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昭[1]2003年在《细胞因子基因佐剂增强单纯疱疹病毒1型糖蛋白D核酸疫苗的保护性免疫应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单纯疱疹病毒1型的感染在人类非常普遍,成年人感染率约为60%~90%,在卫生条件较差、人口密度大的地区,感染率甚至高达95%以上。HSV-1通过粘膜或表皮破损处感染宿主,并可入侵神经系统。HSV-1可以沿神经轴突上行至感觉神经节,在此发生复制性感染。HSV-1可能在神经细胞中建立潜伏感染,长期甚至终生存在。机体在适当的刺激条件下(如,压力,日光紫外线照射),病毒可以被重新活化,再次沿轴突下行至体表,引起复发感染。HSV-1原发或复发感染引起的临床症状主要有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口唇疱疹、单纯疱疹性脑炎等。其中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眼病之一,发病率占角膜病的首位。HSV-1易潜伏和复发。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反复发作,往往会导致基质角膜炎和结瘢,严重危害视功能,甚至导致失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已经上升为角膜盲的首要致病因素。近年来,由于抗病毒药物和皮质类固醇的广泛应用,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目前,临床尚无有效预防感染并控制其复发的药物。因此,研制预防HSV-1感染、潜伏和复发的疫苗,具有重要的意义。 核酸疫苗(DNA疫苗)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新型疫苗。经过短短几年的时间,核酸疫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进展,广泛应用于对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传染病新疫苗的研究,而且还扩展到对肿瘤、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等疾病的免疫治疗研究。由于核酸疫苗具有诱导免疫反应广泛,易于构建和改造,便于制备,稳定性好,成本低廉等优点,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核酸疫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早期的核酸疫苗实验在多种动物模型中证实了其免疫效果和良好的耐受性,但是为了更好地满足疫苗临床应用的要求,如何提高DNA疫苗的免疫原性和抗感染的免疫保护力仍然是目前核酸疫苗研究领域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利用免疫调节因子如细胞因子(包括趋化因子)作为佐剂,协同核酸疫苗本身进行免疫,被证明是一类重要的免疫增强途径。 本研究首先构建了HSV-1糖蛋白D核酸疫苗,在此基础上,利用IL-18和IL-2基因作为gD核酸疫苗的佐剂,探讨了它们在增强gD核酸疫苗抵抗HSV-1感染的免疫保护方面的作用。
曾伟伟[2]2009年在《密码子优化和分子佐剂增强新城疫病毒F基因DNA疫苗免疫效果》文中认为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禽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一直是危害养禽业的主要疫病,是世界公认的两大重要禽病之一。传统全病毒灭活疫苗和弱化疫苗在有效预防和控制新城疫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干扰常规血清学流行病监测、难于区分疫苗免疫与自然感染免疫反应的缺陷。为此,开展新城疫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为新城疫的防制提供新的防疫手段具有重要意义。DNA疫苗的抗原合成和提呈过程与病原的自然感染相似等诸多优点,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基因工程疫苗之一。本研究对新城疫病毒F基因进行了优化,并用IL-2和不同拷贝数的C3d作为分子佐剂,构建了F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对其体外表达水平及体内免疫保护效果进行了评估,以期遴选出免疫剂量小、经济成本低、有商品化潜力的NDV DNA疫苗。首先,对NDV F48E9株的F基因进行优化,将F基因ORF的密码子全部替换为鸡体内偏嗜的密码子,在上游引入Kozak序列,改造后的基因通过人工合成后命名为optiF,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VAX1获得重组质粒pVAX1-optiF。