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应当如何开放——从2005年上海高考作文看作文命题的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考作文论文,上海论文,命题论文,方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1999年到2005年,话题作文作为高考作文惟一的命题形式,已经走过了七个年头。回顾这种命题形式的出现,命题者的“开放”初衷是非常明显的。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高考作文的主角是限定文题、文体的全命题作文和注重审题立意、讲究“引、议、联、结”的“供料作文”,它们因为有内容和形式上的诸多限制,不利于考生写作能力的发挥。话题作文以其对种种限制的突破顺应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形势,也丰富了作文命题的形式。人们认为,话题作文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在于“开放”,具体表现为“三自”——“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命题者给出的只是“话题”,至于写什么内容,用哪种文体,表现什么思想意义,不受任何限制,只要符合话题就行,目的就是要给考生提供宽松自由、可以充分张扬个性、发挥创意的空间。
作文命题的“开放”具有层次性
在关注话题作文的“开放性”时,我们发现,每年高考之后关于当年作文考题的分析评价,往往会出现“开放”与“限制”的截然相反的意见。为什么?关键就在于:所谓“开放”是有层次、有差别的。就作文的命题来说,“开放”至少有三个不同的层次,三个层次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第一,命题形式的“开放”。不同的作文命题形式在开放的程度上是不同的,比较来说,全命题作文“开放”的程度就比半命题作文弱。命题形式本身的“开放”程度是决定一次作文命题是否具有“开放性”的根本因素,如果命题形式本身“限制性”比较强,具体的题目就很难具有高度的“开放性”。
第二,命题思想的“开放”。在同一种命题形式的前提下,命题者对题目(包括材料、要求、提示等)的选择、设计可以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开放”。这是三个层次中具有能动性的因素,命题者作为命题的主体,通过对命题形式的选择、具体题目的设计,最终决定“开放”的程度。
第三,题目内容和形式的开放。具体的作文题目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直接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上,这也是命题形式的“开放”程度和命题者思想的“开放”程度的反映。
只有在向一层次上,“开放”的程度才具有可比性。我们在判断作文命题“开放”的程度时,首先要明确是从哪个层次去进行认定的,其次要力求从不同的层次全面地进行分析。
七年考题分析:话题作文这种命题形式的“开放”是有限的。
把握了作文命题“开放”的层次性,再来分析七年来的高考话题作文,就会发现,除了文体的“开放”呈渐进趋势而且比较彻底外,话题作文在其他方面的“开放”程度总体不高。在具体的作文题中,主要表现为题目内容上的“限制”,原因一方面在于命题思想上的束缚,而根源却是来自命题形式本身的限制。
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以全新的“开放”姿态出现在高考中,命题者鼓励考生“大胆想像”,“内容只要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关系就符合要求”,具体的角度和写法也可以多种多样。这确实给了考生非常自由的发挥空间。但题目内容的“开放性”却值得商榷;“记忆”本来就很玄虚,考生们可能只听说过植物或人体器官的“移植”,只在小说、影视作品中见过记忆的失失得得,却没有任何“移植”“记忆”的生活经验,命题者要求学生在远离生活实际的假言条件下进行构思,并且不由分说地将所有考生的思维都纳入到“记忆能够移植”的轨道上,即使考生认为“记忆不可以移植”,也必须首先为“记忆能够移植”找到合理性。
2000年话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开放”程度是比较高的:“文体不限”被明确提出,作文形式的限制被彻底解除;提示语说:“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使内容上的限制也取消了。这道题的“限制”是其他层次上的“限制”,既然“由于标准和角度的不同,这四个图形都可以作为正确的答案”,又何必提炼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作为话题呢?既然“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又为什么必须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样一个极具限制性的定论作为话题呢?答案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全国的考生却用他们各自的文章给出了惟一的答案。也就是说,一、有关四个图形的材料是开放的,命题者由一个开放的材料提炼出了惟一的话题,而置材料的其他内涵于不顾;二、“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不是一个话题,它本身就是一个判断、一个结论,全国考生用它来作文,实际上不过是用各自的材料诠释或证明一个观点。由于这两个原因,材料本身所应具有的包容性(也就是“开放性”)失却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腔调的众声喧哗。
