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市场定价的影响_国际经济论文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市场定价的影响_国际经济论文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市场价格决定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价格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4)04-0053-07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个新的国际经济现象。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指资本、劳动、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以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简而言之,是生产要素的全球性优化配置过程。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要素国际流动的原因是什么?要素国际流动对世界市场价格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了认识和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一些相关论述。

一、要素国际流动的必然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我们经历了并正在经历着一场科学技术革命,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速度之快、程度之深,在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人类的科学知识,19世纪要50年才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每10年增加一倍,20世纪末每3年就可以增加一倍;战后自然科学领域的新发现新发明超过了以往几千年的总和。战后科学技术如此迅速的发展给生产力的进步带来了巨大影响。首先,科学技术从发明发现到生产上实际应用的周期已大为缩短,20世纪初尚需35年,两战之间缩短为18年,战后只需9年,产品更新换代快的只要两、三年。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直接的生产力,以致科学——技术——生产已成为一个统一的革命过程。其次,科学技术革命改变着国际分工传统的自然、地理基础,科学技术能力、生产工艺流程已成为国际分工的重要依据,国际生产沿着越来越专业化的道路发展。最后,高效能的机器设备、先进的交通通讯系统的出现为大规模、大批量的生产创造了条件,科学技术正改变着规模经济的传统标准。现在,一个企业的传统规模不再以国家的范围为标准,而完全是以经济的原则来衡量。科学技术革命使得战后的生产力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科学技术革命造成的巨大生产力突破了民族经济的地理界限,不断走向国际化,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生产力。如果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56.)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科学技术革命,不仅是它给生产力带来的巨大进步、而且还有生产力这一巨大进步给国际经济关系带来的深远影响,是过去一切时代的总和都不能比拟的。

资本的国际性是与生俱来的,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又为资本的国际扩张提供了条件。马克思说,“资产阶级社会的真实任务是建立世界市场(至少是一个轮廓)和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48.)尽管马克思所说的并非生产的国际化而只是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商品资本的国际化,但马克思在这里为我们明确揭示了资本向全世界扩张的本性。“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54.)到今天,资本扩张的本性没有变,甚至其扩张的欲望更为强烈,唯一不同的是,驱使资本在全球奔忙的原因更多了:除了扩大产品销路,还有扩大生产规模,利用别国的某一特定方面的比较优势,降低成本和风险,垄断等等。

从本质上来说,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正在经历的全球扩张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后者又与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战后资本输出最大的特点,是私人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1960年至1990年的短短30年间,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从580亿美元增加到了12834亿美元。(注: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与投资司.世界投资报告[M].1996.)跨国公司是私人对外直接投资的载体,而私人对外直接投资又总是伴随着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的流动和配置。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给国际经济关系带来了许多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在伴随着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生产国际化基础之上的资本国际化。自此,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各种资本形态,包括商品资本、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都已登上了国际舞台,其中尤其是生产资本,以空前的规模越出国界并充分行使其增值的职能。仅有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的国际化,还不能认为是完整意义上的资本国际化,三者是一个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整体。资本的国际循环运动,从对外直接投资开始,经过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最后获得了更多的货币资本。在这三种资本循环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本循环的国际化,因为只有实现了直接生产过程的国际化,加速生产资本的循环与周转,才能为流通过程的进一步国际化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而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循环的国际化,反过来又会加速生产资本的循环运动。更为重要的是,生产资本的国际化,使得商品资本的循环、货币资本的循环和生产资本的循环,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了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从而实现了整个产业资本的国际化,即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国际化。显然,我们不能将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仅仅看作是一种国际经济现象,而且应当将其视作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的一个新特征。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正象它(资产阶级——引者注)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55.)马克思在其《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中也指出:“既然一切都成了垄断性的,那么即使在现在,也会有些工业部门去支配所有其他部门,并且保证那些主要从事于这些行业的民族来统治世界市场。”(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08.)因此,资本国际化的本质是十分清楚的,它是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世界的扩张。所谓冷战的胜利即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国家的巨变,又大大加速了这一过程。对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就连发达国家的许多经济学家都是直言不讳的。

除了资本与生俱来的国际扩张本性以外,1995年开始正式运转的世界贸易组织也构成了要素国际流动的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世界贸易组织不仅将关贸总协定时期已经受到管理的有形商品贸易置于自己的约束之下,而且将农产品、劳务产品、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国际投资统统置于自己的管辖之下,从而为要素的国际流动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制度保障。