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未经修饰的F基因(pVAX1-F)相比,optiF基因体外瞬时表达水平明显提高;2周龄SPF鸡接种试验(200μg/只剂量,间隔2周加强免疫,二免2周后攻毒)表明,F基因密码子的优化可显着提高NDV F48E9株DNA疫苗诱导的保护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水平,增强免疫保护效果,一免后2周,pVAX1-optiF质粒免疫鸡的特异性抗体水平显着高于pVAX1-F质粒免疫鸡(P<0.05),一免后27天,pVAX1-optiF质粒免疫鸡的CD4+、CD8+及TCRγδT淋巴细胞百分含量和淋巴细胞增殖反应OD570值均显着高于pVAX1-F质粒免疫鸡(P<0.01),所有pVAX1-optiF免疫鸡均获得完全保护,其保护率(12/12)显着高于pVAX1-F免疫组(2/12)。其次,构建含有密码子优化的NDV F48E9株F基因(optiF)的表达质粒pV-optiF、表达鸡源IL-2的真核表达质粒pV-IL-2和融合表达1-6个拷贝C3d(鸡源)与optiF基因的质粒pV-C3dn-optiF(n=1-6),以进一步探讨分子佐剂C3d和IL-2对低剂量NDV F基因DNA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结果表明,融合单拷贝分子佐剂C3d的重组质粒pV-C3d-optiF以及pV-optiF共免疫表达IL-2的质粒所诱导的保护性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以及对强毒的攻击保护效果比相应的其他质粒好。其中,以免疫20μg pV-C3d-optiF和200μg pV-optiF共免疫表达IL-2的免疫效果最佳。总之,通过密码子优化和引入分子佐剂(C3d和IL-2)可以显着提高新城疫病毒F基因DNA疫苗的免疫应答水平,使其有效免疫保护剂量降低至20μg水平,具备推广应用的经济可行性。pVAX1-C3d-optiF和pVAX1-optiF+IL-2作为免疫效果良好、成本低廉的优化DNA疫苗,有望成为新城疫的高效、安全新型基因工程疫苗。
葛金玲[3]2007年在《IL-18协同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糖蛋白B基因疫苗的免疫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IL-18分子佐剂在增强gB核酸疫苗抵抗HSV-1感染的免疫保护的作用,为研制新型HSV-1核酸疫苗奠定理论基础。方法: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叁组,分别接种pcDNA3、pgB和pgB+pIL-18 DNA疫苗,每次接种质粒100μg,每次间隔2周,第3次免疫后2周,用ELISA检测特异性抗体滴度;利用~3H-TdR掺入法进行T细胞特异性抗原刺激实验;耳廓肿胀实验检测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反应);角膜攻击实验检测核酸疫苗肌肉接种小鼠后对小鼠的保护效果。结果:与pgB单独免疫组相比,pIL-18的协同免疫可以显着增强ELISA特异性抗体滴度、血清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T细胞增殖反应和DTH反应,在动物保护实验中,pIL-18的协同免疫明显增强了pgB疫苗在病毒攻击时对角膜的保护效果。结论:pgB接种小鼠后可以诱导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并具有免疫保护作用;pIL-18的协同免疫可以显着提高pgB DNA疫苗诱导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增强核酸疫苗对机体的免疫保护作用。为进一步构建重组疫苗并最终用于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预防奠定理论基础。
孟祥俊[4]2007年在《HSV-1糖蛋白B基因疫苗的构建及其预防单纯疱疹病毒性眼病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感染在全世界都非常普遍,其感染眼部可引起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S)等。其中HSK是当今世界上一种常见的致盲性眼角膜疾病, ARNS是疱疹家族类病毒引起的相对常见的影响视功能的眼病。近年来由于抗菌素和皮质类固醇的广泛应用和滥用,HSV-1感染所致的眼病有明显上升趋势。本研究拟构建抗HSV-1的基因疫苗pgB,以期将来用于预防和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的眼病。实验采用PCR技术从HSV-1 SM44株基因组中扩增出编码HSV-1 gB的基因片断,定向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成功构建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gB。重组质粒pgB免疫接种动物后,可以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具有免疫保护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初步显示重组质粒pgB具有作为基因疫苗的潜能,可有效预防HSV-1的原发感染和潜伏感染。本研究的创新性在于成功地构建了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gB,并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pgB能预防HSV-1性角膜炎和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坏死)的形成。
