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黔江民族医院 409000
摘要:目的探讨经方应用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2月医院收治的75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经方应用组37例和常规组38例。经方应用组给予经方应用联合推拿治疗,常规组给予常规拔罐联合推拿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伴随症状改善情况及显效时间。结果经方应用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方应用组和常规组中头痛、恶心、心悸/胸闷、上肢麻木等伴随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方应用组平均显效时间为1.9d,明显短于常规组的5.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方应用联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颈椎病;眩晕;大椎穴;刺络拔罐
颈性眩晕是由于颈椎病变引发椎-基底动脉以及大脑动脉供血不足而出现的一组症候群,多发于中老年人,以与体位改变相关的眩晕为发病特点,伴或不伴颈项疼痛,并可伴见一系列非特异性症状包括头痛、耳鸣、恶心、呕吐、心悸、多汗、上肢麻木等,病程可续发、迁延或突然发作头晕目眩。笔者选取2017年3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75例颈性眩晕患者,运用经方应用配合推拿疗法治疗,疗效确切,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2月我院中医颈腰椎门诊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入组,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接受颈椎正侧位X线片检查,或颈椎间盘CT扫描或颈椎MRI扫描检查,明确诊断为颈椎病并以眩晕为主诉。纳入标准:颈性眩晕的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头痛或颈枕痛,头晕,恶心,呕吐;(2)位置性眩晕,猝倒,持物落地,视物不清;(3)X线片示多数患者的颈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变尖,椎间孔前后径变窄。排除标准:排除椎动脉第一段受压(如颈肋等)所引起之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病、眼源性眩晕、耳源性眩晕、美尼尔综合症、脑梗死、神经官能症、焦虑症者。共入选75例,将其随机分为经方应用组37例和常规组38例。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电脑中频治疗,同时给予活血化瘀类中成药和/或止痛药物对症治疗。中频治疗使用GZH-II型中频治疗仪,频率模式选取4号处方,时间设定25min,调节好频率强度,以患者感觉明显颤动,又能承受为宜,1次/d。
1.3刺络组
1.3.1刺络拔罐治疗操作方法
大椎穴常规消毒,用5ml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左手手指夹住并提起被刺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对准大椎穴及穴位上下左右旁开0.5寸处分别迅速刺入2mm,随即用中号罐对准刺血部位拔火罐,然后在颈项及肩背肌肉丰厚处加拔多个火罐,留罐时间10min,出血量大约为3ml,用消毒干棉球擦净瘀血,最后于拔罐处消毒并按压数分钟,并预防感染。大椎穴刺血拔罐隔日一行,余日于大椎穴及颈项、肩背肌肉丰厚处常规拔多个火罐。
1.3.2推拿治疗患者取坐位
于颈项、肩、背部先后施以滚法、拿法、弹拨、小鱼际揉法等手法,松解局部肌肉5~10min,然后行颈项部的拔伸手法、提拿肩井及斜方肌数次,最后施小鱼际侧击肩背部结束治疗。
1.3.3常规组
仅于大椎穴及颈项、胸背肌肉丰厚处常规拔多个火罐,留罐时间10min,推拿治疗与经方应用组相同。两组患者各项治疗均连续治疗6d后休息1d,7d为1个疗程。
1.4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伴随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及显效时间。临床疗效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治愈:眩晕症状消失,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显效:眩晕明显改变,但劳累后仍有复发,经治疗可好转;有效:眩晕程度减轻;无效:主要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方应用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伴随症状改善情况比较,经方应用组和常规组中头痛、恶心、心悸/胸闷、上肢麻木的伴随症状均有明显改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意外,感染及不良事件。两组显效时间比较经方应用组平均显效时间为1.9d,常规组平均显效时间为5.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颈性眩晕在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较多发。其发病的内在因素有动脉壁硬化等,外在因素为颈椎退行性变,骨质增生、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引发动脉痉挛间盘膨出或突出,造成椎动脉受到压迫,或刺激到,从而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发生中枢性眩晕。本病中医学归属于“眩晕”范畴,从大椎穴的解剖位置来看,其下有颈部横动静脉、椎后静脉丛、棘突间静脉丛分布,神经有C8的颈神经后支和T1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分布。大椎穴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相交汇之处,是颈项之门户,沟通本经及手足三阳经和督脉的经气。刺络拔罐在古籍中早有记载,通过拔罐的力度逼迫瘀血排出,使瘀滞在经络中的气血疏散,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效扩张脑血管,增加脑部血流灌注,并可刺激血管平滑肌上丰富的自主神经,恢复调节因供血不足导致的神经功能受损,同时局部刺血可以双向调节白细胞变化,缓解炎症损伤,从而改善微血管的血色、流速、流态,加速炎症、水肿、出血的吸收,祛瘀生新。本研究于大椎穴处刺血拔罐,可以有效缓解椎动脉痉挛、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供应,增加脑供血供氧,同时松解局部肌群,解除周围组织对神经的压迫刺激,从而祛瘀通络,精血上荣,畅达头目,缓解眩晕。
结束语:
本研究应用经方应用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并明显缩短见效时间,临床应用简便易行且无毒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本研究由于临床条件局限,远期疗效尚未进行随访,对该法治疗本病的伴随症状还有待大规模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9.
[2]田德禄.中医内科学(全国高等中医药学院校教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63-269.
[3]郭梓鸿.中医辨证结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8,37(11):1-2.
论文作者:刘建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1
标签:常规论文; 疗效论文; 动脉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两组论文; 颈项论文; 患者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