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业发展的若干理论_农民论文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业发展的若干理论_农民论文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业发展的若干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农业发展论文,作家论文,理论论文,经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中,一向十分重视农民问题。他们预见到 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对小农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马克思和恩格 斯的农业合作社理论,是无产阶级政权建立后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基本指 导思想。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对通过合作社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有关问题进行了 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苏俄以及不发达国家情况的合作化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后,为了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力,毛泽东提出了许多关于发展农业的有益构想,为正确解 决农村和农民问题奠定了基础。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将农民组织起来、发展集体 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思想,强调发展生产力、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 来,并提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业“两个飞跃”等创新思想,为我国农业、农村 和农民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合作社理论

马克思在他的革命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中,一向十分重视农民问题。他认为在无产阶 级夺取政权之后,对小农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可能性和必然性。十九世纪50年代末和 60年代,西欧进入民主运动复兴时期。马克思一方面投入紧张的国际活动,另一方面集 中精力从事《资本论》的写作,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马克思在对英国资 本主义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断言,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会导致一切生产资 料转变为社会所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通过实行“剥夺剥夺者”的办法,就能够 “摆脱掉(解除掉)奴役的锁链和它们的目前的阶级性质”,把包括农业在内的整个生产 ,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形式。这种农业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形式,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来 称之为土地国有制基础上的农业生产合作社。马克思的理论贡献,在于他揭示了资本主 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主要以资 本主义经济高度发达的英国为蓝本,在当时的英国,广大的小农已经在资本主义原始积 累中被消灭,农民已经变为农业雇佣工人,农业与工业一样,也已高度社会化。因此, 当时马克思对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如何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很少阐述。后 来,他在研究了西欧大陆特别是法国的农民状况之后,写了《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 府状态”—书摘要》,马克思第一次明确指出,在农民作为土地私有者大批存在的地方 ,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不能得罪农民,强迫农民,不能废除农民的所有权,而应当 “变通地直接为农民做很多事情”,吸引他们到革命方面来,促进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 有制过渡。这些思想,应当说是马克思关于农业合作社理论的基本观点和总的原则。

恩格斯在1886年1月20日致奥·倍倍尔的信中,第一次提出农业合作社的概念;把合作 社作为经济过渡的中间环节,而且把合作社看作是建立在社会“对生产资料所有权”的 基础之上,但又有自己“特殊利益”的经济组织。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 ,为了对原来的大地产所有制进行改造,必须在国有的土地上建立合作社,把大地产交 给(先是租给)国家领导下的独立经营的合作社。1894年11月,恩格斯在《法、德农民问 题》中,再次强调了相对于小农经济,合作社生产具有的进步性和过渡性。他指出:“ 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权力的时候,我们绝不会用暴力去剥夺小农(不论有无报偿,都是一 样),像我们将不得不如此对待大土地占有者那样。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 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 为此提供社会帮助。”对于面临资本主义经济竞争且处于衰落的大农和中农,恩格斯认 为:“对付这种衰落,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在这里我们也建议把各个农户联合为合作社 ,以便在这种合作社内部越来越多地消除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并把这些合作社逐渐变成 一个全国大生产合作社的拥有同等权利和义务的组成部分。”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业合作社理论的精髓,不在于否定农民的私有权,不是 立即剥夺小农,而主要是通过合作化的道路来发展社会化大生产,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的 生产关系,把个体农民逐步吸引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系中来。这一理论为各国的社 会主义实践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化运动,又充分证明了马克思 主义合作社理论的科学性。

二、列宁的合作制思想及其实践

小农经济是分散的自然经济,它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大生产的需要。对此,马克思和恩 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政权“一开始就应当促使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过渡”,而这种过 渡就是“必须大规模地采用合作生产作为中间环节”,也就是说,只有把小农的“私人 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才能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制思想,坚持通过合作社这个中间环节来实现对小 农的社会主义改造,坚持采取不能得罪农民的措施,不能采取强制和剥夺小农的办法, 只有通过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办法,引导小农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当时苏俄的小农经 济占很大比例,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针对的西欧情形并不相同,因而在这种特殊条件下 ,列宁的合作制计划是从俄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的特殊国情出发的,具有一些新 的特征和更丰富的内容。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多次指出,要使农民摆脱贫困落后状况,必须使小农经济走联合 道路,“过渡到公共人经济”,但这种“过渡”只能是“根据自愿原则”,在这方面不 能采取任何强迫手段。他认为,在俄国这样资本主义不很发达的国家里,使小农经济走 向社会主义联合的道路,不是靠行政力量或强制办法,而是采取自愿原则,在无产阶级 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通过商品交换,不断加强工、农经济联盟,从而发展经济 。这是列宁的合作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列宁的合作制思想,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满足农民的要求。列宁认为,可以用两个东西 满足农民的要求:“第一,需要有一定的周转自由,需要给小私有主一定的经营自由。 第二,需要供应商品和产品。”就是说,需要用物质的东西满足农民的要求,需要实行 工农之间的产品交换,建立起工业品同农产品的正常交换关系。他说:“在小农国家内 实现本阶级专政的无产阶级,其正确政策是要用农民所必需的工业品去换取粮食。”其 次,列宁认为,在国家掌握大量工业产品,掌握经济命脉和交通运输业的情况下,通过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仅使农民经济同国家经济发生密切联系,并能提高农民经济的 商品率,为国家提供大量的商品粮和其它农副产品,有利于国家对农民经济起领导和调 节的作用,逐步把农民经济纳入国家的计划之中。再次,列宁认为,进一步发展农民经 济,必须“使利益最小的、最落后的、细小的、孤立的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织成 公共的大规模的农业经济。”而实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使小农经济从自给性、半自 给性生产逐渐转向社会化生产,有利于小农经济逐步走向联合的道路,为实行合作制和 彻底改变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创造有利条件。

