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新发展理念”的“真善美”意蕴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新发展理念”的“真善美”意蕴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新发展理念”的“真善美”意蕴

桑延海

(江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0)

摘 要: 新发展理念不仅是一个整体,而且五大理念之间又是一个严密的逻辑系统。其中,创新是发展的本质,是对“什么是发展”的科学认识,也就是发展之“真”的尺度;协调、绿色、开放是“新发展理念”的三个“善”的标准和尺度,是在新时代下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科学评价;共享之于“新发展理念”则不仅是标准,而且是终极目标与必然归宿,也是对“发展依靠谁、发展为了谁、发展成果由谁分享”的科学回答,所以在“共享”理念的升华下,整个“新发展理念”也就具有了“美”的意境。“新发展理念”既体现了发展的本质之“真”的尺度,协调、绿色、开放之“善”的标准,更体现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的标准和尺度之上的创新发展所生发的“美”的意境——共享。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发展理念;真;善;美

一、“真”:创新——发展的本质

“真”,即“是什么”的问题,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在五大“新发展理念”当中,创新位于“新发展理念”之首,这不仅仅是由于“创新是发展的第一驱动力”,更主要的还在于“创新”表征着发展之“是什么”,即“真”的尺度。也就是说,创新“故”发展,创新发展是对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的认识。

创新“故”发展之“故”并不表示一种因果关系,而是一种表示本质的必然联系。创新是发展的本质,而不是手段或者目的,或者其他的什么。创新是以现有的条件基础,为某种目的而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从根本上说,创新就是扬弃,就是“在对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事物的否定的理解”[1],就是从肯定与否定、生成与灭亡的同一中去看待和理解一切事物。创新不仅意味着我们能够把握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当中的事物,实现“物质变精神”;而且意味着我们能够根据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在头脑中创造客观世界中本来没有的事物,并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精神变物质”。回顾人类发展史,特别是近代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每一次每一次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从“手推磨”到“蒸汽磨”再到“电气磨”,从“马车”到“蒸汽机车”再到电气机车、信息机车,从经典力学到量子力学,无不是对事物前一阶段的扬弃。所以,创新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发展,“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2]

戒毒所戒断只是吸毒人员完成康复的初始阶段,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要彻底摆脱毒品的困扰,可能需要付出终身的努力,对戒毒人员后续照管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参与和支持。

发展,是事物的上升的运动,是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形式,是事物的不断更新、不断进步变化的一个过程。任何事物要想发展,必须要有新内容,必须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之上。在人类思维发展史上,一条最基本的思维逻辑规律就是“同一律”,即“A=A”。承认这一规律,就意味着至少要承认两点:一是在纷繁杂乱、千条万错的客观世界中,每一个体都是“这一个”,都具有个别性和独立性,而且完全与自己等同而与“非这一个”相异;一是我们的思维都能够自觉地把握到“这一个”,并形成关于“这一个”的观念,从而实现观念与事物的同一。这一规律当然是人与世界关系以及科学、人类知识得以建立的基础,但是如果人只是遵守“同一律”,则无法解释人类知识的不断丰富,更无法解释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抽象的同一,是一种没有“创新”的思维方式,更不可能有发展。所以,抽象的、绝对的同一不会有创新,更谈不上发展。面对无限的世界,发展的实质在于吐故纳新,在于具体的、历史的同一。

具体的、历史的“同一”,在实践唯物主义者那里得以真正实现,通过变革现存世界的实践活动实现。“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的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3]在实践活动中,人们以否定的形式实际地进行着变革思维与存在及其相互关系的活动,不断地实现“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

协调、绿色、开放三大发展理念作为创新的“善”的标准,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更具体的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期,新时期重大的时代课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邓小平紧扣时代主题,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根本任务等一些列重要思想。而且,他在十二大上首次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历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21世纪之后,在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而且,胡锦涛立足国情,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针对在2003年7月28日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首次系统的阐释“什么是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等思想,以新理论和新实践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揭露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发展的不协调导致的人的“非人化”存在。因为劳动不是人自己的,所以人劳动的越多,他成为自己的就越少,“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7]人只能作为“工人”而存在,而那些不是工人的人,则被视为非存在。所以,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运动,并认为全部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是现存的世界革命化,打破这种不协调的、异化的现存的状况,真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要使得这种异化得以消除,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生活必需品”[3]。而且,只有在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的基础上,“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普遍交往的建立,是这种异化得以消除,实现共产主义的两个基本前提。

