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民间组织——民国华洋义赈会个案研究

近代中国民间组织——民国华洋义赈会个案研究

蔡勤禹[1]2003年在《近代中国民间组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报告是对民国华洋义赈会的个案研究。从社会自组织角度出发,本研究在内容上分为七章。第一章分析华洋义赈会兴起的经济社会环境。第二章论述了华洋义赈会的组织整合过程及合法性获得的途径。第叁章和第四章从共时性角度,剖析了华洋义赈会的组织制度、组织结构、权力配置、内部关系、自律规制及经费筹集与使用等。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从防灾救灾和乡村合作两个层面,探究华洋义赈会的社会功能及其成效得失。第七章从国家与社会的视角,分析了政府与华洋义赈会互动的方式,并归纳出两者良性互动所应具备的条件。最后,本报告就现代化进程中民间组织的作用和地位问题作了一些讨论,以便形成更为广泛的对话基础。

苗艳丽[2]2015年在《近30年来中国近代民间组织救灾问题研究综述》文中提出中国近代民间组织救灾问题涉及到中国近代灾荒史、中国近代慈善史和中国近代社团史等领域,对此进行专题梳理后认为,当前研究受"传统—现代"视阈影响,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具有"现代性"的民间组织如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等个案研究上,而对传统社会组织、临灾所设民间组织及相关理论研究尚缺乏足够关注,这势必会影响对近代中国民间组织救灾问题的整体把握。

王玥[3]2013年在《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中民国时期民间慈善组织的社会救济工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是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开始逐步凸显,社会不和谐因素明显增多。在这种形势下,社会救济,作为劳动力再生产重要条件,作为政府稳定社会的重要手段,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也处在转型与改革的风口浪尖。而民间慈善组织作为社会救济工作的重要力量,如何对其推进和改善,是当前亟需研究的课题。本文以此为切入口,以华洋义赈会为例,系统地探讨了民国时期民间慈善组织的社会救济工作,以期对当前的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和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有所裨益。民国时期灾荒、战乱不断,天灾人祸导致民不聊生,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社会救济起到了缓解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本文将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来整理和分析民国时期民间慈善组织的社会救济工作。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学者运用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分析框架对近代民间组织的研究,国内学者对民间慈善组织社会救济工作以及华洋义赈会的研究等。第二部分介绍了民国时期灾荒战乱不断的社会背景下,社会救济的两大主体是政府和民间慈善团体,社会救济的内容多样、形式多样。第叁部分笔者运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民国时期民间慈善组织的代表—华洋义赈会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华洋义赈会内部结构严谨、内部管理有序、救灾理念先进且救济内容丰富,具有独立的运作体制,其从创办到终结,在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事业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华洋义赈会的资源整合和组织发展过程中,华洋义赈会和政府之间发生了一定的互动,主要体现在政府的态度转变、资金支持和政策颁布以及政府和民间慈善组织在人员任用和合作等方面。第四部分首先总结了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工作的特点;其次,总结了在民国时期国家和社会关系发生变革的基础上,国家和社会对民间慈善组织发展的影响。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求和国家的支持,国家适度放权于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和社会互动格局的形成。在良好互动的基础上,国家和社会组织之间形成了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分离的关系,且良性的互动关系影响并推动了民间慈善组织和社会救济事业的发展。

