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内容如何转型论文

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内容如何转型论文

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内容如何转型

潘 毅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重庆 401120)

摘 要 :什么样的新闻能上报面,什么样的新闻能上电视,这取决于新闻的价值。新闻的价值是什么,是新闻本身自带的属性,还是新闻的从业者的决定,抑或来自新闻受众的赋予,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新闻价值;新闻从业者;新闻消费者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兴起的媒介社会学研究中,什么在决定新闻一直是大家研究的重要问题。什么在决定新闻,相信很多人会回答,价值决定新闻。就如同一百人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相信,如果需要找到对新闻价值的注解,一定有非常多的说法。按照德国学者迈克尔·昆齐的观点:新闻价值就是选择新闻的标准。美国之密苏里新闻写作小组在《新闻写作教程》一书中认为:新闻价值标准是指历代新闻工作者用以判断,什么样的事实能够成新闻以及衡量,什么样的新闻报道胜过另一些新闻报点的尺度。而我国的《新闻的教程》对新闻价值的解释是,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就是事实本身所具有的,是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但是新闻最终要呈现在受众的面前,必须要经过新闻从业者,记者、编辑的再次加工。是他们选择的新闻吗?

一、新闻从业者

那么,究竟谁来把握新闻的价值,谁来选择哪些新闻可以报道,哪些新闻不予发表呢?也就是说谁是新闻的主宰。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记者,要报道什么?从哪个角度来报?首先的权利在于天天寻找新闻的记者们。事实也的确如此,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记者拿回什么样的新闻来报道,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当天报纸的发行量和电视的收视率。也许,人们强调策划的力量,但新闻的策划不可能是凭空的杜撰,新闻的策划离不开主体及新闻事件或者事实。也就是说,新闻的策划只是对事件或事实的深度的挖掘或背景的拓展,对一个日播的新闻节目来说,提高记者现场发现、挖掘、处理新闻的能力,比编辑们坐在办公室里绞尽脑汁地策划现实而又重要得多,因为大多数新闻的生命力只有一天。对新闻的不同诠释表明了人们在不同的制度、不同的经济环境、不同的受众群体以及不同的视角下对新闻进行的不同归纳和概括。然而,无论怎样强调新闻的标准、统一报道口径,作为记者来说,要突出某一情节,要忽视某一事实,他们牢牢地控制着主动权。

新闻的决定权真的应该掌握在被称之为精英一族的记者的手里吗?让我们来看看记者的情况。几乎所有的记者都冠有大学毕业的头衔,都拿着比一般劳动者高的薪金,住在不错的小区楼盘里,他们的观念普遍比较开放,思想前卫,他们很少甚至根本不会为门前房后的垃圾、油、米、酱、醋、茶等烦心琐事所困扰,他们的爱好及情趣与大多人相比有较大的差距。由此一个尖锐的问题便凸现出来。记者们受自身条件和价值观的影响,选择的新闻,突出的新闻价值很难真正代表大多数受众的意愿——即观众的所惑、所想、所乐、所忧。

如果排除了记者主宰新闻的权力外,不得不说的还有媒体的编辑们,虽然他们是不出户,但却是记者“既爱又恨”的人物。无论记者如何艰辛地拿回新闻或者为报道的新闻而激动,但记者心里明白他对新闻的这种感受,还得打动编辑。众多媒体各有各的不同,但运作的方式都基本一致,记者写完稿子后,他们的使命便已完成,编辑如何处理稿子,是删、是减、是压还是废,稿子的生命就转移到了编辑的手里。就如同厨房里发生的故事一样,记者就是购买人员,他们只负责从市场(即社会生活中)购回菜品(即新闻),然后交给厨师(即编辑),再由厨师将菜品加工完后,奉献给众食客(即观众)。纵观这一流程,厨师的加工非常重要,对菜品是用炒、用煎、用蒸、用煮还是用闷,这些手法运用的权利是厨师自己决定的。很多情况也的确如此,比如一家媒体报道了一所学校统一学生头发的发式,不准留长发、不准染发,文稿对此给予肯定,赞扬学校严肃了纪律,体现出了规范化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另一家媒体的报道却以之相悖,他们则认为学校统一发型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张扬,不利于学生的健康的身心发展。两家媒体对此事件的两种态度,多多少少表明了编辑对此事的不同看法,也就是说编辑们仍然和记者一样,受自身价值观的影响,会自觉不自觉地选择适合自己观念的新闻来发表。编辑也会常犯在记者身上容易出现的主观判断错误。不过,当你了解到编辑的身世后,也许你就不难理解这其中的个中之由了,因为编辑的个人经历几乎与记者完全一样。

排除了观众们熟悉的记者、编辑外,谁该来掌握决定权呢?媒体内的人都清楚,掌握新闻决定权的是被称之为主编、台长、制片人、值班主任的审片人,他们守着新闻播发的最后一道关口,是新闻的把关人,这把关人的责任主要针对的是政治责任。在大多数情况下,把关人的思想都游离在新闻与宣传之间,他们完成的是一个审稿审片的程序。一条新闻从策划,写稿到编辑,把关人并不清楚,甚至也没有必要去弄清楚,他们仅仅需要知道的是结果,以及这个结果可能引起的社会反映。说新闻具有积极性,还者说新闻带有消极面,把关人都是站在社会稳定的立场上来评说、来审定。由于权力赋予他们对新闻绝对封杀权。因此,说把关人是新闻的决定者应该是无可厚非的。

