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化学学习常见错误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化学论文,初中论文,错误论文,常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初中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较早地接触到许多对他们来说较为抽象的化学知识。由于思维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在求解化学习题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错误。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简单分析出现频率较高的错误及其原因,以期寻找避免和匡正错误的对策。
一、知识掌握方面
通常,化学习题的编制是让学生能有针对性、多层次地运用化学概念和规律进行解题练习。因此,化学概念和规律是解题的基础和依据,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产生的差错,就会在解题时暴露出来。
1.化学概念不清引起的错误
化学概念有着严格的内涵和外延,它是科学的定义,不同于一般的生活经验。而学生在学习概念时,经常会受到生活中形成的不正确观念的干扰,出现错误。
例1 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空气
B.矿泉水
C.氯化钠晶体D.石灰石
这道题,正确答案应是C。但许多学生因为在生活中早就形成了矿泉水就是纯净水,亦即纯净物的观念,所以会认为答案是B。
2.化学规律应用不当引起的错误
化学规律本身反映了化学变化中各因素间相互联系、因果关系和有关化学之间的严格数量关系,它在化学知识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是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关键。若学生对化学规律的理解不够,就会出现错误。
二、解题方法方面
初中生掌握了概念和规律后,并不能保证解题的正确性。由于解题方法的不正确,也会造成很多错误。
三、解题思维行为方面
归根到底,化学问题的求解要通过学生的心理活动,特别是以通过思维方式来实现的。因此,学生在心理活动中出现失误,就会引起解题的错误。
1.想当然
例如,把少量无水硫酸铜粉末投入饱和硫酸铜溶液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怎样变化?
学生一看到饱和溶液,就会想当然地认为不能再继续溶解这种溶质了,因此认为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但事实是,当无水硫酸铜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后,它会和水分子结合形成使溶剂减少,进而析出溶质,所以正确答案应是溶质的质量变少。
2.思维定势迁移的影响
学生在掌握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后,就会形成思维定势,有时在解决类似问题时产生负面影响,造成失误。
学生马上会沿用分离两种固体的一般方法,过滤或结晶来设计方案,从而造成失误。实际上应该将此混合物先溶于水后再滴加稀盐酸,然后蒸发、结晶。
以上种种错误及其产生原因,有待于教师在教学中引起重视,并设法把失误降到最低限度,从而全面提高自然科学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