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十五大精神深化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战略地位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描绘了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在跨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站在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对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地位作出了具有时代特征和深远影响的精辟论断。这是十五大一个突出的理论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特别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大发展。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深化对教育的战略地位的认识,对于我们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自觉地以邓小平理论指导教育工作实践,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决定了教育的战略地位教育的战略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无产阶级取得自身解放的有力武器和培养一代新人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最终消灭三大差别的根本措施。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全面论述了教育与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实现现代化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其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贯穿于人类历史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教育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战略地位。
教育在人类社会中始终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而“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马恩全集》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1972年6月版,第300页)。因此,“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马恩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第1版,第195页)。 教育对于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不仅体现在认识和利用自然资源并使之转化为生产、生活资料,而且体现在生产工具、生产工艺、生产管理的改进的过程中。教育将人类世世代代所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加以整理、保存、传递和发展。马克思曾举例指出,学生在一小时之内就可以学会二项式定理,这同最初发现这一定理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正是教育将前人积累的经验和知识的精华传递给新的个体生命,使之可以尽快地站在前人的肩上,去创造新的历史,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教育通过人的培养和知识的传递与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发生着广泛的、普遍的联系。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通过言传身教来传递经验知识。古巴比伦和古埃及,已有儿童到神殿去学习典籍的记载。古希腊的雅典出现了柏拉图的“阿加德米”和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形式的学校;斯巴达的国家军事化教育更是古今闻名。我国的夏、商、周也有所谓的“庠”、“学”和“序”。到了盛唐,培养官僚的学制和录用官吏的科举制度已十分完备。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在各地开设寺院学校,宗教改革推动了庶民学校的普及。学校成为城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文艺复兴导致了大批大学的诞生。工业革命后许多国家建立了公共教育制度,使教育产生了质的飞跃。事实说明,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紧密相联,先进的教育又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教育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基础性作用。
教育在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中具有全局性的地位。教育是立国之本。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对于统治阶级意志的贯彻,社会意识的整合,政治法律制度的创设和实施,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与社会文明的进步,都起着整体性的促进或制约的作用。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有着极为紧密和深刻的本质联系,对国家或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全局产生着关键性的影响。如我国的汉代太学的发展和察举制度的建立,为汉朝国家政治的稳定、国家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亚洲国家均把教育作为消灭贫困、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促进了社会、经济、政治和民族文化的全面发展。有关研究报告指出,教育是促进日本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重要因素,“战后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惊人,为世界所注视。造成此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达。”又如,韩国60年代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也制定了以培养科技人才为重点的教育规划,大力培养科技人才从而保证了经济的起飞。正是由于现代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已从依靠人口数量转到依靠人口质量,从依靠体力劳动转向更多地依靠智力开发,教育在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也愈来愈显著,因此,各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教育也越来越成为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产物,但同时又是人类生产和社会生活得以继续进行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它继承和发展着人类的文明成果;传播、保存、融合、发展着民族的文化;是民族形成、生存及发展的生命机制。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对人们的社会心理、风俗习尚、道德规范、文化传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成为整个文化建设的基础。中国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发展史表明,教育在形成民族文化心理、凝聚民族精神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在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建设高度文明国家中的战略地位更加显示出全局性的意义。
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先导性地位。人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从自然的人转化为社会的人的根本途径在于教育。人的自然遗传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潜在的基础,其个性的发展、潜质的显现、性向的确定、兴趣爱好的养成均离不开后天教育的引导和影响。什么样的教育往往塑造什么样的人。马克思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恩全集》第23卷,第530 页)。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并获得高度统一。教育是人不断进步的阶梯;是不断挖掘人的潜力,并决定其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知识的专业化。而历史上教育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孕育着文化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为社会不断开辟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对重大科技的发明和传播,对新的产业的诞生、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结构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革等都产生了巨大的深远的影响。