祝介梅[4]2018年在《民国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研究》文中认为对民国时期的慈善组织进行内部治理,有其内部必要性,也有外部可能性。必要性在于,民国时期数目众多、类型多样、新旧并存的慈善组织在内部治理方面存在着经费支绌、负责乏人、账目不清、教育腐化、迷信成风、善棍横行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可能性在于:一、政府制定慈善法规来规范和约束慈善组织的行为;二、社会上热心公益慈善的民族企业家慷慨解囊为慈善组织提供资金支持,政府拨款也成为部分慈善组织的重要经费来源,近代产生的银行为民国慈善组织支存资金提供便利条件;叁、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来对社会团体的规范、管理和监督为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四、近代以来会计师职业及会计制度的出现为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提供技术支持。章程是慈善组织进行内部治理必须遵行的根本“宪法”,是其开展活动的行为准则,发挥着规定慈善组织性质、确定组织结构、规范慈善人员行为、保障慈善组织正常运行的重要作用。章程的制定要遵循宜简不宜详、议定不常改的原则。不同的慈善组织章程的内容不尽相同,繁简不一。但会名、宗旨、会员、职员、业务、会议、经费等内容在组织章程中必不可少。章程一经议定不得轻易修改。慈善组织章程具有简洁的特征,因此多数慈善组织在章程之外另定有办事细则来对章程内容进行补充。慈善组织在成立之初即制定有章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制定法律对慈善组织的章程的内容进行规范和审查,且要求慈善组织向政部备案注册。但实际上向政府及党部备案的慈善组织不多,政府对慈善组织的审查与管理收效并不显着,可见慈善组织受政府的监管有效且有限。时至近代,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体制出现一些不同以往的新变化:原来的轮值制逐渐演变为董事制、理事制等加入了现代西方元素的新兴组织结构;随着西方民主制度的建立和西学东渐的影响,广泛应用于政治管理部门的委员会制也逐渐引入到慈善组织内部治理中来;受西方叁权分立思想的影响,民国慈善组织中也出现了一个独立于理事制和董事制之外的监察机构——监事会,专门负责监督慈善人员的行为、监督慈善财产、监督会务的开展等。慈善组织的组织结构是一个动态结构,会因时而变,及时调整,以期达到最大的内部治理效能。合理完善的组织结构能够在慈善组织开展具体救济活动时显示出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取得显着的赈救业绩。人在慈善组织内部治理中处于核心地位,民国时期两大着名的慈善组织中国红十字会和华洋义赈会在人事管理上有其独到之处。两大组织对会内会员、职员以及义务员的管理都较为严格、规范,制定出奖惩性措施来加强对慈善人员的管理。政府也出台相应奖惩慈善组织或个人的法规,这都为慈善组织内部人员的管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准绳。两大慈善组织的人事管理制度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民国时期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的最高水平。但文中所列多是治理良好的事例,囿于资料的限制,关于慈善组织治理失败或是管理不善的例子一时间很难看到,时人出于各种考虑故意隐匿了相关资料也未可知。就目前学界对明清时期善堂善会的研究来看,慈善组织中的治理混乱的现象应不是个例,而是组织发展中必然存在的问题。会计制度是慈善组织进行财务管理的必要技术手段,是其进行内部治理的重要内容。经费是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的经济基础,主要来自于各种形式的募捐、政府拨款、自营产业收入、以及会员会费收入等。款物的储存与发放是慈善组织进行内部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管理水平的高低是慈善组织内部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除了慈善组织内部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政府也出台法律加强对慈善组织财务的审查与监督。慈善组织主动通过聘请职业会计师查账、编印《征信录》、登报公示、自办刊物等形式对外进行财务公开。民国慈善组织在章程的制定、组织结构的建设、款物的管理、财务信息的公开与审查等方面都做出了有益尝试,无不为今天日益增多的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提供有义的借鉴和历史的经验:一、制定明确的章程是慈善组织进行内部治理的首要前提;二、健全的组织结构是慈善组织进行内部治理的核心要素;叁、公开透明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是慈善组织取得社会公信力的关键;四、外部监督是促使慈善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的压力与动力。

秦斌[5]2012年在《陕西旱灾研究(1927—1932)》文中研究表明公元1927年爆发的陕西旱灾,是陕西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造成损失最严重的一次旱灾。它不仅造成陕西人口的大量死亡和迁移,还严重破坏了当时陕西的社会生产力,使原本复杂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而且极大地影响了陕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些因素对陕西近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近代陕西革命和近代政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陕西这次大旱灾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许多的经验和教训,让我们铭记这次大旱灾,对过往的历史负责、对未来人类社会负责。本文主要是从以下七个方面展开论述研究的。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回顾学术史综述,总结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相关时空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从当时的灾情的爆发入手,通过大量资料数据的分析,发现这次旱灾在陕西全省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由于这次旱灾持续时间长,从192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32年,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受灾人口多,对整个陕西社会,甚至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影响深远。第叁部分从产生旱灾的各种成因入手,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讨论产生旱灾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并结合当时特定的历史实况,得出陕西旱灾主要是由天灾引发人祸,人祸加剧天灾,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具体介绍了军阀、兵匪、流民等社会原因加剧了陕西的灾情。第四部分对旱灾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刻分析。包括所造成的人口死亡、农业生产的破坏,以及旱灾导致的社会问题如贩卖人口、粮价上涨、交通隔绝、食人惨剧等社会方面的因素,希望可以系统全面的展示这次旱灾所造的严重后果。第五部分从当时政府社会管理的角度出发,面对如此巨大的灾情,如何积极高效的救灾成为摆在当时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通过对于资料的认识和解读,各级政府都积极采取措施来救灾,具体表现在发行赈灾公债、实行各种工赈和急赈,社会各界的捐助等等。通过这些措施,来说明政府和社会各界在这次灾荒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第六部分从当时民间机构的救灾谈起,在政府不能有效发挥其管理职能时,民间团体通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发动社会各界来救灾。本文中涉及到当时最大的救灾团体——华洋义赈会的救灾行动,还有济生会和《大公报》等社会团体自身的救灾活动,这些都扩大社会救助的层面,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发展,对转型时期动荡不安的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第七部分从这次旱灾赈济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出发,得出了对现代预防与救济旱灾的深刻启示与教训。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有利于防止旱灾的发展和蔓延,不可能完全排除旱灾对人类的影响。我们只能把各种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降到最小的地步,要从这次旱灾中得出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减少旱灾对于人类伤亡等各方面的影响。结语部分对本文进行了总结,通过对这次旱灾的研究,得出旱灾对陕西社会所造成的巨大影响。在当今复杂的环境下,自然环境特别是旱灾对社会的作用,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希望通过借鉴以往的历史教训,为当今的政府救助工作提供好的建议和意见。