所以,发展、创新只有以协调、绿色、开放作为标准和尺度,才能真正实现人所固有的尺度和“任何一个物种的尺度”的统一来进行生产实践活动,实现由“真”到“善”的跃迁。

二、“善”:协调、绿色、开放——发展的标准

4)重塑——店家要将自己的店名当做品牌来打造,通过提供性价比高的产品、全方位的体验和服务来吸引消费者,重塑店铺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打造一大批喜欢在店铺消费的粉丝,助力店铺走向更高级别的营销竞争——粉丝的竞争和平台的竞争;记住要将自己的店铺打造成品牌,让粉丝认可店铺(店老板),而非只认可店铺内的品牌或店长、BA。

所谓“善”,是“应该怎样”的问题,即是在对“真”、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基础上的深层次的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标准”。在“新发展理念”中,如果说“创新”是对发展的本质追求与揭示,那么,协调、绿色、开放三个理念可以说是对发展的本质——创新的尺度的内省,是对创新发展之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任何物种的尺度”和人“内在固有的尺度”的统一的深刻认识和时代性把握,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更科学、更具体、更全面的认识,也就是对“什么是发展”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更深沉的领会。

总之,《〈聊斋志异〉叙事艺术研究》引述丰富,资料详实,反映了著者扎实严谨的学术功底、开阔灵活的研究视野和兼收并蓄的学术胸怀。此外,该著作还做到了将高度概括的理论建构与丰富细腻的文本分析相结合、将严谨论述与形象表达相结合,结构严密,行文流畅,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但是马克思说过,“光是思想竭力体现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3],“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6]人只是在自己的改造世界同时也改造自身的实践活动中、在实践活动对主观与客观的双重否定性当中、在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活动中证明了自己思维的客观性,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同一。

所以,创新“故”发展。创新是发展的本质,是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内生动力,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发展。发展则是创新的外显现,创新必然的实现为发展。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辩证运动过程,就主要地通过体革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创新”来实现。

协调、绿色、开放三大发展理念作为发展的“善”的尺度,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更科学的认识。作为生命存在的人,通过物质生产活动不断地将自然人化,不断地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在自然人化的过程中,人同时也形成并改造着人自身,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6]。所以,自然人化的过程也就是“作为动物的人”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一句话,自然人化的过程,就是人类文明的进程。

在工业文明以前,不管是渔猎采集文明、还是游牧农耕文明,都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依附性,正所谓“大天而思之”“从天而颂之”“望时而待之”。进入工业文明之后,人们开始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8]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3]但同时,也伴随着众多的诸如两极分化、政治动荡、资源短缺、生态恶化、人的失落的现代性危机。协调、绿色、开放发展理念就是在吸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把握“新时代”脉搏所提出的科学的发展理念。所以,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实现“区域、城乡、产业结构、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9]的协调发展;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要求实现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发展。

人的实践活动,是从人的“需要”出发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析了人的需要包括满足基本生命活动的需要和满足基本生命活动的活动本身以及工具而引起的需要。但是,自然界的直接现存状态不会主动地满足人的需要,所以人决心以自己的实践活动来改变自然界的直接现存状态,满足人的需要。所以,列宁在《哲学笔记》当中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4]所以,人通过实践活动竭力地使思想实现为现实,满足人的需要。但是,在人的目的性的实践活动中,“人们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的实现出来的事,是很少的。这是因为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们,常常受着许多的限制……在这种情形之下,在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因而部分的改变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的事是常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有的。”[5]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来说,发展问题源于实践,也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人的实践活动,以及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所产生的认识活动,自然地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的把握,二是合理的运用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变革世界的实践活动。正如马克思说的:“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中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7]所以,人的实践活动具有两种基本的尺度——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亦即“任何物种的尺度”和人“内在固有的尺度”,而按照这两种尺度进行实践的人,也就是在按照“真”与“善”相和解的“美的规律”来进行活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给我们提出的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0]。这要求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新时代,将创新作为发展的本质和第一动力,以协调、绿色、开放作为发展的尺度和标准,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世界,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协调、绿色、开放三大发展理念作为创新的“善”的标准,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更全面的认识。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是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奋斗的政党。《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创立。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所以恩格斯提出的“三大基本规律”是共产党执政的基本的理论指导:一是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发展的基本动力就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而解决矛盾的根本途径就是革命或改革的实践。但是,革命或改革的实践活动也只是在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展开。二是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使得生产资料直接与劳动者相结合,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制度。三是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持共产党是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3脏彩超随年龄增加而偏好度增加,男性偏好度高于女性,符合年龄增加、心脏问题增加,且男性危险度更高的循证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重新确立了党中央的绝对权威,确立了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0],从而确保“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协调推进,确保党能够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的基础上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始终做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

