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的必要性_危机管理论文

论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的必要性_危机管理论文

论中国企业进行危机管理的必要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必要性论文,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我国多年来一直采用“速度型”经济发展模式,因此,每当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总体经济扩张,发展速度很高,人们只看到表面的繁荣,而看不到掩盖在表面下的亏损问题,或者说看不到企业潜伏的危机。而当经济处于调整收缩阶段时,企业的低效、亏损问题暴露出来。本文试图从分析我国企业管理现状入手,探讨企业缺乏危机管理意识的原因,提出实施危机管理是我国企业现实的必要选择。

一、对我国企业管理现状的比较分析

(一)管理水平的国际比较

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对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低,有人作过统计,我国90%的企业没有战略规划,没有系统的行业预测与发展方向的分析,这样就使得我国的企业发展速度没有保障,发展方向也不明朗。

我国企业多年来在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多少还是由于我们实行产品经济体制的结果。现在我们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行,仅靠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已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现实情况是,我们的企业在很多领域还没有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管理。因此,企业在战略上缺乏科学管理;在生产经营决策上缺少投入产出分析;在调动人员积极性上,较多地依赖物质刺激手段;在财务管理和资金运用上,缺乏理财意识;在企业出现亏损、陷入困境时,束手无策;在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良好时,不能瞻前顾后、主动预防企业危机的出现。凡此种种,都是企业缺乏危机管理意识的表现。

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报告”(The world competitivencss Report(1955) World Economic Forum)中,我国的有关综合指标排名情况如下:

指标 国内经济实力 国际化程度 政府作用 金融环境 基础设施 企业管理

排名 12 27 21

44 45

47

指标 科学技术开发 国民素质 总分

排名

2640

34

从报告总体来看,转型国家的劳动成本和管理人员胜任的能力都是世界最有竞争力的方面,然而在生产率、公司经营、企业家素质、管理效率方面较差;而中国的情况在与转型国家相比中就更差,处于较低的不利竞争的地位。不过由于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目前还有一定的实力。如果将“企业管理”指标细分并进行国际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排名极低,即使同样在转型国家中,我国也落在最后。〔1〕以前我们没有意识到这种危机的存在,或者说虽然意识到危机存在,但没有得力的方法去化解危机,这样日积月累,导致我国企业管理水平长期落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国内而言,企业管理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就国际而言,企业管理落后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绊脚石。

(二)管理水平的国内现状

我国自七十年代后经历了几次亏损高峰:1970年、1982年、1987年、1992年。进入九十年代,亏损问题更加严重,国有企业亏损面从1985年的9.6%上升到1996年的约50%;亏损额从1985年的32.4亿元,上升到1996年的600亿元。〔2〕1996年第一季度,盈亏相抵出现了负数,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总体上首次亏损。〔3〕

针对我国国有企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物耗高、技术设备更新速度慢、无法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等问题,国家领导及有关人士给予高度重视。人们对企业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亏损的成因探讨逐步深入,有体制上的、制度上的、手段上的原因;有宏观、微观之说;有从经济运行对亏损表层的分析;有从经济体制对亏损深层的探讨;还有从经济本身、社会方面对复杂原因进行分析的。这些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从我掌握的有限信息资料来看,特别是在跟一些企业界人士接触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目前我国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企业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就是说,在不否认其他致亏原因的前提下,企业管理活动对危机的预防不足、措施不力而出现企业危机,并且直接引起企业效益下降、连续的长期低效、亏损,最终导致企业破产倒闭。痛定思痛,目前有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大问题。

二、对危机管理缺乏的原因探讨

缺乏危机管理意识,直接引起管理水平低下。我国的企业,目前大多数都缺乏危机意识,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仅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客观原因是体制约束

现代管理只能建立在现代商品生产、现代市场经济、现代产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法制制度基础上,这一系列的制度和体制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尚未完善,因此管理的现代化还有一个尚待发展的过程。

改革伊始,我们引进了一些西方和东亚发达同家的先进管理思想和技术,对我们企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由于当时我国的发展模式及产品经济模式,因此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形成的管理体制,在我国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有其明显的局限性。

众所周知,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是真正的“国家队“,国家赋予它太多的目标,目标多元化的结果显没有目标,没有目标也就没有效益。作为企业,总是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有了经济效益,才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企业除了保证负担国家财政收入的70%以外,还要在用工方面分担社会就业压力,还要通过分配制度,支付职工的工资、提供职工的住房,甚至职工的生老病死等等社会福利全部由企业来承担;在财务管理、投资基金问题上,由于统收统支,人为压低折旧率,引起虚增利润,企业的收入,全部以上交利润的形式交给国家财政,而建设新厂的投资一般又来自旧厂的折旧额。这样以来,必然使得工厂无力依靠技术进步和从事技术改造,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低,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所幸我国经济界的有识之士对以上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已取得共识,特别是对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给予高度重视。认识到我国长期采用的“平均年限法”存在不足,比如忽视固定资产的无形磨损,折旧率低,折旧年限长。1978年,全民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率为3.5%-4%,年限平均为25-30年;而二战后,发达国家的固定资产折旧率为13%-15%,年限平均为7-8年,八十年代后,年限更为缩短。我国改革开放后,管理部门几次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目前平均为5%—5.5%,大约为20年的年限。与世界平均折旧水平相比,我国目前仍低五个百分点以上(每年少提折旧费达500亿元以上)。

