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路径探究*
宋鹏瑶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摘 要: 大学生法治素养关乎法治中国的建设进程,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深远意义,紧抓课堂主渠道、创新课外活动、构建法治校园、整合教学资源,夯实大学生的法治理论基础、强化法治实践能力,引导大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关键词: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路径
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发布《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七五”普法将青少年列为法治教育宣传的重点对象之一;十九大报告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要求提高全民族的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大学生是法治中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法治素养的具备与否将对营造社会法治氛围、推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随着社会转型加速、网络极大普及,法治教育面临的社会环境日趋复杂,作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等学校亟需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法治教育模式与体系,肩负起新时代“立德树人”新的历史使命。
一、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
法治素养是现代公民适应社会必备的基本素养。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应涵盖基本的法治知识储备、法治思维、法治实践能力和社会主义法治信仰四方面。
(一)基本的法治知识储备
基本的法治知识储备是培育法治素养的基础。只有学习基本的法治知识,才能逐步建立法治思维,践行法治,进而形成法治信仰,否则失去法治知识积累的根基,法治意识、法治素养将无从谈起。大学生应学习宪法,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理论与基本制度,掌握与个人学习生活与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
(二)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是培育法治素养的关键。只有建立法治思维才能依法办事,不触碰法律红线与底线。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1]。法治思维表现在心中高悬法律的戒尺,想问题、作决策以是否合法为出发点,以违法后果为警示,规则意识强。法律思维有利于科学决策,避免主观臆断、感情用事,尤其是当道德、情感产生冲突时,能帮助人们正确决策。
(三)法治实践能力
法治实践能力是培育法治素养的重要目标。只有将法治知识和法治思维外化为行动自觉、应用于生活实践,才能真正树立法律权威。法治实践能力是指运用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法律途径思考问题、判断是非、作出决策、维护个人权益、参与社会生活,实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基本意识与习惯。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
如图1和表2所示,模型组和丁酸钠组黏膜绒毛高度和黏膜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丁酸钠组黏膜绒毛高度和黏膜厚度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
二、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于个人、学校和国家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培育法治素养,利于帮助大学生依法维护个人合法权益,预防犯罪。随着外部环境日益复杂、网络快速发展,近年高校大学生犯罪频发,且案件性质更显复杂,充分表明大学生普遍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加强大学生道德法治教育,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法治认知,明确法律底线,明晰权利与义务,及早识别可能受到的侵害,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为预防犯罪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个人层面
我们总是喜欢苛责别人的过错,用各种条件去要求他人,自己却不遵守准则。我们能轻易发现他人的错误,却很少能揪出自己的不足。这正是因为我们缺失了责己的自觉性。
称取0.100g铝合金标准样品于烧杯中,加入5mL 30%氢氧化钠溶液、几滴30%双氧水,加热至溶解完全,加1mL硝酸(1+1)加热蒸至近干,加水溶解,定容于50mL容量瓶中。移取适量试液于25mL容量瓶中,加入各1mL 1g/L酒石酸钾钠溶液和20g/L硫脲溶液后按实验方法测定,结果见表1。
社会主义法治信仰是培育法治素养的最高价值目标。只有社会主义法治信仰成为全民的最大公约数,法律才能有效施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信仰表现在尊崇宪法、敬畏法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法治体系、法治道路建立自信,认同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自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仍为当前高校法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应充分重视法律基础部分教学的重要地位,确保具备法律学科背景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知识讲授要紧密结合时事政治、社会热点,注重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达到知识传授与法治理念塑造并重。要大力改革教学方式,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向学生参与讨论、加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转变,例如可要求学生课前就某一专题查阅资料,抽出一定课时进行分组讨论或小组辩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法治教育实效。同时应结合不同专业、年级学生的法律诉求,开设法律选修课,解决学生的法律困惑,弥补法律常识的空白,引导将法治精神践行于生活实际,学会用法律思维思考问题,用法律手段解决纠纷、维护权益,而非诉诸非理性的问题解决方式。如共同补充《民法通则》、《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知识,师范专业学生可介绍《教育法》的相关知识,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可介绍《劳动法》、《合同法》的基本知识,学生写论文时要补充《知识产权法》的知识,等等。
(二)学校层面
