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道路_哲学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道路_哲学论文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恩格斯论文,马克思论文,哲学论文,道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3)02-0001-07

马克思主义主要由三个组成部分构成,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哲学 又是它们的哲学前提,即哲学基础,人们往往又把哲学笼统地看作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 础。现在国内外理论界争论的问题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的哲学是什么?过去 认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现在出现了一些不同的观点,在中国比较流行的 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实践唯物主义;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唯物史观。我们认 为这些观点都不确切。还是应该坚持原来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的哲学, 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如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和与时俱进的,马克 思主义哲学一个半世纪以来也是一脉相承的和与时俱进的,这就是说,它始终是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但它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它的三个组成部分的创始人。现在问题 的焦点是:辩证唯物主义是不是马克思的哲学?前面已提到,有的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哲 学是唯物史观,或实践唯物主义,甚至认为是实践本体论或实践一元论。我们认为马克 思和恩格斯的哲学道路是复杂而曲折的,笼统讲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也不很确切。下面我们就来考察一下他们的哲学道路。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青年时期哲学思想的转变和唯物史观的创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所走过的道路基本上是一致的。他们的起点都是黑格尔哲 学,确切点说,是激进的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在大学期间是青年黑格尔派组织“博士 俱乐部”的核心成员,恩格斯在马克思毕业后来到柏林大学旁听,积极参加了博士俱乐 部的活动。后来他们都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一度成为费尔巴哈的信徒,哲学思 想也从唯心主义转向了唯物主义。他们曾于1843年底和1844年夏两次会见,这时他们都 已成为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自此以后,正如列宁所说,“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 ,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注:《列宁选集》第3版,第1卷,第88页。)由于以布鲁 诺·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已经堕落成政治保守主义,他们在第二次会面后决定共 同撰写《神圣家族》,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并阐明自己的观点。后来又共同写作《德意志 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 义哲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并非在一本书中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而这本书又包含了它的三个主要 组成部分。其实际过程大致是:在1844年前他们已分别转向了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但 并未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标志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最初出现的著 作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而《共产党宣言》则是科学社会 主义理论,从而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表述。但这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 体系,只是唯物史观,而其世界观的体系是70年代主要由恩格斯创立的,至于政治经济 学的科学体系是50至60年代主要由马克思创立的。只有写于70年代的《反杜林论》才第 一次以一本书的形式完整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及其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下面专门谈一下唯物史观的创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政治上的起点是激进的民主主义,哲学上的起点是青年黑格尔派。184 2年以后,受工人运动、思想潮流以及他们自己的实践活动的影响,他们的政治立场和 哲学观点逐渐向共产主义和唯物主义转变。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表明, 他已经是一个共产主义者和唯物主义者,但当时他的共产主义还是人道主义共产主义, 即用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作为共产主义的根据,他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 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 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 发展的全部财富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页。)他当时还停留 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即自然唯物主义的水平上,没有把唯物主义延伸到人类社会领域 ,没有创立唯物史观。但是,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虽然属于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认为人 类社会历史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范畴,但他已突破费尔巴哈的理性本质论而主张 劳动本质论或实践本质认,从而突破了费尔巴哈的理性异化论而提出了劳动异化论,这 就引导他从人的经济活动、经济关系、阶级关系去挖掘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发现 了人类社会的客观矛盾和发展规律,发现人类社会历史也是一个自然过程,从而创立了 唯物史观。