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教给规矩”说的当代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规矩论文,启示论文,当代论文,梁启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初正在进行的语文课程改革,为了变革应试式的写作套路训练,提出写放胆文、淡化文体、注重创新等主张。学生胆子是放开了,可不知怎么写;文体倒是不限,然而写出的东西不伦不类;提倡创新,而应有的基础薄弱,新从何来?写作教学正处于新的争论与困惑之中。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的某些主张,很值得重温,对于厘清作文教学的基本问题不无帮助。
一、为什么教学生作文
写文章这种本领,对于一个人到底有何用?这是思考为什么教学生作文的出发点。尽管从古到今对此问题的认识不尽统一,但有一点是最基本、也是几成共识的:文章是用书面语言表情达意的工具;表情达意是人的基本愿望,在口头表达不方便时,书面表达便成了满足人的表达愿望的一种手段。因此,教学生写作文,就是教给学生运用这种工具和手段的本领,以满足表达的需要。
人的表达需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是自我思想情感的表达(因私的),其次是应对工作、职责的表达(因公的)。因而梁启超先生主张为生活、为日常应用而作文。因私的表达自我必须情真意切,因公的行使职责必须得体妥帖。无论是表达自我也好,还是行使公务也罢,都要真实。这里的真实,不只是说有真实的见闻、真实的体验、真实的思想情感、真实的需要,从表达的角度讲,更是指真实的呈现。何谓真实的呈现?梁先生所说的“1.所传达的恰如自己所要说的。作文时,往往心中有要说的话,没有说出;有时心中本不打算说的话,也说出来了;有时将要说的话说错了。这就是手与脑不能一致。作文要不多,不少,不错,较好。2.令读者恰恰理会得我的原意。文章不好,令读者如坠五里雾中,自己虽以为传达的不错,人家读了不能明了我的意思,或错会了我的意思,失去我的原意,乃至与原意相反。所以传达须使自己的意思,一点不含糊,一点不被误解”①,就是把自己的思想真实地传达给了别人。要做到“不多、不少、不错”,“一点不含糊,一点不被误解”,就需要学习、掌握文章写作的技法,也就需要作文教学。这是对“文无定法”,只有“神而明之”,将写作神秘化、玄妙化的中国传统写作认知的纠正,是“多带点科学精神”(梁启超语)的作文教学观。
二、作文教学能教什么
为什么不谈作文教学应该教什么,而讨论能教什么的问题?因为从理论上讲,作文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应该教,可事实上,有些是没法教的,有的是教不会的。譬如,要写出思想独特而深刻的文章,必须有丰富的阅历和深刻的体验,而阅历和体验是个人的际遇,是没法教的;要使文章写得精彩,就要有高妙的技巧,而这也不是人人都能学会的,因为孟子几千年前就说过:“大匠能予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事实业已证明。所以,讨论能教什么,对于作文教学而言,似乎更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作文教学能教的是什么呢?
梁先生明确指出:“所能教人的只有规矩。现在教中文的最大底毛病便是不言规矩,而专言巧。从前先生改文只顾改词句不好的地方,这是去规矩而言巧,所以中国旧法教文,没有什么效果。”②
教学生作文最基本最有效的规矩是什么呢?
梁先生认为“作文必须先将自己的思想整理好,然后将已整理的思想写出来”③;主张“先教学生以整理思想的主要条件,使他知道看文如何看,做文如何做,等讲到一类文章的时候,便特别详细说明这一类文章的理法”④。为什么以整理思想为先、为要呢?因为无论是记述客观事物还是表达主观意见,都离不开作者的认识与思考:认识是对事物的看法,思考是对事物间联系的揭示。文章其实就是对这种认识与思考的路径的记录。所以,文章都有文路,文路便是作者的思想路径。要读懂文,要做好文,非要理清思路不可。正如叶老所言:“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可见,整理思想的确是首要。而要整理好思想,必须明各类文章之理法。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梁先生根据思想路径,将文章分为两大类:“以客观的吸进来之事物为思想内容者,这是从五官所见所闻……吸收进来的。以主观的发出来之自己意见为思想内容者,这是从心里面发出来的。第一种是记述之文。第二种是论辨之文。世间文字不外这两种。”⑤(后来在1924年出版的《作文教学法》中,梁先生将文体分为实用文和情感文,实用文就指记述文和论辨文。)梁先生又是如何来阐明文章的理法的呢?如:“记述之文,无论记动静单复状态,要理清头绪,最要紧的是把他时间空间的关系整理清楚。因为空间时间都含有不并容性。同一个时间的,必写不同空间;同一个空间的,必定不同时间,这是物理学上很浅的一个道理。……记静态的文以记空间关系为主,记时间关系为辅。记动态文与之相反,以记时间关系为主,记空间关系为辅。故前者最要注意整理空间,后者最要注意整理时间”⑥。梁先生认为论辨文最主要的有两条,即“耐驳”与“动听”。要做到“耐驳”,就必须应用论理学。要做到“动听”,在论说的技术上有四种规矩:急切、明晰、注重、对机。这诠释了梁先生“论理学便是教人真能立真能破,所以要做论辨文,必须用一番功夫去研究论理学”⑦,“考证差不多是论辨文之中坚,不用考证很难做来一篇圆满的文字”⑧,“徒说空话,没有做论文主体之价值,已公认之事实也没有做论文主体的价值”⑨等对议论文精辟而独到的认知。文章写作的这些规矩,并非人为的刻意规定,而是在对事理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对表现事理的文理做出的科学提炼,是先生在文章研究及写作实践的基础上生成的真知灼见!让学生明作文之理法,其实就是明事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生作文,其实也是在教学生做人。再说整理结构,虽属章法技巧,但归根结底,还是整理思想、文路,因为结构是思路的外现。
为什么作文教学能教的只有规矩?
