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_物理论文

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发开拓学生的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论文,物理论文,学生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物理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我们知道,学生素质中的各种能力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既要科学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善于引发开拓学生的思维,以提高他们学习方面的素质。近几年来,我作了如下的尝试:

一、质疑——引发思维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能引发学生探究反思,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消除学生思维的惰性和封闭性。我在“物体的浮沉”一节教学中,先列举了学生熟悉的实例提问学生:为什么木块放入水中能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放入水中会沉入水底?(学生常回答:因铁比木头重)这时,我明明知道学生的思维出现了歧路,但不忙给他下结论。再进一步提问: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这一问使学生对“因铁重而下沉”的结论产生了疑问。趁此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争议、辨析,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知识上相互补充,思维方法上互相启发,情绪上互相感染。让学生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从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去认识,终于知道物体的浮沉是由物体受到的浮力和它的重力大小决定的。由此可见,质疑能引发学生的思维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知识的欲望,可以打破教师的“一言堂”、“一猜就中”、“一选就准”、“一用就灵”的传统的教学老框框。

二、引疑——活跃思维

富有趣味的东西,特别能引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可以打破传统教学中学生思维的保守、呆滞、被动局面,变静态思维为动态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能力,就是要让学生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进行由表及里的联想。我在“热传导”的教学中,在装水的大试管底部放一条活的小金鱼,用酒精灯对试管上部的水加热,当试管里上部的水沸腾了,底部水中的小金鱼却仍在自由自在地游动。这时提问学生:水中的小金鱼为什么煮不死?于是学生的兴趣很高,思维进入活跃状态。他们从多方面去思考求解,趁此指导学生去探究、深化、归纳,使他们明白了,不流动的水是热的不良导体。由此联想到自己家里要给冷水加热须将热源放在水的下方,夏天要冷却食物须把冷却剂放在食物的上方,冬天穿上皮袄暖和等现象的物理原理。象“煮金鱼”、“温水喷泉”、“纸盒烧开水”这类生动有趣的实验,容易引起学生的新异感,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攻难——开拓思维

无难,用不着开动思维机器;畏难,有碍于思维的发展;攻难,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物理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同时,还要注重引发开拓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推导液体的压强公式”教学时,教材中引用了第一个理想模型——“液柱”,这从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来看,飞跃的台阶和难度都较大。于是,我用透明的薄胶片粘成截面积为S、高为h的柱形容器装满色水,放在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之漂浮不动。并启发学生把我所制的容器想象成更薄,更轻进而抽象为截面积为S,高为h的“液柱”,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度:“液柱”的体积怎样计算?(V=Sh)“液柱”的重力等于什么?(G=mg=ρgSh)作用在“液柱”底面S上的压力等于什么?(F=G=ρgSh),液体在这一深度向下的压强如何计算?(P=F/S=G/S=ρgSh/S=ρgh)紧接着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广度:刚才我们计算的是液体在h深度竖直方向上的压强,液体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关系怎样?(相等),在计算同一深度h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用什么公式?(P=ρgh)这样来推导液体内部的压强公式,帮助学生攻克了直接考虑时思维上的难关,引发和开拓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运用抽象思维方式来领会、研究物理问题,能更好地让学生把握住事物的本质使他们遇到类似的问题感到形难实不难。同时,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才能也起重要作用。

四、求变——综合思维

从“一题多问”、“一题多变”、到“一题多思”可以打破传统教学中造成的学生那种单调、陈旧而保守的思维方式,以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养成综合思维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的解题能力。物理课本中的多数习题,一般只要求回答单方面的问题,我在布置作业时,对有些问题适当作了扩充和演变,变单问为多问,变顺运算为逆运算,再让学生去练习。例如,我利用课本上测定小灯泡的功率的示意图编了这样一道题:如图所示为测定小灯泡功率的电路图。

小灯泡L上标有"6V3W"字样,滑动变阻器上标有"50Ω1.5A"字样,电源电压为8V。试分析:(1)实验中连接电路时应注意什么?(2)为了使小灯泡正常发光,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该向哪边移动?(3)小灯泡正常发光时,伏特表和安培表上的读数各是多少?(4)小灯泡正常发光时,连入电路的滑动变阻器的电阻丝两端电压多大?电阻是多少?(5)小灯泡正常发光时,整个电路消耗的功率多大?小灯泡在10秒内消耗多少电能?以上五点从不同角度入手,对同一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思考,其知识的层次也不一样。这类题目既没有超出大纲范围,又没有违背课本中习题的原意。用这类题目来开拓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让他们不循常规,寻求变异,寻找多种途径来解答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加深知识的理解,扩大知识面,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全面地、准确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应用——强化思维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条基本原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也是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在物理教学中运用这一原则,能正确处理好书本知识与实际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学生自然会遇到大量的物理现象,碰到一些需要解决的物理问题。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例如,讲到摩擦的应用时,让学生广开思路,列举一些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实例,并说出其中的道理。有同学举例说:“我随妈妈到粮食加工厂去碾米,看到加工厂的师傅为了防止碾米机的皮带打滑,张紧皮带是为了增大皮带对轮的压力来增大摩擦;在皮带表面涂上“皮带蜡”是为了使接触面更粗糙些,来增大摩擦。我妈妈在缝衣服时,把针放在头上擦几下,等于在针表面上了润滑油,是为了减小摩擦。”在理论联系实际时,要注意三点:一是明确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联系实际的内容应根据大纲规定的要求而定,既要注重联系工农业生产,也要注重联系包括物理实验和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物理问题,还可适当联系物理学近代发展的情况及在现代科学领域中的应用;三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要起到强化学生思维的作用,突出其中的物理原理,尽量避免追究技术中的细节。

总的来说,引发和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可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

标签:;  ;  

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