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文库》著作单行本和专题选编本系列《编者引言》选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选萃论文,马列主义论文,单行本论文,选编论文,引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共产党宣言》编者引言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这部文献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世界现代文明进程中,《宣言》是对人类社会变革和思想革命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同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它的前身是1836年成立的正义者同盟,这是一个主要由无产阶级化的手工业工人组成的德国政治流亡者秘密组织,后期也有一些其他国家的人参加。经过多年曲折起伏的斗争,正义者同盟领导人从一次次挫折和失败中汲取了教训,认识到他们所坚持的空想共产主义观点和宗派性、密谋性斗争方式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理论才能引导工人阶级获得解放。1847年1月,正义者同盟领导人邀请马克思和恩格斯加入同盟,明确表示赞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并诚恳希望他们帮助同盟进行改组。 马克思和恩格斯接受了正义者同盟领导人提出的请求,对同盟的改组工作进行了积极引导和支持。1847年6月,同盟在伦敦召开代表大会,恩格斯出席并指导大会的工作。大会决定把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战斗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大会讨论并初步通过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草案。恩格斯在会议期间为同盟起草了第一个纲领稿本,即《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与会者进行了认真讨论,决定将这个草案作为制订同盟纲领的基础,提请各支部进一步研究。这次大会作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载入史册。 会议结束后,恩格斯于同年10月底至11月受同盟巴黎区部委托,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的基础上撰写了新的纲领草案《共产主义原理》,准备提交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讨论。 1847年11月29日至12月8日,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了会议,并牢牢掌握会议的方向。在长时间的辩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并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主张,消除了同盟内部在指导方针和策略原则上存在的分歧和疑虑,赢得了大家的拥护,实现了思想的统一。与会代表认真讨论了恩格斯拟定的纲领草案《共产主义原理》,同时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导和参与下,进一步修订并正式通过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这个《章程》对第一次代表大会初步通过的章程草案作了重要修订,特别是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对同盟的革命目标作了更加确切的表述。《章程》第一条旗帜鲜明地指出:同盟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①。大会一致赞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观点和策略思想,并委托他们起草一个准备公布的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 1847年12月9日至1848年1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写成了《共产党宣言》。《宣言》吸收了《共产主义原理》的基本思想,并且按照恩格斯的建议,采用了内容连贯、逻辑严谨的论述方式,不再采用陈旧的教义问答形式。1848年2月底,《共产党宣言》第一个德文单行本在伦敦出版。《宣言》一问世便被译成欧洲多种文字。在最初出版的《宣言》各种版本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署名。1850年,英国宪章派机关刊物《红色共和党人》杂志刊载了《宣言》的英译文,编辑乔·哈尼在序言中第一次指出,这篇重要文献的作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1872年,《宣言》出版了新的德文版。这一版以及后来出版的1883年德文版和1890年德文版,书名均为《共产主义宣言》。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开启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纪元。《宣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指出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宣言》对资本主义作了系统而又深刻的分析,科学地评价了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宣言》阐述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并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现代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共产主义新社会必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这个新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础,论述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基本纲领和策略原则,指出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而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宣言》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流派,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这些流派的界限,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战斗口号,启迪和引导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在科学社会主义旗帜下团结起来,共同为人类解放的伟大事业而斗争。《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的典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首次作出的完整系统而又简洁凝练的表述。正如列宁所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②列宁还指出:“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③ 《共产党宣言》阐述的科学理论,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以后的100多年中,《宣言》被译成全世界各种主要文字,它的思想影响遍及全球。这是一部历史文献,然而它在现实中始终保持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进步事业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宣言》所揭示的是不可磨灭的客观规律和普遍真理。 本书正文部分全文刊出《共产党宣言》,同时收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不同时期为《宣言》的各种版本撰写的七篇序言。这些序言阐明了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观,强调《宣言》的任务就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回顾了《宣言》在各国的传播史,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并结合各个国家的不同条件,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前进方向;论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指出不管情况发生多大的变化,《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是完全正确的,而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七篇序言对于我们全面深刻地把握《宣言》的理论精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深入了解《共产党宣言》产生的历史背景、写作过程、科学内涵和指导意义,我们在本书附录部分精选了恩格斯的三篇著作,即《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共产主义原理》和《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摘选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党宣言》的重要论述;此外还收录了一篇历史文献,即《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 恩格斯的《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是《共产党宣言》的重要准备著作。