葛兰云[5]2009年在《牛IL-2和IFN-γ对Asia1型口蹄疫病毒G-H环多肽免疫效果的影响》文中提出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 virus, FMDV)所致的一种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的暴发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影响。传统疫苗在该病的防治过程中虽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本身产生的副作用使得安全高效新型FMD疫苗的研制成为了必要。目前,最常见的新型FMD疫苗是生物合成多肽疫苗。多肽疫苗具有安全稳定、易于生产、针对性强的优点,但免疫原性一般较差。因此,使用多肽疫苗进行免疫时加入合适的佐剂是必不可少的。本研究从细胞因子佐剂的研究出发,将牛IL-2、IFN-γ真核表达质粒和牛IFN-γ成熟蛋白(pr-mBoIFN-γ)分别同Asia1型FMDV G-H环多肽(FMDV VP1蛋白137-158aa)融合蛋白联合免疫小鼠,观察重组牛IL-2和IFN-γ对FMDV G-H环多肽免疫效果的影响。本研究对G-H环多肽融合蛋白(G-H)及pr-mBoIFN-γ进行了原核表达并纯化,构建了含有信号肽序列的牛IL-2和牛IFN-γ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pBoIL-2和pcDNA3.1-pBoIFN-γ。为了检测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是否能在哺乳动物细胞内正常表达,将两种质粒和空载体pcDNA3.1分别转染BHK21细胞并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体外鉴定其表达。结果显示,pcDNA3.1-pBoIL-2和pcDNA3.1-pBoIFN-γ转染后的细胞出现了明亮的绿色荧光,而空载体转染后的细胞则没有荧光出现,这说明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pBoIL-2和pcDNA3.1-pBoIFN-γ在BHK21细胞中进行了成功表达。将两种细胞因子的真核表达质粒和pr-mBoIFN-γ分别与G-H组合免疫昆明鼠,并设立阴阳性对照。用间接ELISA试验和病毒中和试验(Virus Neutralization Test, VNT)检测免疫鼠的体液免疫状况。结果显示,首次免疫后各组小鼠血清抗体增长不明显;第2次、第3次免疫后阴性对照PBS免疫组和G-H+pcDNA3.1免疫组的抗体水平没有明显变化,而G-H+pcDNA3.1-pBoIFN-γ免疫组、G-H+pr-mBoIFN-γ免疫组和G-H+pcDNA3.1-pBoIL-2免疫组的抗体水平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却又显着低于灭活疫苗免疫组(P<0.05)。此外,G-H+pcDNA3.1-pBoIL-2、G-H+pcDNA3.1-pBoIFN-γ免疫组中和抗体滴度(neutralizing antibody titer, NAT)显着高于G-H+FA免疫组,表明与弗氏佐剂比较,细胞因子分子佐剂在免疫中会起到更为显着的效果。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结果表明,首次免疫后35天,G-H+pcDNA3.1-pBoIFN-γ免疫组小鼠淋巴细胞显示出了最高的增殖水平,其次是G-H+pcDNA3.1-pBoIL-2免疫组和G-H+Pr-mBoIFN-γ免疫组,叁者的淋巴细胞增殖水平均显着高于G-H+pcDNA3.1免疫组和PBS免疫组。细胞因子检测试验结果显示,所有免疫组中,灭活疫苗免疫组诱导了最高水平的IL-4,G-H+Pr-mBoIFN-γ免疫组诱导了最高水平的IFN-γ,这与抗体检测试验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检测结果是一致的。而与G-H+pcDNA3.1免疫组比较,G-H+pcDNA3.1-pBoIL-2、pcDNA3.1-pBoIFN-γ和G-H+pr-mBoIFN-γ免疫组无论是IL-4的相对表达水平还是IFN-γ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有显著的提高,进一步说明rBoIL-2和rBoIFN-γ对G-H免疫小鼠产生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具有增强作用。总之,本研究为Asia1型FMDV G-H环多肽在FMD免疫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材料支持,也为细胞因子佐剂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齐蔓莉[6]2006年在《沙眼衣原体E型DNA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 C. t)所致的泌尿生殖道感染近几年迅速增多,无症状和慢性C.t感染所致的前列腺炎、不孕不育、异位妊娠、慢性盆腔炎等严重危害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C.t泌尿生殖道感染的迁延难治、易于复发和耗资巨大已成为共识,对C.t感染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C.t的预防和控制方法亟待改进。