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影响、转载排名与学术期刊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期刊论文,评价论文,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能“以刊论文”(即以刊发文章的刊物级别来论文章质量本身),学界已经讨论颇多,大致得到认同。尽管在成果考核和奖励的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但是在看待学术论文的影响和期刊转载排名以及期刊的评价体系等方面仍然走的是“以刊论文”-“以文论刊”的循环之路。
一、怎样看待学术论文影响
学术论文的影响,一般来讲有两种:一种是转摘,一种是引文。
先看转摘影响。转摘刊物和形式各有侧重。现在我国比较重要的学术类转摘刊物有:《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下文简称《社科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下文简称《高校文摘》)等;转摘的形式一般分全文转载(包括详细转载)、论点摘登和目录三种;转摘刊物的转摘论文数量有多有少,转摘的形式、难易程度明显不同,所以对被转摘的文章应该区别对待。
转摘期刊选稿标准各有不同,具体体现在转载形式上。以2003年的文学为例,《新华文摘》全文转载61篇,《社科文摘》26篇,《高校文摘》28篇,其中三种期刊转载形式相同的没有1篇,《新华文摘》与《社科文摘》相同的只有2篇,《新华文摘》与《高校文摘》相同的只有1篇,《社科文摘》与《高校文摘》相同的只有2篇,可谓见仁见智,各有取舍。《新华文摘》的读者层次不一,因而内容庞杂,无所不包,必须注意可读性、普及性和现实性,它转载的文章主要来源于学术界和在学术界的深刻影响,也必须考虑学术性,合起来便是学术的普及性和普及的学术性。《社科文摘》因创办不久,发行量少些,读者主要也是学界中人,因此,期刊走的是“学者精英化、成果精品化”的道路,它更加注重学术性。
论文本身也有易于被转摘的因素。选题宏观的论文,与现实性结合紧密、关注当下热点问题的论文,具有方法论意义和揭示规律的论文,学术信息量大、综述性的论文,尽管挖掘较浅,哪怕稍后即如过眼云烟,也易于被转摘。而涉及面较窄、问题较小的论文,扎扎实实的考证类论文,尽管开掘很有深度,甚至自成一家之言,能在学术史上留下一笔,也不易被转摘。选题大的论文由于版面的限制,往往易流于空泛,却因为易被转摘而争相刊用。而短小精悍、言之有物、言之有据的小文章因少转载而要“周游列国”(刊物之间)。
论文转载的比重还有学科因素。在大学科内,文学、历史等学科相对为现实服务的经济学科等转载要少。文学里面,文艺学最多,现当代文学次之,古代文学再次之,语言文字学又次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读者面的问题。古代文学不容易看得懂,或者实用价值意义不大。所以,不要以为被转载的论文都是学术质量最高的,没有被转载的论文的学术质量就受到怀疑。
再看引文影响。一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越多,一般来讲影响越大,但是也要加以区分。
首先,须区分自引和他引。自引又要分别对待恶性自引和必要自引。恶性自引近乎炫耀家底,必要自引则是正常学术规范,无可厚非。必要自引可以见出研究的系列性、渐进性,体现学术成长历程。他引也要区分“友情链接”和必要他引。前者其实是一种送人情的表现,后者才是真正的学术原则,体现了学术传承链条中的必要一环,体现其论文本身的学术价值。
其次,也要考虑到争鸣性论文易被引用而且引文较多的实际情况。它们一般较少被暗引,因为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学术“文体”,不作引文肯定有违学术规范。同时,也必须考虑文章的引用是正面引用还是负面引用。一篇观点极端而非中允甚至谬误百出的论文,肯定比一篇四平八稳的平庸之作受到更多“批评”的关注。
当然,也还要关注暗引。对许多不知名的作者和学术期刊来说,他们往往只有暗引的资格,成为作者在文章写作时故意不作注释和期刊编辑因版面紧张而删掉注释的“牺牲品”。去掉了注释符号的“引文”应该还是引文。这就需要专家学者来判断了。另外,综述性、学术动态类论文因为其信息量较大也容易被引用,但是其学术价值却会大打折扣。
可见,论文被引用,说明了论文的学术价值,但是不能绝对化,要正确对待学术论文的影响,尤其避免将许多期刊发表的许多学术次品、庸品理所当然地被作为“佳作”。
二、怎样看待论文转载排名
现在往往通过统计刊物文章被《新华文摘》、《社科文摘》、《高校文摘》等转摘数的多少来对期刊进行整体评价,其实是“以文论刊”的翻版。当然,类似或者体现转载排名的各种期刊评价体系也不少,例如新闻出版总署等设立的获奖(如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入选期刊等),和所谓核心期刊(包括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等),他们的采录的标准尽管不尽相同,但是都与转载量有关。
转载排名多而无序。对报刊来讲,则有按照社科院(联)系统的综合性期刊、综合性高校学报、师范性高校学报、党校系统学报等分类排名许多种。其中就《新华文摘》而言,就有年度全文转载和论点摘编排名等几种。分类排名过多,每种报刊都有对自己有利和排在前列的机会,大都是皆大欢喜,影响了排名的权威性和指导性,消解了排名的意义。
