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与影响机制研究
杨春媛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经济贸易系,四川 成都,611131)
摘 要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提出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有重要意义。而当前中国还面临着继续推进对外开放,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冲击的艰巨任务。如何在深化对外合作的过程中推进我国乡村振兴,增强我国经济的韧性和回旋空间,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与乡村发展间的联系,以及目前乡村对外开放的现状,并对二者间的关系进行了机制分析,对如何在对外开放中促进乡村振兴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 :对外开放;乡村振兴;作用;推动机制
在2017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在其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一理念,提出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而现代农业,是以机械化、专业化、协作化为特征的生产体系,要求我们必须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思维,通过对外开放与对内改革双通措施,运用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生产理念与生产技术武装自身,并大胆将其运用于生产实践,才能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可以说,对外开放,是建立现代农业,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在目前的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国面临着国内外环境的急剧变革,尤其是目前正在积极推动的“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不断升级的全球贸易摩擦形势。乡村的发展与振兴,需要在这一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来统筹考虑。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希望通过研究对外开放对乡村振兴的推动机制,为乡村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有其一脉相承的理论背景。从最初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到后来的新型城镇化,直至十九大的乡村振兴,体现出政府和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
(一)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提出
三农问题,一直是各级政府高度关注的重点。2005年10月8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这一精神指引下,全国各地大力推进农村物质层面的建设,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对于农村发展的精神内核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城乡二元结构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当地政府要转变职能,提升农村经济管理和服务水平。对于农村地区企业和农民创业要简化办证手续,减免管理费用,降低农村地区企业和农民创业的成本。要联合有关税务和银行金融部门,在税收方面和贷款方面为农村地区企业和农民创业开通绿色渠道,降低贷款门槛或者减免贷款利息。对于发展特色绿色产业的企业和农民,税务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扶持政策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随着这些措施的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势必将得到外来资金的支持,并形成农村产业圈,在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提高农民的收入和就业率。
在这一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这一理念,并随后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这一规划,强调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乡村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国的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52.57%进一步提升至2017年底的58.52%,同时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917 元提高到13432 元,与城镇居民的收入比由1:3.1 缩小到1:2.7。① 国家统计局网.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l,2018-02-28。 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的特色产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乡村旅游蓬勃兴起,城乡差距明显缩小。
1.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去,做到统筹协调规划。一方面,乡村振兴需要立足农业农村优先这一根本点,从乡村实际出发,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推动其振兴进程;另一方面,乡村振兴需要融入全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做到区域融合与产业融合,尤其是不能与城市的发展割裂开来,而应该以推动城镇化发展为基石,带动乡村的全面发展与进步。
日粮蛋白质水平对“京红1号”蛋种鸡育成期(9~13周龄)生长性能的影响见表2。由表2可知,日粮蛋白质水平对13周龄体重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随日粮蛋白质水平增加,体重呈线性增加趋势(P<0.01)。P4组(CP 15.7%)13周龄体重最大且与其他各组差异极显著(P<0.01),日粮蛋白质水平对蛋鸡平均日增重的影响也呈现相同趋势。
将有关农村发展的三大战略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是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抓手,缺一不可,而两大战略共同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实现乡村的振兴。新农村建设,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并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而新型城镇化反过来带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生活方式的变革。二者在相互融合中,最终使我国乡村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实现全方位振兴。
如《指数函数》的教学时,对于学生刚了解和把握“指数函数”的定义后,教师可以给出判断函数是不是指数函数的问题,让学生判断,如判断下面的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在( )打“√”,不是指数函数的在( )内打“×”: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可以说是我国适应新经济和新时代发展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从十九大报告的相关描述中,我们可以整理出乡村振兴战略以下几个内涵:
为了促进乡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党中央在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与之前不同的是,这一战略并没有单纯强调人口和产业的城市化进程,而是立足乡村本身的发展,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依靠农业本身的发展实现农村的新跨越。
其中H为X带宽矩阵,h为Y的带宽体(X,Y)的核密度估计,p0(x,y)为联合先验过程的期望概率密度函数.