沙眼衣原体疫苗的研究便是预防措施中的重点之一。在众多研究的C.t疫苗中,DNA疫苗凭借其不可比拟的优势成为发展的方向。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成功的疫苗问世。 目的:构建感染泌尿生殖道的C.t优势型—E型的DNA疫苗,并选择小鼠白细胞介素2(mouse interleukin-2,mIL-2)真核表达质粒作为免疫佐剂,研究DNA疫苗单独免疫及联合佐剂共同免疫在小鼠体内诱发的免疫应答和免疫保护作用。 方法:C.t E型经细胞培养后提取染色体DNA作为模板,设计引物扩增出完整的ompl基因,并将该基因定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构建重组质粒(即DNA疫苗),鉴定后脂质体法转染重组质粒至HeLa细胞中表达。以BALB/c小鼠为实验动物,采用肌肉接种免疫的方式,将小鼠分为接种空质粒的阴性对照组、DNA疫苗单独免疫组、DNA疫苗联合mIL-2基因佐剂免疫组和接种灭活C.t E型原体的阳性对照组。通过血清和生殖道局部抗体检测、细胞因子检测、抗体中和试验、迟发型超敏反应、脾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实验动物经生殖道途径进行C.t E型攻击后的C.t清除情况以及局部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的观察来研究所构建的C.t E型DNA疫苗的免疫效应和mIL-2基因佐剂的免疫增效作用。
陈国敏[7]2013年在《HSV-2抗原表位重组耻垢分枝杆菌的构建和免疫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构建2型单纯疱疹病毒载体疫苗,检测重组载体疫苗的免疫效果,为获得预防和治疗2型单纯疱疹病毒慢性感染的重组载体疫苗奠定理论基础,为2型单纯疱疹病毒疫苗的研制提供一种新的策略。完善耻垢分枝杆菌载体疫苗构建技术,为其作为病毒疫苗制备平台提供技术支持。方法1、pmv261-gBD-570质粒的构建查阅文献,根据GeneBank中登记的HSV-2gD和gB的基因序列构建gBD-570,将含有EcorI和salI酶切位点的gBD-570亚克隆入载体puc57,经鉴定正确后,同时酶切穿梭质粒PMV-261和puc57-gBD-570,并将酶切片段gBD-570回收后亚克隆入酶切后的穿梭质粒PMV-261中,构建重组质粒pmv-gBD-570,经提质粒,酶切和菌落PCR鉴定正确后提取重组质粒,-20℃保存备用。2、目的基因gBD-570的蛋白表达将提取的质粒通过电穿孔亚克隆入耻垢分枝杆菌(MC2155),用SDS-PAGE方法鉴定gBD-570的表达。3.免疫动物6周龄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于小鼠双侧股四头肌注射免疫,各组依次为:1组,每侧各注射NS(生理盐水)200μl;2组,每侧各注射空载体质粒PMV261200μl(1mg/ml);3组,每侧各注射1×106cfu/ml的MC2155200μl(1mg/ml);4组,注射低浓度(1×104cfu/ml)的重组MC2155200μl;5组,注射中浓度(1×106cfu/ml)组的重组MC2155200μl;6组,高浓度(1×108cfu/ml)组的重组MC2155200μl。免疫完成叁周后,于小鼠断尾采血,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IgG、IFN-γ及IL-2表达量,并通过MTT法对小鼠的脾淋巴细胞增值率进行检测结果1、构建重组质粒PMV-gBD-570转化大肠杆菌DH5α,经菌落PCR、双酶切以及测序鉴定正确,质粒构建成功。2、将构建成功的质粒电穿孔转化入耻垢分枝杆菌MS中,经菌落PCR及双酶切鉴定正确,质粒转化成功。3、SDS-PAGE结果显示,重组质粒可以在MS中正确表达4、免疫小鼠后实验结果显示:中浓度组重组MC2155和高浓度组MC2155的免疫效果均优于其他实验组,能够较好的诱导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结论1、成功构建了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MV261-gBD-5702、重组表达载体在耻垢分枝杆菌中获得了有效表达3、重组耻垢分支杆菌能够较好的诱导小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为下一步的疫苗制备工作奠定了基础。
吕敏[8]2008年在《HSV1 gB、HSV1 gD、HSV2 gD叁种蛋白胞外区抗原性分析及克隆表达、纯化鉴定》文中认为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原体,其感染发病率高,且容易导致复发性感染和潜伏感染。HSV有1型(HSV1)及2型(HSV2)两型,HSV1主要引起口面部感染、眼部感染和疱疹性脑炎等;HSV2主要引起生殖器感染,并且和女性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无HSV疫苗,在积极研制。HSV包膜蛋白在病毒的吸附、入侵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疫苗研制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gB蛋白和gD蛋白能诱发特异性应答,具有重要的抗原表位,是宿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主要靶标之一,因此gB、gD蛋白是构建HSV疫苗的理想抗原。