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课题_信息素养论文

信息素养: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美国论文,素养论文,课题论文,信息技术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过去的10年中,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重要工具。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达国家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新的能力,尤其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信息素养作为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

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教育和学校网络建设最为发达的国家。据美国联邦教育部教育统计中心2000年2月公布的一份统计摘要报告显示,至1999学年初(秋),几乎所有公立中小学校均已接入国际互联网。1994年至1999年,上网学校比例从35%提高到95%,美国中小学校全部上网目标基本实现。与此同时,美国中小学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据美国《教育周报》和“教育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至1999年4月,97%的教师已使用了计算机,其中87%使用了专为中小学开发的教学软件,80%使用了一般工作软件(如文字处理等),66%使用了电子教学辅助资料(如百科全书光盘等)。(注:包秋.美国科技辅教的现状与管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有1/3的中小学教师表示,他们可以自由地应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课堂教学或收集信息、开发课程和辅导学生。

目前,信息技术课程在美国中小学已普遍开设。美国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因校而异,五花八门,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强调学科系统。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大致分为三类:1.学校不设完整的信息技术课程,仅在数学或物理等课程中介绍一些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知识;2.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必修课或选修课;3.开设一系列信息技术必修课或选修课,如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语言、人工智能等。(注:郑少艾.美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1998,(7).)尽管美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参差不齐,不同学区和不同学校都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但他们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即除了强调培养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外,更注重使学生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如1998年制定的《全国学生教育科技标准》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的,它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原理与操作;解决与计算机相关的社会、道德与人文问题;会使用工具软件去创造;有使用网上合作、发表等通讯软件的能力;具有使用科研软件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课题。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的。他认为,信息素养包含诸多方面:传统文化素养的延续和拓展;使受教育者达到独立自学及终身学习的水平;对信息源及信息工具的了解和运用;必须拥有各种信息技能,如对需求的了解及确认,对所需文献或信息的确定、检索,对检索到的信息进行评估、组织和处理并作出决策等。概括地说,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信息技能(技术层面)。1983年,美国信息学家霍顿(Horton)认为,教育部门应开设信息素养课程,以提高人们对电子邮件、数据分析以及图书馆网络的使用能力。1987年,信息学专家Patrieia Breivik将信息素养概括为一种了解提供信息的系统并能鉴别信息的价值,选择获取信息的最佳渠道,掌握获取和存储信息的基本技能,如数据库、电子表格软件、文字处理等技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由此引起的人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与重视不断提高,因而其内涵与外延进一步丰富和扩大。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属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把信息素养定义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注: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Presidential Committeeon Information Literacy(1989),http://WWW.ala.org/acrl/ infolit.html.)1992年美国学者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式,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nd Association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在其出版的《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一书中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注:Loertcher,D.V & B.Woolls: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Movement of the School Library Media Field:A Preliminary Summary of the Research,AlA& AECT,1998.)这一标准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等3个方面进行了表述,进一步明确和丰富了信息素养在技能、态度、品德等方面的要求。

1.信息素养

标准一:能够快速地有效地获取信息;

标准二: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

标准三: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2.独立学习

标准四: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

标准五: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

标准六: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

3.社会责任

标准七: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

标准八: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标准九: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

从上述有关信息素养的定义及信息素养的标准可以看出,信息素养不仅仅指诸如信息获取、信息检索、信息表达、信息交流等信息技能,而且包括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及在信息社会中合理生活和学习的责任,将信息技能用于信息问题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具体而言,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8个方面的能力:

1.运用信息工具: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

2.获取信息: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

3.处理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记忆、鉴别、遴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等;

4.生成信息: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能准确地概述、综合、履行和表达所需要的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并且富有个性特色;

5.创造信息:在多种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的基础上,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生长点,从而创造新信息,达到收集信息的终极目的;

6.发挥信息的效益:善于运用接受的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7.信息协作: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跨越时空的、“零距离”的交往和合作中介,使之成为延伸自己的高效手段,同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合作关系;

8.信息免疫:浩瀚的信息资源往往良莠不齐,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自觉地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并且完善合乎时代的信息伦理素养。(注:钟志贤.学与教的新坐标:信息素养[N].中国教育报,2001-03-01.)

很显然,这些能力是围绕个体学习者为适应信息化社会或学习化社会而提出的,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发展,这些能力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信息素养问题的解决方案

由于传统的图书馆技能只重视知识和特定信息源的理解(属于低级认识技能)以及孤立的计算机技能(信息技能),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990年Mike Elsenberg博士和Bob Berkowits博士共同创设了一个旨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基于批判性思维的信息素养问题解决方案,由于它为成功地解决信息问题提供了必需的6个技能领域,因而该方案又称为The Big6技能(注:The Elsenberg/Berkowits,Big Six Model of InformationProblem-Solving,http://www.big6.com/voverview.html.)(见下表)。

The Big6信息素养问题解决方案

在The Big6技能中包含了图书馆技能和计算机技能。对于计算机技能,Mike Elsenberg博士认为,虽然一些公众和教育者普遍认为只要把学生培养成熟练操作计算机、具有计算机素养的人,但却对计算机素养的真实意义缺乏清晰理解这种情况。对此,他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

1.操作计算机熟练到会玩DOOM游戏的学生能被认为具有计算机素养吗?

