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体验式” 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创新基础”课程为例
康丽滢,隋丽娜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河北承德067000)
[摘 要]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了解基本创新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并产生有价值的想法,勇于组建创新创业团队,运用设计思维创造机会、解决问题、形成创意方案,运用创新工具实现价值创造、传递、实现的通识课程。本文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在学校通识课程“创新基础”中采取了“体验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产生创新创业的精神体验,构建协作的创新创业团队,将大量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案例资源融入“过程性”的体验活动中,采取“师生共创”进行连接、呈现、体验、反思、应用这五项“教与学”一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激励大学生开启创新创业理想,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事业中。
[关键词] 课程思政;创新创业;体验式;研究;实践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2016年12月7日-8日)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4)对热点学科进行分析,发现临床医学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护理上,肿瘤学主要研究类型涉及鼻咽癌、肝细胞癌、肺肿瘤、乳腺癌、鼻咽肿瘤、肝癌、肺癌、乳腺肿瘤、胃癌、肝肿瘤、非小细胞肺癌等,中药学主要研究药物成分以及细胞增殖与凋亡;
创新创业从本质上说是将有价值的想法变为现实,创新创业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进行改造世界的重要实践形式和思维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的创新创业教育根本目的是培养创业精神、创新思维,激励开启创业理想、开展创业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落脚点都是育人,两者都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教育形式和途径,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体现了同向同行,在世界观上同根同源,在方法论上异曲同工。
这种创设情境的教学效果十分明显。笔者发现,课堂上学生热情极高,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在互动中轻松掌握并运用了这一主题的相关词汇,记忆深刻,同时其情感价值观也得到了有效引导。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是当前新的教育理念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辅助实现从“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重心转移,能够实现“以知识为中心”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重心转移。促进实现学生从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的方向转移,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最终实现以人的发展为教学的终极目标。
“二”是指实现课堂教学内容延展,将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建设有机结合。组织创新创业竞赛,通过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合作式”学习产生的创新团队的进一步指导。组织实施“互联网+创新创意原型设计大赛”,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学生能够结合行业产业需要,胸怀民生社会等从事软件开发等技术工作,寻求“技术的温度”。报名参赛学生中提出了基于学校提升党员、发展对象、积极分子的“智慧党建”微平台创意,创造性地提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志愿服务活动、学生党建活动成果等进行分享,成为凝聚先进学生、展示优秀事迹的平台,同时也能够成为基层党支部开展党员日常管理的平台,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学生提出设置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模块,使平台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平台。鼓励学生拓宽创新视野,引导应用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从关注民生、关注教育发展实践、关注民众需求出发,开展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学生团队中撰写了《承德市中小学创客教育师资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对河北省高等教育改革“增负”问题的研究》等调研报告,使学生能够明确,社会是我们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土壤,只有在充分了解国情民生的基础上才能够使创新创业插上理想的翅膀,展翅高飞。
三、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创新基础”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贯穿弘扬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内容,构建课程的“思政体验”
其次是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深化课堂教学的多平台拓展体验。“创新基础”课程运用了“智能化”助教系统——蓝墨云班课平台。实现了手机签到、课堂随机点名,作业布置、学习资源分享、学生学习成果展示及分享。打破了原有课堂的时空边界,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开辟线上线下教学的延伸,深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创设了“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传播媒介,打造又一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创新基础”课通过“基于体验,师生共创”的线上线下相结合学习模式,课堂参与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蓝墨云班课平台中,学生参与度较高,头脑风暴、作业完成等情况都较为理想,学生能够有效利用线上课程资源进行拓展学习。与此同时,笔者以“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为题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78份。相关调查及统计结果反映如下:43.09%的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概念的理解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开创型人才;82.49%的学生表示听说过学校对于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进行号召;40.32%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很重视;57.31%的学生认为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很必要;针对思想政治聚焦于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不足之处的调研选题中,42.17%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环境因素;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前景的看法,81.10%的学生认为前景很好。针对问卷调查能够反映出学生已经形成了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性看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诚然,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是学生关注的焦点,表明进一步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二)实施“基于体验,师生共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一”是指开展“创新一分钟”主题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课下自主探究,关注国家宏观创新发展政策,行业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创新创业领军人物的人生故事,引发学生思考,集聚创新创业正能量,营造创新创业的积极氛围。在创新一分钟展示环节,充分凸显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学生有的讲述精心挑选准备的成功创业人的励志故事,有的讲述自己的创新创业梦想,有的提出自己基于生活需要的创意,有的同学创新了故事讲述的方式,采取了一人分饰二角的“角色扮演”式故事叙述方法,为听者带来不同的视听享受。“创新一分钟”主题实践活动本身即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在贯彻《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关于“课前一分钟”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基础上制定的本门课程的实施计划,“创新一分钟”主题实践活动树立了学生敢于展示分享、乐于展示分享的良好学习氛围。
