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素质

论人的素质

李霞[1]2013年在《新时期人的价值实现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历来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价值问题。对人的价值的研究,最终归宿在于价值的实现问题研究。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新时期,人的价值及其实现问题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新时期如何更好更全面地实现人的价值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当今时代背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概括人的价值及其实现的理论之后,客观深入地分析新时期人的价值实现所面临的现实机遇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实现途径,力图在新时期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价值。第一章主要对人的价值及其实现的基本概念、范畴进行了厘定,历史地概括人的价值及其实现理论,客观地分析人的价值实现的特点、条件和重要意义。第二章主要研究新时期人的价值实现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市场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现代化建设以及全球化浪潮为新时期人的价值实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价值疏忽、价值误导、价值异化是新时期人的价值实现存在的叁大挑战。第叁章主要研究新时期人的价值实现的途径。一是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理念;二是建立人的价值实现的理论支撑;叁是健全人的价值实现的合理机制;四是创造人的价值实现的良好环境。

米如群[2]2007年在《论江泽民对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新发展》文中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江泽民对社会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精辟而深刻的论述,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形成了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体系。江泽民对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新发展主要集中体现在十个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本质论、人的全面发展标准论、人的全面发展过程论、人的全面发展动力论、人的全面发展基础论、人的全面发展内涵论、人的全面发展途径论、人的全面发展主体论、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论、人的全面发展战略论。

袁凯[3]2005年在《论人的素质的发展目标及评估标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们研究建立人的素质发展目标体系,是基于适应社会变革的全面深入和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之所需。这里的思路是,通过多学科的实证分析,确立度量中国社会主义新人成长状况的标志系统,测定当前我国人民素质状况的现代化程度,研究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外在环境、内在尺

田新强[4]2008年在《论人的素质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的素质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所具有的修养、能力和才干,亦即人在生活、工作及社会活动中所具备的条件。人的素质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人的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成败。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战略任务,只有努力提高人的素质,才能为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从提高人的素质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辩证关系以及提高人的素质的途径入手,阐述了提高人的素质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性。

赵红敏[5]2005年在《论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文中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价值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和世界关注的焦点。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站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展的高度,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小康社会”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项指标在内的全面性的概念,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和思想资源,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历史演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本文由叁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历史演变。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历史演变分为叁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列宁、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创新;从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历史演变的考察,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概括为四个方面,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的个性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第二部分:论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中国历史上的小康思想和邓小平对小康社会的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包括:十六大对小康社会的设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叁部分: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辩证关系。二者不仅互为前提、相互促进,而且是内在统一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现实条件,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

袁贵仁[6]1993年在《论人的素质》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哲学范畴,人的素质首先是指人一向具有的“品质”或“质量”,它是相对于人的“数量”而言的。人的素质包括哪些内容,是同对“人是什么”的回答联系在一起的。在人性层次上,人有自然素质、社会素质、精神素质;在本性层次上,人的素质主要是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素质;在本质层次上,人的素质根本上是劳动素质。人的素质,作为人的活动条件,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整体性;人的素质的基本特点,则具有内在性、基础性和相对稳定的特点。

曹国洲[7]2011年在《《礼记》所见的礼学和人的完善思想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礼记》是早期儒学的一部经典,尽管它不是一个作者的作品,但是它四十九篇的思想反映了儒学从先秦到秦汉时期的一个发展过程,即不断扩展和深化的趋势。《礼记》的各个篇章虽不能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但各篇反映出来的哲学观(天人关系论、鬼神论、人性论等)、政治观(礼治、德治、人治)、伦理观(孝、悌、慈、爱等观念)、教育观等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论文无力进行《礼记》思想的完整研究,只是以“礼学思想”和“人的完善思想”为主题来阐释《礼记》。“礼学”和“人的完善”思想的关系密切,礼是规范和引导人的工具,而人要想完善,除了礼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之外,还要通过人自身的努力(学习和修养),从而实现人格境界的提升。《礼记》中将人分为叁个层次,即小人及素隐行怪之人、君子和圣人。在实现君子和圣人的过程中,《礼记》的作者们为这些人格提出了具体的内容要求,即素质论。素质论包括宏观的素质论和具体的素质论。此外《礼记》的作者们在素质论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人的评价观,这是素质论的外在表现。可以说《礼记》的作者们正想通过“礼”和人自身两方面内外的作用,从而实现人的完善。儒家试图将这种思想应用于政治领域,这就是礼治、人治和德治叁位一体的统一。

