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人才战争_美国工作论文

美国的人才战争_美国工作论文

美国的人才之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之战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招聘和保留优秀职员现已成为许多美国公司面临的最大挑战。

华尔街看上去已不再是原来的华尔街了。坐在诸如杰·皮·摩根或哥德曼·萨奇斯公司的电梯上,与你擦肩接踵的不是穿着笔挺制服的天之骄子,而是一些着装随意的人们。偶尔你还会看到体重200多磅穿着宽松套衫的大胖子,不禁使人想起卡通片《纽约人》中的流浪汉。

这种着装的变革之风目前已从西海岸刮到了华尔街。其中一个原因是“旧经济”公司盲目相信:如果公司无法推出互联网战略,那么至少也要在表面上像一个dot.com,而穿丝光黄斜纹裤和开领上衣可能最有助于这种形象的树立。

然而,职员工作时着便服的自信主要来源于对自身工作能力的自信。职员们想穿自己选择的服装,而不是老板要求的着装。随着美国劳务市场的日益紧缺,各个公司都认识到:如果拒绝提供员工所需要的东西,许多其他的雇主就会钻空子。像哥德曼·萨奇斯这样的以前从不发愁雇用和保留最佳人才的公司现在也不得不放弃穿公司制服的规定,这足以佐证当今的人才之战是何等激烈。

银行和其它专业公司在用人方面一直是有进有出,但现在却好像是只出不进。近期离职去网络公司的高层人物包括:花旗集团的首席金融师黑狄·米勒,她加入了Priceline.com网站的机票及商品拍卖公司;去年离职的安德森咨询公司老板乔治·沙亨,他加入了一家网址为Web-van的网上杂货商店。普莱斯·沃特豪斯公司的经济商务部门去年流失了半数的资深雇员。连策略咨询公司的龙头老大麦金西公司近期也有多人出走。

法律公司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硅谷的高级律师之一乔纳森·埃克塞尔拉德近日被一家投机资本公司抢到手。会计师事务所的职员正大量流失到渴求精打细算人才的网络公司。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像海得里克·斯特拉格尔斯这样的管理人员招聘公司的职员也已开始流向互联网公司。

哥德曼·萨奇斯、麦金西以及其它一些公司原来每年都能轻而易举地从美国商学院毕业生这块大蛋糕中取其所需。而现在,这些公司不得不排除许多障碍来说服任何一个工商管理硕士选择他们的公司。1999年哈佛商学院毕业班中,只有39%的人去了投资银行或咨询公司,而1994年的比例却超过50%。实际上,商学院本身也在这场人才之战中挣扎,因为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完成他们的学业之前就离开学校去创办自己的网站了。一位哈佛商学院教授抱怨说:“我们有可能最终成为有抱负的企业家的介绍所。”

这场争斗并不只限于新旧经济之间。像微软、Oracle这种赢利的新经济公司,或是Excite这样站住脚的互联网公司都感到,阻止它们的高精尖人才向更新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流动已变得越来越困难。一位投机资本公司的老板乔丹·列维说:“受打击最大的是迪斯尼公司。”现在的问题不仅仅在于有成千上万家新公司,而是在于这些公司发展的速度。1989年,西斯科公司的雇员只有254名,现在已超过26000人。

就创业公司本身而言,能否招募到符合要求的职员是公司生死攸关的问题。正如一位投机资本家所说:“我们不缺乏投机资本和聪明的想法,我们最缺的是有能力实施这些想法的人。找不到合适人才,公司就将失败。”外籍雇员填补了一些重要空缺,但美国工作许可证数量的限制(一个加强限制的议案已提交国会)又堵塞了这一渠道。

硅谷总部正在寻找的需要填补湖区600个公司总经理职位空缺的人才主要都在网络企业公司任职。这些公司特别缺乏有经营公司经验、具有高深专业知识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大量需要传统的非网上公司的“灰头发”(四五十岁的人)的原因。网上保险公司ECoverage最近雇用了一位44岁的公司总经理,并正在寻觅一名长期在传统保险公司任职的首席金融师,为的是向顾客和投资者证明公司真正在行。

许多近期上市的互联网公司的股价下跌促使那些想利用股票期权发大财的雇员们去别处寻求更有前途的股票期权。

对于未得到满足的雇员来说,寻找新工作绝非易事。互联网通过monster.com及bib4geeks.com等网站提供许多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管理人员招募者也在急剧增加,目前光硅谷就有1000多人。他们经常出入公司办公室,与接待者交朋友并试图得到公司的电话号码簿。他们有时在停车场等着向工程师们讨好。一些公司已经采取对应措施,除要求来访者签定“不泄露”协议外,许多公司现在还要求来访者签定“不招聘”协议。其它公司已经不再保留公司人名地址录,担心它最终落入挖墙角的人之手。在许多公司网站上,雇员姓名已被抹掉。

在这场人才之战中,什么是制胜之策?放弃统一制服算不了什么,但对决定员工的去向却能起很大作用。提高职位,比如将新雇员提为付总裁,这在创业公司是一种常用的廉价的作法,但对于有固定支付体制的传统公司来说则行不通。

正如《纽约时报》最近指出的那样,近些年来,美国公司不断地要求它的职员到办公室后自我约束,“将醒来的一半时间花在受管制之中”。但现在,为了保证职员心情愉快,老板们不得不放松他们铁的纪律。《华尔街日报》报道说一些公司已开始对旨在防犯性骚扰的防止异性约会的规定有所松动,它们还准备原谅原本会导致被开除的过错,如轻微的毒品违规或工作时有性别歧视语言等。