二、要素国际流动对世界市场价格决定的影响

要素国际流动与国际贸易相互之间虽然具有可替代性,但这并不等于说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的频繁流动会削弱国际贸易,会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恰恰相反,由于要素国际流动的方向也受资源禀赋差异或比较优势差异的约束,因此,要素国际流动能够促进国际分工的深化,进而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扩大。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活动同要素的国际流动难以割裂开来,而要素的国际流动又往往是通过世界市场来进行的;而且,我们现在也很难将商品与生产要素区别开来,许多进入国际交换的商品,本身就是原材料、零部件、机器设备。因此,尽管存在着障碍,但从总体上来说,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和世界市场的持续扩大有利于要素的国际流动。

马克思曾经指出:“商品流通的国内领域或民族领域,同他们的普遍的世界市场领域是分开的”。(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44.)我们认为,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在今天仍然成立,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仍然同时并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商品流通的国内领域或民族领域与世界市场领域的分隔状态已经大大弱化,而且,这种分隔状况对要素国际流动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这是因为,战后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国际分工在不断深化,各国之间的联系在不断加强;与此同时,各国为了经济的加速发展,普遍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另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对要素的国际流动也有着一定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最后,国际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的界限。

生产要素以及商品在各国之间大规模地、频繁地流动,不仅使得各个国民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关系更加密切,而且对世界市场价格产生着不可避免的影响。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的世界市场价格就是商品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但一般地说,在世界市场上,价格是直接以国际价值为基础还是直接以国际生产价格为基础,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关于这个问题,在国内外曾经有过长期的争论,存在着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世界市场价格直接以国际价值为基础,另一种意见是世界市场价格直接以国际生产价格为基础。(注:姚曾荫.国际贸易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19-243.)

上述意见分歧大致源于一个因素,这就是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是否能够竞争性地、充分地自由流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觉得有两点应该注意。其一是历史分期,因为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国际经济背景,有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国际经济关系也会有局部性调整,这些因素对要素的国际流动性都会产生影响。其二是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的流动,从完全不能流动到充分自由的竞争性流动,需要一个可能是很长的过程,与此相适应,从国际价值到国际生产价格的转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它们的结构非常复杂,那么,在较为开放、经济发展水平较为接近的国家之间,比如在发达国家之间,要素的国际流动性是较强的,又如在欧盟内部,由于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十分紧密,要素的国际流动性与其成员国国内流动性相比就不会有什么本质的差别;而这些国家在世界经济和世界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其要素的国际流动对于国际生产价格的形成就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情况相比,在19世纪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除个别时期(1840-1870年(注: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上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5.223.))外,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一直低于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不仅基本局限在国际商品交换的范围内,而且国际贸易额有限,更说不上有多少要素的国际流动了。国民经济的孤立性,使得国际商品交换不能以国际生产价格为基础,而只能直接以商品的国际价值为基础。国际经济联系和世界市场上价格决定的这种状况,非常类似于一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的社会。“因此,撇开价格和价格变动受价值规律支配不说,把商品价值看作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历史上先于生产价格,是完全恰当的。(注:有关历史上价值先于生产价格的观点,恩格斯有十分精彩的详细论证。参见恩格斯.《资本论》第三卷增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005-1028.)这适用于生产资料归劳动者所有的那种状态;……这一点,正象它适用于这种原始状态一样,也适用于后来以奴隶制和农奴制为基础的状态,同时也适用于手工业行会组织,那时固定在每个生产部门中的生产资料很不容易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因而不同生产部门的互相关系在一定限度内就好象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共产主义共同体一样。”(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98.)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变。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开展和由此促成的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之前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各国普遍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资本国际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国际贸易的日益自由化,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的开始和90年代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所有这些因素,不仅促进了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更快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推动着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越来越自由地流动,并由此影响着世界市场价格的形成基础。

