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乐市中誉规划建筑咨询有限公司 新疆博乐
摘要:结合哲学、文化、历史背景及现代主义建筑和广场理论来探讨现代城市广场理论,从城市广场的历史演变中来阐述广场的规划和设计的特殊性并分析了当代城市广场理论和设计的指导原则。
关键词:城市广场;设计;理念;原则
一、哲学和历史文化背景
针对城市广场的本质功能和城市定位的理解,本文从哲学、文化、历史背景、现代主义建筑、广场理论等方面来探讨现代城市广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从城市广场的历史演变中来阐述广 场的功能的特殊性,并提出了广场理论和设计的指导原则。
我国建筑、城市广场理论一般来说是在对西方的建筑、城市广场理论引进和吸收的基础上形成的。广场理论的引进和吸收则是伴随着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理论而引进的。而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则是直接建构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基础上的。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可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哲学。柏拉图的理念是古典时期哲学的基石。古典时期哲学强调的理念乃源于远古时期的自然神崇拜,在创世意义上来说乃是神的别称。到了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时期,上帝的概念直接取代了理念。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思潮以人取代了上帝,17世纪到18世纪的唯物论和法国启蒙主义运动时,以理性取代了信仰。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无论是康德,还是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其强调的核心都是柏拉图的理念的深化和发展。现代西方哲学思维模式基本特点是从主客、心物等二元分离出发,运用理性来建构的形而上学体系。抽象化的人的存在是理性的化身,世界成了由人的理性所建构的理论世界,这种理论世界演变成与人的现实生活相分离的世界图景。理性被片面化和绝对化是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存在态势。这也为后来的存在主义、后现代思潮的反击留下了豁口。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二元思维模式和形而上学体系的建构方法,直接影响到现代建筑、广场理论的思维模式和知识体系的建构。下面我们进一步来探讨现代主义建筑和广场理论。
二、现代主义建筑、广场理论分析
现代主义建筑理论是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基础上,以现代科技、现代工艺为依托发展起来的。20世纪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表现为以工业社会为特征的机械美学反对古典主义美学,同时带有社会改造的沉重历史使命。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强调功能性原则,发展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机械美学,形成了具有功利色彩的建筑文化运动。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直接继承了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二元思维模式和形而上学体系的建构方法,现代建筑的理性可以涵盖整个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理性的最大贡献是把建筑学梳理成了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教育体系、方法体系的综合科学体系。建筑设计中的理性是在混沌的世界中创造出具有内在秩序和内在结构的有规律的人造世界。其在三维空间造型上表现为体块组合上的构图和比例、尺度理性控制;在二维平面组织上则表现为功能的协调和衔接内在秩序之中。建筑设计中,理性被作为秩序化世界、改造世界的现实力量。建筑设计中的思维模式没有脱离二元论:世界被分为客观和主观世界,建筑设计表现为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改造的中介便是理性。但是,建筑设计指导原则中主观世界的基础却是概念化了的人或理性,抽象了的人不再属于主观世界了,而变成了冷冰冰的客观世界中的一种规定。建筑设计演变为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远离了人的生命实践,这也是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缺陷的致命之处。 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理论直接孕育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之中,城市设计理论和建筑理论一脉相传,且相互支持和相互印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城市广场设计理论自然是脱离不了这种历史语境。广场设计理论一般是以外部空间设计而对应与建筑内部空间组织,其设计也直接强调科学性和理性。在城市广场设计中,建筑设计理论的直接借用,强调广场自身的结构体系的完整性,使城市广场成为建筑的室外版本。城市广场设计理论拥有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所有缺点。广场设计理论理性原则是使广场在环境中形成完整的内在结构体系,使 广场成为一个傲视建筑的独立单体,广场设计理论理性原则要求自身在城市中脱离对建筑的依赖,从而成为与建筑实体相平等的概念。城市广场与建筑物在城市环境中融为一体,共同构筑城市居民的生命活动场所。城市广场与建筑物在城市环境上的功能是相互补充和完善的。但是在城市活动中,建筑所履行的功能的重要性和多样性,是广场(室外)所履行的功能无法比拟的。城市居民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建筑室内发生的,而室外活动是室内活动的缓冲,是室内活动的一个节点。
三、城市广场设计的指导原则
广场与建筑是城市环境中两大基本要素,其与道路、水体、自然体等形成有机综合体。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广场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广场规划设计虽然在理论上与建筑设计是同构的,但在构成和组织上,与建筑相比,有其独特的性质。建筑构成是一种立体形态构成,强调的是实体即物质的体积;而广场构成是一种空间形态构成,强调的是空间即物质的容积。建筑构成和广场构成的差异性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城市空间。在整个城市环境中,多数情况下,建筑物相对于广场来说,其所履行的城市功能和承担的城市活动重要和广泛得多,建筑在城市环境中占有绝对的优越性,负荷更多的城市职能。广场在视觉上、外部空间的组织上更多地依赖建筑并完善整个城市风貌。在一个有机的综合环境中主次有序,相对更容易获得融洽性和有机性。广场除了少数具有特殊功能负荷(如交通广场)外,其功能更多地依赖周围建筑的功能,是建筑功能在城市层面上的完善,而广场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建筑功能的支持。广场功能的补充性,决定了其在城市中对建筑环境的依赖性。由于广场的功能在城市环境中的不完整性,在广场层面中强调自身的完整、广场的内在结构性,并按照一定的理性或秩序进行建构,必然会产生内在矛盾。外在表现为广场功能上与周围建筑物相脱节,视觉上表现为广场与周围建筑物不协调。因此,在广场层面中,放弃完整的独立体系的思路是广场的特性使然,这对于建筑理论来说,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四、当前我国城市广场的设计理论与实践
1.广场主题的抽象与单一。我们列入计划的广场建设项目,由于投资渠道等方面的原因,广场的位置、规模、资金等往往得到一种特别的优待。但是,正是这种优待使得广场脱离与建筑的有机连接而独立存在。广场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如果负荷一些本不该属于它的文化内涵,必然需要更多的物质表现手段,因而使得广场成为沉甸甸的文化化身,而排挤广场基本的娱乐、休闲等功能。围绕着一定的社会、文化主题作为一个中心理念和广场创作的基点,设计者的思路必然根据这个基点演绎成一个具有完整的结构,具有强烈中心理念的物质体系。这样会造成两点:首先,只利于表达这个中心理念的基本构筑物和元素优先权,导致设计者对广场基本功能设施考虑的排斥。其次,广场与周围建筑功能的脱节和自身完整的结构体系,必然造成忽视其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关系,造成城市广场环境的抽象化。这是我们很多已建成的广场在使用上不理想的深层原因,其涉及到的因素有广场设计指导思想方面的,还有体制等方面的。
2.广场负载的政治理念导致尺度过大。在我国解放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各大中型城市陆续地建设了一批中心城市广场。这些中心广场以政治性广场居多,其负荷的社会文化主题迫使广场追求宏伟、气派,因此该时期的广场规模巨大,尺度偏大。这种追求就其本质来说,是广场设计理念演绎的必然延伸。 广场大尺度可以说不是城市广场内在本质的需要,也不是城市环境需要的产物,而是社会需求的附加产物被安置在城市中。广场的大尺度是反人体尺度的,从而也妨碍了设计者对亲切宜人的广场空间的探索。
论文作者:买晓林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科技》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2
标签:广场论文; 建筑论文; 理论论文; 城市论文; 现代主义论文; 功能论文; 理性论文; 《建筑科技》2017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