2001年“诚信”话题作文重蹈前一年的覆辙。文题中关于文体的要求更加明确,提示语指明“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在“注意”中,“文体自选”取代了“文体不限”,其中隐含着文体选择的自由与必须遵循文体规律的两重含义。
与文体的开放相反,命题思想的局限造成话题内容上的限制。一、寓言材料本来涉及到“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方面,可是命题者明确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这是人为地把作文内容限制在“诚信”一个方面。二、按照提示语,无论对青年人丢掉诚信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是“在‘诚信’的范围之内”,都切合题目要求。但命题在叙述材料的字里行间隐含着对年轻人抛弃“诚信”的否定,有明显的道德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使考生必须把立意的角度倾向放在“肯定诚信、否定欺诈”上面。内容的限制被进一步导向了立意的限制,使已经缩减到七分之一的空间再封闭一半。
2002年话题是“心灵的选择”,命题者没有强行加入自己对材料的判断,生硬地提炼出内涵和外延都与原材料无法相比的话题,这首先当然是因为材料不像前两年的那样具有多义性,材料中说的“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已经明确地指向“心灵的选择”。命题者通过对材料的选择规避了提炼话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局限。其次,由于“选择”是每个人都会有的,而选择往往都是内心活动的结果,内容上比较宽泛。提示语说“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如何选择的呢?”更是说明了考生不仅可以写自己亲身经历的选择,也可以写遇到、见到、听到的包括别人在内的“我们大家”的选择,使内容“开放”的余地更大。
2003年情况与2002年很相似。由寓言《智子疑邻》引出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就寓言的功能而言,它的意义已经是确定的,它可以直接地导出话题,另一方面,命题者通过提示使话题的外延得到了拓展,为了避免考生认为主观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客观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一定会形成因果关系,话题提示语说:“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还在“注意”第一条中明示“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作文卷中可用也可不用”。这种引导和提示的主要意图就在于帮助考生避免材料的单向影响,从而突出话题可以进行多角度思考的作用。
2004年给出一系列名言,要求以“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写作。它继承了前两年考题材料与话题之间的直接相关性,却将它多角度思考的可能性和开放性弃之不用,考生除了以“既要合理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又要有自己的主张”为文章主旨,不可能有自己的思想,只是将命题者给定的现成结论用不同文体表达出来而已。
2005年由一个故事引出“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话题,它的“开放”程度又恢复到类似“诚信”话题的水平。材料是:有人问物理学家玻尔创造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派的秘诀,不料玻尔回答:“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接下来的提示语说:“玻尔的回答确实出人意料,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请以‘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故事本身是多义的,如果要求写成“供料作文”,考生们一定会有不同的立意,但命题者首先在内容上限制了话题。而且,“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在这个话题中是作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出现的,考生的立意必须是对二者关系的理解。提示语说:“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又把材料的选择限制在“我们”经历的范围之内。
总之,受到命题思想的限制,七年的话题作文在其具体内容层次上的“开放”程度总体不高。那么,命题者为什么不能够完全放开呢?根源在于话题作文这种命题形式本身的“开放性”是有限的,命题者必须从一个或几个可能具有多层次、多角度含义的材料中提炼出一个概括化的“话题”。“话题”的提炼是一个“限制性”的过程、产生的是一个“限制性”的结果。“话题”的提炼,不仅不能丰富材料的内涵,反而使材料的意义单一、固定,这是话题作文与生俱来的弱点。话题作文不是一种科学的命题方式,高考的话题作文时代应该是结束的时候了。
