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视野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论文

全人教育视野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论文

全人教育视野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

□ 张 晶

〔摘要〕 全人教育强调培养“完整的人”,人与自我、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心理健康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全人教育的理念可以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本研究简述了相关理论,梳理了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从“三全”模式角度就全人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启示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全人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1894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西方,大致经历了医学模式、心理学模式、教育学模式三个阶段。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1994年,教育部首次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由以矫治为主向预防、发展为主转移,由只针对个体向覆盖全体、关注个别转变,逐渐形成了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且各模式间呈现融合趋势[1]

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学科化、形式化、功利化的倾向,形成了所谓的“半个人”教育的现象。全人教育旨在培养完整的人,提倡人的身体、智力、心理、人格、精神的整合成长,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和谐发展。这与我国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因此有必要将全人教育的理念渗透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当中,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全人教育

20世纪70年代,在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下,美国教育学家隆·米勒(R.Miller)构建了以“人的整体发展”为宗旨的教育理论,通过系统化的阐述将其命名为全人教育(The Holistic Educational)[2]。全人教育思潮逐渐形成了一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运动,对各级各类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以生命意识、整体视野、生态视野为特征,强调整体、联系的观念,强调教育要培养整体的人[3]。作为西方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的格式塔心理学,以“完型”的概念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其主要观点与全人教育不谋而合。美国幼儿教育协会以“全人教育哲学”(whole-child philosophy)为核心,我国则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者与全人教育理念都有一定的联系。

传统的交通肇事罪的责任主体是年满十六周岁的自然人,但在无人驾驶时代,无人驾驶汽车的自动驾驶系统的制造商或供应商也可能成为交通肇事罪的责任主体,而这个制造商或供应商往往是“法人”实体。

爱因斯坦曾说:“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教育的目的应是“使人为人”,启迪人性,塑造健康和谐的个人特性。我国的教育事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有一些问题日益凸显:学历至上主义在整个社会蔓延,中小学教育以分数与升学为唯一目标,忽略人格塑造与道德情操的培养等倾向,造成学生成绩高、情商低、心理失调甚至道德缺失。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随着民众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加,个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引发的社会冲突也日益突出。无疑,这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有矛盾的,美好生活需要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4]。心理健康是美好生活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全人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一切为了人的和谐发展,培养具备整合知识架构、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的“全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来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更多内涵和可行性路径,也许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全人”一词的词根为希腊语“holo”,意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宇宙。全人概念在教育学中可解读为“健全、完整的教育”。心理学家卡克夫倡导“全人”的心理学取向,将人看作“心理-生理-社会的整体”[8]。中小学生正处于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从“非全人”向“全人”发展。从全人教育的理念出发,可从全目标、全过程、全系统的“三全”视角来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途径及形态。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逐渐升温,三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大致可分为四类:医学模式,以消除心理疾患为目标,主要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社会学模式,以改善当事者的社会适应性为目标,主要采用行为矫正技术;教育学模式,以学生自我发展为目标,主要采用心理辅导法;心理学模式,以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为目标,主要采用心理咨询或辅导的方法[7]。随着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推广并逐步完善,各模式间也出现了组合、整合等趋势,尤其是后两种模式,已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模式。

中小学是“承上启下”的阶段,是个体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再到社会的重要人生过程。在学校领域中仅仅依靠专业教师和课堂教学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校须全员全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11]

三、全人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启示

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的健康,心理健康已然成为衡量一个人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本前提。儿童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储备力量与未来基石,他们的成长状态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未来发展与幸福生活,更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然而,我国17 岁以下未成年人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情绪、行为问题的比例在逐年攀升[5]。探索更具操作性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中小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成长环境,是所有教育研究者乃至整个社会应关心的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下文简称《纲要》)的颁布,为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为系统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纲要》中强调,“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并将教育内容重点放在“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6],比较全面地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与重心。

(一)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全目标”

就平等性而言,虽然《纲要》为全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出了具体要求,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还是存在较大的校际差异和地域差异,专业教师队伍也存在专业水平不均衡、性别比例失调、专兼职比例悬殊等现象。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心理咨询与案例督导工作。打造优质师资,在优质平台上提供优质服务,让更多有需要的中小学打破地域及经济的限制性,得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同步学习机会;让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接受系统、专业的职业培训,实现个人成长;让更多的中小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在工作模式上,将传统的四大模式进行整合,以教育学、心理学模式为主体,以医学、社会学模式为辅;以团体辅导为主,个体咨询为辅;以课程为主,活动为辅。将学科渗透、班会宣传、专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等贯穿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例如,将教育活动与心理测量、心理咨询、行为矫正、班主任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将课程设计与家长课堂、主题活动结合起来;将校内活动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除了专业教师,班主任、科任教师、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都可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促进者、见证者,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