三、“美”:共享——发展的终极目标与归宿

所谓“美”,就是指人通过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任何物种的尺度”和人“内在固有的尺度”相统一的思想和行为所达到的一种幸福与道德的统一状态。“美”的最高阶段就是崇高。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中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固有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7]人的实践活动本身是一个充满矛盾(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普遍性与个别性、理想与现实)的辩证运动过程。人以带有目的的、普遍性、理想性的实践来变革具有客观规律的个别的现实,在活动中人即服从于客观规律,又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了现实世界,实现了自己的目的,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得以展现;既遵循了伦理道德,又获得了幸福。所以,这样的实践活动必然是美的,必然是对真善美的阐扬。

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在采用设计思维教育转化小亮的时候,我并没有纠缠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是根据问题确定了教育目标,然后将重点放在为达成教育目标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上,把消极的问题解决变为积极的目标达成,改变了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传统路径。

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是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体现了一种合规律性之“真”的尺度;协调、绿色、开放是对创新发展的“善”之标准的认识,而且对人来说是一种按照人“内在固有的尺度”和“任何物种的尺度”相一致的一种“真”与“善”相统一的“美”的规律来构造的标准和尺度。而“共享”作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的集中体现和终极目的,就是对人“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集中体现和阐扬,是对人的幸福与道德统一的追求。人越是以这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任何物种的尺度”和人“内在固有的尺度”相统一的标准和尺度来思想和行为周围世界,人就越能领会自然之美、社会之美。

坚持共享发展,是在协调、绿色、开放的尺度下对自然之美的领会和阐扬。马克思早就说过,自然界不仅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而且它们“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另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需市县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突出的问题就是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退化严峻,人类的生存家园面临严峻的威胁,这是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当然,这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人自己的实践多导致的问题。所以,针对发展中人与自然的严峻关系,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必须以协调、绿色、开放作为创新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共享发展,和谐共生,体会自然之美。

坚持共享发展,是在协调、绿色、开放的发展尺度下对社会之美的肯定。人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着改造自然的活动,不断地进行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同时,人进行改造自然的过程,也就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过程。人在改造自然、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过程中,实际的形成各种关系,并且不断地改造者这种关系,也就是人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使人自身不断地社会化。马克思将社会发展同人自身的发展视为一个整体,提出了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三阶段论:第一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阶段;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相对独立性”阶段;第三阶段是“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之上的自由个性”[11]。前两个阶段都是在私有制基础上形成的,人的存在是异化的存在、人的实践是异化的实践。第三阶段则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做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做累存在物”[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作为创新发展的“善”的尺度,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心问题,坚持共享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美丽社会。

据了解,今年以来江岸区食药监局为迎接军运会的召开,积极加强辖区餐饮食品安全的规范管理,切实完善餐饮食品安全长效监督机制,积极联合辖区街道在全区建成10条餐饮服务示范街,重点对小餐饮店的出店经营、内部布局、硬件设施等进行整体提档升级,通过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推动餐饮店完善设施、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促进餐饮店向规范化、标准化、特色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全面实现餐饮店持证亮证经营,落实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前厅后厨合理布局,消毒制度落实,“三防”设施配备,达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年度量化等级提升的目标,满足市民健康安全饮食需求。

四、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越来越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央,长久以来不成为世界问题的“中国问题”重新成为了世界问题,世界越来越渴望听到中国声音、得到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新发展理念”不仅是中国在今后长期遵循的发展理念,而且是对世界解决全球性问题所贡献出的智慧,体现了中国之“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天下情怀。坚持新发展理念,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必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4.

[2]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EB/OL].新闻网,2015-03-0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405.

[4]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29.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3-294.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8.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7-163.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97-998.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98.

[10]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8-20.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中图分类号: B0-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9)19-0189-04

收稿日期: 2019-02-27

作者简介: 桑延海(1991-),男,甘肃武威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责任编辑 陈 鹤]

标签:;  ;  ;  ;  ;  ;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新发展理念”的“真善美”意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