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情报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心理学论文

我国体育情报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心理学论文

我国运动智力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智力论文,现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4—8790(2000)0001—021 —04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对运动员的智力问题研究,大致有三种方向:一是传统智力测验方向,二是操作思维测验方向,三是认知运动心理学方向。(注:马启伟、张力为著:体育运动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年5月版)从当代智力心理学的观点出发,前两种对运动智力的研究都是以传统的智力理论,即智力的因素理论(the

intelligence of factortheory)又称智力的测量理论为基础的,智力的因一纱理论是以其建立在因素分析方法上而得名的。不过这两种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传统智力测验方向更重视运动智力一般因素(general factor,G 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对运动员进行一般智力测验(general intelligencetest),分析运动员同一般人、优秀运动员同一般运动员的智力差异以及运动员智力同运动成绩的关系;操作思维测验方向则偏向特殊因素(special factor, S因素)的研究,分析运动智能中的操作思维与不同运动项目、不同运动水平之间的关系。尽管如此,操作思维测验研究中的“S”因素仍未摆脱“G”因素的框架。而第三类认知运动心理学方向,受到了认知心理学的信息中工理论及神经生理学的影响,对运动智力不再斤斤计较其组成的成分,而是注意它在处理运动中的功能,这种研究方向顺应了当代智力心理学的发展潮流,代表了我国运动智力研究的主流。

这样看来,我国对运动智力问题的探讨,主要有两种:一是智力因素理论方向的探讨,二是信息加工理论方向的探讨。那么,这两种方向的研究进展如何?各有什么特点?哪种更能揭示运动智力问题?今后的研究趋向如何?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1 对运动智力因素理论的质疑

1.1

标准化智力测验内容对运动员一般智力水平的测定缺乏客观性。

我国在传统智力测验方向上对运动员智力问题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体育院系学生和高水平运动员进行标准化智力测验,来探讨智力和运动的关系,使用的量表有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echsler AdultIntelligence

Scale, 简称WAIS )与瑞文标准推理测验(Rsven'sStandard Progressive Matrices Test,简称SPM或PM)。 综合孙平(1986)、周家骥(1985)、祝蓓里、方兴初(1988)、李丹(1988)、潘前、刘志民(1990)等人使用的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的研究,以及毛志雄、张力为(1992)采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进行的团体施测等研究,结果大都认为:体育专业学生的总智商与文理科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显著差异,而高水平运动员的智力分布曲线具有比一般群体的智力分布曲线更偏向优秀的趋势。(注:马启伟、张力为著:体育运动心理学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版)但是,也有不一致的研究结果,毛志雄、 张力为(1992)以及张力为、陶志翔(1994)等人发现运动训练年限与智商呈低度负相关,尽管相关系数很低,但我们不能不对此引起重视。

标准化智力测验在解释智力时总是要涉及文化、教育等外界因素。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在这一方面就更为显著,11个分测验中,6 个均为言语测验,都是对早年教育、环境、以后的学校教育和生活经历的反映。由于运动技术水平高的运动员长年担负繁重的训练比赛任务,常常无法按时按质地完成文化学习任务,耽误了文化水平的提高,而运动训练年限短、运动技术水平较低的运动员承担的比赛任务相对少一些,文化学习的时间相对多一些,文化学习也更系统些,这就成了智力测验中的有利因素。可见,与受教育程度有很大相关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对运动员一般智力的测定,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再者,智力测验多属书面测验,这种书面测验主要凭借的是语言与逻辑—数学能力,这两种能力强的个体往往能在一般智力测验中表现出色,但这两种能力同属“大脑操作”能力,只能说明一般智力成绩能比较准确地预示出学科成绩,而涉及对身体运动的控制与熟练操作对象的运动智力方面,就很难说明问题了。由此可见,标准化智力测验是无法准确测定出促进运动操作所必需的那种特殊智能来的。