这一进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初见端倪,二人合写的《神圣家 族》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辩的唯心主义,增强了他们运用唯物主义原则来研究人类 社会的自觉性,《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着重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性论和直观唯物 主义,阐明了实践的主观能动作用和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德意志意识形态》重点批 判了费尔巴哈不了解实践的重要意义,未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人类社会领域,提出了唯 物史观的系统理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费尔巴哈》(后来恩格斯又对此章标题加了一个说明,使 之成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的主题就是批判唯心史观 和论证唯物史观。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人道主义历史观或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的突破口在 于从劳动或实践入手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生产关系)之间的 矛盾。他们然后以此为基础解释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运动规律,提出了唯物史观 的主要观点。马克思在《提纲》中一开头就指出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 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注:《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2版,第1卷,第54页、第76页、第77页、第77页、第68页、第68页、第115页、 第124页、第71-72页、第92页、第78页、第73页、第72页、第93页、第78页、第92页、 第42页、第77页。)在《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用类似的语言批评费尔巴哈的这 一缺点,如他们指出:“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 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 的活动的结果。”(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54页、第76页、第77 页、第77页、第68页、第68页、第115页、第124页、第71-72页、第92页、第78页、第7 3页、第72页、第93页、第78页、第92页、第42页、第77页。)又说:“这种活动、这种 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54页、第76页、第77页、第77页、第68页、第68 页、第115页、第124页、第71-72页、第92页、第78页、第73页、第72页、第93页、第7 8页、第92页、第42页、第77页。)这些引文都是脍炙人口并引起过一些误解的论断。有 的人认为,这些论断说明马克思(不提恩格斯,似乎恩格斯不是《形态》的作者之一)把 现实(世界)理解为实践,有的人认为他把实践看成整个宇宙(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 这些看法,如果死抠文字,并非毫无根据;如果把他们的论述联系起来理解,这些论断 不过是说,人类的劳动或实践活动已经大大改变了地球的面貌,今天地球的现状是人类 世世代代从事实践活动的产物。因此,第一,现存的感性世界不是整个宇宙,只是地球 ;第二,地球上也还有人类实践没有触及过的地方;第三,经过实践改造过的东西打上 了人的实践和主体性的烙印,仍然具有客观性;“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54页、第76页、第77页、第77页、 第68页、第68页、第115页、第124页、第71-72页、第92页、第78页、第73页、第72页 、第93页、第78页、第92页、第42页、第77页。)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些论断引申出 实践本体论完全是一种误解。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最根本的是改造自然以取得生活资料的生 产活动,生产劳动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步,“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 是一致的——既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而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 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注:《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54页、第76页、第77页、第77页、第68页、第68页、第115 页、第124页、第71-72页、第92页、第78页、第73页、第72页、第93页、第78页、第92 页、第42页、第77页。)“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 发展程度。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54页、第76页、第77页、第77页、第68页、第68 页、第115页、第124页、第71-72页、第92页、第78页、第73页、第72页、第93页、第7 8页、第92页、第42页、第77页。)他们提出了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几种所有 制形式: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包括奴隶所有制)、封建的 或等级的所有制、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关于所有制演变的具体形式后来他们的观点有 些改变,但关于这种演变的内在原因他们的基本观点已经形成了,那就是生产力与交往 形式的矛盾运动。他们说:“按照我们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 式之间的矛盾。(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54页、第76页、第77页 、第77页、第68页、第68页、第115页、第124页、第71-72页、第92页、第78页、第73 页、第72页、第93页、第78页、第92页、第42页、第77页。)一个社会的生产都是在一 定条件下进行的,“这些不同的条件,起初是自主活动的条件,后来却变成了它的桎梏 ,它们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 于: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 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的交往形式 所代替。”(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54页、第76页、第77页、第7 7页、第68页、第68页、第115页、第124页、第71-72页、第92页、第78页、第73页、第 72页、第93页、第78页、第92页、第42页、第77页。)他们认为整个人类社会都建立在 生产活动的基础上。“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 和政治关系。……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 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 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等语言中的精神生 产也是如此。……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 的现实生活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54页、第76页、第7 7页、第77页、第68页、第68页、第115页、第124页、第71-72页、第92页、第78页、第 73页、第72页、第93页、第78页、第92页、第42页、第77页。)他们从这种理论中引伸 出通过革命消灭旧的社会制度、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的结论。