马克思曾指出:“如果商品都按照它们的价值出售,那就象已经说过的那样,不同生产部门由于投入其中的资本量的有机构成不同,会产生极不相同的利润率。但是资本会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抽走,投入利润率较高的其他部门。通过这种不断的流出和流入,总之,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根据利润率的升降进行的分配,供求之间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比例,以致不同的生产部门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润,因而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18-219.)在国内市场上,从长期来看,商品交换就是等量劳动的交换,一定量的劳动只能与相同数量的劳动相交换,价值规律和利润规律排斥不等量劳动的交换。我们强调长期,是因为等价交换并非存在于个别场合,而只是存在于平均数中,存在于一系列的、反复的交换之中。假如一种商品供求不相一致,比如供大于求,这种商品就只能以低于自身价值的比例去交换别的商品,也就是以较多的劳动去交换较少的劳动。但是,不利的交换比例将促使生产要素从生产这种商品的部门流出,转移到其交换比例有利的生产别的商品的部门。资源的重新配置,一方面能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会缓和供求矛盾,使供求逐渐趋于一致,促使商品交换成为等价交换,等量劳动的交换。这里强调的,不仅是不同商品之间的等价交换问题,而且是生产要素在各部门之间充分的流动——价值规律优化配置资源、有效分配劳动的前提,以及这种竞争性流动所导致的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变,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

这就是在一个国民经济内部生产价格的形成过程以及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前提条件。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十分详尽的阐述。他说:“因此,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或接近于它们的价值进行的交换,比那种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所要求的发展阶段要低得多。而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则需要资本主义的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97-198.)“竞争首先在一个部门内实现的,是使商品的各种不同的个别价值形成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但只有不同部门的资本的竞争,才能形成那种使不同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平均化的生产价格。这后一过程同前一过程相比,要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到更高的水平”(注: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1.)马克思还指出,“如果有数量众多的非资本主义经营的生产部门(例如小农经营的农业)插在资本主义企业中间并与之交织在一起,这种平均化本身就会遇到更大的障碍。”(注: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19.)“资本主义在一个国家的社会内越是发展,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条件越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就越是能实现这种平均化。”(注: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19.)虽然马克思在这里说的都是一个国民经济内部的情况,但也适用于世界经济。国际价值到国际生产价格的转化同样要求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要求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发展要达到相当的水平。战后以来,国际经济关系的重大调整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一些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即后来的世界贸易组织,这对战后世界经济的复兴、贸易自由化以及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二是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对外投资十分活跃,从五十年代美国跨国公司的对外扩张,到七十年代其他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再到八十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兴起,使得对外投资一浪高过一浪,资本、劳务以及专利技术流向世界各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仅在世界上得到了扩张,而且有了很大的发展。三是发展中国家在取得政治独立以后逐步走上了对外开放、加速发展经济的道路,这为贸易自由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提供了可能性和有利条件。四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相继建立了许多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这些规模和一体化程度不等的区域内部,贸易自由化的程度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一般都要高于世界的其余地区。国际经济关系调整的主要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全世界的扩张和经济全球化。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引起要素收益的差异,而各国要素收益之间的差异又因为竞争的作用而引起要素的国际流动,从而使生产要素在各国的收益均等化,促进并加速着国际价值到国际生产价格的转化。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资本国际化,还是经济全球化,它们都还仅仅处于历史长河的起点上,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远未完成,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的流动远非完全自由,因此,国际价值到国际生产价格的转化也还处于过程之中。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认为,处在国际价值向国际生产价格转化时期的世界市场价格,会受到双重制约——既受国际价值的制约,也受国际生产价格的制约;至于以哪一种制约为主,这可能主要取决于特定的产品市场和国际贸易的特定参与国。

三、国际交换中的不平等

如前所述,国际价值到国际生产价格的转化还处于过程之中,因而,国际商品交换的尺度既要考虑国际价值,也要考虑国际生产价格,虽然这两种尺度归根结底都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来决定的。此外,影响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显然不只是一个交换的尺度问题,甚至主要不是一个交换的尺度问题,这就使得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不平等变得更为复杂了。

这里所说的国际经济关系,其主要内含是指国际商品交换关系;但是,由于当前的国际商品交换是在特定的国际经济关系中进行的,因此,我们仍然将国际商品交换中的不平等称之为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不平等。