(二)主观原因是思维局限

1、缺乏超思维意识 理论研究滞后

所谓缺乏危机意识,实际是缺乏一种“超思维意识”。每个时代都有其思维方式,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思维方式上经历了许多过程,发展至今,一般来说,西方的思维方式重视分析,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重视整合。我们的老祖宗强调”天人合一”即天人谐调的生态观念,为今天普通强调“系统观念”的时代,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财富。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协调人际关系,讲究心态平衡,明“人伦”,讲“执中”,求“致和”,因此凡事要”适度”、遇事“忍为高”、“和为贵”。这种中庸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使我们中国人缺乏一种辩证思维和突破条条框框约束的意识。对这种东西方的明显差异,有人指出:西方管理追求卓越,东方管理追求和谐,此话不无道理。

伟大的革命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反过来又指导伟大的革命。理论的作用就在于它能指导实践。而我们目前的企业管理研究之所以滞后,原因就在于忽视了理论研究,特别是在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缺乏深入研究,具体表现在:

第一,研究方法基本还是停留在教训的吸取、经验的总结上,往往是实践中出现了问题,大家再来思考治理对策。

第二,研究内容基本局限在物流和信息流的管理上,并且是在微观层次和亚微观层次上的管理,比如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等。

第三,研究对象基本是封闭式的。由于过去多年来的计划经济,从七十年代未改革至今,管理研究始终带有旧体制运行惯性的影响。

2、管理思想落后 形成管理误区

管理也是生产力。因为管理的本质目的是合理组织生产力,并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然而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不少人步入了管理误区:在强调“现代产权制度”的同时,忽视企业基础管理,过份强调企业法人的绝对权威;忽视管理方法手段的多样性,过份强调经济手段的绝对作用;忽视企业内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过份强调扩权管理;忽视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过份强调客观原因,他们习惯于“两手向外讨,两眼向上看”,似乎等着国家对企业改制好了,管理水平也就随着“水涨船高”了。

除上述之外,管理误区的另一表现是对管理中理性、非理性之争,“非此即彼”有时显得太极端。

西方企业管理研究,七十年代“战略热”、“系统热”,八十年代“公司文化热”,主要是反对唯理性主义的所谓非理性主义倾向,关注管理的实务研究。

非理性倾向者认为,世界上成功的企业背后必有一套强有力的文化,人是最大资源,管理他们的方法是通过文化的微妙暗示。〔4〕而传统的管理模式过份拘泥于以理性主义为基石的“科学管理”的思想方法,从而导致了管理界那种过份依赖解析的、定量的方法,以及唯有数据才过硬和可信的偏颇之见。

在管理方法的运用中,企业往往失去平衡,把握不了适当的“度”。比如强调理性主义时,“按条办事”暴露出官僚主义作风,把制度绝对化;而在强调非理性主义时,“人本管理”显现出人情为重的倾向,当我们呼吁要“法制”时,说明我们缺乏理性管理思想。现实表明,我们不应该处于两个端点上,而要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促进演化发展。

二十世纪末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的是一个空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一方面,国家花了大量的人财物用于控制企业亏损的蔓延;另一方面,企业久衰不振。这不禁让我们对管理功能进行反思,对企业经营机制进行剖析,结论是:企业目前尚缺乏一种内在的机制,这种机制能够使企业预防、察觉、化解危机。这种管理功能的模式不仅具有引导式的东方管理特征,更具有防范式的西方管理特征。我国企业目前正缺乏这两种特征的结合。“危机管理”是目前较适合的管理模式,它避开了理性、非理性之争,融合了理性、非理性的认识精华,是一种非学究性的、有效强可操作性的管理思想。

三、实施危机管理是我国企业的必要选择

(一)面向国际 缩短研究水平的差距

1、国际上危机管理发展动向

“危机管理”起源于六十年代的美国,八十年代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日本人有强烈的危机意识,但危机管理意识是由欧美引入的。1992年5月,欧洲首家控制危机公司进军日本,随后美国的库若联合公司在日本设立了分公司,日本国内相继成立了危机管理研究所。新加坡航空公司的成功更是公司实行危机管理的典范,二十年内,由“名不见经传”一跃而为利润居世界之首的航空公司。新航危机管理关键一点是:时时以顾客抱怨为改善的借鉴,及时发现危及企业声誉的一切斑点。加以控制。〔5〕