课程紧扣“人生化”导向。引导学生将“创新创业”的思维联系到自身“职业”与“事业”的规划与发展,感受理论魅力,激发学习兴趣,明确人生目标,直面人生问题,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造自身主观世界,形成科学的“人生观”。设计了“开学第一课”环节,讲授了创新(创业)与人生方向设计-人生方向的五个层次,为学生展现了“任务-工作-职业-事业-人生”这五个人生方向的层次关系,引导学生由“就业”的人生视角转向“创业”的人生视角,体会由“任务-工作-职业”(就业视角)向“事业-人生”(创业视角)的转型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终极目标,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人生逻辑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内生动力[1]。
“三”是指架构了“学习共同体”,通过校级工作室——“创新创业工作室”开展“专创融合”式的创新创业实践,将第一课堂建设与第二课堂建设相结合。指导学生社团“创新行动社”“Mac技术学会”开展创新创业类主题实践活动、学习分享活动、读书活动等凝聚学生学习动能,进一步拓展“合作学习”效果,利用第二课堂平台进一步引导、激发优秀学生进入“创新创业工作室”进一步学习,参与高水平创新创业类赛事,提高创新素质水平,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有效实施“以赛促教”,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水平。
(三)拓展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载体,搭建“一二三”课堂融合平台,深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验
首先是在“创新基础”课程中采取“行动-学习-提升”的学习实践方法,通过“合作式”学习方法,开展“师生同创”。开学第一课即组织学生自发形成创新团队,设计团队形象标志,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体验活动,如在创新思维、创新方法部分教学过程中,组织头脑风暴活动,锻炼学生发散思维。提升课堂教学过程的参与度、兴趣度[2]。
体验式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创新创业类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产生对教学内容内在实质性的个性体验?因此,教师的身份应当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创新创业知识的传递者;另一方面,更应该成为创新创业实践的“引导师”。以真诚的态度感染学生,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的独创性,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激发学生从事创新创业实践的情感。“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步骤有两步:第一是体验,体验是过程;第二是领悟,领悟是结果。
化学防治技术是防治油菜病虫害的主要技术,就是指通过喷洒农药和化学试剂等有针对性地杀死病虫害。该技术方式具有快速、杀伤性强、根治彻底的优点。但是,随着绿色种植技术的推广,化学防治技术的弊端显露了出来,在防治过程中,强效的化学农药在杀死病虫害的同时,还会杀死油菜中的有益微生物,并会对土壤造成一定的污染,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农业种植中正在逐渐减少化学防治技术的使用[3]。
四、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创新基础”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创新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分为“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创业团队、设计思维、商业价值实现”五个主要部分。在课程内容中,主动融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内容,尤其注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典型创新、创业案例融入其中。如,在讲解突破经验式、书本式思维定势时,融入了毛泽东带领中国共产党人突破了苏联十月革命依靠城市暴动取得成功的思维定势,在客观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案例的提出既达到了使学生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又贴切地举出符合课程教学内容的案例内容。在讲解逻辑思维方法的“分析和综合法”部分时,融入了毛泽东思想部分关于如何明确“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的做法是基于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基础上实现的案例。创新创业团队部分讲述了“中国最牛创业团队——中国共产党”这个案例,使学生能够明确,在中国伟大革命事业这个艰苦卓绝的创业过程中,中共一大这13人“创业”班底的价值意义,形成创新创业团队是成功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关键。在商业模式部分的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商业模式画布形式展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创业的过程,在掌握商业模式画布诸要素之间逻辑关系的同时,将“课程思政”的理念贯彻落实。“创新基础”课程体系从始至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紧密结合,相得益彰。
通过菜单项“数据导入”,导入需要分析的数据(可以选择指定的时间段),再通过菜单项“数据预处理”对所选择的数据进行数据清洗、格式转换等操作,然后通过菜单项“系统配置”设置本系统的最小支持度和最小置信度,最后通过菜单项“频繁属性集挖掘”,挖掘出所选数据的频繁项集。
五、本次“体验式”教学模式改革的创新点
一是强化“创新基础”课程的价值引领,解决以往在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专业课程只管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认为“价值引领”仅仅是“思政课”的任务和责任的“两张皮”现象。通过在“创新基础”课程授课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中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有机融合,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人生逻辑结合起来,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中国创新创业故事”,激发学生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内生动力。使专业课程在育人层面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2.2 患儿家属对哮喘的认知水平 通过每月的定期随访及复诊,观察对照组及实验组在哮喘知识认知方面的差别。1年后实验组患儿家属对哮喘的认知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见表1。
二是以“创新基础”课为课程载体,其作为综合素质类课程,是以培育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为根本价值体现的。与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一致的。两者具备融合的“触点”,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的同频共振。
三是改变原有课程理论授课的固化模式,开展“师生同创”,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体验活动,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创业团队”“商业模式及商业价值实现”等创新创业理论以案例分享讨论、角色实践体验等方式展现,提高学生课堂体验,将学生从单纯听、被动接受转向主动体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提升学生对第一课堂教学的满意度。
四是改变原有第一课堂单一载体的育人模式,实现创新创业课程的“横向贯通”,将“第一课堂”组建的创新创业团队“合作学习”模式延伸至学院“创新行动社”的社团学习模式,并利用数计学院教学工作室师资团队打造“专创融合”的指导教师团队,为学生拓展学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水平,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具备综合创新实际能力提供助力。
[参 考 文 献]
[1]朱燕空.创业学什么——人生方向设计、思维与方法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6:3.
[2]朱燕空,罗美娟.创业如何教:基于体验的五步教学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1.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 5823( 2019) 05- 0143- 03
[收稿日期] 2019- 01- 08
[基金项目]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2018-2019学年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创新基础’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C-20180119196)。
[作者简介] 康丽滢(1980-),女,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