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惠
(成都市青羊区府南金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 成都 610072)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分为相同人数的两组,即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西医治疗加中医辩证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进行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67%,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减少西药的用量,降压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减少,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7-0181-02
高血压主要表现为以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升高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发病率较高,是主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有效治疗高血压就能降低一系列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医学虽无“高血压”这一名词,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眩晕”、“头痛”、“中风”等证范围,主要病机为风火痰瘀虚,治疗推祟育阴潜阳,平肝息风之法。本研究对60例高血压患者,分别采用西药治疗和中西医结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人数相同的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45~73岁,平均年龄62.5±2.5岁,病程1~16年,平均病程4.5±2.2年;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6例,女14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3.5±2.5岁,病程1.5~17年,平均病程4.6±2.3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每日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对其辩证分型分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痰湿内盛、脾肾阳虚
1.2.1肝阳上亢 平肝息风,方药为天麻钩藤饮加减。如肝火偏旺者,加龙胆草、菊花、牡丹皮、夏枯草等,增强清肝泻火之力。如大便秘结者,可加用当归龙荟丸,泻火通便。如头痛、眩晕急剧,泛泛欲呕,手足麻木,甚则震颤.筋惕肉瞤,有肝动化风之势者,可加珍珠母来镇肝息风,必要时可加羚羊角,增强清热息风之力。
1.2.2肝肾阴虚 平补肝肾,镇肝息风。方药为镇肝熄风汤加减。症见头痛、眩晕、朝轻暮重,或遇劳加重,脉弦细,舌质红等,可加生地黄、何首乌、女贞子、枸杞子、墨旱莲、石斛等,滋养肝肾。
1.2.3痰湿内盛 化痰袪湿,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痰热蕴结加天竺黄,胆南星,脾虚湿困加砂仁,泽泻等。
1.2.4脾肾阳虚 温补脾肾。方药附子理中丸加减。兼五更泄泻、舌苔白腻者,加用四神丸,温肠止泻;兼面浮肢肿者,加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若头目眩晕,下肢水肿,心悸气短,小便短少者,为心肾阳虚,改用真武汤合五苓散,温阳利水。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血压降到正常水平,虽未降至正常但舒张压下降幅度大于等于10mmHg,临床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或收缩压下降20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小于10mmHg,但降至正常,或收缩压下降10~19mmHg,临床症状体征好转。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数据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检验,计数资料采率(%)表示,χ检验,<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对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进行比较,对照组30例,其中显效6例(20.0%),有效11例(36.67%),无效13例(43.33%),总有效率为56.67%。观察组30例,其中显效10例(33.33%),有效14例(46.67%),无效6例(20.0%),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3.讨论
高血压病可归属于中医“眩晕”、“头痛”、“中风”等范畴。本病起病隐袭,进展缓慢,早期无症状,有的患者在体检时发现。常见的症状有头晕、头痛、情绪激动、颈部板滞,注意力不集中。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应坚持长期规律的降压治疗,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临床上采用西药治疗高血压,血压下降但症状改善不明显,运用中医辩证治疗,阴虚者滋阴,阳亢者潜阳,火炎者降火,痰浊者祛痰化浊,往往能达到既降血压又消除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就此而言是降压西药无法比拟的。中药的不良反应少,适合长期服用,且药源丰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医治疗高血压不仅在于降低血压,重点还在于调整机体阴阳的平衡,改善心、脑、肾血流供求平衡。
本研究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临床效果明显优于西药治疗,临床症状改善显著,血压降低较为平衡,在西药降压的基础上中医辩证,发挥协同作用,增加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牛雁.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8):480-481.
[2]周日文.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0,2(16):93-93.
[3]高朝宝.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3):73-74.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4,77.
论文作者:雷惠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2
标签:原发性论文; 高血压论文; 疗效论文; 对照组论文; 患者论文; 两组论文; 西药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