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综述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综述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2002)04-0120-06

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必然透射到学术研究的各个领域中来,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正是其中的一个炽热点,它是一个跨世纪的时代课题。近年来,人们就这一课题展开了广泛的热烈探讨与交流,现将讨论的问题和观点综述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涵义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在理论界有多种解释和理解,有人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人认为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的运用和具体化,等等。

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哲学概括和总结,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如邓小平所说,要说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

也有研究者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相结合,批判继承历史遗产。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和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结合起来,不是简单的事情,而是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才能实现。

另有研究者认为,建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观点否定性地评判中国传统哲学,也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纳入中国哲学的范畴,而是立足当代实践,用我们先人铸就的哲学智慧在中国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时,把中国传统哲学的独特理解方式与之结合起来,赋予其中国本土文化的特征。

研究者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得到发展,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思想资源,而且它本身构成了中国国情和实际的重要方面,如果忽视了这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不能真正实现。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是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复杂问题。

高清海、孙正聿、欧阳康、王南湜、王德峰等专家明确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同中国传统哲学有机地结合,邓晓芒、韩庆祥、韩震教授等在作出某种限定的情况下(把中国传统哲学提高到现代水平)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并对结合的可能性和二者之间内在联系倾向于: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的而不是封闭的体系,因而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悠远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传统,并且在自然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有独特性,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中国传统哲学无疑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②对待中国传统哲学要持科学态度和基本原则,这是正确理解这一关系的前提。其科学态度和原则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鉴别和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③中国传统哲学所包含的积极成果和合理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相通性、共同性乃至互补性,在世界观、认识论、逻辑学、历史观、社会理想、理想人格等方面都能作到有机结合。

杨耕、陈卫平教授等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中产生的“世界哲学”,其历史文化基础包括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中国传统哲学中有丰富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而且二者在荀子、张载、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中达到了统一,形成了中国哲学中的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传统,这种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便利的思想桥梁或理论途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唯物主义,它实现了哲学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而中国传统哲学具有某些现代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价值具有某种程度的契合,这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和中国哲学现代化内在的一致性。

还有的研究者则侧重从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观方面、认识论方面、逻辑学方面、历史观方面、社会理想方面以及理想人格方面所包含的积极成果和合理内容来说明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通性、共同性乃至互补性。

但是,黄楠森、赵家祥、赖金良、李明华、刘森林、何中华等专家则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哲学有机结合的可能性。学者们作出否定回答的理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黄楠森的回答最有代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能与中国传统哲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因为前者是科学,后者不是科学。我们对中国传统哲学只能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只能经过分析抽出传统哲学的合理因素,并用以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使之具有更多的中国特色。

三、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研究者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来自境外的学说,能够中国化,能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发挥指导作用有其历史必然性。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的科学把握,是一种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世界性理论。因此,中国化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普适性决定的;其二,综观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选择,始终没有找到解救中国的真正出路。十月革命使中国人民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因此,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救中国的历史选择;其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的哲学思想,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因此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根本途径。

有的研究者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中国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而中国哲学中存在着悠久的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传统,更重要的是,这种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达到了统一,形成一种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其朴素辩证唯物主义所达到的理论思维水平的高度和深度,是封建时代世界哲学史上所仅见的,更是欧洲中世纪哲学所不可比拟的。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后很容易被先进的思想家接受,很容易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四、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代化的途径

福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讨会,对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代化的途径进行了探讨和总结。途径之一是坚定地沿着毛泽东——邓小平的哲学思路,从探索和总结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基本经验及其哲学基础角度,把探寻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代化过程结合起来,从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对经验教训作出理论上的总结和概括,并以此来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途径之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之下,把中国传统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思维的优秀遗产、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融化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来,丰富、补充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之更具有民族特色和中国气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体现时代精神精华与民族精神精华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途径之三是要紧扣时代发展脉搏,重视研究和吸取西方科学文化成果、西方近现代哲学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合理成分和哲学养料,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还有的研究者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实现中国化的途径,已经有了光辉的典范,但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途径显得很不够。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里,虽然也提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些命题和范畴,但仅仅起着一种附会和点缀的作用。因此,提出在研究方式上,要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在理论成果上,要编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哲学著作;在教学研究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研究应贴近现实、融会传统。探讨结合的途径和方式问题很有必要。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结构

多数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了哲学基本问题、核心范畴和逻辑结构三大转换,从而产生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他们认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结构大体是:客观论—主观论—实践论—条件论—方法论—真理论—价值论—创造论—目的论。客观论所要研究的是实事求是的出发点问题;主观论要研究的是实事求是的主体意识问题;实践论研究的是实事求是的途径问题;条件论是研究实事求是的条件问题;方法论是研究实事求是的方法问题;真理论是研究实事求是的真理理论;价值论研究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创造论是研究实事求是的实质问题;目的论是论实事求是的最终目的问题。