在《形态》中还没有“唯物史观”这个现成的名词,但有“唯心史观”这个名词,他 们指出:他们的“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个范畴, 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 解释观念的形成”。(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54页、第76页、第7 7页、第77页、第68页、第68页、第115页、第124页、第71-72页、第92页、第78页、第 73页、第72页、第93页、第78页、第92页、第42页、第77页。)他们批评说:“当费尔 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 一个唯物主义者。”(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54页、第76页、第7 7页、第77页、第68页、第68页、第115页、第124页、第71-72页、第92页、第78页、第 73页、第72页、第93页、第78页、第92页、第42页、第77页。)后来马克思在1859年写 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用相当于汉语800多字的篇幅表达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 点,这些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差不多都提到了。马克思本人也明确表示《形态 》是“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我们从前的 哲学信仰清算一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卷,第34页。)以上叙述 可以充分说明,在《提纲》与《形态》中唯物史观形成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了,这是人 类思想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的基本特点

唯物史观的形成之所以是一场革命,就是因为它与以前哲学相比,确切点说,与以前 历史观相比,有着根本的区别,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或唯物史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的 问题。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这个问题争论颇大。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谈得最多的是它的实践性。人们 引证了马克思的大量言论,其中特别鲜明突出的是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各 种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里的哲学家们无疑不仅指当时的各家各派的 哲学家,而且指过去一切哲学家。我们知道,哲学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产生以后对实践也发生了反作用,即改变世界的作用,但过去的哲学家们都是轻视实践 的、脱离实践的,哲学历来只是书斋里和学院里的东西,人们从来不知道哲学的实践意 义,从来不把哲学自觉地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所推崇的 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也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而唯心主 义哲学家黑格尔却把实践活动抽象化了,仍然不理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即不理解 改变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自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以区 别于脱离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当然,他们的哲学也可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区别 于纯理论的唯物主义,即旧唯物主义。显然,实践性确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 哲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哲学的实践性具体体现在哪里呢?或者说,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它充当什么角色呢?方 法,或曰思想方法,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这一点从马克思对辩证法的论述中 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大家知道,Dialectics译为辩证法是不很确切的,它首先是一种哲 学理论,然后才是方法,但马克思在谈到辩证法时一般指的都是辩证方法,例如在《哲 学的贫困》中他专门谈了方法,即辩证方法问题,后来在《<资本论>第一卷1972年第二 版跋》中又专门谈了作为方法的辩证法。恩格斯多次强调哲学不是教条而是方法或行动 的指南,例如他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 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注:《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2版,第4卷,第742-743页、第146页。)

毫无疑问,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异于其它哲学的根本特点之一,但是任何真理都 有一定的范围,超出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不能把强调哲学的实践性夸大为马克思主义 哲学只关心和研究实践所及的范围,不承认或不研究实践以外的东西,认为实践所不及 的领域是离开人的不可能认知的领域。其实,人的实践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怎能把 人限制在过去达到了的领域呢?实践所及的领域毕竟是有限的,人的历史就是不断超越 过去和现在的领域进入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领域的过程。

哲学是方法,但不能认为哲学只是方法,而不是理论。哲学首先是理论,然后才是方 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许多地方也把他们的哲学称为世界观、历史观、观点、理论。正 如我们在前面指出的,方法来源于知识、原则、理论。方法是由知识转化而来的。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但不是唯一的特点,也不是首要的特点。 现在流行的提法是: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是不确切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实践不是无条件的实践,不是盲目的实践,而是有科学思想指 导的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特点应该是它的科学性,它的实践性必 须以其科学性为前提。是否是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要明确的问题。马克思和 恩格斯在哲学史上第一个首先把历史观变成了科学(唯物史观),后来又共同把世界观变 成了科学(辩证唯物主义)。过去的哲学家也都作过这种努力,但都没有成功,马克思和 恩格斯成功了,哲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哲学的科学或科学的哲学。

