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的中国对外贸易摩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摩擦论文,产业转移论文,中国对外贸易论文,背景下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日益加剧的中国对外贸易摩擦
1979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速度远远快于GDP增长的速度,中国在世界贸易总量排序中的位置大幅上升,随着贸易的快速增长,中国与主要贸易对象的贸易摩擦也呈不断上升之势。
就中美贸易关系来看,目前两国间经贸关系发展非常迅速,双边贸易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各自GDP增长速度,但双方间贸易不平衡问题也非常突出。就贸易本身来说,造成中美贸易差额的原因主要是,第一,美国对向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重重设限,而这是美国对中国最大的比较优势,此外,还有美国专门针对中国的敏感产品出口限制。第二,美国国内需求旺盛,本身对进口有较大需求而对出口有一定的抑制。
贸易差额未必导致贸易摩擦,如果有差额但双方利益是平衡的,则不会导致贸易摩擦,中美间贸易差额导致了尖锐的贸易摩擦,就因为美国对利益关系的判断认为中国是获益方而美国为受损方。
二、中国贸易摩擦的深度原因。
从表层因素看,美国发起对中国的贸易争端是因为美国在贸易逆差中蒙受了就业机会的损失,政府面对强大的工会势力和相关产业利益集团的压力而不得不有所作为。
从深层因素看,中美贸易争端反映了国家间的利益博弈。争执的焦点是中国对美出口和美国对华出口两个方面,从中国的出口结构来说,大体可以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中国自主产业,以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以纺织、服装、电子电器、贱金属等产品类别为代表;第二板块是外控产业,这一部分主要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环节,是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投资向中国的产业转移,以中国为其全球供应链的生产基地,中国主要是承担其中部分组件和生产环节,这部分产品出口占中国总出口额的60%以上,是构成中国贸易顺差的主要部分,但其中利益的大部分为跨国公司所得,中国只得到其中部分加工利益。第二板块中还有部分是1990年代后,日本、“亚洲四小龙”为规避与美国、欧盟的贸易摩擦而纷纷把他们与欧美贸易摩擦较大的产品组装工序转移到中国内地,也将其与欧美的贸易摩擦转化成了欧美与中国内地的贸易摩擦。
美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也贡献了相当部分的贸易差额。如果扣除跨国公司的关联交易,美国贸易逆差将下降三分之二,对华逆差下降30%,扣除在华外资企业出口的因素,美国对华逆差将减少73%,如果再扣除加工贸易部分,这个数字将减少91%。可见,国际产业转移是中美贸易差额的主要原因。
三、贸易摩擦中的实质利益格局
贸易摩擦的隐含前提就是发起争端一方认为贸易关系中的利益分配向对方不合理倾斜,从而提出调整利益分配关系的要求。中国和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中后者是争端发起方,就是说发达国家认为对华贸易的利益格局发生了向中国的不合理倾斜,也就是说中国占了便宜,发达国家吃了亏。从笼统的数字来看似乎不无道理,但如果我们把问题放在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分析,结论就绝非如此简单。在美国向中国的出口中,基本上都是美国企业生产的产品,利益主体是美国的企业、雇员、各流通环节;而在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中,有中国内资企业、外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在中国的订单生产等,利益主体不仅仅是中方,还包括了大量外国跨国公司和经销商。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总额中,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即达1092.43亿美元,占中国对美出口总额的67%,显然其中的利益主体是外资企业。统计数据可以清楚地得出结论:中国总体出口贸易的利益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其贸易效应对二者是不相同的:对发达国家产生下出口替代效应,而对发展中东道国则产生了出口创造效应。显然,在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贸易数据显示的东西和实际国家间实际利益分割是完全不相关的,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背后隐藏了美国企业及关联产业的巨额隐性收益。
贸易利益分析中还应该考虑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中国高额贸易顺差反映了国际产业转移以中国为重要目标地的发展势头,而这种加工厂式的产业转移固然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但它对数字GDP值的贡献远大于对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作用。超低的价格、超低的加工利润、偏低的环保标、对自然资源的高依赖度,意味着在收益计算体系中没有包括环境成本,也没有对未来资源日益稀缺的预期和储备,也不包括廉价劳动力背后医疗保障的预先积累。
四、现行国际贸易体系的规则缺陷和发达国家的话语霸权
在生产国际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贸易差额和相关国家的实际利益已经发生了严重背离,即便是基于重商主义的理论来判断今天的贸易格局,也无法推论出顺差说明利益、逆差说明损失的结论。应该研究并设计真正能够反映实际国际利益分配关系的经济指标体系。还应该基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研究现行国际经济体系的缺陷并建立相应的理论体系,形成自己的话语权。
中美贸易摩擦背后反映了美国的话语霸权,美国方面坚持的话语逻辑是“中国的贸易顺差等于中国的国家经济利益”。在中美贸易争端中,美国方面的对华施压理由至少有四点是不成立或不合理的,一是将贸易顺差完全视为中国的得利。二是对从美国向中国的商品流动强调贸易自由化原则,要求进一步开放市场,而不提这种流动对中国就业的影响;但对从中国向美国的商品流动则不提贸易自由化原则,而是强调其对美国就业机会的损害。三是只提倡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的自由化,如商品、资本要素,而不提自己没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的自由化,如劳动力要素。四是只提商品贸易差额,不提服务贸易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