美国经济杂志报道,1992年全世界有500家最大的企业,其中125家出现严重赤字。原因是人们依靠传统管理模式,无法对快速变化的市场活动和动向进行周密计划,无法及时处理企业遭遇到的种种问题,在变化周期越来越短、风险和危机越来越大的发展阶段,人们开始重视危机管理。

这些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值得我们吸取和借鉴,这可以使我们少走许多弯路,缩短差距,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2、我们的机遇

前面提到我国企业管理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相当的差距。值得欣慰的是,如果仅就研究管理失误、企业危机的机理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基本处于同一研究水平上。西方管理理论的研究,总体上比我们成熟,对有关企业危机的现象的研究也比我们早,但它同样侧重于企业管理技巧方面的总结和归纳,而对企业危机的内在机理,如危机成因、危机形成过程、预防危机的规律等等方面研究,基本属于经验总结性的探讨。

我国有关危机管理的研究开始于八十年代末期。首先是对决策失误的经验研究;自1990年起,作为危机管理的主要内容——企业管理失误研究,在我国开始了系统的实证研究。企业逆境管理课题组对全国大中型企业进行系列调查,逐步探讨了企业管理失误的现实成因结构、主要发生领域、显性和隐性的破坏方式、内部致错因素的演化以及它同企业的亏损或组织混乱的相互作用方式等问题。〔6〕

就我国对企业危机的研究来看,虽然起步晚、基础薄,但由于我们适逢改革开放的大环境,有些企业深陷危机之中,目前工作重点就是要解决企业亏损、经营失败等危机问题。所以我们的危机管理研究,将集中力量去突破、创新,比起西方发达国家来,我们研究的内在动力更强大,我们的研究进展会更及时、更迅速,研究成果将更具操作性,更有应用前景。因此,危机管理的研究,将为我们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管理理论研究上的差距,提供良好的契机,这也是我们研究“危机管理”的重要意义之一。

(二)立足国内 提高企业管理的能力

1、从理论上说

现有的管理理论有时在指导企业管理实践时,显得力不从心。比如众所周知的一些结论:效益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加而提高,可为什么会出现“大企业病”呢?还有,人总是趋利的,金钱在企业管理中是万能的吗?再有,日本企业越来越多地显出“家族”管理特色,而华人家族企业,越来越多地引入“公司制”管理形式。另外,我们国有企业的“铁饭碗”要打破,可日本大公司的“铁饭碗”却捧得牢,因为有“铁鎯头”悬在其上……。许多的困惑、许多的思考,但有一点却不能忽视,那就是我们的研究总是有针对性的,因此难免陷入偏重于企业在某一阶段的特定环境下的即时对策研究。这样得到的研究成果能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发挥积极作用,但不一定能适用于其他企业普遍的经营活动。或者说,很难形成一种贯穿企业总体思路的理论体系。企业经营管理中可能出现的境况大体有顺境、逆境之分;企业发展的过程一般有建立、成长、兴盛、衰退等阶段。如果有一种管理思想能包容这些阶段性内容,既能使企业达到总体最优。“危机”意识,作为一种思想,是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反思:“危机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集中了管理思想的精髓,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能指导我们企业管理改革,这是时代性的主题。

2、从实践上看

虽然我国“危机管理”研究尚欠深度,但初步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危机管理”或称”末日管理”。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全国洗衣机行业唯一金牌,销量连续五年居全国同行之首,在企业处于巅峰之际,居安思危,在公司推行“危机管理”,保证了企业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危机管理不失为企业永葆青春的有效手段。〔7〕“小天鹅”的危机感,首先来源于对全体员工的危机教育,全公司上下团结一心,把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员工们确保自己岗位不出问题,因为任何人的疏忽,都会引起全公司的危机;其次是对危机处理的有力手段,超前决策、科学分析是预防和化解危机的基础保证。把握住市场的正确方向,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以适合市场需要,因此能控制市场主动权,并且能把压力变为动力,保持市场领先地位。

综上所述,无论是顺利发展中的企业,还是陷入逆境中的企业,实施危机管理都是必要的选择。危机管理以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将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注释:

〔1〕赵彦云《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问题和发展战略》(下)载《统计研究》1996.6期。

〔2〕冒天启《1997年经济热点问题及改革的重大举措》,载《经济与信息》1997.1期。

〔3〕班明丽、王彦田《正确看待国有企业》,载《中外企业家》1997.1期。

〔4〕黄孟藩主编《外国经济管理的最新趋势》,新华出版社,1988.12期。

〔5〕沃廷枢、吴科政《企业危机参兆与企业危机管理》,载《现代企业导刊)1995年第6期。

〔6〕佘康《企业逆境管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7〕王建祥《居安思危推行“末日管理”》载《江苏企业管理》1995年第1期。

标签:;  ;  ;  ;  ;  

论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的必要性_危机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