2.一个在学校里只会运行教程程序或集成的学习系统的学习将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的足够技能吗?

3.使用基本文字处理软件的一些技能是否足以让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或继续高一级教育?

Elsenberg博士认为,以上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虽然知道计算机的组成,会用文字处理工具写稿、能用CD-ROM数据库检索对学生的学习是有用的,但这些特定的技能并不能为学生提供不同情形下的技能应用迁移。因为关注特定技能的课程只向学生介绍如何使用计算机,却很少提及何时用计算机、为什么要用计算机。学生学习了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和工具,可能仍然对如何将这些各种各样的技能整合在一起用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缺乏理解。

为此,Elsenberg博士指出要将各种孤立的计算机技能(信息技能)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信息技能必须直接与课程内容和课程作业相关;2.技能本身必须与逻辑的和系统的信息过程联系在一起。

这样孤立的信息技能就能被整合到信息素养问题解决过程中去,学生就能确定他们需要完成什么,确定计算机能否帮助他们这样做,他们也能够使用计算机作为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作出决策的一部分过程。学生因此也就获得了真正的计算机素养,从而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有目的地把计算机技能运用到学习过程中去。

目前,信息素养问题解决方案——The Big6技能已作为一门课程在美国中小学得到推广和普及,用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有效满足需求的一组技能,使学生在需要信息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作出决定等各种情形下(学术的、个人的)都能应付自如。不过这门课程需要图书馆媒体专业人员、计算机教师和各学科教师通力合作,共同开发包含计算机技能、通用的信息技能和课程内容的教学单元及学生合作项目。

随着因特网在美国中小学的广泛应用,因特网上众多的信息资源、信息服务和传统的印刷媒体、电子媒体、有专业知识的专家一起成为了实施TheBig6技能课程不可缺少的工具和资源。

信息素养问题解决方案的具体应用如下:

1.在任务确定阶段,学生可以使用电子邮件、邮件列表、新闻组、IRC实时聊天、MOO虚拟环境、CUSeeMe视频会议等因特网上的工具与教师就作业、任务和信息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2.在搜寻信息的策略阶段,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因特网浏览器、电子邮件、邮件列表、在线图书馆目录、杂志、报刊索引、全文电子资源的功用,并评价它们在查找文献方面的价值;

3.在信息检查和获取阶段,学生可以利用Web浏览器和检索引擎工具、在线图书馆目录、杂志、报刊索引从多种信息源(包括有专业知识的专家)检索和获取信息;

4.在信息的使用阶段,学生可以利用FTP资料库下载和上载数据、文档,利用电子表格和数据库统计数据,利用文字处理工具的剪贴功能引用他人的数据和资料,并记录他人资料的出处;

5.在综合阶段,学生可以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电子表格、桌面出版、讲演软件、HTML(超文本标注语言)和Web网页制作工具来创建文档、图像、讲演稿和Web网页;

6.在评价阶段,学生可以使用电子邮件、邮件列表、新闻组、IRC实时聊天和拼写。教师和其他人就学生为完成任务、解决信息问题而创作的作品进行交流、讨论和评价。

三、对我国开展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的借鉴

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知识创新基础的建立有赖于认识技能、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紧密结合,这正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但信息素养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培养与自身努力获取的。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生从小就接受正规的信息素养教育,从认识版权标识符到学会检索信息,从怎样确定问题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都可以在学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中获得了解与训练。为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有效性,学校图书馆努力使孤立的图书馆技能转变为整合的信息技能,并直接应用于课程学习和真实问题的解决之中。1991年美国督导和课程开发协会力请大学和中小学把信息素养与学生的学习计划进行整合,使之成为每个学生教育经历的一部分。

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国决定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使全国15万所中小学3000万中小学生能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教育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到基础教育中去并加以整合,是提高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举措。

我国中小学的信息素养教育现已提到议事日程。但信息素养教育并不仅仅指技能上的教育,而且还应包括信息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教育。2000年10月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人的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全过程中,要克服单纯技术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能。(注:陈至立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J].人民教育,2001,(2).)

根据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信息科学发展的规律以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笔者认为,应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具体要求中去,并贯串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在小学阶段,信息素养教育可以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或以综合课的形式开设,可结合语文、数学、自然、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以游戏软件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文化娱乐活动,进行电脑操作实践,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价值和基本功能,对计算机产生好感,进而掌握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同时,又可在计算机网络中学到其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在中学阶段,信息素养教育既可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又可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课程作为必修课。教学内容除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外,还要包含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如怎样灵活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对个人信息和著作权的保护,对信息发布的责任;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等。通过解决问题和进行项目研究,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培养和提高。

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关系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成败。为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应对职前和职后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训,在培训内容中除了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和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学会创设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组织和引导学生使用媒体,全方位地感知、认识学习对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育部2000年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指导意见》中指出,通过信息技术培训既要使中小学教师建立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还要逐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了新世纪对教师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利用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和工具,对教学设计、教学设施、教学评价过程中的有关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处理、传递和利用。

总之,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标签:;  ;  ;  ;  

信息素养:美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课题_信息素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