首先,文章写作有规律可循。因为作者所写都是客观世界的存在以及在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客观存在有其自然法则,主观意识具有思维特性,二者具有内在的因果关系,这就意味着记载、反映它们的文章,唯有尊重事物、事理自身的逻辑,才有其自身价值。所以,事物、事理的自身逻辑,也就是文章写作的基本规律。
其次,文章写作的基本规矩是可教可学的。既然是一种基本规律,就有普适性,也就宜乎众人学习。为什么梁先生强调教会学生整理思想是最为重要的规矩?道理就在于,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就能正确地认识事物,把握事理逻辑,从而真实地反映生活,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梁先生所讲的关于两类文体的写作规矩,无一不是从事理出发的作文的理法,学生是可以认识并掌握的。
再次,“巧”是无法教的。梁先生清醒地认识到,“世间懂规矩而不能巧者有之,万万没有离规矩而能巧者”⑩,进而提出只能教规矩不能教巧的观点。这不仅体现了先生的实事求是,更重要的是拨正了作文教学的方向。因为“巧”是需要天分的,有天分的只是极少数,教师只教“巧”,就意味着受益者寡,不合教学原则。何况“巧”是建立在基本规范之上的,所谓熟能生巧,不懂基本规范,“巧”从何来!教也是白教。再说,规矩是最基本的东西,人人可学;而“巧”是带有创新特质的智慧的产物,即使你教了,他(她)也想学,但不是都能学得来的。所以说,“巧”是无法教的。教学目标盯在无法教者的身上,岂不虚妄?这样的教学又哪来成效?这不是误入歧途吗?
由此可见,如今教学生“巧”的作文教学,是不是也该反思一下?也许有人会说,正是因为课改前以写作知识为重点的作文教学效果不佳,才改成了今天的路数,假使再采用梁先生的主张,不是又回到了从前吗?我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以前那种演绎写作知识,并一心为应试服务的套路灌输与习练,与梁先生的以整理思想为中心的基本规矩是不一样的。
三、作文教学应该怎么教
怎样教是方法问题。素有“教无定法”之说,要说清“应该怎么教”,似乎是件不明智的事。我们且看梁启超先生提出的一些教法主张:
1.主张读写联通
梁先生主张:教学须启发学生自动地在讲堂以外预备。须选文令学生多看,不能篇篇文章讲,须一组一组地讲,要通盘打算。譬如先讲记静态之文,选10篇(或专选同类的或不同类)令学生看,先生教他如何看法。(观点何在,时间空间关系如何)拿一组10篇做一比较,令学生知同是一类的文,有如此种种不同;或同一类的题目,必须如此做法。不注重逐字逐句了解,要懂得他的组织。学生每篇文必经过几度研究,于文的思想,路径,发动,转折,分析和总合,皆可懂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练习作文。做一次必将一种文做通,下次再做别一种文,如此便做一篇得一篇的好处。这种教学策略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文中领悟为文之道,知晓作文之理;在作文中实用为文之理,加深对文理的认识,同时又促进阅读能力提升。如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无疑是语文教学的良策。
我国绝大多数学校现在使用的是综合性语文教材,这种教材本利于读写结合,进行语文综合性训练。可真正用好教材的单元组合,根据读写迁移的规律,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联系起来,做到相互促进的教学设计,却是不多见的。我们是否该从梁先生的主张中得到一些启示呢?