免费午餐是越来越多的雇主开始向他们的员工提供的多种待遇之一。得克萨斯仪器公司的服务组为雇员修理轻便小货车;升阳微系统公司提供内部洗衣房;公司内部的健身房、运动门诊所以及锻炼场地数量大增。有些公司还有自己的牙医,有的甚至还提供按摩服务。职工的保健补助也在不断增加。

当然,所有这些都不是完全免费的,而且都不如直接给钱的效果好。但即使给整袋整袋的美钞也未必完全管用。一些蓝筹股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如花旗集团的米勒小姐和安德森公司的沙亨,他们在原有的职位上已经挣够了钱,因此金钱已不再是重要因素。更重要的是有机会做一项更加令人心跳和时髦的工作,一项更像做为一个企业家而非公司官僚该做的工作。而传统公司要保留这样的人是无能为力的。

许多无法向互联网业务过渡的传统公司已经开办了网络子公司,这一方面是出于经营策略的考虑,而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吸引和保留有天赋的职员的需要。

一些公司设立了公司内部投机基金和培养人才基地来鼓励员工实践自己提出的方案,以防止他们辞职去别处寻梦。一些公司还准予休假来实施此类项目。

杰·皮·摩根公司在马萨诸塞州的坎布里奇设立了独立的技术业务部门,意在加强对哈佛毕业生的争夺。3月9日,公司宣布开办摩根实验室,这家耗资10亿美元的机构将为公司内外实践有创意的想法提供保障。主管该实验室的尼克·罗哈廷说:“我们有一个非常具有竞争力的建议:到摩根来,学习技艺,了解市场,如果你提出非凡的值得商业冒险的想法,我们将提供资金保证。这比去网络企业公司孤注一掷更有保障。”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金钱的诱惑决定了他们在何处施展才华。传统公司有钱,但网络公司也不缺钱。他们可以通过网上股票经纪人借钱。那种在创业公司工作就意味着减薪的时代早已成为过去。根据塔克商学院院长的统计,截至1月份,本年度毕业生已找到工作的达到了创记录的85%,“其他人在等待得到更好的职位。”他们的平均起步工资超过13万美元。

硅谷威斯特沃德咨询公司的马特·沃德认为工资暴涨与旧经济公司派生出来的、想来硅谷快速致富的网络公司有很大关系,他们用重金聘人,推动工资全面上涨。传统公司派生出的网络子公司正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今年,硅谷的一些主要的法律公司已经宣布公司范围内工资上涨30%至40%,他们在纽约和华盛顿的同行也紧随其后。会计事务所和投资银行的工资也大幅上涨。这些公司还采取了很多保留人才的措施,比如短期和长期敬业奖励等。连新闻工作者也得到了实惠,旧金山的《新经济》杂志雇员的工资3年翻了一番。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人才之战的表现目前还未加速经济领域内工资的全面上涨。每年平均工资涨幅约为3.5%,虽有增长,但仍低于目前的生产率的增长,因而未引起消费品价格的大幅上涨。1999年的单位劳动成本比1998年高1.8%。

但这种情况不会保持不变。一些由雇请或保留管理人员引起的开销可能在劳动成本核算时未予体现。比如:员工的其它待遇如公司厨房、健身房以及洗烫服务等的开支是用雇主的管理费支付,而未直接纳入雇用成本。而这些内容同样消耗传统公司的利润。

实际上对技术员工奖赏的升级已经引出一些膨胀问题。房价,尤其是硅谷及其周围的房价暴涨,使引进天才员工的成本更高,较贫穷的职员不得不住在远离工作的地方,坐公交车上下班。吃香的少数“什么都有”的雇员与其他人之间与日俱增的不平等也会带来不良后果:轻者会带来工资全面上涨的压力,重者会引起社会动荡。

向高级雇员提供股票及股票期权的做法同样可能引起股票市场资产价格的膨胀。已站住脚的公司为满足其雇员的需求正在重新收购自己的股票。更加可笑的是,一些公司回购自家股票的目的仅仅是阻挡股票价格下跌和阻止工作人员辞职。股票市场走高是联邦储备银行提高利息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哥德曼·萨奇斯、麦金西以及其它公司还能找回它们失去的诱惑力吗?小公司内发生的变革远比大公司大得多,因此小型的创业公司将继续瓜分有天赋的人才,做一个企业家比仅仅成为当今非正常股票市场的人为产物更加时髦。

为了在股市转入正常之前求得生存,这些公司应尽其所能保留那些更看重在公司已站住脚的职员,给他们提供生活保障,比如30岁到40岁有孩子的职员。高层的“灰头发”们的离去对失意的中层员工来说是好事,他们可能得到较快的升职。应公开职位接续计划,用以激励员工。必须使这些雇员们相信他们的公司前途无量,而且他们自己正担当着走向未来的重要角色。

长期敬业奖励和更加慷慨的养老金也很管用。根据个人业绩而非职位高低取酬是非常重要的,对那些愿意原地不动的职员也应如此。在目前情况下,为职员的敬业付出较高的代价是值得的。

可能会有一天,你会因所效力的创业公司倒闭而失业,别的网络公司已不再看好你;可能会有一天,你所得到的企业家经历到头来不是你所期望的对履历的精彩补充,而被证明走错了路。只有到了这种时候,雇员才会更加看重与雇主一起工作所得到的保障,他们会在更新履历上少花时间,而把更多时间用在使老板对自己产生好感上。他们甚至会再次穿起公司统一的服装。但从目前情况看,人才之战不仅将继续下去,还将愈演愈烈。

标签:;  ;  

美国的人才战争_美国工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