可见,列宁就是通过发展商品生产,建立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从而实行合作化,一 步一步地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列宁完成了他的理论工作, 他在1923年初所写的《论合作制》一文,从理论上解决了在不发达国家里引导农民走社 会主义道路的问题。《论合作制》一文,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制理论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合作社的性质。这里的合作主要是指流通领域 的合作,或供销合作,而不是指生产领域的合作。它究竟属于什么性质?对于这个问题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不可能找到现成的答案。而列宁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经 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从十月革命胜利到《论合作制》的发表,列宁对合作社的性 质,前后有三种不同的看法,即资本主义性质、国家资本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性质。在 《论合作制》中,列宁强调合作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部分,并多次把合作社与社会 主义相提并论。第二,论述了合作社是千百万农民群众“感到简便易行和容易接受”的 “过渡到新制度方面”的好形式。过去,许多社会主义者在解决农民所有权问题时,存 在着两种倾向:要么许诺永远巩固农民对小块土地的所有权,要么立即宣布废除农民对 小块土地的所有权。而无论采取哪一种做法,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妥善解决社会主义时期 的农民问题。只有通过经营流通职能的合作社和经营生产职能的合作社这种经济组织形 式,才能使农民的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容易被农民所 接受。这就是列宁所说的找到这三方面利益相结合的“尺度”。第三,必须普及和提高 全体农民的文化水平。关于这一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制理论没有提及过。因为 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基础上 产生的。在这种类型的国家,与物质生产高度发达相适应,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也是比 较高的。而在小农占很大比重的国家,文盲往往占农村居民的多数,这就必然会给农业 合作化造成一定的困难。列宁认为,要使全体农民都参加合作社,就必须在农村中实现 文化革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全体农民都能真正理解参加合作社的好处,并把合作 社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搞好。

三、毛泽东关于农业发展的思想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民主革 命时期是这样,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是这样。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之始,就将重点放 在农村,以农村作为革命的突破口,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中,毛泽东的农业 发展思想逐渐形成。

(1)关于农业的战略地位。新中国是在落后的农业大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落后 的农业国转变成为先进的工业国”是毛泽东农业经济思想的一条主线。从1953年起,我 国进入了以奠定工业基础为基本任务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然而,农业是人类社 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和其他部门发展的基础。经过几千年历史演进的中国, 农业还十分落后,从农村提取城市工业化所需资金的潜力极其有限。当城市工业化发展 之时,农业生产却停滞不前。农业的滞后性明显地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 活水平的提高。毛泽东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别国的经验,从中国实际出发, 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的战略方针。1957年1月,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 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一定要十分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然而, 50年代后期,党内出现了“左”的错误,在发展国民经济过程中没有按客观规律办事, 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全面失调,经济上出现了大滑坡。虽然党中央和毛泽东认识到这一 点,并进一步提出,“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但由于毛泽东对世界形势判断 上的失误,急于建成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农业的基础作用客观上没有得到巩固,到 “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一战略目标的实施被彻底打断了。

(2)关于土地改革。为了掌握农村的基本情况,早在二三十年代,毛泽东就进行了多次 农村调查。通过调查,毛泽东对农村土地占有情况进行定量分析,认为农村的土地占有 极不合理。在农村人口中,贫农、中农合起来占80%,而他们只占有20%的土地;地主人 口不过1%,富农人口不过5%,他们却占有80%的土地。毛泽东认为,只有进行土地制度 的改革,才能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土地制度的改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井冈山根据地建立之后,首先发 动群众打土豪,废债收契,到1928年5月,全面开展了土地革命。1928年12月,毛泽东 总结土改经验,主持制定了中共历史上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1929年4月, 又制定了《兴国土地法》,提出了没收土地归农民所有,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 的具体政策。在土改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 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1937年8月,党的洛川会议正式确定以减租减息政策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 基本政策。毛泽东指出,实行这种政策,“一方面应该规定地主实行减租减息,方能发 动基本农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规定农民交租交息,土地所有权和财 产所有权仍属于地主”,从而使地主阶级也能参加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