全人教育的内核是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即一切为了人的和谐发展而努力,培养具备整合知识架构、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发展的“全人”[9]。全人不是“完人”,而是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人。全人教育中也包含平等、全面的含义,全人教育十大原则中的“在所有人学习的所有阶段,都必须提供选择的机会”[10],也阐明了这一点。同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制定“全目标”,该目标有发展性、平等性两大特点。

(二)贯穿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

尽管《纲要》的出台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指导思想与工作准绳,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呈现多元化,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目前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地域发展不均衡,教育目标界定不清晰,教育内容学科化、形式化,教育方法与手段相对单一,教育组织实施上难有统一标准。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应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具体实施上进一步探索。

在工作内容上,将人格、学习、生活和升学辅导四大主题相结合,并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设置不同阶段、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教育内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不同,心理需求和外在表现也各不相同,这与他们不同的成长阶段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实施中应做好各个阶段的衔接工作,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不定期家庭访谈、个体辅导等形式了解其成长背景,制定课程方案与个辅方案。在升学辅导中也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类型、职业取向来有效规划未来的学习道路,使他们在院校选择、专业报考等方面更加从容,使学生顺利过渡至下一个人生阶段。在未来可以为每一位公民建立长效心理档案,由不同职能部门追踪其心理发展动态,贯穿生命的全过程,使心理健康成为个体发展的重要指标。

就发展性而言,全人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促进中小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增强其主动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能力,并结合其心理发展阶段的特征制定具体目标,以发展性任务为主,注重预防,加强指导,个别干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够客观准确地认识自我,正确看待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难,积极乐观地面对未来。

实时跟踪系统采用一些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跟踪与分析。得到的数据可以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决策。实时跟踪系统能够及时判断学生的听课状态、身体坐姿与注意力集中程度[10],还能够跟踪学生的网络学习痕迹,分析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情感变化。教师可根据诊断数据,改变教学方法,还可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实时跟踪系统也可以跟踪教师的教学过程,分析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对教学质量的改进提供准确的数据。

2.从事民居植物文化相关研究的学科领域表现归纳了“4+n”的学科体系,即以城市规划与设计、设计艺术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建筑技术科学为主学科,与其它学科相互协同,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体系。

当水听到美好的话语时,通过显微镜呈现的水结晶就是均匀而漂亮的;当水听到辱骂性的话语时,呈现的结晶就是扭曲而丑陋的。

(三)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全系统”

全人教育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其教育活动涵盖知识、学养、人格、能力等,其实践形式不拘泥于课堂,也不限于校园。培养全人需要充分利用个体所处的各级系统,田野、街道皆可成课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只不过这里的“系统”更加“虚化”,例如家庭教育、校园文化和同伴质量,是构成个体成长背景与成长环境底色的重要因素。学生在课堂上、家庭里、伙伴间都能体验到安全感和愉悦感,优质的“全系统”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大面积烧伤后的创面表面为新鲜的肉芽组织,经过细菌培养其阳性率较高,在创面的愈合过程中,需采用良好的抗菌及良好的修复创面药物,使创面表面细菌含量减少,促进创面能够有效向中心方向愈合[4]。磺胺嘧啶银锌霜就能起到杀菌抑菌、抗感染及促进上皮生长的多重疗效。磺胺嘧啶银锌霜中含有的SD-AG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其中含有的锌离子(SD-Zn)除了具有杀菌作用外,还兼顾着修复创面的独特优势。因此,将磺胺嘧啶银锌霜涂抹在患者烧伤创面上,能够在创面上形成一层抗菌屏障,避免外界环境细菌的侵入,同时SD-Zn可通过与机体去氧核糖核酸的结合,抑制细菌的繁殖,不仅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同时还能起到修复创面的功效[5]。

学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全系统”的打造主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为主要平台,通过家校合作、社区辅助、社会支持等,多系统、全方位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的背景下,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互为助力。

参考文献

[1]张婷婷,杨子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述评[J].考试周刊,2016(3):163-164.

[2]艾米·M·阿扎姆.全人教育九问——培养全人教育意味着什么?[J].宋倩 译.基础教育参考,2010(1):21-24.

[3]张东海.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与实践的困境——兼从全人教育角度理解通识教育内涵[J].复旦教育论坛,2008(6):20-23.

[4]何妍.社会心理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立场与方法——访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俞国良教授[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8):4-9.

[5]俞国良,王勍.比较视野中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的发展路径[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5(2):5-15.

[6]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7]吴旻,吴诗涌.生态学视野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42-44.

[8]谢安邦,覃玉荣.和谐理念下的高校全人教育课程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08(6):28-31.

[9]谭敏.台湾地区大学全人教育的理念及实践——以台湾中原大学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2006.

[10]张东海.全人教育思潮与高等教育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1]阴国恩,曹瑞,徐丽.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6):819-823.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2684(2019)30-0065-03

基金项目: 衡水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1805234)“全人教育视野下衡水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衡水,053000)

编辑/于 洪 终校/纪 悦

标签:;  ;  ;  ;  

全人教育视野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