可望将物价涨幅控制在比1996年略低的水平上。
但是我们同时注意到,目前物价涨幅保持在较低水平上的基础还不够牢靠,诱发物价上涨的体制性因素仍然存在。前一段为了控制物价水平,政府增加了必要的财政补贴,采取了一些行政手段包括冻结部分重要消费品价格或实行限价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价格扭曲的程度,一些商品和服务价格偏低的问题又突出起来,各方面要求调价的呼声很高。其次,农业抗灾能力还很脆弱,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格局,是影响物价水平的一个不确定因素。第三,尽管M0和M1的增长率明显回落,但是比较全面反映货币总量增长的M2的增长率仍居高不下,1995年达到29.5%,预计1996年在26.5%左右,1997年要达到23%的调控目标难度也相当大。M2增长率超过经济增长率太多,对物价上涨是一种潜在压力。第四,目前国有企业经营困难,下岗人员增多,企业企盼松动银根,地方投资冲动依然强烈,对物价上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为了给发展和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环境,使经济得以持续、快速、健康增长,1997年物价工作仍不能松懈。
九、收入分配:居民收入总量占GNP的比例居高不下,居民收入来源发生一定变化,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收入分配不公是居民反映强烈的一个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在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发生了较大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表现就是政府收入比重大幅度下降,个人收入比重大幅度上升。1995年,在最终分配中,个人收入的比重为69.1%,比1978年上升了17.9个百分点。1997年,由于政府收入所占比例预计稳中略降,企业收入由于企业自我积累机制尚不健全,其所占比重也只能大致保持稳定,因而居民个人收入总量占GNP的比重仍居高不下,估计大致在70%左右。
随着个人收入比重上升,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财产性收入比重明显提高,工资外收入越来越多,贫困问题仍比较严重。
十、金融:宏观调控手段逐步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过度,直接调控仍然扮演重要角色,货币政策仍将是适度从紧,货币增长平稳,居民储蓄存款保持较高的增幅。1997年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注意金融风险防范。
首先,随着1996年各项金融政策措施的到位,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手段将受到这些变革因素的制约,逐步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过度。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将成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与此同时,金融调控已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利率这一经济杠杆已逐渐成为金融调控中的重要手段,利率僵化现象有所好转,利率弹性有所改善。其次,1997年金融调控仍处在由直接向间接转变的过程之中,还不能完全放弃直接调控。第三,1997年的货币政策仍将是适度从紧。但在总量不放松的前提下,银行贷款结构有望得到进一步好转,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新的消费支撑点的开发项目获取贷款的可能性增大。
1997年具体金融指标预测如下:
货币净投放在1200亿元左右,比1996年略有增加。货币流通量年末达到10185亿元,增长13.4%;狭义货币M1增长会有所加快,预计1997年底M1余额在33117亿元左右,比1996年增长17.8%,接近18%的调控目标。广义货币M2进入90年代后一直增幅较高,主要原因是由于其中的居民储蓄存款高增长所致。展望1997年居民储蓄存款形势,我们认为1997年居民储蓄存款仍会保持较高的增幅。1997年居民储蓄将再增加1万亿元以上,突破5万亿元大关。占M2的比重继续上升。受此影响,M2仍将保持高幅增长。银行贷款与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密切相关,随着经济保持较高增长,客观上要求银行贷款规模也要有一定的增长才能支持经济的正常运行。1997年地方和企业对资金需求较大,银行将面临相当大的外部压力,很可能突破1997年国家银行贷款规模目标。
十一、财政:财政收支平稳增长,财政支出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1997年财政支出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和矛盾。一方面,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要求逐年压缩财政赤字的目标,财政支出增长必须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依据瓦格纳法则,随着经济增长,政府支出将不断扩大。1981-1995年财政支出增长与GDP增长的弹性系统为0.652,高于同期财政收入增长对GDP的增长弹性系数。另外,由于各地调价压力较大,因而各方面对财政支出的需求依然很大。1997年要实现逐年压缩财政赤字的目的,难度较大,尚需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控制财政支出。
从债务方面看,由于近几年处于还债高峰期,债务支出额较大,加上平衡财政预算的考虑,1997年国债发行规模比1996年仍会有一定的扩张,初步估算1997年国债发行规模大致在2500亿元左右。
十二、外贸:进出口增长平稳,贸易基本平衡并略有顺差,外汇储备居高不下,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1996年,国家对原有的外贸体制和外贸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受政策影响和出口退税的影响,1996年出口增幅明显放慢。进口方面降低关税的影响相当有限,受国内需求的影响,增幅也明显降低。外汇储备由于受资本流入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流入影响,年底储备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年底央行宣布我国接受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款的规定,实现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可兑换。
1997年,世界经济增长形势看好,外贸企业经过一年的政策适应期,1997年出口形势也会有所好转。出口增幅将有所提高,初步测算在13%左右。外贸进口在国内需求趋升,外汇储备增多,三资企业发展速度不减的情形下,1997年比1996年增幅有所提高,估计增幅在10%左右,外贸进出口基本平衡,将有100多亿美元顺差。