2.乡村振兴,需要做到经济、文化、生态、政治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就体现了对乡村在经济建设、生态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全方位、综合性的要求。这一要表述与以往的新农村建设相比,对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标也更加宏大。
3.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一方面农村要依靠自身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自身建设的不断进步,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另一方面,乡村的发展,要依靠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依靠城乡的统筹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换言之,需要做到城乡融合发展,而不是乡村一家的单打独斗。总之,乡村的发展要依靠两条腿走路,而不能忽视任何一方。
1994-2001年,我国的农产品贸易总额由258 亿美元上升到279 亿美元,年均增幅仅为1.1%,处于波动徘徊阶段。这一时期农产品出口基本稳定,进口波动较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增至65%,贸易依然保持顺差。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产品贸易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和全面发展,中国成为世界农产品贸易大国自,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始终保持着快速的增长势头,乡村对外开放的步伐在不断加大
二、新中国的对外开放与乡村振兴
中国从古至今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对外通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国力强盛的汉朝、唐朝等朝代,对外通商不仅带来了大量的舶来品,而且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带来了社会一系列的变革。而近现代以来的城乡衰落与发展,也与对外开放的兴衰密不可分。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对外开放与乡村发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我国与欧美的国际贸易一度中断,但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合作一直在进行。其中的农业合作,是重要的一个部分。
渗透系数取值主要参考研究区地层岩性、构造发育状况,厂区抽(注)水试验和已有研究资料确定,共分为13个区(图2)。根据渗透张量计算,渗透系数按渗透主轴向分为Kx、Ky分别赋值,其中具体Ky= aKx,赋值情况见表1。
在农业的科技合作上,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引进了包括苏联小蒙古的役马、巴基斯坦摩拉水牛、澳大利亚美利奴羊等种植物资源,同时学习采用前苏联的小麦密植,植棉技术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并派员前往相关国家进行学习。在农业的经济合作上,苏联、捷克、匈牙利等国家在我国援建了一批农场、拖拉机站等设施。这些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产品的出口创汇。我们通过出口自己的特色农产品,换取工业化发展急需的机器设备、特殊原材料等产品。这些贸易所得外汇,不但支持了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支持。
1960年之后,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国内的政治运动影响,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合作停滞不前,甚至萎缩,但与日本、法国等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接触,在农业生产中也开始逐渐接触到日本等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例如20世纪60年代,我国从日本引进手扶拖拉机和小型农业机械,还学习到了日本塑料薄膜水稻育秧法。70年代,我国又从欧、美、日本引进农业耕作、管理、收获等相关加工机械。① 朱丕荣.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辉煌成果[J].中国农业信息,2009(5):7-10。
总体来看,虽然这时的农村与外部市场存在联系,但总体上来说还处于较为封闭落后的状态,整体的城乡差距较大。
(二)改革开放至今对外开放与乡村发展
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中,乡村地区一方面通过扩大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以及农业使用外资的规模,将封闭农业转变为开放农业,有效带动了乡村的就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则通过促进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动,提升了乡村地区人们的就业层次,增加了收入水平。
由图2(c)的响应面图可以看出,固液比对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较显著,曲面较陡,随着固液比的增大,纤维素酶活力呈现先快速增加后缓慢降低的趋势;接种量对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不太显著,曲面较缓和,随着接种量的增大,纤维素酶活力呈现先缓慢增大后缓慢减小的趋势。由图2(c)的等高线图可以看出,沿固液比轴向等高线密集,而接种量轴向等高线相对稀疏,说明固液比对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比接种量大,等高线呈椭圆形,说明两因素的交互作用较显著。
这些相对农业来说的高额工资收入,一方面提升了农村家庭的收入水平,促进了其消费水平的提升,由此也带动了乡村商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提升了乡村人口的财富积累,提升乡村人口的储蓄水平,许多农民工利用自己积累的储蓄开展创业投资等活动,进而也带动了乡村产业的发展。