首先是科学性,其次是实践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根本的特点,其它一切特点 ,如客观性、普遍性、系统性、历史性、主体性、阶级性、战斗性,或曰批判性、革命 性,都可以从这两个特点引申出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了这 两个基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特点是它的科学性,这一观点在唯物史观的形成的过 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多次谈到他们的历史观 与过去的对立就在于他们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贯彻了唯物主义原则,即坚持了历史观的 客观性或科学性,例如他们说:“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 是从人间升到天国。这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 ,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 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 模糊幻象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 升华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它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 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 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 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5 4页、第76页、第77页、第77页、第68页、第68页、第115页、第124页、第71-72页、第 92页、第78页、第73页、第72页、第93页、第78页、第92页、第42页、第77页。),“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像的,那么这 种现象也是从人类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 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54页 、第76页、第77页、第77页、第68页、第68页、第115页、第124页、第71-72页、第92 页、第78页、第73页、第72页、第93页、第78页、第92页、第42页、第77页。)而过去 的思想家们的历史观都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迄今为止的一切历史观 不是完全忽视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 带因素。因此,历史总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编写的;现实的生活生产被看成是 某种非历史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则被看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某种处于世界 之外和超乎世界之外的东西。这样,就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 造成了自然界和历史之间的对立。因此,这种历史观只能在历史上看到政治历史事件, 看到宗教的和一般理论的斗争,而且在每次描述某一历史时代的时候,它都不得不赞同 这一时代的幻想。例如,某一时代想象自己是由纯粹‘政治的’或‘宗教的’动因所决 定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54页、第76页、第77页、第77 页、第68页、第68页、第115页、第124页、第71-72页、第92页、第78页、第73页、第7 2页、第93页、第78页、第92页、第42页、第77页。)他们往往把人类社会史归结为政治 史或宗教史。甚至像费尔巴哈这样的伟大的唯物主义者,尽管在自然观上是坚定的唯物 主义者,在历史观上也仍然陷入了唯心主义的窠臼。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当费尔巴 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 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注:《马克思恩格 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54页、第76页、第77页、第77页、第68页、第68页、第115 页、第124页、第71-72页、第92页、第78页、第73页、第72页、第93页、第78页、第92 页、第42页、第77页。)后来恩格斯把费尔巴哈的哲学称做下半截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和上半截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这就是说,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没有贯彻到人类 社会历史领域。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大量论述可以看出,历史观的首要问题,他 们的历史观与以往历史观的根本不同就在于是否贯彻了唯物主义原则,是否具有科学性 ,然后才谈得上他们的历史观的实践意义。从下面一段话可以看出,他们是从唯物史观 理论上引申出唯物史观的革命结论来的。他们指出他们的历史观就是“从直接生活的物 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 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 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当然也能够完整地 描述事物(因而也能够描述事物的这些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 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 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由此还可得出下 述结论: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不是可以通过把它 们消融在‘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怪影’、‘怪想’等等来消灭的,而只有 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 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注:《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54页、第76页、第77页、第77页、第68页、第68页、 第115页、第124页、第71-72页、第92页、第78页、第73页、第72页、第93页、第78页 、第92页、第42页、第77页。)这就是说,唯物史观的实践性有赖于它的科学性。他们 正是以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才得出科学社会主义的结论的。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中老年时期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形成

哲学的核心部分是世界观,即对世界整体的总的看法,亦称宇宙观。马克思和恩格斯 在青年时期思想转变的过程中无疑包含了世界观的转变,即1842年后从唯心主义向唯物 主义的转变,其中费尔巴哈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他们对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肯定和对唯心 主义世界观的批判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都是很明显的。他们在谈论劳动、实践的重要作用时往往指出实践必须以外部世界的 客观存在为前提,例如马克思在《手稿》中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 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54页、第76页 、第77页、第77页、第68页、第68页、第115页、第124页、第71-72页、第92页、第78 页、第73页、第72页、第93页、第78页、第92页、第42页、第77页。)他们在谈到生产 劳动是今日地球变化的“基础”时指出:“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 位仍然会保持着”。(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1卷,第54页、第76页、第7 7页、第77页、第68页、第68页、第115页、第124页、第71-72页、第92页、第78页、第 73页、第72页、第93页、第78页、第92页、第42页、第77页。)何谓“优先地位”?即它 的存在仍然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虽然它的面貌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实践必须以客 观存在的现实世界为前提。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有 什么不同呢?