2.强调体式规矩
梁先生教学生写记述文中写人的文章,主张要从三个方面来写,即背景、个性、他心。他先讲清楚为什么要从这几方面写,再举例分析怎样写。以“背景”为例:
记一个人的活动必须知道这个人站在什么地方,当时的环境怎样。如画人,必画这人四面的风景,画一个纳凉的人,必须将夏天的风景画出,然后,这人纳凉的动作才能烘托出来。所以做一人的传,必须讲明此人的时代和地位,然后这人活动所根据的位置才能明了。写背景也有两件事要注意:
a.不能写的太多。最多不得过全篇三分之一。普通不过占全篇五分之一,乃至十分之一。不写背景固然不能看出此人的真象;但是写的过多,也嫌喧宾夺主。……
b.要和本人事业有直接关系。如替一外交家作传,应当写当时国中外交形势如何,哲学家写当时哲学思想如何,这才是本人的背景。……若要写出屈原的人格,应写过去文学如何。屈原前没有专门文学家,屈氏是开山祖师,这一点非写不可。还要把屈原的文和过去文学不同之点,以及屈原所生之地,是从前蛮夷之邦,新加入文明民族团体而能戛戛独造,都写出来,才能见屈原的好处。(11)
如今有些老师,让学生作文,先提供所谓范文(课文或另选文本),要学生知道的是范文的“好”,让学生模仿范文来作文。这不正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吗?教师不把此类文章的理法讲给学生听,使学生明白作者思想、思路的来龙去脉,懂得基本的谋篇布局,学生怎么可能领悟此类文章的作法,进而进行独立的作文呢?简单模仿所得的结果,好比是从别人的树上摘了一个桃子,由于自己不懂得如何栽种桃树的技术,更没有用心栽种,那是不会结出自己的桃子的。基础教育阶段,10年之中(不含第一学段)学生要进行400多次作文练习,可相当多的高中毕业生却写不好像样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更不用说各类公文了,作文教学的低效恐怕是谁也不会否认的事实。当下同仁们都在思考、探讨作文教学为何低效的问题,也找出了不少原因,一线语文老师则将矛头齐刷刷地指向“应试”这一“罪魁祸首”。依我看来,作文教学的低效主要是不注重作文教学的科学性——在具体的学段,针对具体的对象和具体的文体,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与之相适切的具体的教学策略。倡导“多带点科学精神”的梁启超先生在他的《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可以说科学地解决了这些作文教学的科学性问题。
3.训练整理思想
既然整理思想是作文最重要的规矩,那么,怎样使学生学会整理思想呢?梁先生建议训练记事文,最好是将散事使学生合拢;训练论证的能力,要像归纳式的考证派那样,通过归纳许多事证明一事的真妄;主张学生要多看考据家的文章,主要看他如何整理思想。他认为“学生受这种训练,才能将散在各处人不注意的事,聚集起来,发明一种学术”(12)。梁先生的这一主张,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新课程竭力推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当以现象和事实为研究对象。在如今的所谓研究性学习中,往往以研究某一点居多;而如何将点连成线,将线连成面,即运用归纳法,从散乱的现象或事实的分析中,得出真实可信的结论,正是学生最缺乏的能力。而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综合的能力正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石。可见,这样的作文教学,学生受用的不仅在于作文本身,更在于为其一生的成就打下了方法论基础。诚然梁先生所提出的整理思想的方法,主要是针对中学以上的学生而言,也许小学生不适用。但是,在作文教学中,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教给与之相适合的整理思想、思路的方法,帮助他们掌握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养成建立事物之间联系的习惯,无论对学写作文,还是个人成长,其意义不言而喻。
4.提倡一题数做
梁先生主张“一题可做数次,记述文分各种观点做,论辨文分两面做。如此则对于一题面面想到,万分了然,可以使学生会做一题目。会做一题便会做一百个题目”(13)。他指出“现在教学的毛病,便是教学生不能做一题”(14)。先生的话十分耐人寻味!联系当今的作文教学,规定作文次数,几乎周周作文,师生疲于应付;限定作文时间,学生没有充分的预备,只得“拿一个套子套来套去”(梁启超语);命题追求花样,训练似蜻蜓点水,学生不得要领。真可谓教学生不能做一题,使学生难以成一文。教学作文,最根本的就是:教师要设法使学生乐做,善于指导学生会做。而不是赶篇数,“不是防学生做贼”(梁启超语),更不是耍花枪。要使学生乐做、会做,最重要的是讲究科学训练,注重实际效果。
中国的作文教学积弊甚多,到底何种药方能够医治,实难言清。梁启超先生建立在“多一点科学精神”观念上的“教给规矩”的作文教学主张,能否给我们一些启示,甚至成为有效的药方,那就全靠读者诸君的意会与品尝了。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13)(14)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第2、3、3、44、4、7-8、34、31、38-39、3、14-15、50、53、53页,中华书局,民国十五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