在进出口国别和地区结构上,依据商务部发布的相关资料,2002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主要以日本、韩国、香港和台湾省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为主,而经过十年来的发展,我国进出口的国别和地区更加多样化,欧美国家的地位上升,而香港地区在农产品进出口中所占比重下降。但是整体来看,亚洲国家仍然在我国农产品进出口占据重要地位。在进出口的商品结构上看,在2003年之前,中国谷物类产品进出口还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根据统计,2003年我国谷物类产品出口达到258,855.3 万美元,比2002年上升了56.9%。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中国进出口月度统计报告(农产品)[EB/OL].http://wms.mofcom.gov.cn/article/Nocategory/201507/20150701034885.shtml,2014-03-18。 但是到2017年12月,我国农产品出口中谷物类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已经大幅减少,而水海产品、食用蔬菜及蔬菜、水果、坚果等制品三大项占据了出口总额的前三位,其17年1—12月份的出口额分别为1,325,438.4 万美元、1,116,719.6 万美元及769,538.6 万美元。而在进口上,2017年1—11月,我国进口最多的农产品为油料、工业用或药用植物、稻草、秸秆及饲料,金额达4,450,018.7 万美元。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中国进出口月度统计报告(农产品)[EB/OL].http://wms.mofcom.gov.cn/article/ztxx/ncpmy/ncpydtj/200603/20060301783733.shtml,2018-11-29。
除此之外,农业使用外资的规模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截止到2017年末,涉及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投资的项目数量为24652 个,占外资项目总数的2.85%;金额达1026.82 亿美元,占外商直接投资总数的2.56%。④ 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802/t20180228_1585631.html,2018-02-28。 而在对外投资上,根据商务部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7年我国对外投资中涉及农林牧渔业的并购项目有1333 个,金额为8.1 亿美元,占我国对外投资总额的0.7%;农林牧渔业对外投资存量165.6 亿美元,占0,9%,其中农业占27.8%,林业占16.6%,渔业占11.1%。⑤ 国家统计局网站.201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tjcbw/201810/t20181023_1629260.html,2018-10-23。
除了自身开放步伐的加快,在城市的辐射带动下,乡村地区纷纷开始设立乡镇企业,加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农村经济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城乡差距开始缩小。同时,中西部的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涌入东部沿海城市,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寻找新的工作机会。这些劳动力,不但将在东部工作所得寄回老家贴补家用,带动了当地乡村消费水平的升级和提高,同时也有很多人将自身所学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回老家,在当地进行创业,带动自身以及周边农村发家致富。
在这一过程中,乡村的思想观念也逐步发生转变,人们不再将土地视为自己耐以生存的唯一资源,而打工所得等非农收入越来越成为乡村人口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人们对于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乡村地区,包括中西部较为贫困地区的父母将子女送入县城,甚至是市区等条件较好的学校就读,期待子女将来能在城市立足。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伴随着“乡村病”的日益突出,包括人口、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非农化;农村劳动力的老弱化;乡村环境的污染化。这些乡村病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三、对外开放与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分析
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提升并加强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和水平。综合以往的研究,以及过去对外开放与农村发展的轨迹来看,对外开放可以通过知识与技术效应、收入效应、生态效应、人口集聚效应等来促进乡村的发展,而反过来乡村的发展,通过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以及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对外开放的优化。
(一)知识效应推动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一国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外资的大量涌入,以及国内外产品的大量流通。
首先,在外资进入一国的过程中,伴随资金而来的,还有大量先进的生产与管理技术、经验。这些技术和经验,通常首先伴随着外资企业的设立在城市开始进行扩散,带来城市的发展。但随着进一步的发展,这些技术和管理知识会逐渐向城郊,进而向广大的乡村地区蔓延。尤其是城市的投资机会已经趋于饱和,甚至出现利润降低的情况下,资本就会逐渐向农村转移。在资本转移的过程中,乡村一方面获得了发展急需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获得了现代化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和知识。这些知识和技术,不但会推动乡村的产业振兴,也会带来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乡村人口将会更多地从这些技术和知识中,学习到城市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经验,进而改进自己的思维和生活。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农村地区的发展,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在一国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当中,乡村将更多地依据市场经济的规律,统筹考虑国内外市场的供需状况,来安排农业生产。根据相关研究,在贸易发展初期,我国农产品出口更多是以初级的、未经加工的农产品为主,且农产品的质量也良莠不齐,容易受到世界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更多地依赖于优质、高附加值产品。要培育优质高值的农产品,就需要大力发展先进的农业技术。乡村社会在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的过程中,可以一面学习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一面引进、吸收并创新培育自己的特色优质农产品,带动农业生产向高端化发展,进而促进产业的振兴。
(二)收入效应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乡村的对外开放步伐在不断加快。我国农业一方面扩大了对外科技合作与经济合作的范围,引进了更多国外的优质农产品,同时接受了更多相关国际组织和国家给予的农业生产上的援助或贷款;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和农业生产技术也更多走向国际市场。
要做到这两点,需要政府、企业与农民个人三者的共同努力。