本研究分析筛选HSV1 gD、HSV1 gB、HSV2 gD叁种蛋白的抗原表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表达叁种蛋白,为研制重组HSV1型及2型二价疫苗奠定基石出。通过对HSV1 gB、gD及HSV2 gD叁种蛋白的抗原表位分析,筛选叁种蛋白含强抗原决定簇较集中的胞外区片段,选用真核和原核细胞均偏爱的密码子,并对设计基因的RNA结构进行优化,化学合成HSV1 gB、HSV1 gD、HSV2 gD含信号肽序列的基因序列。以化学合成的HSV1 gB、HSV1 gD、HSV2 gD含信号肽序列的胞外区基因序列为模板,用PCR方法扩增HSV1 gB、HSV1gD、HSV2gD胞外区1~696aa1l~284aa、1~284aa的基因片段,并将其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2内,获得的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TG1,IPTG诱导表达及SDS-PAGE鉴定分析。表达的HSV1gB/GST、HSV1 gD/GST、HSV2gD/GST融合蛋白分子量分别为96kd、56kd、56kd。利用亲和层析方法,纯化获得可溶性重组HSV1gB、HSV1gD、HSV2gD蛋白。将纯化获得的融合蛋白HSV1gB/GST倍比稀释,用Human HSV1ELISA试剂盒检测表达蛋白HSV1gB/GST的抗原性。将纯化获得的HSV1gD/GST、HSV2gD/GST融合蛋白倍比稀释,用HRP标记的HSV1+HSV2抗体检测表达蛋白HSV1gD/GST、HSV2gD/GST的抗原性。结果显示,表达的叁种融合蛋白具有较好的抗原性和特异性。将纯化后的重组表达蛋白HSV1gD/GST用凝血酶切去GST标签后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白兔,取兔耳缘静脉血用间接ELISA法检测抗HSVgD1抗体效价≥1:64 000。表明重组表达蛋白HSVgD1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以化学合成的HSV1gB、HSV1gD、HSV2gD含信号肽序列的胞外区基因序列为模板,PCR扩增HSV1gB、HSV1gD、HSV2gD胞外区含信号肽序列1~706aa、1-314aa、1-314aa的基因片段,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内,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HEK 293细胞,Western Blot分析检测目的蛋白在胞内和胞外的表达。结果显示,表达的HSV1gD、HSV2gD蛋白在胞内及培养上清内均存在,而HSV1gB蛋白未表达。合成HSV1gB蛋白基因不表达提示,在真核表达系统中,基因的RNA二级结构比密码子使用频率更重要。
孙照刚[9]2005年在《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糖蛋白G基因的克隆、表达、蛋白功能研究以及缺失该基因病毒的重组》文中研究表明以纯化的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北京E3株基因组为模板,通过PCR方法扩增了E3毒株的完整的糖蛋白G(gG)基因及其两侧的序列,包括部分UL47同源序列、完整的US4同源序列(gG基因)以及部分的ORF5序列,将其克隆到pGEM-T载体上,构建了pGEM-FgG质粒,并进行了测序。通过设计另外一对引物克隆了Zhonghai弱毒疫苗株的gG基因,并进行了测序,发现E3株与Zhonghai株的gG基因序列完全一致。与其它疱疹病毒的gG基因和推测的蛋白序列进行了的进化关系、蛋白同源序列比较发现gG蛋白在ILTV中高度保守,疱疹病毒gG蛋白都存在叁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位点,并且叁个位点之间间隔的氨基酸残基相同。等电点以及天然蛋白可能存在的修饰等方面的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利用两种大肠杆菌表达系统(pMAL-c2x(E. coli BT1)和pET-30a(+)(E. coli BL21)载体系统),对不含信号肽部分的gG基因进行了原核表达,结果表明这两种表达系统都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pMAL-c2x(E. coli BT1)表达系统中目的蛋白(MBP-GG)占整个菌体蛋白的比例为25.8%,但是gG蛋白占整个MBP-GG融合蛋白的比例不超过45%;pET-30a(+)(E. coliBL21)表达系统中目的蛋白(His-GG)占整个菌体蛋白的比例为18.3%,组氨酸标签占His-GG融合蛋白的比例极小,约10%左右。其中MBP-GG融合蛋白是可溶性表达的,分子量大约为72KDa;His-GG融合蛋白是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的,需要使用脲进行变性和复性,分子量为34KDa。经分离纯化分别得到两种融合蛋白MBP-GG和His-GG后,分别制备了抗ILTV gG蛋白的大鼠抗血清,并利用蛋白G对两种抗血清进行了纯化,获得了纯化的免疫球蛋白。 为了进一步研究gG蛋白的功能,通过利用DEAE BIO-GEL从感染ILTV的鸡胚尿囊液中纯化得到ILTV天然gG蛋白。