这两篇文献阐明了共产主义理论的本质,论述了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论述了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要条件以及未来新社会的基本特征,阐述了共产党人进行革命斗争的策略原则,批判了各种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恩格斯这两篇著作在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为撰写《共产党宣言》厘清了思路,奠定了基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历史文献。 《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是恩格斯1885年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撰写的简史。这篇文章介绍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在斗争中成立和发展的丰富史实,回顾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用他们创立的科学理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艰辛历程,强调同盟是工人运动与科学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指出同盟之所以成为无产阶级的先进组织,是因为它摆脱了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选择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始终把《共产党宣言》所阐明的理论和策略作为行动指南。恩格斯这篇文章生动地展现了《宣言》诞生和传播的历史画卷,是我们学习和领悟《宣言》理论要旨的重要参考文献。 除了上述著作以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许多论著和书信中,还从不同角度对《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过程、思想内涵、实践意义和历史地位作了精辟阐述和科学评价。本书附录部分精选了这些论述,按照时间顺序逐条编排,并标明出处,以便于读者查阅。 附录部分收录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是同盟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重要标志。这个章程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847年12月8日正式通过的。在涉及同盟的奋斗目标、组织原则、机构设置和活动方式等方面,这个章程对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847年6月9日通过的章程草案进行了重大修改。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参与了这个文件的修订和审议过程,以确保同盟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始终坚持他们后来在《宣言》中阐明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彻底摆脱空想社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影响。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史上,这是第一个体现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党章。 《共产党宣言》的理论思想在中国传播和运用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一个缩影。近百年来,中国理论工作者为编译出版《宣言》的中文译本进行了不懈努力,为这部经典著作的广泛传播作出了宝贵贡献。 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启蒙学者、资产阶级民主派以及无政府主义团体曾经零星地介绍过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和部分论著,其中也包括《共产党宣言》的片段。但他们的译介文字在理论上显得相当肤浅和片面,在表述上也不够准确和畅达。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迅速引起了中国工人阶级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烈向往。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革命先驱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以各种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译介《共产党宣言》的有关章节,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事业做了筚路蓝缕的开创性工作。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由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宣言》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个全译本,也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个单行本,标志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这个译本在革命队伍和进步人士中引起强烈反响,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重要准备。 1921年9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就在上海成立了党的第一个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该社把《共产党宣言》作为计划出版的《马克思全书》15种中的第一种,重印了陈望道译本,此后这个译本不断再版。 新中国成立以前,还有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和进步学者也积极投身于《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中国,相继出现过《宣言》的多种中文译本。这个事实说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宣言》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译本主要有:华岗翻译的中文本(1930年上海华兴书局出版);成仿吾、徐冰翻译的中文本(1938年延安解放社出版);博古校译的中文本(1943年延安解放社出版);陈瘦石翻译的中文本(最初作为附录刊于商务印书馆1945年出版的《比较经济制度》一书下册,后来以单行本形式印行);乔冠华校译的中文本(1947年中国出版社出版,香港印刷合作社承印)。此外,1949年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还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百周年纪念版”,即由唯真译校的《宣言》中文本。上述译本为我们党加强理论武装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同时也为后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宣言》的译文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共产党宣言》成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教材之一。中央编译局高度重视先驱者们积累的经验和成果,以严谨负责的态度进一步提高《宣言》译文的质量,努力使中文译本更加准确地反映原著的思想精髓和语言风格。50多年来,我们按照博采众长、集思广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要求,对已有的译文进行了多次修订: 1958年,我们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1954—1955年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出版)所收的《共产党宣言》“百周年纪念版”译文基础上,集体校订了《宣言》的中译文,由唯真定稿,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卷,接着又于1959年出版了包括七篇序言在内的单行本; 1964年,我们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第4卷刊出的《宣言》原文,参考1888年由赛米尔·穆尔翻译并经恩格斯校订的英文版、1885年由劳拉·拉法格翻译并经恩格斯校阅的法文版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1版和第2版中的译文,同时参考以往出版的各种中文译本,采取集体校订、集体定稿的方式,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卷中的《宣言》译文进行了全面修订,出版了单行本,此后又略加修订,编入1972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版第1卷; 1978年,我们在上述译本基础上,审校了《宣言》的译文,编入中共中央党校纂辑的《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选读·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后来又出版了单行本; 1995年,我们在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的过程中,对《宣言》的译文作了进一步修订,编入《选集》第1卷,并出版了单行本; 从2004年起,在中央组织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我们对经典作家重点著作的译文进行了认真审核和修订。经过校订的《宣言》译文编入2009年出版的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此后又编入2012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第1卷。在努力提高《宣言》译文质量的同时,我们还对相关注释和索引进行了增补、勘正和完善。 在半个世纪时间内,一部译作经过如此精心的反复推敲和集体定稿,这在中外翻译史上是不多见的。50年间,五次修订,目的就是为了使《共产党宣言》的中文译本日臻完善,让《宣言》的精辟思想进一步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代代相承。