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青田县东源镇红光小学 323908
摘 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采取游戏化的教学能够有效地调动小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小学英语游戏的设计要把握目的性、新颖性和实效性,这样,才能让英语游戏教学更高效。
关键词:英语游戏 设计 策略
当前的英语课堂来看,已经融入了各种类型的游戏活动,很多教师在基于游戏而开展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课堂教学更热闹了,实质上,学生并没有获得更多的收获。由此,教师需要对课堂游戏做出精心设计,既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典型特征,同时也要结合英语的教学目标,要体现以下三性。
一、围绕目标,把握目的性
为了能够有效保障英语课堂的教学实效性,改变当前枯燥单一的现状,使游戏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教师在对游戏环节进行设计时,首先要保障明确的教学目标,使游戏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紧扣当前的英语学习。
例如,在教学“Seasons”时,针对Warming-up 环节教师引入了猜谜的游戏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以实现本单元内容的有效渗透,全面激活学生的求知意愿。刚开始上课,教师提出和学生一起玩一个小游戏。学生一听到游戏立刻兴奋起来,接下来教师提出,:“那么大家根据我所描述的内容,猜测一下这是哪个季节?”很快的,学生们便听到了教师所朗读的英语单词:“warm, take off the thick clothes”,轻松地就猜出了spring。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对其它季节进行猜测,当学生没有把握时,教师适时提出了相应的启发。通过这样猜谜的形式,既实现了对大量英语词汇的有效复习,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思维,并提前向学生传送了和seasons相关的知识,对于这种具有明确目的性的游戏活动,能够有效地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
可见针对教学游戏的设计,必须要遵循为教学服务的原则,由此才能够有效避免舍本逐末,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实现快乐地学习英语,轻松地掌握知识。
二、基于学生,把握新颖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普遍喜爱游戏玩乐,他们的注意力经常会被充满趣味性的新颖的游戏活动所吸引,如果游戏缺少了新颖性,必然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对于这一情况而言,教师需要对游戏进行创编,以防止千篇一律的枯燥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教学“Where’s the bird?”时,教师可以结合单元重点内容,创设相应的游戏,比如使用in,under,on,behind等介词,分别表示事物的不同位置引导学生猜猜看。但是对于这种活动而言,虽然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训练英语的表达能力,但是,总是使用这一游戏活动,必然缺少了新鲜感,所以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更侧重于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产生竞争性,由此必然能够使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产生更深刻的记忆。首先教师为学生作出相应的示范:“Where is my chalk?Your chalk is on the desk”.教师一边提问一边将粉笔放置于桌上,然后让全班学生全都动起来,按照教师的对话展开练习,在经过多次练习之后,学生能够非常准确地把握介词的使用方法,必然收到极好的教学成果。
对于小学生的典型性格特征来说,天生爱玩好动,充满好奇的心理,所以只有新颖充满趣味性的游戏才能够好地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所以教师需要对游戏进行创新,以此有效拓展学生的参与度。
三、有效调动,把握实效性
对于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游戏活动来说,并不是随意和盲目的。设置游戏的目的正是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目标,因此教师需要对游戏的过程进行有效调控,始终维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保障高效的英语学习。
互配合的方式,一个画出钟表的时间,并对此进行提问:“What time is it?”而另一个学生做出相应的回答:“It is……”。
在具体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在画钟表的过程中浪费了过多的时间,而真正用于对话练习的时间相对较短,所以教师对此环节作出了改进设计,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不同的时间图片,这样学生便可以在图片的指引下展开对话演练,而对于钟表的制作过程可以留在课外的时间完成。经过这样的设计和改编,有效地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同时还全面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英语课堂的游戏活动来说,必须要具备很强的可控性,这样,才能够使游戏活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开展,所以教师在对游戏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保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实现参与,确保游戏的过程具有可控性。
总之,在当前的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机引入游戏活动,使其能够更好地为英语学习服务,通过科学的组织和有效的控制,使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氛围内实现高效的英语学习。
论文作者:叶晓毅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6月总第23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4
标签:游戏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有效地论文; 英语学习论文; 英语论文; 新颖性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6月总第23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