农业经济时代,教育以劳动者的言传身教方式,传授简单劳动技能和经验,社会发展缓慢。在农业经济社会后期,与教育紧密相联系的科学技术知识的积累、传递和发展,产生了蒸汽机技术和电气技术,开辟了工业经济时代的新纪元。在工业经济社会中,教育以其越来越大的规模,越来越完善的系统和组织,越来越清晰和明确的教育思想,培养了大批的熟练劳动者和专门技术人员,为社会化大生产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推动着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也从中获得拓展和强化。值得注意的是,7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面向全体国民的义务教育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形成了显著的推动力,不仅产生了一批站在国际学术前沿具有高深造诣的著名专家学者,培养出大批高层次专门人才、构建了新的科学知识体系,而且直接为扶植、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加速科技创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揭开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的序幕。
21世纪,知识经济将在国际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知识经济以知识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和技术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为支柱,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体系为后盾。这种知识密集型、智慧型的新经济形态,使生产力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引起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对人类历史进程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知识的传播、创新和运用的最有效方式是教育。邓小平同志深刻地分析生产力诸因素时指出:“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因此他明确提出“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可以预见,在21世纪,教育即知识的传播、创新和运用,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石。人类历史发展表明,正确认识和把握教育的战略地位,国家就发展,社会就进步,民族就昌盛。这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二、教育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尽管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教育战略地位的体现不尽相同,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各国都日益重视教育在国家、民族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并形成了越来越清晰的共识,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教育居于优先发展的地位。首先,教育优先发展,即坚持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中居于重要地位,在促进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教育发展已成为各国政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各国制订了一系列教育法律和政策,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许多国家的首脑纷纷把教育列为国家的首要发展目标,力图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从而带动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国家的发展战略中,教育发展政策已成为社会各个方面改革和发展的政策的重要基础。换句话说,在国家宏观政策或重大决策中,教育因素的合理定位和充分发挥将是保证规划和政策成功实施的必要前提。
第二,教育优先发展,即坚持把教育放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先行位置并适度超前发展。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人口、能源、环境等一系列关系到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教育的作用愈加重要。教育不仅成为发达国家保持领先地位的法宝,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奋起直追的捷径。“教育先行”成为70年代后一个突出的世界性现象。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指出的那样:“多少世纪以来,特别在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表明,谁对教育的客观规律和战略地位认识深刻,谁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了发展的契机,就居于主动地位。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和专门人才的适度储备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潜在的基本动力。在一定的条件下,将驱动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质的飞跃。一些发达国家从70年代起注重加强科学教育,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同时采取措施吸引高层次专门人才,在社会中形成了宽厚的高科技人才层,储备了大量的知识和人才,使其在90年代迅速进入知识经济阶段,在世界经济竞争中抢占了新技术产业的制高点,实现了经济的增长。
第三,教育的优先发展,即坚持把教育作为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坚强基石。在现代社会中,普及义务教育程度和国民受教育年限已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成为人才选拔和劳动力评价的标准。教育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经济目标的实现和物质文明的改善,还在于是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标志,是社会全面发展、民族不断创新的根本保证;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社会主义教育在这一点上应该体现出更大的优势。
教育投资成为重要的生产性投资,在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基础作用和推动作用。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升级,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凸现。据对大多数国家数据的分析,教育发展综合指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呈高度正相关的关系。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在工业化初期,约58%归功于较高的小学入学率,约35%归功于有形投资,中学入学率的作用居第三位。据国外教育经济学家分析;在传统工业中,小学水平的熟练工作占66%,中学水平的占4%至8%,只有1%至2%受过大学教育;而在现代工业中,中学水平的要占60%,受过大学教育的工程技术人员占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0%至40%。
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投资看作是经济活动中最有效益的投资。而近期的经济研究进一步表明,经济系统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已成为生产函数的内在部分,是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之一。从经济发展史看,教育和科技的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据测算,教育和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农业经济时代不足10%;在工业经济时代后期达到40%以上;到知识经济时代将达到80%以上。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同样,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又要求教育进一步发展。新的科技革命使劳动的复杂程度提高,脑力劳动者比重增加,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经济管理人员的比重提高,作用不断增强。教育在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不可替代。为此,发达国家延长了义务教育年限,普及了普通中等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终身教育迅速发展,教育体系日益完善。
在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使用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因素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作为知识传播、创新的载体,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知识的生产、学习、创新将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基于这一点,世界经合组织1996年度报告认为:对知识的投资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教育将是知识型经济的核心。