上述相继问世的版本就像一座座里程碑,昭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影响力和生命力,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理论建设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编译工作者为传播真理而奋斗的精诚与恒心,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在此期间,除了上述全国通用的译本之外,人民出版社还在1978年刊印过成仿吾的译本。 本书是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0卷本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问世后刊行的《共产党宣言》新版单行本。这个版本比较完整地汇集了对于学习和研究《宣言》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文献和历史资料,这是本书在编辑方面的主要特点。 本书正文部分的《共产党宣言》和七篇序言以及附录部分的《共产主义原理》和《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均采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最新译文,并已编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党宣言〉的重要论述摘编》则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相关各卷。 本书附录部分收录的《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分别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2卷正文和第4卷附录;在编辑本书时,我们依据柏林狄茨出版社出版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文件和资料汇编》第1卷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第4卷刊印的这两篇文献的原文,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最新版本的编译标准,对译文进行了校订。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编者引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一部未完成的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形成阶段的重要著作。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积极投身于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活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和劳动人民渴求解放的呼声,促使马克思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进行不懈的努力。他在《莱茵报》发表的一系列文章,表明他开始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1843年10月底,马克思迁居巴黎。在这里,他对资本主义制度和法国工人运动进行实地考察,并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各种社会主义学说进行深入研究。1844年2月,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首次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标志着他彻底完成了世界观和立场的转变。此后,马克思为创立无产阶级的新世界观继续进行艰辛的探索。他紧密联系工人运动实践经验,批判地吸收德国古典哲学积极成果,系统地研究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论著和各种社会主义文献,作了大量的摘录和札记。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于1844年5月底6月初—8月撰写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出发,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的各种历史文献和思想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性考察,在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过程中,提出了新的经济学观点、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理论观点,并作了初步的综合性阐述。 马克思在手稿中论述了劳动实践对于人类文明和历史进步的伟大意义。他指出,人正是通过劳动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创造了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此,“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④。这一科学论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正如恩格斯所说,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正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⑤。马克思从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出发,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全面考察,强调这种理论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关系演变的反映。他一方面肯定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理论领域的积极成果,一方面深刻揭露了他们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立场,批判了他们的唯心主义观点和形而上学研究方法。马克思批判地改造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概念,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并以此为核心展开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哲学批判。 马克思具体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由于社会的生产资料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工人生产的产品不但不为工人所拥有,反而成为支配工人的异己的敌对的力量。工人生产的产品越丰富,他就越贫穷;工人提供的商品越多,他自己就越是变成廉价的商品。二是工人同自己的生产活动相异化。劳动本来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表现。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对工人来说具有外在的强制的性质。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愉悦,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忍受肉体的摧残和精神的折磨。三是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是类存在物,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既失去了自由和自觉的劳动,又失去了赖以实现和确证其生命活动的对象世界,残酷的剥削和奴役使劳动变成了仅仅勉强维持劳动者肉体生存的手段。四是人同人相异化。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同自己的生产活动和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他人、同他人的劳动、同他人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由此产生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阶级关系,产生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对抗和斗争。 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剖析,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中资本与劳动的不可调和的对立,指出私有财产的存在必然造成异化劳动,因而必然给工人阶级和整个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强调只有扬弃私有财产才能消除异化劳动,而要使社会从私有财产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必须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马克思明确指出,要扬弃现实的私有财产,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历史将会带来这种共产主义行动,而我们在思想中已经认识到的那正在进行自我扬弃的运动,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⑥。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进行深刻分析的同时,还对各种粗陋的、空想的共产主义学说进行了批判,并在这种批判中初步阐述了自己的共产主义观点。 这部手稿对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对费尔巴哈哲学和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深入分析。马克思高度评价费尔巴哈对唯心主义所作的批判,充分肯定费尔巴哈对唯物主义的贡献,同时也指出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局限性;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阐发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成果,提出了吸收和改造这种辩证法思想的任务。