1.2 操作思维测验分数缺乏可信性

尽管运动智力研究者认为,运动员的操作思维测验应比一般测验具有更好的预测效度,但通过目前的研究,也只能表明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员其操作思维测验成绩有明显差异,(如周百之(1984)对乒乓球、蓝球、网球和中长跑运动员的研究表明,球类运动员的操作思维水平优于中长跑运动员。(注:周百之(1984):乒乓球运动员的操作思维中国体育科学 7斯 P3—5 ))却无法充分验证运动水平与操作思维水平呈正比关系,(如邱宜均等人(1984a)对320名甲级排球运动员的操作思维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的操作思维测验成绩与运动训练年限及短期排球训练无明显关系。(注:邱宜均(9184):对我国甲级排球运动员操作思维的初步研究 中国体育科学 学会运动心理学会和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心理专业委员会(主编):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论文暨国外运动心理学译文汇编,P134—136 ))显然这种测验分数缺乏可信性。应该说运动员的操作思维与其运动成绩确实存在相互联系,但是个体的运动成就与操作思维相关程度如何?是否运动水平高低完全源于操作思维水平?对于这些实质性问题,以特殊因素理论为依据的操作思维测验是无法回答的。

1.3 因素分析方法主观色彩浓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标准化智力测验在测定运动员的智力差异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体育教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它在解释运动智力差异的原因方面,也就是揭示智力本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而这种缺陷正是因素分析的方法本身造成的。正如Sternberg 所指出的那样,(注:蔡笑岳等:当代智力研究的基本状况与发展趋向 心理学动态 1998年第2期)因素分析方法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第一, 从智力整体中离析出智力因素,以及对这些因素之间联系方式的认识,都是测验前的一种“期望”,是主观的,虽然这种期望通过了具体实验的验证,但是实验类型的选择、实验过程及被试的差异与范围都是由研究者自行决定的。因此,不管实验的假设还是实验的结果,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研究者的主观色彩。

第二,智力因素只是对智力表象的抽象描述,并未真正解释智力的结构。研究者在因素分析过程之前以智力测验的原始分数作为个体真实的智力差异,然后通过因素分析法把这些原始分数“二次抽象”,转换成与之相应的数学—逻辑模型,虽然这一分析过程更为高级,但它并不能就此揭示出智力的本质。这样就导致了“标准”与“期望”的混淆,即最初测验仅作为期望的智力的产生,而后又变成了智力行为的标准。Thurstone(1974)曾说过, (注:蔡笑岳等:当代智力研究的基本状况与发展趋向 心理学动态 1998年第2 期)“只有在基本的操作性定义很缺乏的研究领域里,因素分析法才是有用的。”可见,对今天的智力研究而言,仅用因素分析理论探讨运动智力的结构是不够的。

2 认知运动心理学方向的研究进展

传统的智力测验理论显然是无法适应运动智力的研究需要,人们转向寻找一种新的理论角度,认知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便成了当前运动智力研究的主流,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

2.1 对运动智力本质的认识清晰化

对运动员智力问题的研究,人们开始意识到智力因素分析只注重智力结果的研究倾向的不足,逐渐将研究重点转向运动情景中智力活动内部过程的探索,并把运动智力定位在运动情景中与运动操作认知成分有关的心理过程上。也就是说,认知运动心理学只研究运动智力的“软件”,而不研究“硬件”,就比如我们把瞬时记乙看作健盘、短时记忆看作内存、长时记忆看作软盘和硬盘,这些都是计算机的“硬件”,不在研究之列,而把各种记忆“硬件”如何进行编码、贮存、提取和加工信息的过程,作为研究的内容。可见,智力测验中理解智力的单元是认知结构,认知运动心理学概念中,理解智力的单元则是认知过程。力求通过机器模拟、从人的信息加工角度来解释运动智力的本质,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体育运动与智力发展的关系,而且还有助于运动员选材、优化训练等工作的发展。

2.2 运动智力研究的任务明确化

认知心理学强调,已有的知识结构对心理活动与行为起着决定性作用,认知运动心理学正是通过信息的输入、输出进行比较,来研究其中进行了怎样的过程,如运动员如何从外界获得信息,又如何在大脑中贮存,以何种形式贮存,如何通过转换和再现信息来指导其运作操作与注意的,等等。这样,运动智力的研究任务就更加明确了。

