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FDI与产业内贸易转型_产业内贸易论文

中韩FDI与产业内贸易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韩论文,业内论文,贸易论文,FDI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韩1992年建交后的初始阶段,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在于利用中国廉价要素促进出口,这个时期的FDI主要是“成本导向型”。2007年以后,韩国FDI谋求中国市场份额的意图更为显著,“市场导向型”逐渐占上风。本文选取1992—2011年韩国对华FDI数据与中韩贸易数据(侧重制造业和机电业),对其“成本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的转型,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一、分析的结果及其含义

      1992年至2006年,为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韩国成本导向型对华直接投资急剧增长,导致了中韩贸易模式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的转变。下页图1是两种类型的投资的规模和变动趋势概况。

      1992—2011年韩国对华直接投资比重最大的行业是机电行业,中韩之间产业内贸易比重最大的行业也是机电行业。这些产业内贸易主要类型是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这也说明,韩国成本导向型对华直接投资促进了中韩机电产品的垂直分工体系的形成,也提高了中韩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比重。

      2007年韩国市场导向型对华直接投资开始急剧增长,使在华韩国企业就地采购销售的比重增加,从而使中韩的进出口增长率及产业内贸易指数下降。

      根据1992—2011年的数据,我们以制成品为例,就韩国对华“成本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直接投资对中韩产业内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韩之间国家层面市场规模(AGDP),与中韩制造业产业内贸易之间存有正相关关系,中韩之间市场规模增加对中韩总体产业内贸易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韩国制造业对华市场导向型直接投资(HORFDI),与中韩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则存有负相关关系。其原因在于:市场导向型对华直接投资,一般在当地采购、当地销售,同一产业内进出口活动会减少,从而会降低中韩产业内贸易水平。而成本导向型直接投资(VERFDI)则能扩大中韩产业内贸易,这是因为,该类投资为的是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从韩国进口生产设备和零部件,在中国生产低附加值零部件或成品,再返销到韩国。这类投资促进的是同一产业内的进出口活动,也即能扩大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当前,中韩产业内贸易的产品结构和分工格局,已经开始从“垂直型”转向“水平型”。

      二、把握中韩国际分工调整趋势,探讨新的合作思路

      中韩之间尽管还存在许多技术上和结构上的差别,但中国的角色正在并势将进一步从“组装生产为主”转向“R&D和营销为主”。随着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中韩之间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将会进一步下降,中韩之间相互竞争的行业会日益增多,如汽车工业和电子工业等许多部门及其上下游环节。

      

      在国际价值链上,目前虽然中国应该说还处在附加值低端,但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政府已经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迅速提高信息产业的竞争力,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中韩之间必将有一场白热化的竞争。此外,随着中国高收入人群和中等收入人群的增加,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商品也必须进一步的优质化和多样化,产品和服务的升级势将不可避免。

      在汽车产业方面,中韩的新能源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都处于研究开发阶段,预计2015年以后商业化进程应该会加速。就整体而言,目前韩国的技术略高于中国,但两国技术差距的缩小与拉平应该是不远的大概率事件。而这意味着竞争将更加激烈,而合作也更加必要。中韩政府都关注这些新能源汽车,各大汽车公司都不仅积极研究开发,而且还实行大力推广这类汽车的销售和售后政策,可见中韩汽车产业之间的协作也可能会变得更加方便。如两国可以创建“中韩信息交流会”,共享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信息,进而共同制定比较统一的行业规则和产品标准等。

      在电子工业方面,由于中国电子产业的迅猛增长,中日韩和中国台湾及东北亚国家(地区)的竞争激烈。中韩两国政府应该鼓励和推动两国大学、研发机构和公司企业,在各个应用技术和产业化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2011年6月17日,中国科技部与韩国知识经济部共同签署了《关于加强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合作谅解备忘录》,构建了中韩两国之间的有效的合作体系。尽管这还只是初步的阶段,但其进展的确值得促进。此外,中韩还应该在两国目前都还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上进一步加强协作,如发起两国应用技术和产业化能力的研发项目等等。