应该指出,这两种唯物主义并非完全不同,它们在承认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和主观反 映客观这两点上是共同的,这是一般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着重批判费尔巴 哈的主要是他不了解实践改造地球的作用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存在。这种区别我们在 前面已作了比较充分的说明。但是,实践以前,或实践以外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即人类 社会以前或人类社会以外的自然界是怎么样的,当时还未进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视 野之中。但这并不是说他们的世界观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由于他们曾经信奉黑格尔哲学 ,后来虽然批判过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却一直坚持辩证法,可以断言他们创立马克思主 义之后,其世界观已经是辩证唯物主义了,但这种辩证唯物主义还是潜在的或自发的, 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还没有形成。因此,创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科学 体系便成为他们的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历史任务。他们之间出现了一种自然分工,马 克思把精力和时间放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上,恩格斯把精力和时间放在世界观和自然观 的研究上。从恩格斯的许多论述上可以看出,促使他下决心着手进行这项工作的是1859 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出版。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特别强调19世纪中期自然 科学三大发现——30年代末的细胞发现、40年代初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和50年 代生物进化论的提出对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意义,指出:“由于这三大发现和 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我们现在不仅能够说明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 系,而且总的说来也能说明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了,这样,我们就能够依靠经验自然科 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图画。”(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卷,第742-743页、第146页。)正是在达尔文的《物 种起源》出版后不久,恩格斯开始了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1873年5月30日恩格斯向马 克思告知他的自然辩证法研究提纲,马克思第二天回信表示“非常高兴”。他还把信给 化学家肖莱马看了,肖莱马在信旁批了许多赞赏的话。这个工作虽曾一度由于写作《反 杜林论》而中断,但实际上《反杜林论》的写作不但使用了他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成果, 而且对这些成果从世界观的角度作了概括。若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本观点都是《 反杜林论》首创的。《反杜林论》诚然是一本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论战性著作,也是 一本创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系统著作。恩格斯在完成了《反杜林论》的写作后又继 续从事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时辍时作,没有最终完成,后来以《自然辩证法》书名出版 的是后人将恩格斯所写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文章、提纲和笔记编纂而成的。有许多迹象可 以说明,他研究自然辩证法决不是只是为了建立自然哲学,而是为了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实际上,所谓自然界往往包括人类社会,因为人类社会存在于自然界之中,是自然界 的一部分,决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之外,与自然界并 列的。恩格斯建立科学世界观的工作虽然常常中断,但未曾终止。1888年出版的《费尔 巴哈论》中的“哲学基本问题”理论就具有明显的世界观内容。

现在我们可以概括一下看看究竟有哪些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是恩格斯提出来的:《反杜 林论》提出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时间与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运动是物 质存在的方式等世界观原理;《反杜林论》哲学篇的最后两章实际上已经论述了辩证法 三个主要规律,后来(1879年)在《自然辩证法》中才明确提出辩证法的规律实质上可归 结为质量互变、对立统一和否定之否定三个规律,并提到了其他一些辩证法规律,即辩 证法范畴;《费尔巴哈论》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只要把苏联哲学家后来制订的 “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同这几本书对比一下,就可以明显看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 本观点差不多都是恩格斯提出来的。从这些情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基础中的世界观和认识论部分已由恩格斯补上了。而这个工作是得到马克思支持和赞同 的。恩格斯有三本书涉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除《费尔巴哈论》写作于马克思逝世之 后,《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的写作情况都为马克思所熟悉和称道。恩格斯在《 反杜林论·三个版本的序言》中说:“本书所阐述的世界观,绝大部分是由马克思确立 和阐发的,而只有极小的部分是属于我的,所以,我的这部著作不可能在他不了解的情 况下完成,这在我们相互之间是不言而喻的。在付印之前,我曾把全部原稿念给他听, 而且经济学那一编的第十章(《<批判史>论述》)就是由马克思写的,只是由于外部的原 因,我才不得不很遗憾地把它稍加缩短。在各种专业上互相帮助,这早就成了我们的习 惯。”(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347页。)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 ,前面谈到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通信足以证明马克思的态度。不顾这些事实,硬要否定 马克思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赞同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标签:;  ;  ;  ;  ;  ;  

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道路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