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匹胺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的报告论文_何丹

头孢匹胺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的报告论文_何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何丹

(湖北省襄阳市结核病防治院 湖北 襄阳 441000)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4-0149-02

头孢匹胺为人工半合成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具有广泛的抗菌谱和杀菌力,对G+和G-以及厌氧菌均有强大的抗菌活力,对B-内酰胺酶相当稳定。该药用于临床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主要是皮疹、瘙痒等过敏症状,约占1.2%。其次是腹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良反应,亦有个别患者用药出现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本例在临床应用中,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较少见。

1.病历介绍

患者女,20岁,因“咳嗽伴发热半月”于2014年12月3日来我院就诊。既往无药物过敏史。体检:T39.1℃,P100次/分,R20次/分,BP130/90mmHg,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听诊双肺呼吸音粗糙,未及罗音。X线胸片:双侧上中下肺呈可见粟粒状阴影,其间可见融合。实验室检查:痰找抗酸杆菌阴性,肝肾功能各项正常,血沉44mm/h。血常规:WBC:9.8×109/L,N:94.6%,HGB97g/L。血小板计数376×109/L,大小便常规正常。诊断:双肺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涂(阴)初治并感染。治疗:抗结核(异烟肼0.3/日,利福平0.45/日,吡嗪酰胺1.25/日,盐酸乙胺丁醇0.75/日);抗感感染(0.9%生理盐水+头孢匹胺2.0,静脉点滴,2次/日,广东博洲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4055)治疗,同时给予醋酸泼尼松30㎎1次/日,口服。于12月13日查房见四肢、腹部及背部皮肤有散在瘀斑,直径最大约4㎜,口腔内可见血泡。无头痛、恶心、呕吐,亦无腹痛、腹泻及血尿、关节疼痛等症状。遂查血常规WBC11.2×109/L,中性C86.8%,HGB99g/L,PLT22×109/L。肝、肾功能及二便常规均正常。PT13.0s,APTT32.0s,脾及腹腔B超未见异常,考虑为抗结核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暂停用抗结核药物及头孢匹胺,嘱其绝对卧床休息,给予抗过敏(葡萄糖酸钙),止血(止血敏+Vitc),支持治疗。继续给予醋酸泼尼松30㎎/日,口服。经上述治疗于12月17日查PLT367×109/L,,于12月19日查血常规WBC13.6×109/L,中性C89.8%,PLT367×109/L,提示感染加重。于12月20日续用头孢匹胺后再次出现紫癜,查PLT70×109/L,停用头孢匹胺,继续给予激素、止血及支持治疗。12月23日查PLT263×109/L。后逐步试用抗结核药物均未出现紫癜。

2.讨论

该患者患有血播型肺结核合并感染,治疗前查PLT 376×109/L,皮肤粘膜未见紫癜,肝脾未触及,该患者后期使用抗结核药物均未出现紫癜。根据因果关系分析和关联评价,导致本例出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药物是头孢匹胺。头孢菌素类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作为半抗原先吸附于血小板膜表面,构成全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细胞株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后者与靶细胞作用,引起血小板破坏,因此头孢菌素类药物不易从血小板表面洗脱,故附着在药物上的抗体也不易洗脱,为阳性抗人球蛋白反应创造条件。停药后,抗体仍以灭活型保留在敏感者血浆内或吸附在血小板的膜表面,再次给药时膜面被覆盖的抗体激活,引起血小板大量凝集与破坏[1]。头孢匹胺国内曾有迟发型过敏性休克的报道[2],而出现紫癜者比较少见。本例在使用头孢匹胺的同时服用醋酸泼尼松,肾上腺皮质激素药物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可缓解变态反应[3],所以出现紫癜的时间及临床症状相对迟缓。通过本例提示,医护人员在使用头孢匹胺时,一定要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特别是同时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情况下,需监测血小板计数,以防严重后果发生。

【参考文献】

[1]喻争鸣,毕玉妤,张勇刚等,主编,老年血液病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33.

[2]袁保香、朱小红,头孢匹胺钠致迟发型过敏性休克1例(丁)中国临床药学杂志,1999.8(1):51-52.

[3]国家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管理办法:[S]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

论文作者:何丹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0

标签:;  ;  ;  ;  ;  ;  ;  ;  

头孢匹胺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的报告论文_何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