      就技术、产业和经营模式角度看,韩国在新一代IT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具有比较优势,而中国的比较优势则在于市场规模、人力资本、政策环境等方面。在这些行业,中韩两国可以促进缔结“产官学”战略性合作,共同制定技术标准,协力开发新产品。

      在两国都不具国际比较优势的新能源、环境保护、BIO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两国共同研究和合力开发的空间也相当宽广。目前,两国的核心零部件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都低于美国,在全球分工结构和产业价值链上都处于中端甚至低端,完全有必要共同吸引和消化欧美的技术转移,共同参与技术特许标准的制定。此外,中韩双方还应加强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进一步提高新产品质量,强化新产品的异质性,以增强竞争力,推动产业内贸易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转型。

      三、进一步重视和促进中韩服务业领域的投资和贸易

      目前,中韩两国投资和贸易合作的领域停留在制造业方面,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2010年韩国对华进出口中服务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0.2%和13.3%。韩国交通运输和旅游服务的比重相对较高,分别占到了61.8%和15.9%;而中国商务服务和旅游服务业的比重则比较高,分别占到了49.8%和24.4%。①投资方面,就科技服务、出版、影视、通讯、IT服务、批发与零售业等行业来看,韩国企业对华直接投资都在迅速增加。2011年,服务业的整体海外投资中对华投资比例扩大到了8.1%。②所存在的问题是,韩国服务业企业对外竞争力不足,加上中国服务业市场开放度不高,导致韩国企业开拓中国市场比较困难。

      在新的时期,中国应该进一步扩大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调整利用外资的产业政策,放松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管制,改善制度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提升,中国将出现多元化服务产品的需求。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环境保护、生态文明、信息消费、互联网金融等新兴消费,都正在酝酿并进入快速增长的通道。韩国也应推出多种形式的促进政策,激励韩国企业更有效地对中国的服务部门进行投资。为促进跨国投资发展,韩国企业对于贸易、金融、保险、电信、物流等行业的支撑性服务需求势必更为迫切。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制造业的存量已很可观,意味着中国在下一阶段吸收相应服务业直接投资有比较大的空间。

      中国公布的战略新兴产业及其三大新的增长点中,除了新能源之外,ICE产业和物联网产业的崛起,都将直接带动高端服务业的崛起,也会带动在人才红利的开发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人才机制和激励环境的改善,对于中韩两国智能资本的开发和应用,必将带来更广阔的前景。此外,建设“美丽中国”所需要的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经验和人才,两国也有许多共同的利益和合作的机会。

      四、积极促成《中韩自由贸易协定(FTA)》签订

      近几年来,亚洲各国积极探讨以东亚为中心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③、《东亚自由贸易协定》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等经济一体化机制。而无论在东亚地区还是在整个亚太地区,中日韩三国的地位都举足轻重,中日韩三国之间的FTA,还有中韩两国之间FTA等问题,已日益受到高度关注。

      从长期看,中韩区域经济一体化,无疑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发展。然而就中短期情况看,关税和贸易壁垒的取消,势必冲击两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各产业之间的资源将有待重新配置,付出一定的代价在所难免。在新制度环境中,那些将要失去先前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企业,势必要被淘汰出局。进而,一些产业部门的资本将可能出现闲置,而劳工市场上的失业也会相应增加。

      尽管如此,只要自由贸易区内的贸易主导形式仍然为产业内贸易,则两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成本就应该能够被降到比较低的水平。因为,产业内贸易是同一个产业之间成品半成品的流动,并不直接导致生产要素在该产业以外重新洗牌,因而所导致的资本配置和就业变动,一般说来会比较容易地适应新的环境。

      鉴于中韩贸易长期都以机电产品为主,以中间产品为主的产业内贸易的扩大,可以促进垂直分工关系的形成,从而加深中韩两国产业上的相互联系和依赖,形成中韩之间功能性经济一体化④。可见,中韩之间形成的产业内贸易,理论上完全有可能降低制度调整所引致的各种成本。

