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唯物史观的新发展(四篇)--当代唯物史观研究的三个问题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21世纪唯物史观的新发展(四篇)--当代唯物史观研究的三个问题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21世纪唯物史观的新发展(笔谈4篇)——关于唯物史观当代研究的三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史观论文,笔谈论文,新发展论文,当代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03)04-0031-09

唯物史观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他们的历史观只能为整理历史资料提供某种方 便,它离开了现实历史就毫无价值;它并不提供用来剪裁历史的万古不变的教条、药方 和公式;它必须随着现实的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毫无疑问,结合当代的历史和社会现实的新问题来深化研究和发展唯物史观,是我们 义不容辞的任务和使命。

为此,我们需要重温唯物史观创始人关于这个历史观的实质的精辟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 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 践出发解释观念的形成。”

由此不难看出,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实践唯物主义就是唯物史观的同义语。

唯物史观就是共产主义者的世界观。而共产主义者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

实践唯物主义主张:“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 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实践唯物主义还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世界之所以要改变,是因为这个世界不令人满意,有不合理之处。这是一种价值判断 。换言之,意识到这个世界的不合理,对世界的不满足,是价值评价的结果。

实践不仅是检验人的思维真理性的标准,而且是价值评价的标准。列宁说:“必须把 人的全部实践--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 括到事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

实践中主体和客体关系包含着三个侧面:1)物质改造关系;2)认识关系;3)价值关系 。三者构成统一的实践过程。从认识关系派生出真理观的问题;从价值关系派生出价值 观的问题。实践唯物主义的真理观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实践唯物主义的 价值观是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出发,这两个出发点统一于唯物主义历史观 之中。这也就是说,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实践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和价值观的高度统一。

因此,从理论本身的逻辑来说,坚持实践唯物主义,一切从现实实践出发,即一切从 客观实际出发,一切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出发,也正是唯物史观的题中应有之 义。探讨无产阶级的价值观和唯物主义的真理观何以能统一起来,如何统一起来,是丰 富和发展唯物史观必须解决的问题。

按照上述理解,当我们考虑如何深化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研究时,必须面对当今中国和 世界的现实,把现实的新问题作为根本的出发点。

现实问题之一,是如何从历史观和价值观统一的高度解决改革开放的根本道路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较量:是走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异化道 路,还是走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道路。走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异化道路,其结果是扩大 两极分化,以牺牲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代价。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的国情不同 于西方。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大多数,走西方异化道路,后果是不堪设想 的。这个理解很耐人寻味。历史反复证明,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改革开 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才是富民强国之 路。唯物史观认为,广大劳动群众是现实生产力的主体,牺牲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 ,不但不能有效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反而会破坏社会生产力,导致社会动荡。这也正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内涵。

在我国当前的发展水平上,要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来发展生产力。问题在于如何对待市 场机制的负面影响。如果对这种负面影响视而不见,放任自流,不能设法把市场机制的 弊端限制在最低限度,将动摇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这是关系改革成败的重大问题。

改革不能搞“单项推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要协调。政治体制改革滞后 ,不合理的上层建筑就要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阻碍经济发展,而且势必加剧腐败。那种 以市场经济万能论来拒绝政治体制改革,根本违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另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使各民族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必然结果。

世界历史不是从来就有的。世界历史的形成是民族内部的交往扩大为世界各民族之间 交往的结果。

经济全球化是交往实践扩大为世界普遍交往的实践,各民族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 必然。

进一步地说,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 主义基本矛盾的全球化。

研究经济全球化,要注意区分:1)经济全球化作为不以任何个人和势力的主观意志、 价值观念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和发展趋势;2)作为不同政治势力的全球战略,二者不可混 同,当然,二者之间也存在一定联系。

由此决定,经济全球化不能不是一个充满矛盾、斗争的过程。

资本没有国界。如马克思所说,夺取整个地球作为市场,是资本的概念的本质规定。 不存在封闭的、不向外扩张的资本主义。资本在扩张中必然产生矛盾和危机。资本通过 把自身矛盾和危机普遍化、全球化的办法来解决这种矛盾和危机,也就是把矛盾和危机 转移到其他国家,特别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把其他民族纳入国际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 。这就必然导致经济交往中的不平等交易,产生国际剥削,使发展中国家处于对发达国 家的依附地位。这就一定要遭到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势力的反抗,也制定自己的全球 战略,与国际资本主义相抗衡。其中势必贯穿着经济上的激烈竞争,政治意识形态和文 化上的较量。

在这种形势下,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考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不能再局限于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之内。要研究经济全球化条件 下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基本矛盾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展开的。

其实,马克思早就提出过“生产的国际关系”的概念。既然有生产的国际关系,就会 有思想的国际关系。在全球化的条件下,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扩展到 全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 发达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欠发达国家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上层 建筑、意识形态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对我国来说,生产的国际关系和 我们不平衡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国际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 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还威胁着我们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着“文化安全” 问题。对这些矛盾必须做深入细致的具体分析,以便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在各种国际 风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唯物史观历来是在同唯心史观的斗争中发展的。唯心史观有其认识上的根源,而就其 社会根源来说,它是某种违背广大群众根本利益和意志的狭隘私利的哲学表现。因此, 只要基于根本利益的矛盾和冲突没有消除,两种历史观的斗争就不会熄灭。从国内来说 ,少数以权谋私的腐败分子,为了愚弄群众,也在哲学上寻找“根据”,挂着不同招牌 的唯心史观应运而生。国际上,唯心史观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形式侵入我们国内 ,腐蚀着我们的社会肌体。对此,我们绝不可掉以轻心,高枕无忧。

总之,我们要在分析、研究和解决这种种矛盾中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

标签:;  ;  ;  

21世纪唯物史观的新发展(四篇)--当代唯物史观研究的三个问题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