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室 湖北荆门 448000
【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对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的12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60例,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对照组60例,在术中给予预防性护理模式,就两组患者在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并且就两组患者其术前与术后的凝血指标以及血小板参数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其术后5d的凝血指标均要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其术后的血小板参数也要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通过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的模式,其能够有效避免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因此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手术;预防性护理;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作为手术后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其多是由于手术刺激、血液高凝状态以及长期卧床等情况所引起的,在发作过程中具备有肢体肿胀、以及患肢疼痛等临床症状,严重情况下还会直接演变为不可逆性的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以及肺栓塞等,并导致患者死亡。借助于加强对手术患者DVT预防性护理的模式,能够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降低术后DVT的发生几率。本文选取了120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且就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于患者降低DVT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120例择期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27~71岁,平均年龄(47.7±3.6)岁,平均住院时间为(17.5±5.1)d,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48.1±3.9)岁,平均住院时间(17.9±5.0)d。两组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并在性别、年龄以及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存在严重意识障碍者、严重内科疾病、有以往血栓史、血管性疾病患者、在术前使用了影响凝血指标的药物、过敏体质以及存在有急性与慢性感染的患者。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模式,具体护理内容包含进行手术室温度与湿度的合理控制,根据手术需求来对患者的体位进行合理安放、就患者的受力与受压部位通过体垫进行衬垫,做好患者的下肢保暖工作以及配合医师来进行手术等。
给予观察组患者预防性护理模式,具体护理内容如下:①尽量避免出现下肢穿刺:在手术过程中需要尽可能选择上肢静脉穿刺,避免下肢穿刺情况的发生,此外在穿刺过程中需要尽可能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来进行,从而提升一次穿刺的成功率。②进行及时的输血治疗:手术过程中,一些失血过多的患者在出现了血容量不足的情况后,会直接释放出大量的凝血酶以及激活前凝血物质,并导致患者的凝血-纤溶系统出现失衡,使得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了DVT的发生几率。通过对大量失血患者给予及时输血治疗的模式,能够有效增强患者的血容量,并降低DVT的发生几率。③间歇式充气压力仪:在患者进入到手术室之后,护理人员可以帮助患者进行间歇式充气压力仪的佩戴,在术中将其调节为间歇压力模式,然后根据脚踝-小腿-大腿的顺序依次加压,将最大压力持续时间控制在11s之内。借助于间歇式充气压力仪,能够让患者的下肢静脉完全排空并重新充盈。每次持续时间为2h,间歇时间为30min。④对患肢进行腿部按摩:手术过程中,在平卧位下降患者下肢抬高15°,使膝关节屈曲,由巡回护士就患者的腿部正、后、内侧、外侧四个方向来进行按摩,将按摩重点防治在比目鱼肌以及摩腓肠肌上面,按压2min。对双下肢需要持续按压12min,直到手术结束。
1.3统计学原理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20.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通过t来进行计量资料的检验工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比较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出现1例DVT,出现比率为1.7%,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9例DVT,出现比率为15.0%。观察组患者的术后DVT发生几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2.2两组患者凝血指标的对比
在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术前的D-D、Fbg、FDP以及PT等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术后5d内,观察组患者其D-D、Fbg、FDP指标均要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PT指标无显著变化,具体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对比
3讨论
DVT作为一种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并会受到长时间卧床、麻醉或者下肢静脉受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于DVT如果未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还容易导致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患者的死亡。经临床研究证明,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以及血管壁受损都是导致DVT发生的几点重要影响因素,这也就需要在术中尽量避免对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管出现损伤,并需要借助于术中患肢按摩以及间歇式充气加压的方式来进行适当的护理干预,此外通过及时的输血治疗也能够对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进行有效的改善,来避免DVT的发生。因此说对术中患者采取预防性的护理干预,其能够有效避免患者发生DVT的几率,并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凝血指标以及血小板参数作为导致患者出现DVT的重要指标,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术后5d的凝血指标以及血小板参数均要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其出现了DVT的发生几率也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综上所述,在手术室术中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并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邱月泉,胡春华,冯虹等.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6,22(2):206-208.
[2]李宁.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1):31-32.
[3]王晓玲.预防性护理干预对老年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15,(9):1240-1241.
论文作者:陈艳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3
标签:患者论文; 下肢论文; 预防性论文; 术后论文; 手术论文; 发生论文; 手术室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