他深刻地阐述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指出“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对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而哲学未能解决这个任务,正是因为哲学把这仅仅看做理论的任务。”⑦他还论述了自然科学和工业的伟大历史作用,认为工业的历史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⑧,并进一步指出自然科学“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⑨。此外,手稿还对自然史、人类史以及美的规律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见解。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由写在三个笔记本中的手稿组成。笔记本Ⅰ的内容是:对斯密学说中的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这三个经济学范畴作比较分析,揭示斯密学说的矛盾;详细论述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劳动。笔记本Ⅱ只保留下四页手稿,主要是有关私有财产的论述。笔记本Ⅲ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私有财产和劳动、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的论述,对当时的各种共产主义理论的考察和评述,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有关分工和货币的两个片断,此外还有一篇《序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1927年,苏联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库》在第3卷附录中摘要发表了这部手稿中的《第三手稿》(即笔记本Ⅲ)的俄译文,但这部分手稿被误认为是《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1932年,苏联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1])第1部分第3卷以德文原文发表了全部手稿,并加了标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编者按逻辑结构对原稿进行了整理,依照思想内容将手稿编为若干部分;凡是原稿中没有标题的部分,均由编者加了标题。1974年,苏联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第42卷收录了这部手稿的俄译文;同年,民主德国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德文版补卷第1册收录了这部手稿的德文原文。这两个版本均采用了1932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1])的上述编排方式,同时基本沿用了编者所加的标题。从此,按逻辑结构编排的文本就成为马克思这部手稿的通行版本。 1982年,由苏联和民主德国合作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在第1部分第2卷以德文原文刊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全文。编者采用了两种编排方式:第一种依据原始稿本的写作时间顺序和书写样式编排,编者对马克思的手稿重新进行了仔细辨认和考证,力求真实地再现这部文献的历史原貌;第二种按照手稿的逻辑结构和思想内容编排,编者认真研究了手稿的理论要旨和内在联系,吸收了学术界和出版界的成果,对以往版本中的段落划分、内容纂辑和各类标题作了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力求更好地反映原著的写作思路和理论逻辑。可以说,这是学习和研究马克思这部著作的较好的文本。 在我国,《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最初由何思敬根据1932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1])第1部分第3卷译成中文,并经宗白华校订,由人民出版社于1956年出版,书名为《经济学—哲学手稿》。此后,刘丕坤根据1956年苏联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选》俄文本,并参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和德文版翻译了马克思这部手稿,由人民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书名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多年来,中央编译局高度重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翻译和研究工作。我们一方面认真吸收前人的编译成果,一方面充分利用权威的外文版本,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力求使译文完整准确地反映原著的理论内涵。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我们为翻译和修订这部著作的中文译本进行了不懈努力: 1979年,我们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第42卷和德文版补卷第1册,并参考英译本和国内已有的中文译本,对马克思这部手稿作了译校,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42卷,题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出版了单行本,此后又节选了部分内容,编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 2002年,我们根据1982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第1部分第2卷刊出的按照手稿逻辑结构和思想内容编排的文本,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所收的手稿译文进行了全面校订,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3卷,并出版了单行本; 从2004年起,在中央组织实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我们对这部手稿的译文再次进行了审核和修订,并对注释和各种相关资料作了补充和勘正,编入2009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此后又在2012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版中节录了部分内容。 本书是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问世后刊行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新版单行本。在这个版本中,我们不仅在译文方面采用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中的最新成果,而且在编辑方面赋予了新的特色,首次收录了这部手稿的两种文本,以适应理论学习和研究的需要。 具体说来,我们在本书正文部分刊出了按马克思手稿的逻辑结构和思想内容编排的文本。如前所述,马克思这部遗著是未完成的手稿,由若干片断构成;这些片断是作者为自己研究问题、厘清思路、作出理论判断、得出科学结论而陆续撰写的,因而许多段落的衔接和文字的表述难免缺少连贯性和可读性,这就必然会使读者在阅读时遇到种种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手稿的整体考察,依据其中蕴含的内在逻辑,对原稿内容进行合理编排,使之条贯清晰、层次分明,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一个文本正是广大读者所需要的,它对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手稿的理论要义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在这个单行本中第一次刊出了按手稿写作顺序编排的文本,作为本书的附录。我们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A[2])为依据,按照手稿的写作时间顺序和书写样式来重新编排译文,目的是呈现手稿原貌,为理论界和学术界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文献依据,同时也有助于广大读者具体了解马克思手稿形成的历史过程。 本书的注释和相关资料选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在手稿中,马克思以红棕色铅笔划了线的语句或段落,本书均以双斜线表示起讫;正文中方括号内的罗马数字,是马克思自己编的手稿页码。 注释: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新版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38页。 ②《列宁全集》第2版第26卷第50页。 ③《列宁全集》第2版第2卷第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9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第31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3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92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92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193页。标签:恩格斯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论文; 共产主义者同盟论文;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共产党宣言论文; 共产主义原理论文; 共产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同盟论文; 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