利用在鸡胚原代单层肝细胞(CEL)培养液中添加ILTV天然gG蛋白及其抗体的方法,对gG蛋白在ILTV(北京E3和Zhonghai)的吸附、侵入、细胞到细胞间的直接传染以及病毒的复制曲线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G蛋白在病毒的吸附和侵入过程中没有作用,但是北京E3和Zhonghai两毒株都具有较强的吸附和侵入效率,两毒株的吸附效率分别为对照的85.6%和79.1%;两毒株的侵入效率分别为68.9%和62.9%。添加抗体能够降低在细胞上培养的病毒滴度,并促使ILTV在CEL单层细胞上形成的噬斑明显变小,分别为对照的50.96%(E3)和56.73%(Zhonghai)。gG蛋白的添加在上述几个方面都没有发现可见的作用,推测可能的原因是ILTVgG蛋白不能单独起作用,需要有其它蛋白分子协同作用;也可能是由于病毒gG蛋白在CEL细胞中的表达特点所致,gG基因启动子属于中早期启动子,并且启动效率高,病毒活动产生的gG蛋白掩盖了添加部分的gG蛋白的功能。 利用前面克隆的完整的gG基因及其两侧的序列,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插入gG基因ORF中间,分别构建了以CMV、SV40和ILTV gG基因启动子作为启动子,以SV40 polyA作为终止序列,用以启动GFP基因表达的转移质粒pGEM-FgG/CMV-GFP、pGEM-FgG/SV40-GFP和pGEM-FgG/GFP。利用这叁种转移质粒和pBL-ICP4质粒与ILTV基因组DNA共转染原代CEL细胞,24h后,用荧光显微镜检测带荧光的ILTV重组子,结果发现:
于芳[10]2008年在《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糖蛋白B基因疫苗安全性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初步检验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糖蛋白B基因疫苗对小鼠的安全性。方法:随机将昆明小鼠分为4组,即对照组、100μg组,300μg组,500μg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各组分别股四头肌肌肉注射1ml生理盐水、100μg/ml、300μg/ml、500μg/ml pcDNA3-gB,每10天免疫一次,共3次。末次免疫10天后,留取1ml凝血和20ul抗凝血各一份进行血液生理学、血液生化学检测,并对心、肝、脾、肾、脑、角膜、视网膜和叁叉神经节8个组织器官进行病理切片检查及基因整合情况的检测。结果:免疫不同剂量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糖蛋白B基因疫苗的小鼠全部存活,并且其血液生理学、血液生化学指标、各组织器官的病理切片结果及基因整合情况与对照组小鼠的检测结果未见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步说明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糖蛋白B基因疫苗无病毒致病性,对小鼠是安全的,为下一步应用于大型实验动物及临床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细胞因子基因佐剂增强单纯疱疹病毒1型糖蛋白D核酸疫苗的保护性免疫应答的研究[D]. 朱明昭.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3
[2]. 密码子优化和分子佐剂增强新城疫病毒F基因DNA疫苗免疫效果[D]. 曾伟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
[3]. IL-18协同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糖蛋白B基因疫苗的免疫学研究[D]. 葛金玲. 吉林大学. 2007
[4]. HSV-1糖蛋白B基因疫苗的构建及其预防单纯疱疹病毒性眼病的初步研究[D]. 孟祥俊. 吉林大学. 2007
[5]. 牛IL-2和IFN-γ对Asia1型口蹄疫病毒G-H环多肽免疫效果的影响[D]. 葛兰云. 东北农业大学. 2009
[6]. 沙眼衣原体E型DNA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效果的研究[D]. 齐蔓莉. 天津医科大学. 2006
[7]. HSV-2抗原表位重组耻垢分枝杆菌的构建和免疫效果观察[D]. 陈国敏. 泰山医学院. 2013
[8]. HSV1 gB、HSV1 gD、HSV2 gD叁种蛋白胞外区抗原性分析及克隆表达、纯化鉴定[D]. 吕敏. 南京医科大学. 2008
[9]. 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糖蛋白G基因的克隆、表达、蛋白功能研究以及缺失该基因病毒的重组[D]. 孙照刚. 中国农业大学. 2005
[10].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糖蛋白B基因疫苗安全性的初步研究[D]. 于芳. 吉林大学. 2008
标签:基础医学论文; 单纯疱疹论文; 糖蛋白论文; 免疫佐剂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免疫应答论文; 重组蛋白论文; 免疫策略论文; 问题疫苗论文; 质粒载体论文; dna提取论文; 生物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