rADC值、ADC值与BASDAI评分的相关性 活动组BASDAI评分为4.00~7.40分,中位数为5.30,四分位数间距为1.70;稳定组BASDAI评分为1.00~3.50分,中位数为2.05,四分位数间距为1.03。ADC值、rADC值与BASDA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82、0.80,P<0.0001)。
(三)生态效应推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
在改革开放之初,为了更好吸引外商投资,各地政府对外商的投资门槛普遍定得较低,尤其对产业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也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乡村发展中,也不可避免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其中既包括农业生产带来的农药化肥污染问题,也有乡村工业发展带来的土壤、水及空气污染问题。
而随着近年来人们对环保问题的重视,乡村的环保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目标。而外资企业,在研发环保核心科技,与有效利用乡村生态资源方面,有比国内企业更为丰富的经验,和更为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一方面,外资企业通过引进和研发符合国内乡村环保要求的各种技术装备,尤其是污水处理、农业边角料加工等设备,可以很好地服务于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国内的企业在外资企业的竞争压力下,也会更多地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环保设备的研发,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实力雄厚的种子、化肥等跨国公司,可以通过贸易,或者与中国企业合作,进行优良农产品的培育,以及无害化农药等农资产品的研发生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与此同时,乡村地区在统筹利用国内外农业资源的过程中,还可以有效缓解国内面临的资源压力,保护乡村环境。
(四)人口集聚效应助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人口的集聚,可以带来各种资源的更高度的集中,提升产业的生产效率。就对外开放而言,外资的进入,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首先使得一国人口逐渐向贸易发达的沿海城市集聚,因为这些城市有对贸易来说更为便利的交通运输设施,以及更加开放包容的商品经济意识和优惠的贸易政策措施。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城市周边的乡村也会逐渐发展出适宜于对外贸易的交通基础设施,以及更加适宜于现代贸易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系统硬件采用控制部分和光感采集部分分离设计,控制器部分主要由限位控制、手动调整、自动跟踪、开关控制量、传感器控制、供电部分、处理器和上行通信部分组成;光感采集部分由采集部分、通信供电部分和处理器部分组成。
通过以上四大效应,乡村经济社会得到发展的同时,其第一二三产业的生产效率会得到更好的提升。生产效率的提升,带动农村地区的农产品,以及相应的加工制造产品,获得比国外产品更多的比较优势,从而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产品在占领国内消费市场的同时,增加出口。与此同时,乡村对外贸易的发展,可以吸引资本更多投入对农业科技与服务的研发之中,进一步巩固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推动乡村的对外开放。总体来看,对外开放与乡村发展可以相互促进,良性循环。要推动乡村振兴,我们就必须从这些效应考虑,寻找到合适的措施。
一杭在沙发上坐了,陈前台倒了一杯速溶咖啡递给他,然后在一旁坐了。一杭环顾四周,啜一口咖啡,说:“美女,你忙你的吧,我坐一会儿就是了。”陈前台笑着说:“大作家来了,我可不能怠慢,待会儿范总回来要批评我。”一杭皱了皱眉,瞟了一眼范坚强办公桌上的一只圆形鱼缸,说:“我保证,他不会。”
四、利用对外开放推动乡村振兴的措施
从目前乡村发展的现实来看,其对外开放程度还较低,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较城市还不够,我们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需要更好地结合国家的“一带一路”等对外开放政策,在当前世界市场发展变化的大格局下来研究和制定乡村自身的发展道路。
(一)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推动乡村技术和知识升级,促进乡村振兴
外资的流入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可以为乡村发展带来急需的知识和技术,但这一过程并不是必然发生的,需要乡村在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不断学习总结,并转化为自己的生产生活实践。这需要我们从两方面努力。
第一,乡村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需要创新自己的理念,尤其是培育根植于乡村社会实际的市场经济意识与全球意识,形成面向全球的产供销一体化现代农业体系。
第二,乡村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和国外农业科研机构、企业等的合作,不断深化农业科学技术的引进和交流。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更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管理经验和农业高科技人才。
在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过程中,最典型的就是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出现。由于我国长期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由此也造成了改革开放之后,大量农村人口为追求更高的收入和更多的发展机会而涌入东部沿海城市,产生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在改革开放初期,大批的农民工涌入城市,除了一部分在私营企业等部门就业外,还有相当的一部分进入了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以及外商独资企业工作。这些进城务工的人员,往往可以从城市工作中,获得数倍于从事农业生产的报酬。
从政府角度来看,其最需要做的是为广大乡村地区构建农业对外开放综合服务平台,尤其是要建立市场进入预警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加透明和详实的市场信息,从而让广大农民能更直接地对接国内外市场,自主安排自身的生产。同时,对于外商投资农业生产,政府应制定政策降低相应门槛,给予和国内企业同等的国民待遇。
(二)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着力提升乡村人口收入水平,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最根本的目标就是提升乡村人口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提高乡村人口的收入水平,需要城乡在对开放的新形势下加强彼此的联动,发挥乡村自身的发展潜能,以及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