杨照[8]2016年在《当代中国人的素质提升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变革更加迅猛,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而各国综合国力的不同,核心原因正是人的素质问题。就我国的国情看,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同样需要高水平的人的素质。重视中国人素质的提升,也的确是党和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的问题。然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着人的素质缺失问题,存在有价值观扭曲、金钱至上、失缺诚信、自私自利等等现象,对中国人素质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进行学理审视,以期通过研究去解决问题,这就促使我们要尽快思考和建构中国人的素质结构目标,而且要把理论研究的关注点集中在提升人的素质的途径上。由此看来,重新审视和建设我国人的素质结构,为切实提高国人的素质提供规范性参考,已成为不能忽视的现实需求。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将如何提高中国人的素质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提高中国人的素质的主要途径与方法,通过分析国人的素质现状,找出中国人的素质所存在的缺陷及其原因,力图为制定提升中国人的素质的对策奉献有参考价值的思想。作为一国之民有责任关心国家的兴衰,身为中国人,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为中国人素质的提升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整篇文章分为叁个层面,即对理论依据的梳理;对现实问题的剖析;对有效路径的探索。首先,在理论依据部分,文章在梳理中外学者对人的素质研究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人的素质提升和人的发展之间互为依存的关系,为下面对现实问题的探讨提供理论根据。在现实分析部分,在明确人的素质对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价值的基础上,从“五个建设”的方面探究人的素质对目前社会发展的意义,以及当代中国人的素质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制约人的素质提升的原因。对当前社会条件下所存在的人的素质问题及其成因的分析,为以下对提高人的素质的路径的探索提供现实依据。在路径探索部分,这是整篇论文的主要部分。探究提高人的素质的有效路径,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两方面着手,着重从经济、制度、环境、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给予充分的剖析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重视提高人的素质是顺应历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从而证明了提高人的素质既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又可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部

高岸起[9]2012年在《论人的素质与实践的主体性》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人的素质与实践的主体性的微观机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极为重要。实践的主体性离不开人的素质。人的素质是发挥实践的主体性的核心。人的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人们正确地理解实践的主体性,从而进一步提高积极的实践的主体性的活力,防止和避免消极的实践的主体性的发生,把实践的主体性建构在科学的基础上,以保证积极的实践的主体性获得充分地发挥。随着人的素质与实践的主体性的关系的深入研究和深入理解,整个人类的实践的主体性水平将大大深化。

常素梅[10]2004年在《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及其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明天与希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方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从哲学上的价值概念界定入手,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概念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借鉴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一些理论研究成果,论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内容,并着重分析了其实现的内涵、实现的过程和如何更好地从影响因素——价值主体、价值客体、客观外部环境着手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 新时期人的价值实现问题研究[D]. 李霞.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2013

[2]. 论江泽民对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新发展[J]. 米如群. 江苏社会科学. 2007

[3]. 论人的素质的发展目标及评估标准[J]. 袁凯. 理论前沿. 2005

[4]. 论人的素质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J]. 田新强. 法制与社会. 2008

[5]. 论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D]. 赵红敏. 郑州大学. 2005

[6]. 论人的素质[J]. 袁贵仁. 社会科学辑刊. 1993

[7]. 《礼记》所见的礼学和人的完善思想初探[D]. 曹国洲. 西北大学. 2011

[8]. 当代中国人的素质提升研究[D]. 杨照. 北京交通大学. 2016

[9]. 论人的素质与实践的主体性[J]. 高岸起. 党政干部学刊. 2012

[10].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及其实现[D]. 常素梅. 苏州大学. 2004

标签:;  ;  ;  ;  

论人的素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