针对我国外贸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997年在加大对出口退税监管力度的同时,应尽快实现出口退税的及时、足额、到位,以保证出口稳定增长。因为只有保持出口稳定增长,使国内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才能使国内企业的整体素质提高,从而增强国家的经济竞争力。其次国际市场的开拓不易,轻易放弃已经占有的国际市场份额是不足取的,丧失市场后试图重新夺回市场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困难。但在保证出口增长方面,应在微观方面加快外贸企业改革的步伐,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能把外贸出口的增长寄托在汇率的贬值上。在进口方面,在外汇储备较多的情形下,应根据中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进口一些我国短缺的物资,以及技术水平较高的设备,以提高国内企业装备的水平,提高科技含量,增强竞争力。
十三、消费:城乡消费品市场保持繁荣稳定,名牌产品备受青睐,市场竞争更为激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预计增长18.5%左右。
展望1997年的消费品市场,由于1997年国民经济增长会比1996年有所加快,投资需求适度增长,增幅略比1996年高,居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因而消费品市场将继续维持近几年来繁荣稳定的局面。在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的各种举措影响下,农村市场1997年前景看好。分析近几年来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习惯,我们可以发现,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需求决定因素已从过去价格为主演变为品牌、质量、价格、服务并重格局,尤其是中高收入阶层,对名优新特产品情有独钟。因此1997年消费品市场尤其是工业消费品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名牌产品厂家的发展形势看好,而一些大路产品的生产企业将受到更大的挤压,形势不容乐观。综合分析1997年的消费品市场,受物价涨幅较低的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际增幅仍处高位,预计在11.5%左右。其中食品消费仍将呈刚性增长,恩格尔系数不会大幅下降,衣着类消费保持平稳,文教、娱乐及服务性消费增长较快。
针对目前消费品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开发新产品,创名牌,提高服务质量是消费品生产企业的当务之急。过去那种一味依靠价格因素谋取发展的企业战略已无多大出路,只有那些贴近市场、贴近用户、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潜在需求的厂家前景才是光明的。
十四、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增幅,加大投资结构调整力度是投资政策的主要着力点。
从资金来源上看,1997年保持相对较高的投资率是有可能的。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内储蓄率持续上升,1995年达到41.2%。适当提高投资率,尤其是在把存货投资率控制在一个较为合理水平的前提下,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率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能的。第二,1997年居民储蓄存款在目前尚无新的消费热点形成,居民资金投向还比较单一的情况下,居民储蓄率保持稳定甚至上升是完全有可能的,从而银行资金来源有一定的保障,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一定的增长是有保证的。第三,作为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外资,预计在1997年仍可有较大增长,是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必要补充。从投资品供给看,供给较为充足,适度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引发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可能性较小。同时,利率下调对投资有积极影响。但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的实行,对投资规模和结构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实行投资项目资本金制度,有利于约束投资者只追求投入不注重收益的做法,从而抑制其不合理的投资行为,防止投资规模过度膨胀。综合考虑,我们对1997年固定资产投资形势的估计是:199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实物增长率高于GDP实际增长2-3个百分点,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率32%的调控目标难度很大。
十五、生产资料市场:社会物资销售有所加快,市场价格增长有限,生产资料市场总体上仍将保持平稳。
从影响生产资料市场的关键因素投资看,1997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比1996年增长幅度略有提高,对生产资料市场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1.消费需求适度增长
1997年国内物资消费增长比上年会有所加快,但仍保持平稳增长格局。出口需求在1996年低迷俳徊基数较小的背景下,1997年在企业逐渐适应了退税率变化的情况下,出口需求会有较高增幅。
2.资源供给有保障
经过1994、1995年的宏观调控,物资盲目进口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加上限产、压库、促销的有效运作,社会库存水平大为降低。但是现在我国的生产资料市场同80年代相比已出现了明显的不同,从总体上看,现已基本上不存在供不应求的局面,只要市场有需求,企业的生产能力得到释放,新增物资资源供给的潜力很大,加上适当的调剂品种进口和利用库存,完全有能力满足市场消费需求。
3.社会物资销售有所加快,市场价格增长有限
90年代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全社会物资销售之比呈不断上升趋势,但1995年这一趋势有所减缓。而1997年投资增速有所加快,库存利用已无多大余地,因而投资与物资销售之比会有所下降,初步估计,1997年全社会物资销售增幅达到20%以上。
尽管物资销售有所加快,但市场价格上升不会太大。目前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企业资金虽有好转,但不会有根本改观的情形下,多数产品价格基本平稳,少数紧俏产品价格会上扬。总体而言,在需求的拉动下,生产企业的生产增幅会有一定提高,生产能力可望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但在国际大市场的影响下,生产资料的市场价格虽有反弹,但上升幅度不会太大,估计在10%以下。生产资料市场供需矛盾较为缓和,生产企业的总体效益会有所改善。
标签:物价水平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投资论文; 调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