2005年上海高考作文的启示
今后的考试作文将何去何从呢?首先要肯定的是,“开放”仍然是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原则。由于高考富有较强的选拔功能,高考作文命题如何在坚持开放性的大前提下,寻求“开放”和“限制”的最佳交叉点,既给考生以充分的写作空间,又有一个合理的规定维度,正是目前需要研究的一件大事。
上海市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为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上海卷作文
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之外,以下现象也大量进入我们的视野,请看一组社会广角镜——
镜头一:武侠小说风靡了几代读者,其实以侠为人格理想,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精神传统;言情小说则往往将花样年华与感伤情感交织在一起,这都是作品吸引众多青少年读者的原因。
镜头二:《中学时代》《同桌的你》流行歌曲,唱出了莘莘学子的生活。幼稚与成熟,青春与成长,追求与迷茫,是一种难解的情节,在校园的绿草地上总有它的一席之地。
镜头三:时至今日,广告已成铺天盖地之势,连世界名曲也进入了某些品牌的广告,于是,高雅的古典音乐在一些青少年的耳中成了商品而非音乐旋律。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卡通、音像制品、韩剧、休闲报刊及时装表演,等等,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请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研究这道题,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关于“开放”和“限制”相结合的有益启示,作为后话题作文时代高考作文命题的方向:
1.淡化或取消“话题”
如前所述,“话题”的提炼是造成话题作文局限性的重要原因。任何材料的含义都不是单一的、平面化的,由一个材料往往可以引出若干个话题,我们没有必要把原本具有“开放性”的材料局限于唯一的话题。因此,淡化“话题”意识或彻底取消“话题”,应该是克服话题作文固有弊端的首要手段。命题者要做的就是提供相关的材料,并作适度提示、引导和要求,不从材料中提炼出“话题”,至少不明确表示要求考生“以……为话题”写作。
这仍然是由命题者提供材料、考生根据材料的提示写作文章的命题形式,但它不同于以往的“供料作文”,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更加开放;也不同于话题作文,在内容上不需要围绕某个特定话题展开。同时,这样的命题形式不会开放到不受控制的程度,命题者仍然掌握着考生基本的写作方向,只是掌握不再表现于设置某个话题或结论,而是通过所供材料之间、材料与考生之间具有的联系制约考生的写作方向。
2005年上海卷作文就属于这种情况。题目要考生“谈谈它们(时尚潮流)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要求是很明确的,但这个要求并不是一个概括化的“话题”,更重要的是,它不是从材料中刻意“提炼”产生的。材料列举了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时尚潮流,始终以时尚与青少年的关系、时尚对青少年的影响为着眼点。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引导考生“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并提出要求,从材料到要求,关注的“点”是一以贯之的。
2.营造思考情境
对于提供材料的作文命题形式来说,作文材料的作用一方面是提供基本的写作内容及其范围,一方面要将考生引领到特定的情境中去,让他们在情境中感受、体会、联想、思考。以往的作文材料,往往比较重视材料第一方面的作用,对考生思维的启动、诱发不足。今后的作文考试,应该更加关注材料的第二方面作用,营造情境,并力求通过材料的选取和表述,使情境更加具有启发思维的意义。
上海卷作文题的材料就规定了写作的基本方向,更营造了一个思考的情境,这主要得益于:一、材料内容贴近考生实际,武侠言情小说、流行歌曲等都是考生熟悉甚至热衷的事物,容易引起表达的兴趣;材料以时尚与青少年的关系、时尚对青少年的影响为着眼点,容易使考生感同身受。二、在材料的表述上,三个“镜头”不惜笔墨,铺写了时尚潮流的种种表现,含蓄地说明了它的铺天盖地,使考生通过联想、想象置身于充满时尚元素的情境中;但是,材料并没有止于简单地描述表象,而是有着鲜明的理性思考意味,自然地带领考生超越表面现象,对铺天盖地的时尚潮流进行“审视和辨析”。
3.客观表述材料
材料叙述的道德倾向和观点的直白显露会极大地限制考生的思维,今后的考试作文会力求避免这种限制。
上海卷作文题其目的在于在对材料的表述中透露出鲜明的理性思考意味,但态度是客观的,对于铺天盖地的时尚潮流,命题者并没有表现出自己的臧否,而是公允地寻找潮流背后的深层原因。既没有限制考生思维,又将“审视和辨析”引向深入。
高考作文要走“开放”之路——这是时代的要求,同时也必须有适当的“限制”——适度的限制才利于更好地开放。关键在于要解决好在哪个层次上开放,开放到什么程度。在考试中提供材料而不限定“话题”,并在材料的选择和表述上注重“开放”,应该是命题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