排名仅仅看转载数量的多少,不看转载率,各报刊之间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存在着评比的不公平性。如,《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系列刊的年度全文转载量排名,有三类报刊明显占有优势和便宜,一是在分类排名中的专业刊物,二是综合排名中发文量大、刊物厚的综合性刊物,三是出版周期快的月刊甚至周刊、日报等。
精品意识没有得到确认和鼓励。发文篇数多的报刊,因为转载多、索引多而往往排名在前。而许多发文篇数少、精品意识较强的刊物反而落后。如代表中国最高学术水平的《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年度排名中在第13位,分类排名中仅在社会科学总论类中居第6位,其他8类榜上无名。《中国社会科学》发文篇数太少是最主要原因。
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养成。为了追求转载,大多数期刊喜欢发表易于转载却容易流于大而空的文章,弃而不用扎扎实实的小文章,造成了学术研究氛围的浮躁。同时排名仅看被转载论文,与水平较低文章没有关系,使有些刊物在水平较低的文章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排名却是不降反升。但是一篇水平较低的文章对学术制度、学风和学科的建设方面的破坏远比一篇优秀文章影响深远,在此却无法体现。
因此,转载排名应该树立精品意识,应该有一个文章转载率排名,或者将二者统一起来考虑进行年度排名。
三、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建设
今天主要的期刊评价体系或者能够体现学术评价功能的体系由于采录的标准不同,缺乏可比性,各种学术期刊被收录的体系和排位亦不同,缺乏一种指导性和规范性。建立一种健全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应提上日程。不过,它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结合:
(一)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在这里,静态评价主要指期刊本身,动态评价指期刊的论文影响。由于当代学术论文发表体制的弊端,在投稿方式和审稿制度中出现的托请、推荐,无法实行严格的审稿制度。有些论文直接由主编拍板刊用,没有进入审稿程序,或者审稿走过场,失去审稿的正常意义。应该加强专家审稿制度和学术质量上的发表门槛。期刊论文转摘、引文的学术影响,它一定程度上都可以通过某种手段和方式达到目的。所以,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不仅应看其发了多少有影响的好文章,而且还要看其发了多少学术泡沫;看反馈结果是应该的,但是不能仅看其反馈数量,还要看反馈率。学术期刊本身应该是一个自足体,她的影响靠的是论文的水平,转载量和转载率的多少都无损于她。过分注重论文影响,反而是缺乏学术眼光的表现。针对当下许多期刊把主要精力从组稿到反馈都放在提高期刊的转载和影响上,强调静态评价更为重要。
(二)定量指标与同行评议相结合。最完善和最科学的评价系统都要由人来操作完成,一方面有技术条件的客观制约,另一方面也不能完全排除人情因素的干扰。定量指标也有失真实性和科学性。如《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提供的期刊的多种定量数据,如期刊论文录用量、录用率,期刊论文及期刊被引频次,期刊影响因子等,一定程度上可以评价期刊的学术影响和地位,但让同行专家科学地驾驭定量数据,才能使期刊评价趋于合理,倾向于真实客观。
(三)出版界与学术界评议相结合。对优秀期刊的评选有政治、学术、编校、印制、发行等多项指标,学术期刊是出版界与学术界沟通的平台,对学术期刊的评价离不开这两方面。学术界更多地是注重学术期刊的论文本身理论创新的学术质地,出版界则更多地是注重学术期刊的论文的反馈效能或出版规范。学术界较多地关注某某发表了什么大作,提出了什么新的学术观点,出版界则较多地是关注哪种学术期刊被哪种反馈报刊转载了文章。所以,在出版界影响好又在学术界影响大才是最好的交汇点。学术界和出版界都应该把创新作为最高的追求。
(四)评价目的与学术期刊的发展相结合。一种健康的学术评价体系,应该是通过评选,促进学术和学术期刊的共同发展。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各种评价体系遴选的滞后性,如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一般取前三年为评价数据,导致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责权非同步性,从而使一些学术期刊有机会想方设法进入某种评价体系的优势位置后,大肆收取数目不菲的版面费而发表大量学术泡沫和垃圾,使得刊物越来越“重”,文章越来越“轻”,却仍然享受着核心期刊所带来的荣光。相反,落选期刊在进入核心行列之前的所有努力都要蒙受“非核心期刊”的阴影,得不到应有的承认。从而造成了部分期刊迎合评选标准而编刊的恶劣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