也有部分研究者提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邓小平哲学结构的新构想就是有中国特色的实事求是哲学。用“实事求是”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并确立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虽只几个字,却充满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注重从社会实践出发的主题认识论,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论的全部观点和方法,体现出当代时代精神的精华和中国历代优秀文明成果的灵魂。

六、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

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历程中,大家一致总结概括出“两个伟人”的“两个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经历了“两次飞跃”,即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产生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产生了邓小平的哲学思想。“三个时期”,即从建国到1966年;“文革”十年期间;1978年春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艰难发展历程。终于产生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的哲学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原则,开辟了正确的道路。邓小平的哲学思想,是在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在多方面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毛泽东哲学思想。

一些研究者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的哲学思想。这两大哲学成果,既突显了毛泽东和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土化和民族化,进而形成中国化的光辉典范,又证明了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还有的研究者认为,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哲学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形式,不仅深刻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而且内在地熔铸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邓小平哲学新构想就是有中国特色的实事求是的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七、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系

一些研究者提出,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历程中,一定要认识和处理好几个关系问题: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一些学者有意不使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使用“马克思哲学”;马克思本人是否愿意把他的学说称为“哲学”尚可存疑。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系。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过程,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其哲学基础都是“实事求是”这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③毛泽东哲学与邓小平哲学的关系。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光辉典范。他们的哲学思想有共同之点,但“同”中有“异”,毛泽东针对王明教条主义,强调要调查研究,实事求是;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论,强调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与“纬”的关系。“经”是从纵向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邓小平哲学都有个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纬”是从横向上看不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都有个严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没有现实的历史感,就不会有深刻的理论感;同样,没有深刻的理论感,也不可能有历史的现实感。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关系。要注意掌握理论,但不能搞教条式的体系;要注意历史,更要注意当前的现实实践,离开了革命与建设的实际讲哲学,就没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八、在更高的水平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研究者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想保持中国化的优势,必须广泛地吸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切优秀思想成果;必须随着当代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自身;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和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必须始终保持自己开放的视野,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推向更高的水平。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走向中国化、民族化方向上有进一步变革的必要。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从功能入手,强化其革命性、实践性、批判性、前导性、规范性功能;更新研究思路,强化其实践论思维方式及其普遍应用,建构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而又体现其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②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结合中国的实际,按照新哲学观即实践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范畴和基本规律作出新的解释和说明,确立起符合时代精神,同时又符合马克思本意的新的哲学体系。③必须根据新的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的需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本就有、但未充分展开的观点和理论,结合中国社会实践加以发挥或发展,进而达到创新。④真正回答中国社会在当代面临的挑战,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内容中国化和民族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同科学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我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哲学家的思想资料,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教育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人心,从而在更高的水平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⑤运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更高的水平上丰富发展和建构推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九、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趋势

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学术动态分析课题组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趋势作了具体分析。

贾红莲副研究员认为,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态势,有两条线索:一是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基本样态的估计;二是对其未来基本发展趋势的估计。这两方面正是近两年哲学界关注的焦点。并提出两种基本态势:第一个基本态势是总结与反思,从哲学史的意义、哲学观的意义和哲学实践的意义三方面,通过回顾、反思与展望或“返本开新”,把哲学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境界。第二个基本态势是个性化与多样化,从哲学形态研究、哲学研究主题和生长点、哲学创新方法多样化方面,反映了中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的追求。

杨学功博士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探索和争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基础性工作,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变革的实质的把握,必须首先从哲学观的角度看。总结了认识和表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问题的争论焦点: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科学(知识)体系抑或意识形态;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体系哲学”还是科学的方法论。申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建立一个完整严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

刘文旋博士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研究,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是一个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争论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个社会历史概念。

张明仓副教授提出了认识论研究的新趋势。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正呈现出深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内在契合、互动发展的新态势:一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研究相互促进,认识论学科定位将趋于合理;二是强化对当代实践、当代文化反思和批判的力度,认识论研究的现实性、针对性将进一步增强;三是进一步突破知识论哲学的狭隘视界,认识论范式转换进程将会加速。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确立并运用实践的思维方式研究认识问题,更加自觉地把认识论与存在论(历史观)、价值论、评价论、决策论、方法论等内在结合起来,进一步合理地建构和完善实践——认识论,乃是当前实现认识论范式合理转换的基本途径。

孙伟平副研究员提出,价值论研究期待突破。肯定了我国价值论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价值论在哲学中的意义日益突出,哲学“价值论转向”受到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着眼逐渐聚焦于研究方法的探讨;价值观念的讨论倍受重视渐成热点,并且日益深化。同时指出价值观念研究中,调查研究缺乏深度、广度和有效性,调查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亟待加强。

收稿日期:2002-03-27

标签:;  ;  ;  ;  ;  ;  ;  ;  ;  ;  ;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综述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