苗艳丽[6]2015年在《近代云南民间社团组织化赈灾特征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清末民初中国政治制度转型,近代云南民间社团灾荒救治呈现出组织化赈灾特征,其具体表现是组织形式完备、以组织为募捐主体和接受社会监督。组织化赈灾是以组织为中介,利用新式媒体进行广泛的社会宣传和动员,最大限度地吸纳社会资金,实现捐助者与受助者相分离。这构成荒政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亦为云南近代慈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彰显了近代云南慈善事业获得初步发展。

武艳敏[7]2007年在《五十年来民国救灾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后的民国救灾史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第一阶段,自然科学工作者在水旱等灾害资料整理及相关研究方面取得了颇丰的成果,但史学研究成果鲜见。第二阶段,中外学者在慈善、灾荒、救灾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成就。但整体来说,民国灾害救济史在整个民国史和中国灾害史研究中仍然十分薄弱。无论从史料的开挖、研究方法和理论的运用,还是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和研究深度上都有进一步展拓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顾延欣[8]2014年在《20世纪20年代山东省灾荒救济述论》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20年代,山东省灾荒严重,几乎是无时无处不灾。水灾、旱灾、蝗灾、雹灾、风灾接连不断,兵匪战乱此起彼伏。各种天灾人祸的持续发生,使山东省人民抵抗灾害的能力不断降低,生活困苦不堪,被灾、被饿,或者为生存而逃荒的人不计其数。各种灾害频繁发生,引发严重的饥馑,是为灾荒。与以往相比,这一时期山东省灾荒的主要特点是受灾时间长、受灾范围广、灾情严重等。分析总结这一时期山东省灾荒严重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而社会原因尤为突出。由于政局不稳定,政府更迭频繁,各级政府对山东省灾情的救济十分有限。与此同时,民间慈善救济组织纷纷成立,对救济山东省严重灾荒起到了重要作用。世界红卍字会、华洋义赈会、中国红十字会是20年代救济山东省灾荒最为重要的叁个民间慈善组织,它们或者筹集赈粮、赈款发放给灾民,或者施医赠药,救助病患,弥补了政府救济相对不足的问题。20世纪20年代动荡不堪的局面持续不断。面对严重的灾情,民国政府不得不采取应对灾荒的措施,既有传统的,也有创新的尝试。诚然,民国政府采取的救济措施对于严重的灾荒来说是杯水车薪,但是在当时那个混乱的环境下,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救济作用。通过分析研究20年代山东省的灾荒以及民间慈善组织和民国政府对山东省灾荒的救济,我们发现,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政局,同时要加强政府和民间慈善组织在防灾救灾方面的配合,降低灾荒的危害性。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政府和普通民众提供警示: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程慧[9]2017年在《中国社会治理的历史变迁及当代启示》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从传统到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治理的方式也在发生重大变革。这种变革是社会环境变化与社会治理主客体互动的结果。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由于实现了社会价值一统、强调礼制教化以及充分发挥了基层宗法与行会组织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实现了独具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近代社会面临着社会文化、政治形态、社会结构的转型,在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中,实现了国家政权向基层社会渗透,在国家法团主义模式下重组社会,但由于国家权威不足及没有充分尊重社会自发秩序而出现社会治理失败。

参考文献:

[1]. 近代中国民间组织[D]. 蔡勤禹. 华东师范大学. 2003

[2]. 近30年来中国近代民间组织救灾问题研究综述[J]. 苗艳丽. 保山学院学报. 2015

[3]. 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中民国时期民间慈善组织的社会救济工作[D]. 王玥. 河北大学. 2013

[4]. 民国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研究[D]. 祝介梅. 山东师范大学. 2018

[5]. 陕西旱灾研究(1927—1932)[D]. 秦斌. 山西师范大学. 2012

[6]. 近代云南民间社团组织化赈灾特征探析[J]. 苗艳丽. 昆明学院学报. 2015

[7]. 五十年来民国救灾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武艳敏.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8]. 20世纪20年代山东省灾荒救济述论[D]. 顾延欣. 东北师范大学. 2014

[9]. 中国社会治理的历史变迁及当代启示[J]. 程慧.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7

标签:;  ;  ;  ;  

近代中国民间组织——民国华洋义赈会个案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