教育的思想、观念、结构、体系的深刻变革已成为世界性潮流。在新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教育制度、体系将发生深刻变革,教育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创新。教育资源与其他的社会资源有机融合,构成了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教育资源配置体系。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比例基本合理,教育的科类、层次、布局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相互适应。相对完善的教育法律体系和制度的形成已成为政治制度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教育不仅体现为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而且形成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需求、开放融通和协调运行的终身教育体系。教育在国家法治和民主建设中具有普遍和广泛的作用。
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并在国家制度中得到有力保障。学校作为社会的思想文化中心、知识传播中心和知识创新中心,其地位和作用得到各国法律的确认和保障。教师享有特殊的政策待遇,教师职业成为令人尊敬的职业,居于社会较高地位。同时,教师的资格、水平和风范等也受到了社会成员高标准的严格衡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普遍的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世界教师日”,制定了《教师地位的建议书》,要求各国提高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世界各国均为提高教师的待遇和质量采取有力措施,许多国家建立了有关教师的奖励和授勋制度。
上述基本特征不仅反映出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特殊重要作用和人们对于教育的战略地位的认识程度,而且也反映出社会的进步程度和现代化程度。从一般意义上说,教育的战略地位的落实程度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相对应、相协调的。教育战略地位的基本特征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同时,教育战略地位也常出现相对于经济社会超前发展的形态。20世纪中叶以来的实践表明,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地位是否受到重视,并不完全取决于一国自然资源的丰缺程度,也并非经济实力足够大了,才能有条件发展教育和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有些国家和民族,物质生产虽不发达,社会财富虽不富裕,但奋发图强,卧薪尝胆,优先发展教育,最终实现了民族振兴,成为教育兴国的典范。有的国家在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普及义务教育,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在较小国土面积、较高人口密度、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我国也有少数贫困县经过扎扎实实的工作,先于某些经济条件和地理环境都较好的地区实现了“两基”目标,在脱贫致富和持续发展上,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后劲。
教育战略的重要性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显现得更为突出。在一个独立自主、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教育战略地位的确立,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影响是关键性的、极其深远的。这种作用,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必将更加反映出其深刻的规律性。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战略地位,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刻认识并服从它利用它,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更清晰的前瞻性,更大的主动权。如果不这样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则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三、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和落实,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党的十五大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再次号召全党“为了实现现代化目标,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不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落实教育战略地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要“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还需要全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确立教育的战略地位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措施。我国作为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要摆脱贫穷和落后,实现现代化,解决目前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增长中资源消耗大等问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最终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使用以及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从根本上说,教育是综合国力各构成要素中起关键作用的基础性要素。因此,是否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直接关系到我国跨世纪宏伟目标能否实现。
当今世界,国际经济竞争的趋势正在使科技和教育成为21世纪最为重要的发展领域。联合国1994年《世界科学报告》指出:“科学永远是财富之源,今天穷国和富国的差距就是掌握知识多少的差距”。目前,我国创新能力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有拉大的迹象,199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排世界第七位,而科技国际竞争力却排世界第28位。90年代初,我国每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9倍。这与我国教育科技发展水平不高有密切关系。发达国家均已普及了10—12年的教育,我国目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为65%,攻坚任务还十分艰巨;发达国家研究与开发人员的主体是博士生,我国目前仍以本科生为主,研究生仅占三分之一;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贡献率为60%至80%,我国近期才达到35%。据国际管理开发研究所1997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统计结果,我国科学教育状况在46个对比国中排名第34位。教育体制满足国家经济竞争力的程度排名第40位。我们即将迎来以知识经济为最重要特征的21世纪,但目前我国科技和教育的竞争力状况都仍然令人十分担忧。要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下世纪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教育就必须首先提供足够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就必须要适度超前发展。这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也是迎接下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教育水平总体上还比较落后,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教育的规模、结构、效益、质量,总体上还不能适应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和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现代化的需要,特别是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落实,距离邓小平同志的教诲和党中央的要求,离现代化宏伟目标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要以江泽民同志“五四”讲话精神为指导,充分认识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地位和教育在科教兴国中的光荣使命。