乡村地区,需要立足实际,建立更有利于农产品生产与经营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根据相关学者的而研究,只有在对外开放度与交通便利度同时提升的情况下,乡村人口的收入水平才会有显著的提高,城乡差距才会显著缩小。① 李泉,王占学.对外开放、交通便利度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9 省区的面板数据分析[J].区域经济评论,2014(4):78-84。 因此,乡村在推动自身优质农产品走出国门的同时,需要更多的关注于道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国家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着力提升乡村交通的便利度,解决农产品贸易中的短板问题,降低贸易成本,进而不断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助推乡村收入水平的提高。要实现这一过程,各地乡村需要在政府的指导和推动下,因地制宜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同时,需要建立各级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增强农民的社会组织能力和利益表达能力,改变其在市场经济中的弱势地位。
城市地区,则需要更多依据自身实际,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和市场,加快自身的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城市应该依据实际发展仍然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在融入世界市场的同时为乡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城市在发展高端制造业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工业与农业的联动,将工业的科技创新成果根据实际运用到现代农业的构建当中,提升农民从农业发展中获得的收益。这还需要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加大对乡村教育,尤其是相关技能培训的投入。
(三)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着力提升乡村人口聚集度,促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最不能缺的就是人的因素。要提升乡村人口的聚集,一方面需要吸引城市人口,尤其是曾经由乡村迁往城市的人口,前往乡村投资兴业,形成产业的聚集和人口的集中;另一方面,需要推动乡村人口由分散性的生产和生活区,往集中性的生产生活区迁移。
要吸引城市人口前往乡村发展,一方面,乡村地区,尤其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需要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的历史机遇,更多承接由东部城市转移而来的相关产业,增强自身的产业集聚度,从而产生对人才的吸引力,为乡村人口,甚至城市人口的就业创业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进而提升人口集聚度。另一方面,乡村地区需要立足自身实际,多渠道筹措资金,秉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兴建便利的生产生活设施,真正实现人才能来且能留下。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除了需要政府部门、国有及私营企业的投入外,外资也是可不或缺的。随着城市投资收益的日渐降低,已经有许多外资企业将投资机会瞄准了中国的广大乡村地区,这是乡村一个难得的发展契机。
(2018文数19,12分)某家庭记录了未使用节水龙头50天的日用水量数据(单位:m3)和使用了节水龙头50天的日用水量数据,得到频数分布表如下:
要实现乡村人口的集中性迁移,政府需要进行更为大胆的顶层制度设计,加快乡村土地流转的进程和土地制度的革新,加快培育职业农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以此促进农村集中安置点的建设,在考虑人们生产生活的便利程度和自身意愿的前提下,驱动人口在逐利的目的下实现聚集。这一进程,我国可以更多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合作,利用直接投资、贷款等多种形式引导外资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同时引导外资进入农村劳动力培训领域。除此之外,我国需要在区域规划与产业发展,尤其是后期的社区管理中,学习他们的有益经验和模式。
(四)在对外开放的过程城中推动乡村生态与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
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部分。在对外开放的进程中,我国的乡村地区,一方面需要拓宽自己的眼界,更多与其他各国和地区的乡村进行沟通交流,学习他们在治理环境和进行文化建设上的有益经验,甚至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仿效国家间缔结友好城市的先例,在乡村间缔结友好乡村,或建立乡村合作示范园。
一是立志“成一家之言”。在年轻的时候,章学诚就立下大志,要对《汉书·艺文志》进行研究,校雠其书,申明微旨,“又取古今载籍,自六艺以降,讫于近代作者之林,为之商榷利病,讨论得失,拟为《文史通义》一书,分内外杂篇,成一家言”[1]。章学诚的“成一家之言”是要对历史文献“商榷利病,讨论得失”,发现规律,提出新的史学观点,研究新的史学理论。章学诚的学术实践也正是这么做的,他在史学领域大胆发挥,“自信发凡起例,多为后世开山。”[2]为千古史学开辟了新的道路。
另一方面,乡村需要加强与国内外相关环保企业、文化服务企业的合作,提升自己文化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尤其是需要建立更为有效的乡村文化发展机制,推动更多的国内外优秀文化团体和个人深入乡村,为农村人口进行服务,促进乡民的思维观念等更多与城市接轨,提升乡村整体的文明水平。这种长效机制的建立,最为重要的是建立对服务于乡村文化建设的企业和个人的奖惩机制,在报酬、岗位晋升、事业发展等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优惠和支持,增强这些个人和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政府需要对于外资进入农村文化服务行业给予更多的在审批、监管等方面的优惠举措,鼓励外资参与农村的生态与文化建设。
基于双U型结构的环偶极子超材料设计与仿 真 ………………GATI Nashon,王 爽,朱剑宇,李 泉(10)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1672-0681(2019)02-134-006
作者简介 :杨春媛,四川商务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和高职教育。
收稿日期 :2018-10-28
(责任编辑:陈文兴)
标签:对外开放论文; 乡村振兴论文; 作用论文; 推动机制论文;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经济贸易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