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地图的阅读方法_黄河流域论文

历史地图阅读方法举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图论文,方法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历史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发展的。历史地图是形象地表现历史现象空间位置和地理环境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如何有效地借助历史地图揭示历史现象发生发展的原因、态势和规律呢?每幅历史地图均蕴藏着众多的信息,我们应着重掌握哪些信息?在此,笔者略陈管见。

一、揣摩历史地图的标题,把握历史地图的主题

阅读历史地图应重视图例,这点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但揣摩历史地图的标题却往往被忽视了。历史地图的标题是历史地图的“眼睛”,是历史地图内容的高度概括。阅读历史地图,首先应揣摩该图的标题,领会它的主题。如《春秋列国争霸图》,此图的标题显示:该图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各大国的发展态势。两种“春秋五霸”之说中涉及曾称霸的国家有七个,其中齐国、晋国、秦国、宋国和形式上的“天下共主”——东周,都在黄河流域;楚国、吴国和越国在长江流域,势力发展到黄河流域,也一度称霸。这说明:在春秋时期,黄河流域是当时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长江流域已得到了一些开发和发展,出现了楚国、吴国、越国等参与中原争霸的大国。在《春秋列国争霸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北戎、赤狄、白狄等少数民族也生活在黄河流域,与华夏族杂居,接触频繁,促进了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长江流域的楚国、吴国和越国的势力发展到黄河流域,参与中原争霸,接受了黄河流域先进文化的影响,促进了黄河流域文明和长江流域文明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正在萌芽之中。

春秋列国争霸图

二、联系相关地图,考察历史变迁

社会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幅历史地图通常只能反映某个时期社会现象的发展态势,如果把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历史地图放在一起进行观察、比较,就能较清晰地发现历史现象发展、变迁的态势,得到一些规律性的认识。比如拿《战国兼并形势图》与《西周王朝和周边民族形势图》《春秋列国争霸图》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从西周到战国800年间历史变迁的趋势。第一,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早期的中心,民族融合逐步加强。从《战国兼并形势图》上可以发现,战国七雄中有六国在黄河流域,原先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北戎、赤狄、白狄等少数民族已融合到华夏族中或北移了。第二,战国时期,战争空前激烈。《春秋列国争霸图》只标了城濮之战,而《战国兼并形势图》中却标了马陵之战、桂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大战役多,故称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这段历史为战国时期是十分确切的。第三,楚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说明长江流域的文明在继续发展。第四,蒙古高原的游牧文明得到了较大发展。《战国兼并形势图》上标有“匈奴”和秦、赵、燕三国为防御匈奴而修建的长城,它说明战国时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农耕文明发展的同时,蒙古高原的游牧文明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出现了匈奴政权。匈奴占据水草丰盛的河套地区,还掠夺秦、赵、燕三国的人和物。秦、赵、燕三国只好在北方修筑长城,并派重兵防守。第五,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往北推移。在《西周王朝和周边民族形势图》《春秋列国争霸图》上,黄河流域分布着犬戎和白狄、赤狄、北戎等少数民族。那时的黄河流域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织区,而在《战国兼并形势图》上,黄河流域只有秦、赵、燕、齐、魏、韩六个诸侯国了。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断向北推进,游牧文明北移,游牧的少数民族从黄土高原退到了蒙古高原。秦、赵、燕三国防御匈奴的长城实际上成了我国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分界线。黄河流域农耕文明不断发展,草原和森林面积不断缩小,导致黄河流域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人类生存环境恶化,制约了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今天,我国政府决定在包括黄土高原在内的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平衡,再造山川秀美的中西部,是非常正确的重大决策。

西周王朝和周边民族形势图

战国兼并形势图

三、联系相关学科知识,加深对历史地图的理解

历史事件一般都包含着时间因素、地缘因素和政治因素。要深入剖析一个历史事件,除了运用相关的历史知识外,还需要联系地理学科和政治学科的相关知识。《郑和下西洋》图(见《中国古代史地图册》34页)通过古今地名对照,能加深对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的理解。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暹罗——今泰国,榜葛剌——今孟加拉国,锡兰——今斯里兰卡,古里和柯枝——今印度的西南海岸一带,忽鲁谟斯——今伊朗靠近波斯湾口一带,天方和阿丹——阿拉伯半岛上靠近红海东南海岸一带,木骨都束、不剌哇、竹步——在今天东非的索马里,麻林、慢八撒——在今天东非的肯尼亚。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率船队下西洋,比欧洲哥伦布率船队于1492年到达美洲早半个多世纪。通过联系郑和下西洋过程中经过的海洋(太平洋西岸的东海、南海,印度洋的孟加拉湾、阿拉伯海、亚丁湾)和海峡(台湾海峡、马六夹海峡),所遇到的季风(冬季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夏季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故船队往往冬季出航,夏季返航)、洋流(千岛寒流、北赤道暖流、季风洋流和索马里暖流)和所到国家的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知识,可以加深对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郑和不愧为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这一知识的理解。

四、结合教材的文字内容,确定应掌握的地图信息的重点

历史地图配合课本的文字内容,是为文字内容服务的。一幅反映历史现象的空间位置和地理环境、再现历史发展中一定空间变迁形象的历史地图,蕴含着大量信息,学习时需要加以筛选,确定重点信息加以记忆。筛选历史地图信息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结合教材的文字内容。如《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需要重点掌握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出发地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江西瑞金;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江西、广东、湖南和广西,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冰封雪盖的夹金山、穿过大草地、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等重要活动的地点。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五、结合地理环境,准确掌握历史信息

每一幅历史地图总有许多与历史事件密切相关的地名。怎样把握历史地图中的地名呢?可联系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地理环境,从中掌握历史信息。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为例,红军突破敌人在江西、广东、湖南和广西四道封锁线,是在江西、广东、湖南和广西四省交界的南岭(五岭)地区,故毛泽东《长征》诗中有“五岭逶迤腾细浪”的诗句。被称为毛泽东运动战思想光辉典范的四渡赤水河战役,是红军在赤水河两侧川黔交界地区运动,制造战机,消灭敌人。巧渡金沙江的胶平渡在长江上游的大拐湾处。大渡河和泸定桥在四川和原西康的交界处。红军战略转移后的落脚点——陕甘宁根据地在陕甘宁三省交界的黄河“几”字形的中下方,其东部和北部就是日军企图变为第二个伪“满洲国”的华北五省。红军经过长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来到了抗日战争的前线。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红军的根据地建在敌人力量薄弱的两省或数省交界处,红军的行军路线也选在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两省或数省交界地带。党中央把大本营安排在紧靠华北抗日前沿的陕北,便于领导革命根据地军民的抗日战争。

以上介绍的阅读历史地图的主要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标签:;  ;  ;  

浅谈历史地图的阅读方法_黄河流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