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机要向“好用”升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好用论文,要向论文,中国论文,农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未来在于机械化。由农业机械化延伸的农业各项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改变着中国传统农业和亿万中国农民的命运。纵观全国,虽然我国农业机械化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包括农作物耕种牧综合机械化率、农机工业产值逐年增高,但作为后现代产物的农机行业,和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一样,与国外发达国家存有较大的差距。如何让国产农机不仅能用,而且还好用? 63%机械化率的科技含量 近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地位作用持续增强。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介绍,农机装备结构显著优化,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插秧机保有量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53倍、1.75倍和2.1倍,小型拖拉机占比持续下降,粮食生产环节高性能机具占比持续提高。主要农作物薄弱环节机械化快速推进,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 笔者了解到,业内更多将其归功于2004年后发生的两件大事,一个是全国人大通过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另一个是中国实行购机补贴,2007年补贴额度仅为0.7亿元,而2012年中央财政的补贴额度已达到175亿元。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对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的定义,农业机械化水平在40%以下是初级发展阶段,40%~70%是中期发展阶段,70%以上算高级发展阶段。 在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看来,我国农业机械化2015年达到了63%,这是机械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而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已经步入全面机械化甚至信息化阶段。 “这63%是粗放式发展的结果。”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副所长胡志超研究员介绍。 罗锡文也认同这个观点。63%的农机化水平并不能完全测算出科技含量的高低,主要原因在于农业机械本身的科技含量和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的科技含量不是很高。“目前,我国的农机产品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 生产需求决定农机科研导向 在美国、加拿大等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需要大量大型的农业机械,大型拖拉机保有量较大。日本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山地、丘陵面积较大,拖拉机拥有量尚以中小型为主。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学院教授孔祥智曾撰文表示,我国在土地平均拥有量上与日本比较接近,截至2013年年底,约有26%的土地从承包者手中流转到经营者手中,这需要大量的大中型农业机械。 “到黑龙江去看看,20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基本上是国外进口的,被国外占领了市场,这就是差距。”罗锡文表示。 毋庸置疑,当国内落后的农业机械装备不能有效满足生产需要时,国外高端农机就会大量进入。 除此之外,我国多数经济作物仍为小规模种植,农机农艺融合不够,在农作物生产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水平中,如马铃薯、甘蔗的机播,甘蔗、油菜、茶叶的机收,发展缓慢制约了经济作物全程机械化的推行。 鉴于对全程机械化的考虑,2015年8月11日,农业部印发的《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意见》指出,在全国部署开展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现实情况却不一样,农作物植保环节机械化程度相对薄弱,农药残留较严重,植保机械的发展空间较大。在畜牧业机械化方面要有所突破,加大畜牧业机械的研发投入力度。 然而,在实践中,包括胡志超在内的专家发现,相对而言,我国在农机研发的投入较少,创新能力较弱,很大部分人或单位在做同质化的东西,当机器进入批量生产的时候,一大批企业蜂拥而上。 这也就直接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还不够。”胡志超介绍,我国每年在农机行业申请的专利有1000件左右,主要分布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一些大型企业也有专利,但很少。 而在国外,农业机械自主创新主要依靠企业。国内除少数几个大的农机企业有一定的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外,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存在规模小、研发能力弱、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农业机械化也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2015年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农业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农业机械化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张桃林在2016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上表示,“十三五”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期,也是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的机遇期,更是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拓展、升级”的窗口期,必须紧紧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千方百计攻克瓶颈制约,站位高远拓宽发展领域,综合施策提升发展质量发展效益,加快打造中国农业机械化升级版。 在胡志超看来,成熟的农机行业包括技术成熟、产品成熟和市场成熟,“技术成熟并不代表产品成熟,技术和产品成熟也不代表市场成熟。” “要加强‘产业急需、农民急用’的中高端农机装备中试熟化,促进产业全链条装备技术集成配套,有效推动主要环节机械由‘能用’向‘好用’升级。”张桃林说。 “好用就是,一方面作业质量要好,收获质量高,作业性能要好;另一方面,在操作上,不仅舒适、方便,还要环保。”胡志超告诉笔者。 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首次将农业机械装备列入重点突破发展的十大领域。 胡志超认为,无论在农机创新还是在研发上,农机制造一定要按全球市场进行统筹、配置资源,做到农机与农艺、高新与传统、先进与经济的结合。 联系电话:0371-69333565中国农业机械应升级为“易用”_农机论文
中国农业机械应升级为“易用”_农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