第一种情况是不等量劳动的交换。在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中,有一部分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与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相联系。在这部分商品的贸易中,价值规律能够较好地发挥作用,其交换一般是等价交换,但多半属于不等量劳动的交换。当商品按照国际价值进行交换时,由于在单位时间里,那些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国家即发达国家被认为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因而能够以较少的劳动去交换劳动生产率较低国家的较多的劳动。马克思说:“投在对外贸易上的资本能提供较高的利润率,首先因为这里是和生产条件较为不利的其他国家所生产的商品进行竞争,所以,比较发达的国家高于商品的价值出售自己的商品,虽然比他的竞争国卖得便宜。只要比较发达的国家的劳动在这里作为比重较高的劳动来实现,利润率就会提高,因为这种劳动没有被作为质量较高的劳动来支付报酬,却被作为质量较高的劳动来出售。对有商品输入和输出的国家来说,同样的情况也都可能发生;就是说,这种国家所付出的实物形式的物化劳动多于它所得到的,但是它由此得到的商品比它自己所能生产的更便宜。”(注: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64-265.)接下来,马克思更为明确地说:“处在有利条件下的国家,在交换中以较少的劳动换回较多的劳动,虽然这种差额,这种余额,同劳动和资本之间进行交换时通常发生的情况一样,总是会被某一个阶级装进腰包。”(注: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65.)虽然不等量劳动交换在这部分国际贸易中普遍存在着,但是,随着要素的国际流动和国际价值向国际生产价格的转化,等价交换中发达国家以较少的劳动交换发展中国家较多的劳动的程度将会有所削弱。

第二种情况是不等价交换。这种情况与世界市场的垄断结构相关。在国际经济旧秩序的阴影下,当今的世界市场基本上是垄断统治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发达国家的产品销售市场一般是一个卖方市场,而发展中国家的产品销售市场一般是一个买方市场,总之,一切商品的价格几乎都是发达国家说了算,而这种垄断价格,严重偏离了国际价值或国际生产价格,因而不等价交换更是一种不等量劳动的交换。这种不公平局面的存在,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市场机制本身造成的,供求矛盾迫使交换比例发生了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变化;二是如上面已经指出的,它是垄断的结果,垄断扭曲了价格,使财富无偿地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再就是现存的国际经济关系,即国际经济旧秩序,它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失去了平等的地位。除此以外,一些别的原因也会导致国际间的不等价交换,比如伊曼纽尔在其《不平等的交换——帝国主义贸易研究》一书中所强调的工资差异问题。不等价交换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工资差异有关。(注:姚曾荫.国际贸易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00-219.)发展中国家过低的劳动报酬不仅拔高了剩余价值率,而且也歪曲了产品的成本和价格,从而导致国际贸易过程中价值的转移,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转移。上述种种原因,最终导致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致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长期地遭受重大的利益损失。

第三种情况是要素流动中的不平等,这是战后国际经济关系约束下的一种新的不平等。比如,国际直接投资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相互之间,这对资本更为稀缺的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假如我们再考虑到发达国家的资本在发展中国家的种种恶行,那情况就更是如此了。再如劳动力的国际流动,特别是人才的国际流动,后者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西方发达国家,并由此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了现实的重大经济损失和潜在的难以估量的损失。相对于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来说,技术国际转移中的不平等也许更为突出,因为国际技术转移对于经济的增长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战后的科技革命即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新技术革命以来的情况更是如此,各国经济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进步和技术成果的有效利用。正因为如此,各国之间的竞争已演变为主要是科学技术实力的竞争和科学技术成果应用的竞争;谁能占有科学技术成果,谁能积极有效地利用这些科学技术成果,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谁就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取胜。为此,除积极发展自主科学技术外,各国都高度重视引进外国的先进专利技术,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他们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尽快缩短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距,迎头赶上先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但是,恰恰在技术的国际转移上,发达国家的限制较多。发达国家出于垄断的需要,出于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等方面的考虑,只愿意将传统的技术甚至是早已过时的技术转移给发展中国家,比如,将一些传统产业部门甚至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的部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真正的先进技术和一流技术的国际转移是根本不可能的,这对于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长远发展非常有害。

国际交换中的不平等还表现在其它许多方面,如世界贸易组织被称为富国俱乐部就已经很说明问题了,这里不再详细阐述。

主要由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活动所推动的要素国际流动即经济全球化对国际交换和世界市场的影响非常复杂,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尤其如此。本文主要结合马克思《资本论》的学习,对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思索,但这些思索还只是初步的。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是全面的,但其结果多半还是未知数,这就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全新的实践问题和理论问题。我们有必要结合实际,更加深入地学习,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又是一个对外开放的国家,我们显然应该更多地关注和研究经济全球化给国际经济关系带来的影响,以便趋利避害,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

(收稿日期:2003-10-22)

标签:;  ;  ;  ;  ;  ;  ;  ;  ;  ;  ;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市场定价的影响_国际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