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基础在教育的科学论断,为我们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在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科学地把握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以对教育战略地位的全新认识和世纪之交国家民族的未来命运的高度,号召“全党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战略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这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对邓小平理论及其教育思想的重大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达到崭新的阶段。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我们面临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科技和人才日益成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的决定性因素和最重要的资源,教育将发挥以往时代从未有过的关键性作用,并为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我国提供了迎头赶上的历史契机。广大的干部和教育工作者,应当高度关注这一时代变革,深刻理解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深化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摈弃一切落后于时代的陈腐观念,真正把发展教育作为振兴经济和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动力来源,像邓小平同志那样高瞻远瞩,着眼于全局与未来,重视和支持教育工作,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党和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
加大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江泽民同志在“五四”讲话中强调指出:“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这是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为了我国下个世纪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坚持本世纪末实现“两基”的目标不动摇,不断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和整个社会的知识化程度;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必须突破原有的模式,以开放式、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广泛吸纳初高中毕业生和再就业人员,迅速造就规模宏大的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队伍。要积极地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坚持以内涵为主的发展道路,积极拓宽渠道,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一线技术人才的需求。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和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必须把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作为重大和紧迫任务,使其在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作出更大贡献。高等学校应该成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要主动深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产学研联合,并发挥优势,创办高新技术产业,营造一批像北大方正集团式的高科技企业,开辟新的产业领域和知识经济增长点,使高校成为国家和企业的成果之源、效益之源、创新之源。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调整布局结构,简政放权。加强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大力开展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和水平。
目前,我国已经拥有1100万的教师队伍,这是我国教育事业今后发展重要的支柱和基础。但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适应跨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和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因此,建立一支具有良好师德、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是当前教育工作最紧迫的任务之一。要采取切实措施,形成培养、稳定、吸引优秀人才的教师队伍优化机制。加强对关键岗位的中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和培训网络,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依法建立教师队伍管理的科学模式及教师资源开发的新的体制。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科学设岗,竞争选聘,稳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使整个师资队伍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充分发挥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确立和落实教育战略地位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构筑共同理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有力保障。中华民族精神支柱、共同理想以及民族的凝聚力,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跨世纪发展宏伟目标的最宝贵的精神力量和社会资源。而教育对于形成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有着独特的作用。我们的爱国主义传统、民族团结的传统、历史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要靠教育来传播、弘扬、光大。教育在提高新一代和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方面负有重要的使命。教育在培养人才、知识创新、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有着引导、示范、辐射的责任。教育在培养全社会的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社会道德水准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民主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学校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特别是在世界范围思想文化激荡加剧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重视并发挥教育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加大教育投入,完善教育投入体制,保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落实。教育投入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具体体现。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长期困扰和严重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解决教育投入不足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最近,国务院明确宣布今后三年内不建楼堂馆所,省下钱支持科技和教育。这一决定令人振奋。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教育投入问题一定会有重大突破,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4 %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同时,我们要研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开拓和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发展教育事业的有效机制,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和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杜绝浪费,大力纠正不正之风,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使人民群众满意、放心。
落实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时候,我们要以新的时代视角不断加深对教育战略地位的重要作用和丰富内涵的认识。同时,教育战线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只有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够进一步得到落实。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在科教兴国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历史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