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北京 100089
【摘 要】“隐形逃课”这一现象已成为高校大学生的普遍现象,本文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在校表现状况,对常见的“隐形逃课”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访谈法、文献综述法等研究方法,从师生两个方面分析了此现象出现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合理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隐形逃课;师生关系
一、引言
在当今高校,在大学生中存在着大量的课堂“隐者”。他们每天按时来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但思维根本没有在课堂。处在正式步入社会最后关键阶段的大学生放弃与课堂主动交流的机会,“隐形逃课”成为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国内对隐形逃课也有大量研究,并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例如黄彬以社会学视角,分别从科技发展、市场经济、教育体制因素、文化传统因素、招生录取因素、社会心理等六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隐形逃课的成因;也有大量学者对其提出了相应对策,例如乔颖、李涛等人在教师方面提出了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素质,使大学生学有所得。笔者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并从师生两个角度对此现象可能出现的各种原因并对此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二、学生自身的原因分析
目前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思想“读书无用论”。他们认为上大学的唯一作用就是顺利毕业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并且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学生的厌学情绪加剧,由此出现“隐性逃课”的现象。
据笔者观察和访谈,很多大学生存在懒惰散漫的学习心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沉默现象严重。他们往往有着宏大的学习目标,但缺乏执行的勇气。懒于听课,很少参与到课堂中与老师积极互动。据了解,这种心理更多的存在于文科生之中,文科课程的灵活性特点导致了文科课程考试相对比较简单,主观性较强,致使文科学生在课堂上散漫心理更加严重。其次,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在课上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比如玩手机,睡觉,看小说,玩手游,等,这些“隐形逃课”的现象异常普遍。通过访谈也发现有相当一大部分的学生对其专业并没有学习兴趣,有的是录取时被调剂进来的,也有的是听从家长意见或就业难易而选择的,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导致同学们在课堂上无法保持学习的热情,因而出现“隐形逃课”的现象。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分析
老师不合理的教学态度、不恰当的授课方式和不合理的结课考试设计也导致了学生“隐形逃课”的行为。
高校老师由于受各方面的要求,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的科研工作,论文发表等问题上,而不是把重心放在教学工作上,老师多是为了上课而上课,对同学们的课堂表现呈现出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深深的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教师的授课方式往往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产生很大的影响,大多数高校老师多采用多媒体灌输式教学,与同学之间的课堂互动较少,授课时只局限于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而不结合学生的关注热点,不能有效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合理的结课考试设计也加剧了学生“隐性逃课”行为的产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部分教师结课考试设计不合理,使得学生在平时没有认真听讲的情况下也能轻松的通过考试,使学生形成了一种即使上课“人在心不在”,考试前加班加点复习也能应付考试的观念,导致他们只关注考试结果而不重课堂听讲。
四、构建良性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认为构建良性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是减少“隐性逃课”的重要策略。良性的师生关系应该将是师生当做“双主体”教的主体和学的主体。不仅要加强学生自身的学习意识,更要从教师方面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一)加强学生在学习兴趣、定位及学习目标、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的意识。
兴趣始终是最重要的一点,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平时多看一些专业书籍,在知识中感受自己专业的魅力,培养自己对课堂的兴趣,并转化为学习的内在动机,成为推动我们主动学习的一种伟大力量。其次,有目的的去学习,找准自己在学习中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主动寻找老师在课堂中的亮点也会在学习过程中减少茫然和对课堂的逃避。积极与老师同学互动而不是保持沉默,使自己真正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活动中来,也能够使自己融入到大学课堂中去,在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二)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教学态度,提高教学能力,加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我们国家百年振兴中国梦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老师不能只顾及单方面的多媒体机械性授课,而应该积极与学生互动,更多的建立师生间的交流。联系社会热点,结合具体实践,在课堂上增添一些创新元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老师更应该将关注重点由科研工作转移到学生本身上来,注重对同学们的上课表现,加强课堂管理,而不应该放任自流任其发展。并应通过设置严格的结课考试形式,以此来激励学生认真听讲。
参考文献:
[1]张石磊.张盼盼.王晓瑾.桑新影.大学生隐形逃课的研究报告[J].新课程(下).2015(07).
[2]董欣琪.张瑾.张凡凡.关于大学生逃课的现象分析与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6(04).
[3]朗佳.大学生隐形逃课研究[J]西南大学.2009.
[4]张旭.大学生课堂参与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苏州大学.2014.
[5]郭韵彤.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课堂中的“隐形逃课”现象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
[6]刘秋云.汪慧欣.刘建涛.宋琪.某地方院校大学生隐性逃课的现状调查[J].河南: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
【作者简介】赵佳(1996-),女,山东济南人,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社会工作。
论文作者:赵 佳
论文发表刊物:《成功》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5
标签:课堂论文; 学生论文; 大学生论文; 现象论文; 老师论文; 教师论文; 考试论文; 《成功》2018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