大学生毕业后将走向社会,将成为法治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和重要推动者。大学生由于其群体的特殊性,其观念、行为往往对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因此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将对社会产生引领作用,进而推动法治社会、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三)国家层面
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是实现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依法治校是现代大学管理的基本方式。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高,将有效促进依法治校落地落实。高校只有将管理活动与办学行为纳入法治轨道,让学校的办学行为、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师生教学行为于法有据、于规可依[2],畅通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渠道,为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提供良好的氛围,大学生法治素养才能得到实质性提升。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由研究者发放问卷,采用统一指导语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目的和填写方法,告知问卷采用匿名方式填写,调查对象需在集中时间(10 min)内独立完成。问卷当场发放,当场收回。实际发放问卷235份,回收235份,有效问卷228份,有效回收率97.02%(研究者负责调查过程中监督和结果核对;资料输入前编码、检查;检查后发现:条目漏填1份,对问题规律性回答6份,均予剔除,保证资料高质量与完整性)。
三、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路径
(一)紧抓课堂主渠道,夯实法治理论基础
培育法治素养,是大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法治已然成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律已经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现代公民,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必然要求大学生具备现代公民意识与良好的法治素养,用法律思维与法律方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一年多来,云浮海事局严厉打击非法砂石运输船,净化辖区通航环境。同时积极联合各方力量整治“三无”船舶,消除辖区安全隐患。结合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督查和中央环保督查“回头看”工作,推动地方政府开展餐饮船集中整治,取得良好成效,目前西江云浮云安段沿岸餐饮船已全部拆解清除。同时,海事、经信、海关、工商、中石化等部门联合印发了《云浮市整治非法流动加油船暨打击水上成品油走私专项行动方案》,按照“水上抓、岸边堵、港湾查、市场管”的工作思路,严厉打击水上成品油走私活动,从源头上清理取缔非法流动加油船。
(二)创新课外活动,强化法治实践能力
高校要以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为依托开展法治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社会接触面,丰富法治实践,在身体力行中强化法治精神认同,促进大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党员、班干部为抓手,将法治学习融入组织生活、主题班会,构建常态化的学习制度,保证法治学习的持续性与系统性;可开展模拟法庭、法律辩论赛、法律知识竞赛、法治演讲比赛、法治专题微视频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吸引学生关注法律知识的学习;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如国家宪法日、消费者权益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等开展法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也可开展法治宣传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利用暑期“三下乡”开展法治知识普及或法治调研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法治知识的熟悉程度,进一步坚定法治信仰。
(三)构建法治校园,浓厚法治文化氛围
在文化宣传方面,高校应利用法治文化创设潜移默化的涵养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如可利用广播台、微信平台、微博等校园媒体或校园宣传栏传播法治知识,可设立法律援助工作室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或创设法治文化长廊营造校园浓郁的法治文化氛围。在学校管理方面,高校要畅通学生参与学校有关教学与学生管理制度制定的渠道,鼓励学生自主制定学生公约,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与规则意识;高校教师、管理人员、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秉持依法依规办事的原则,让学生在小事中感受公平公正的法治理念,尤其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辅导员,在与评奖评优、班干部竞选等事项中都要严守规章制度,确保评选程序规范、评选过程公开透明,于细微处见法治精神,润物于无声。
(四)整合教学资源,形成法治教育合力
高校应积极整合校内资源,构建法学、思政、心理专业教师优势互补、协同发力的辅助法治教育模式,在法治教育的同时以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与心理教育的心理疏导解除学生尊法学法用法的后顾之忧。同时要扩充校外资源,可针对大学生法律诉求,邀请办案经验丰富的警察、律师进校园举办专题讲座,以鲜活的真实案件帮助大学生学习消化最实用的法律知识;外设法治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参观监狱、旁听司法审判等为法治教育提供生动实践。
四、结语
大学生是法治中国的重要参与者,未来建设者和推动者。高校应肩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丰富大学生的法治实践,为大学生法治意识养成集结资源、创造环境,为把大学生培育为具有坚定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现代公民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齐琳琳.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J].中国高等教育,2016,Z2:71.
中图分类号: D920.0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379- (2019 )32-0051-02
作者简介: 宋鹏瑶(1990- ),女,汉族,陕西榆林人,研究生,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科研基金项目“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机制探究”(项目编号:2018YBRS36)研究成果。
标签:新时代论文; 大学生论文; 法治素养论文; 培育路径论文;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