首先,对学习新信息的加工过程的研究。学习新信息的加工过程包含有三个成分:(1 )选择性编码(即从无关信息中获得符合自己运动任务有关的信息);(2)选择性联结(提取有关信息之后, 还必须知道怎样将片断的信息联结成有内在联系的整体);(3 )选择性比较(对新获得的信息编码时,应看出它们与自己已有信息之间的联系, 这样才有可能在新的方式上理解已有信息,并实现对新知识的同化与组合)。

其次,对执行运动任务的加工过程的研究。这一加工过程包括对情境特征的编码,对有关线索的确定、比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成分。

再次,对具有计划、监控和决策作用的元成分的研究。包括, (1)决定什么问题需要解决;(2 )选择适合运动任务的一种或多种表征或组经只;(3)在有助于任务完成的方式上把表征成分加以排序, 决定每个成分如何使用;(4)决定注意资源的分配;(5)决策监控,即能够明确什么已经完成,什么正在做,什么仍需要做,甚至要考虑目标改变的可能性;(6)对外部反馈的敏感性,能理解反馈的含义, 并接受反馈选择行动。这是完成运动任务的关键技能。

以上三种成分中,元成分是概括水平最高、参与面最广、最关键的决定性成分,知识获得成分和执行性成分与元成分相结合,经由元成分的过滤才能产生影响,因此,元成分的研究尤为重要。

2.3 运动智力研究方法科学化

认知运动心理学对运动智力的研究多采用实验室实验与口头报告法(method of oral report)相结合的方法。 即实验中要求被试在执行认知任务进行实际操作的同时,口头报告他们自己的心理活动情况,研究者在记录这些报告的同时,结合某些客观的测量指标(如反应时、错误率)进行分析,从而找出运动员智力活动的规律。这种研究方法从以往的纸笔测验改为操作测验,从以往的具有文字内容、需要阅读、回忆过去学习经验特点的形式,变为以非文字内容、纯粹运动画面、重在抽象推理为主的形式。这样,认知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比起智力测验的方法来,其文化比重大大减小了,智力的目的性、结果的标准化与客观性也大大加强了。

3 运动智力研究的未来趋向

认知心理学与人工智能的研究,几乎让人们感到运动智力本质的揭示已指日可待。但是,随着第五代计算机研制目的的破灭,特别是拓扑性质视觉的实验研究的冲击,使人们对智力视为是离散符号的处理的计算理论产生怀疑。一方面,认知心理学本身只是一种智能模拟理论,它的设想还需神经生理学的发展来印证;另一方面,随着对人性认识的不断深入,智力研究者们愈益认识到社会文化、个性、情感等对智力、智力发展及智力特征的制约性,而这又是认知心理学所忽视的。于是,智力的研究出现了沿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进行的两大趋势。

一是从注重宏观角度、采用对智力进行计算机模拟过程与结构的研究,逐渐转向智力的微观水平,着重对智力进行神经机制的研究。神经科学在近几年里发展的生物医学构像技术、脑事件相关电位方位、以及细胞神经科学和分子神经生物学,为直接探求人类智力的脑神经机制提供了可能,一门新的以“智力和大脑的关系”为基本研究对象的“认知神经科学”也为此孕育而生了,这为智力的研究开辟了新领域。

二是从注重以自然科技探索智力的内部结构,逐渐转向注重智力发展的外部环境,即社会生态方面的研究。从生态文化角度研究人的智力有两种方式,一是强调文化环境(包括个体习得的文明习惯、社会传统等)对个体智力形成的影响,二是强调生物学因素(包括人的自然环境及环境中的生物属性,如遗传、亲缘等)对智力发展的影响。

可以肯定,运动智力研究的未来趋向,也将沿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这两条基本路线,在内部神经机理与外部生态环境的两个领域内全面展开。并且,我们还相信,随着运动智力研究的深入,开发运动智力的活动与技术也将得到极大的重视与发展。

标签:;  ;  ;  ;  ;  

我国体育情报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