当今媒介成为产业,节目具有商品特性的趋势在国内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以前高高在上的信息传播,已经成为受众的消费品。既然作为新闻接收者的受众是新闻的“检验者和消费者”,他就有权选择接收或者摒弃。无论新闻传播者怎样赞扬自己勾兑出的鸡尾酒多么美味,但是作为消费者的受众如果不屑一顾,这杯鸡尾酒就无任何价值可言。这也就不难理解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所说的“节目不能吸引人,导向正确就是一句空话,发挥不了作用”的含义。

二、新闻消费者

既然把关人如此不可动摇,似乎问题的答案已经出来,不过新的问号也随之而出,记者不辞辛苦地进行采访,编辑伏案操劳,把关人每天盯着新闻找问题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观众,是为了观众收看到他们满意的信息。按照新闻传播学的概念,观众是信息传播的终端,是新闻传播的目标。观众既是传播的检验者,也是新闻信息的消费者。

夜静如水,月光映在床前。紫云回到现实中来,看见儿子又进来了,不能让孩子失望。紫云来到餐桌前,没有正眼看丈夫,随便吃了几口。

四十年的农村改革历史进程,按照市场化推进逻辑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四个重要转型时间节点,即1978、1992、2002、2012年,也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如今,网络、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兴起使得传统媒体遭遇重新洗牌,新闻受众规模日渐收紧,呈现出分化甚至碎片化的趋势。明白了这一点,记者、编辑无论在采访或编辑时政新闻、社会新闻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我的选题,我的切入,我的编排,受众接不接受,欢不欢迎,作为精神产品,它是否能达到了最好的效益。作为新闻的把关人,他们更应把握好新闻与宣传这两者难以说明的关系,把关人既要处理好新闻与宣传两者相容部分的关系,更要认清并充分把握运用好新闻与宣传相互独立的部分,过与不及都会制约新闻事业的发展。并且把新闻产品更为细化,为受众提供更多的视角。在某些时候,如果人们要求一种不同的新闻,而且愿意通过广告商甚至直接支付相关的费用,新闻公司也会跟随受众的兴趣所至。

纵观国内各媒介,由新闻传播者(即记者、编辑、把关人)主导新闻的局面正在发生变化,无论是电视广播还有报纸,生硬的说教越来越少,新奇的写法、通俗的语言、生动的版面、贴近生活的报道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欢迎,媒介自己也越来越重视收视调查数据。一些党报的在套色的版面上,呈现大幅的照片,醒目的标题,言简意赅的图表,使得报纸的可读性大大增强。几十年的风雨都未使党报的版面发生变化,为什么近年竟变得像都市报一样了呢?是市场,是新闻受众的选择使得日报不得不进行涅槃。报业如此,电视也一样,重庆电视台的新闻栏目《天天630》曾经创收上亿的骄人业绩,《天天630》走的就是一条由观众决定新闻的路子。虽然,由于一贯的低成本运作,造成新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瑕不掩瑜,作为重庆地区最受观众欢迎的新闻节目之一,《天天630》尽媒体之责,传递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反映百姓声音,为受众解惑释疑,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容置喙的,并且也得到了政府和观众的认同。由此看来,真正决定新闻的不应是新闻的传播者,而应是新闻的接收者。

聪明的媒体都是按职业的要求采访新闻,又依据公共调查来报道新闻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媒体不考虑受众的需求而自行其是,这样的媒介是迟早要失败的。”当然不管新闻的方向如何改变,然而不变的,依然是新闻从业者挑选新闻的诸种考量并再现成报道的方式,新闻从业者秉持的客观中立职业意识及所拥有的功能。

黄宗羲“一本而万殊”的生态共同体论,在以气贯通天人,强调“存有的连续性”[5](P160)的同时,从气异性异出发,将宋明诸儒说明人性的气质之性与义理之性,根据禀气之精粗清浊分属人与物。对物而言,只可言气质之性,故气质之性即物性。对人而言,人只有义理之性;同时,义理之性不离气质,故人的气质的性即义理之性。这不但克服了张载以来的人性二元论,也使得程朱理学从理上分殊人、物之性的“理一分殊”论,转化成了气异性异的“一本万殊”论。总之,黄宗羲“一本而万殊”的生态共同体论,既深化了儒家以天人关系为核心问题的生态意识,也强化了儒家以参赞化育为目的的德性修养所蕴含的生态责任。

三、结语

针对新闻价值新闻内容的分析,我们发现,新闻从业者长久以来所选择的新闻不是从业者做出的选择,他们的任务是创造出观察到事物或者访问到人物的故事的“故事”。许多消息之所以被选择,是因为他们有更多的社会关注度,能够更从容地应对媒体。在这样的前提下,新闻从业者在瞬息万变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受众环境中不断运用考虑,社会过程的新闻生产也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

[1]从晓阳.新时代媒体环境对传统媒体转型的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02).

[2]李琼,柏嫱.高校辅导员媒体素养的提升策略研究[J].采写编,2018(06).

[3]屈鹏,郭彬.浅谈新时代政务报道的发展与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2018(11).

[4]苏煜.试析新时代媒体助推脱贫攻坚的有效方法[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

[5]李依璇.新时代编辑应具备的能力[J].新闻传播,2019(05).

中图分类号 :G2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079 (2019) 19-0071-02

作者简介 :潘毅,男,汉族,重庆人,记者。研究方向:媒体转型。

标签:;  ;  ;  ;  

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内容如何转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