抗战胜利后,国内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农民迫彻地要求土地,我们就及时地作出 决定,改变土地政策,由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1946年《 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这一政策一直执行到封建土地制度在中国的消灭。

到1954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大约3亿农民分到7亿亩土地和其它生产资料。土地 改革的完成,彻底改变了农民受剥削的地位,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 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巩固了工农联盟,为后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关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关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 ,他指出:“只有在农业彻底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在新 的基础上,就是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逐步地巩固起来……才便于我们彻底地改造资本 主义工商业。我们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要在农村这个最广阔的土地上根 绝资本主义的来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自愿互助、典型示范和国 家帮助等具体原则,并创立了从临时互助组——常年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一循序渐进的模式。到1956年底,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革基本完 成,从而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农业经济制度。

(4)关于科教兴农的战略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就强调科学技术在国民经 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社会主义农业不仅要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而且要有 先进的技术设备,才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 需要。毛泽东认为,科学技术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条件。他指出:中国只有在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技术操作的 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1955年1月,毛泽东在《征 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在七年之内,基本上扫除文盲。”在《论十大关 系》一文中,他提出了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工业、农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任务。这些 思想在当时来说是十分有远见的。

但是,由于毛泽东对世界形势出现判断上的失误,很快就偏离了正确的方向,用阶级 斗争代替了向自然界的开战。而且,毛泽东推动农村科学技术普及的方式也是独特的、 脱离实际的。一方面,他要求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 大有作为的。”另一方面,他提出“农民以农为主(包括林、牧、副、渔),也要学军事 、政治、文化。”他认为,通过这样一种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方式,就能完成科技 与农业生产力相结合的任务。

四、邓小平的农业发展理论

农业、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邓小平同志作为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中,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作出许多精辟的论述,形成了他具有鲜明特征的农 业发展理论。

(1)关于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主体。邓小平认为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主体是农民,而不 是政府。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是以国家为主体,在权力高度集中的背景下 实施的。这种做法极大地挫伤了农民发展农业、建设农业现代化的积极性。邓小平针对 我国旧经济体制的弊端,早在改革之初就曾多次强调指出,权力过于集中,“不利于充 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实行现代化的经济 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正是基于这种对农民主体地位的认识,中国才开始了旨在还自主权于农民的农村改革 。邓小平认为,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是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他指出:“农村改革的内 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村实行家庭承 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和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使农民有了 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劳动付出与经营成果直接挂钩,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 积极性。

(2)关于粮食问题。农业是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吃饭问题始终是中国的头等大事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粮食问题有着极其特殊的重要性。对此,邓小平有 过大量的论述。1982年,他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时指出:“不管天下发生什 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1986年,针对当时粮食生产出现的滑坡局 面,邓小平指出:“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邓小平的这些思想是基于我国的特殊国 情、基于在国际竞争中保持我国独立自主地位的积极选择,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眼光。 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无论从经济上、政治上还是外交上考虑,都必须坚持立足国内 、基本自给的方针。因为一旦粮食出了问题,没有人能救我们。而且,从我国的资源条 件、生产和技术水平来看,只要政策措施正确,我们完全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

(3)关于乡镇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中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模式是:城市——工业 ,农村——农业。工业集中在城市,即使是农产品加工也多集中在城市,农村只从事农 业生产。这种模式严重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乡镇 企业异军突起,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模式。对此,邓小平给予了高度赞 誉:第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 说:“农村改革中,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突 然冒出搞多种形式,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第二,乡镇企业可以 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剩下的劳动力怎么办,我们后 来没有想到很好的出路。……十年的经验证明,只要调动基层和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多 种经营,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乡镇企业容纳了百分之五十的农村 剩余劳动力。”第三,乡镇企业的发展,为我国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 和城镇化道路。邓小平深刻分析了乡镇企业与工业化、城市化的关系,认为我国农村要 走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小城镇为载体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1987年邓小平两次指出: “农民积极性提高,农产品大幅度增加,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 小企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

(4)关于共同富裕问题。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 的根本原则。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 上使全体农民走向共同富裕。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 告诉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在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 高的基础上,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当然,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是全体农民 同时同步同等程度地富裕,而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邓小平指出:“在 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 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些,带动大部分地区 ,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实践证明,这个政策是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要求的,是引导广大群众摆脱贫穷落后状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正确道路,是解决农 村、农民问题的有效措施。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业发展的若干理论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