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情感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对论文,阅读教学论文,高中英语论文,文本论文,情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一种非人的教育,将知识与情感割裂开来,所培养的不是知情统一、完整的人,而是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人。”[2]他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不可分割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内心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康布斯指出:“教育的目的绝不是只限于教学生知识或谋生技能,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需求,使他们能够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其健全的人格。”[3]他把学生的情感需求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强调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平衡协调发展,塑造具有完整人格和高尚情操的人。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4]意思就是作者因情动而创作出作品,作品体现作者的情;而读者欣赏作品就要入情,通过文辞去了解作者的情意。因此,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文化意蕴,能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最终达到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情感的目的。 情感解读应该成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一大策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以问题切入,让学生阅读、思考、领会文字的内涵,勾勒出文字所呈现的画面,即走进文本,走近人物,倾听交流,生动地读出画面,真切地走进作者的心灵。 一、从显性情感词汇中解读作者的情感 有些阅读文本表达情感的词汇非常明显,一目了然,如文前的点题、文中的抒情、文末的议论等,它们往往要展示的是作者的情感。对于这样的文本需要以这些词为主线,勾勒文本框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 比如,NSEFC Book 6 Unit 5中的“An exciting job”,题目中的“exciting”直接点明了作者对工作的看法。文章以第一人称来写,叙述作者对本职工作的热爱。第一段描写了“我”的工作是一项“伟大的工作”(great job),直接引出“我”在平凡工作中显示出的“伟大”。第二部分作者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描写了自己在“危险”中工作,换来了广大人民的安全。通过“lucky”写出作者对此危险不屑一顾,继续体验“exciting”。最后作者以“as enthusiastic as the day I first started”结尾,再次显示了作者在平凡之中“乐于探险,勤于工作,造福人民”的精神。 在阅读教学中,笔者通过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挖掘文章热点词“exciting”,通过图式引导学生勾勒出文章的框架,凸显文章中具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使作者的情感描述一目了然。 1.笔者在学生阅读前设计了以下问题: (1)How many parts can the passage be divided into? (2)What are the key sentences of each part? How are they supported? 设计这些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完成表1。 2.引导学生分析画线部分词语,归纳文章的中心词,即题目中的exciting。 3.通过问题“Can we infer what kind of person the hero is?”引导学生归纳主人公的高尚品格(devoting,optimistic,enthusiastic)。 4.设计读后讨论并写作: Do you know a person who is enthusiastic and devoting? Can you write a passage about him? 通过讨论和写作,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好人好事以及他们的优良品质,同时引导他们运用本课所学到的词语来描述人的品格。 二、从中心内容入手解读作者的情感 通过对阅读文本中集中表现作者观点的信息的挖掘,从而分析作者重点所写的这部分内容的意义和目的。 比如,NSEFC Book 1 Unit 4中的“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一文,文章题目点明了文本要叙述的是一个“不眠之夜”,但到底是怎样的不眠之夜只有通读文本才能了解清楚。文本第一自然段描述了地震前的预兆;第二、三自然段描述了地震的强烈及其造成的破坏程度;第四自然段描写了地震后在部队和群众的努力下城市逐渐恢复生气。全文从前半部分唐山受到地震影响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建筑物倒塌,人们被迫度过“惊心动魄的不眠之夜”,到最后一段描写政府、部队和群众的无私救灾,共创了另一个“军民共同抗灾的不眠之夜”,描写了我们伟大祖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场面。从另一个方面可以解读出:当时的人们缺乏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在那么多反常现象出现时,人们对即将来临的灾难仍毫无察觉,以至于造成了“成千上万人的死亡”。所以,本课也是一堂避灾知识课。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知道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道理,也了解了地震的相关知识,并且认识了灾害、了解了灾害,提高了预防灾害的能力。 读前可以先设计以下问题: (1)What are the symptoms before the earthquake? (2)What's the result of the earthquake? (3)How was the rescue work done? 通过阅读回答第一个问题,完成思维图(见下页图1)。通过问题2,让学生列出地震后的惨状,分析当时整个唐山已经是怎样的一座死城(a dead city)。通过问题3,让学生归纳出灾后救援的感人场面。 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不光了解了地震的有关常识,增强了预防灾害的能力,同时也从军民共同抗灾的感人场面中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 三、从文体特征入手解读主人公的情感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征。记叙文的主旨和态度往往是通过议论、抒情来画龙点睛的,以作者对主要人物的情感态度来表现;议论文的主旨和态度往往在议论中点明(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在结论中重申;说明文的主旨和态度在于所介绍的主要对象及对象的属性和内容。 比如,NSEFC Book 3 Unit 2中的Reading和Using Language两个部分是一个完整的故事——“Come and eat here”。该文是一篇记叙文,介绍了一个由健康饮食而引发的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Wang Peng和Yong Hui相继开设了饭店,并且生意兴隆,但是由于对健康饮食的认识偏差而引起了顾客流的变化,最后他们共同努力,合力研究了健康科学的菜谱,他们赢得了顾客,也赢得了自己的健康(体型),更赢得了爱情。 这两篇文章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笔者将它们合二为一,当作一个文本在一堂阅读课内完成。根据记叙文的特点,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阅读文章,梳理框架: Read the two passages and fill in the following table.(斜体部分为学生所填)(详见表2) 2.根据文体特征,分析主人公最后成功的原因: (1)How is the story organized? (2)Why did they become successful in the end? 通过讨论分析,可以体会到本文的编排有别于惯常所采用的分类说明的介绍方式,读起来引人入胜。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故事情节中轻松学习健康饮食的知识,领悟膳食平衡对身体健康的作用,养成热爱钻研的好习惯,同时感受合作共赢的精神。如果教学中不对主人公的情感发展进行挖掘体验,文本的主旨就得不到深层理解。 教学实践证明,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深入把握文本的思路与作者的情感,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文本,激发文本学习的兴趣。并且,在对文本情感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框架进行了梳理,促进对英语写作文本框架的建构,从而使学生在考试中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另一方面,在阅读中实施情感解读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积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阅读教学应做到情感教育目标与认知教育目标的互动统一,强调师生之间有效的情感沟通,注重情感沟通在英语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它对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本的情感解读_文本分类论文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本的情感解读_文本分类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