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信息通信技术与互联网融合的现状论文_成浩

电力信息通信技术与互联网融合的现状论文_成浩

成浩

(苏州电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省苏州市 215000)

摘要:互联网与电力行业的融合,从技术层面提高了信息通信水平,从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等整个过程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从而为电力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电力系统可靠的实时信息,及时发现电力系统中的异常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处理,避免发生安全事故,提高电力系统运转效率。互联网与电力系统融合涉及的技术较多,是网络、电气自动化等技术集中应用。本文针对电力信息通信技术与互联网融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电力通信;移动通信

一、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

当前电力信息通信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各级部门日常通话业务,既包含调度通话,也包含日常行政电话。内网通话要求时间快,通话质量高,而互联网技术正好满足这一系列要求。

第二,各个电厂发电部门实时监控系统,当前电厂系统的正常运行得益于监控系统的广泛使用,不但节约了人力,而且运行效率显著提升,保证各类故障一旦发生便可立即处理。

第三,管理信息系统,这一系统是为了实现各个部门快捷沟通,实现无时差信息传递的工具,这样一来,资源可以在整个公司当中实时共享。

第四,公司调度系统实时数据,调控中心通过调度系统实时传送的调度数据,对整个金沙江流域进行科学调度,保证整个调度的安全稳定。

二、电力通信网业务的发展要求

2.1电力通信网现状

电力通信网是从电力生产电话调度和实现特定业务的专用网络起步,逐渐发展为覆盖整个流域大型通信网。目前,公司的电力通信网基本包括传输网、业务网和支撑网三个部分。

传输网覆盖了整个流域,综合采用了光通信、微波、卫星、电力线载波等多种通信方式,而以光通信为主,通常沿着各电压等级的电网铺设,带宽容量也逐级扩大。业务网包括数据通信网、调度电话交换网、行政电话交换网、视频会议电视网、应急通信系统等数张而向特定业务的相互独立的网络。支撑网则包括时钟同步、网管系统等。

2.2电力通信网承载业务

当前公司电力通信网承载的业务可划分为电力生产调度、管理信息化两大类。电力生产调度业务又包括电网调度电话、电力系统专有业务、调度生产管理系统业务等。其中,电力系统专有业务主要指各类远方保护及安稳控制信号的传送,如系统继电保护、远方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等,这类通信业务是保证电力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要求极高的可靠性和尽量短的传输时延。

而调度、生产管理系统业务主要指辅助电力调度计量的信息系统所需的数据传输,如调度自动化、广域相角测量、保护及故障录波、电能计量、通信网管及运行管理信息化等,这类通信业务对传输时延相对较低,但对大量数据传输的安全性要求较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公司信息化业务特指公司管理所使用的信息系统所需的数据交换,如人资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规划管理、项目管理、运行管理、生产管理、协同办公、综合管理等,实现信息化的业务流程处理和分析决策,此类业务属于企业的敏感信息,在传输时延上无过高要求,但是对传输容量、信息安全要求很高,必须提供可靠的路径和充分的带宽,目前承载在通信数据网上。

2.3电力通信网业务的要求

在电力行业与互联网行业越来越多的融合后,电力通信网的上述两类业务和流量形态将不能充分支撑业务的发展。未来将有两类业务需求对电力通信提出革命性的要求:

2.3.1全新的信息网络业务的要求

目前电力通信网是由多张相互隔离的独立网络构成的系统,这样的结构对于保障各独立业务的安全稳定运行有一定积极意义,但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从资源上看,互联网一方面寻求数据的贯通和整合,以发掘数据的潜在价值,一方面将服务和基础设施虚拟化,构建“资源无限”的云架构。从应用上看,终端用户体验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信息数据的集中汇聚和信息资产的封闭管理越来越困难。这一切趋势,都必将打通现有业务的壁垒,全而实现共享互通,因而承载这些业务的独立通信网络的边界也必将被冲破。带来的业务安全和稳定问题,将交由虚拟化和动态调配技术解决。

2.3.2通信设施对地理位置的要求

互联网对全球资源的整合,以及传统业务应用日益转移到移动终端,都将淡化业务对地理位置的依赖。一方面,地理信息将不再是电力通信设备的固定属性,移动和突发业务将随时在网络的任何位置随时查看和修改;一方面,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与业务解耦合,各业务不再独占自有的信息通信资源。

三、电力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方向

3.1内外结合

公司内网和公共外网资源的结合已变为现实。一方面,集团公司与下级单位的双向互动、与电网之间的需求管理和大数据服务等一系列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特色业务已在电网行业快速兴起,但内、外网信息的资源不共享,造成广大员工使用困难,且信息交互手段贫乏,严重限制了业务发展。

另一方面,电力生产企业越来越依赖电信运营商的移动网络,例如机组趋势分析、电能计量等业务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远程通道就大量租用运营商的虚拟专网,反之,电网的光传输网络又是其他行业急需的通信通道,内外网通信资源天然互补。因此内外网资源结合,将成为重要方向。电力专网的概念不再指独占物理通道,而是通过多级别的安全手段,实现虚拟专网。

3.2设备融合

业务的互联网化,必将导致相关设备的互联网化,并非因为其存在技术障碍,主要是因为电网业务一直延续使用了数十年的集中调度控制方式,对分布式的智能决策和控制缺乏需求。

对于特定电力设备,其决策和控制主体将可变化,可能是集中的调控中心,也可能分布于网络各个节点,将产生电力信息、调度信息、设备监测信息、设备控制信息、安全防护等多样化数据,这些数据的物理拓扑和传输协议迥异,但却承载在同一张通信网络上,并发生大量的交互。由此可见,电力通信网,特别是末端的设备接入网,将呈现通信设备与电力装备、信息采集设备、控制装置深度融合的格局,产生一系列具有全新功能和标准的电气系统。

3.3安全防护

真正实现信息通信资源共享的前提,是充分保障信息生产、交换、传输、存储等各环节的信息安全。用户与单位、单位与公司之间存在大量的移动互联和双向交互,对信息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安全的措施可包括:网络设备级、系统软件升级、加强用户账号安全、二三区物理隔离等4个措施;管理区专用设备和非控制区专用设备在公网通信安全防护网关与模块、公司的统一监控平台、调度技术系统、应急指挥系统、集中式信息系统等安全生产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四、结语

通过互联网技术与电力信息通信系统的高度融合,完善其网络架构,确保其稳定性,从而对电力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并提供电力系统运行的大数据分析,为电力系统技术人员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及时处理电网中存在的问题,使电力系统与人之间的可以进行实时的信息沟通,实现了对电力系统的远程智能化管理,促进电力系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宇.电力信息通信中网络技术的运用研究[J].通讯世界,2014,11(06):37.

作者简介:成浩(1984.9.7-);男;浙江上虞;汉;本科;继电保护高级技师及工程师。变电主管。研究方向:电力科技技术;苏州电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论文作者:成浩

论文发表刊物:《云南电业》2019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9

标签:;  ;  ;  ;  ;  ;  ;  ;  

电力信息通信技术与互联网融合的现状论文_成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