      此外,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协定(FTA)》,还能够直接和间接地增强中国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竞争力,也能增加韩国在高技术领域对于中国的直接投资。随着中韩区域内投资自由化政策的实施,和各种贸易、投资与经济政策的协调,韩国企业能够趁着中国内需扩大的机会较快地进入中国市场,导致中韩之间水平型的产业内贸易也随之显著扩大。

      最后,建立自由贸易区所促成的紧密合作的经贸关系,有利于中韩两国产业内贸易抗击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的能力,也有利于缓释中国人民币升值压力所带来的经济贸易方面的负面影响。总之,中韩两国很有必要尽快签订《中韩自由贸易协定(FTA)》,以开创互利互惠、双赢多盈并持续健康发展的双边经济贸易关系。

      五、重视“市场导向型”FDI,提升中国的国际贸易地位

      在利用韩国直接投资发展产业时,中国应重视现今的“市场导向型”直接投资。“成本导向型投资”和“市场导向型投资”,都是发展产业内贸易和提升国际贸易地位的重要因素。但是这两种投资对中韩两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却不尽相同。“成本导向型投资”所促进的是中韩“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所呈现出的是韩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上升。对中国而言,虽然吸引直接投资可以增加中韩产业内贸易,短期看中国外贸竞争力也有一定的增强。但从长期看,它却会导致中国一直较多处于“组装”环节,也即微笑曲线价值链的低端甚至末端;而韩国方面则因较多拥有“研发技术”、“品牌销售”、“零部件生产”、“售后服务”等比较优势而处于价值链的高端(参见图2)。

      

      

      

      “市场导向型投资”会促进中国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因此,中国该更积极地吸引和鼓励韩国的市场导向型直接投资,更自觉有效地消化和利用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模仿、创新与赶超韩国跨国公司先进的经营模式和赢利方法,促进中国整体工业水平和贸易水平的提升,推动产业内贸易逐步由“垂直型”尽快转向“水平型”。

      六、进一步鼓励韩资“走进来”和中国企业“走出去”

      经过30年多年改革开放和发展,中国投资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都已经有了显著改善。但韩国企业还是经常遭遇困难。

      除了劳动力工资上升以外,行政服务、基础关联产业不完善、社会基础设施不完善、税收环境、流通渠道等因素,也仍然是韩国企业经常遭遇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最突出的应该是在行政服务方面,审批很多、手续繁杂、官员推诿、效率低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尽管新一届政府“简政放权”改革雷厉风行卓有成效,但进一步落实和改进的空间还是很大。

      中国的物流及相应服务的效率也需要提高。政府应继续依托一线城市,进一步加强机场、港口、铁路以及信息、通讯设备的现代化建设,使沿海和内地的交通、通讯和物资流通等更为便捷。鉴于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已经开始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因而有必要加强中西部内陆地区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这些地区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行政环境。

      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就投资流向看,韩国对中国直接投资一直是急剧增加,但是中国对韩国的直接投资却相对很少。由图4可见中国对韩国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其中,1992年到1999年,中国对韩国的实际投资非常少;但到2004年,突然增加到11.6亿美元;不过2005年又开始下降,至2007年才逐步有所恢复到持续增长的态势;而到了2011年,中国对韩国的实际投资额已经达到7.2亿美元。这些数据与韩国对中国直接投资量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中国需要进一步支持中国企业到韩国进行直接投资,更加积极地推进“走出去”战略。中国对韩国FDI的扩大,不仅可以使双方合作更加密切、深入和均衡,而且也会相对减少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量,进而会降低中国对韩国的贸易逆差。

      当前,中国企业正经由韩国流通市场积极扩大对韩国的服务业投资。为更好地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提升自己的国际贸易地位,中国也有必要鼓励具有一定实力的国内高科技企业对韩国的“市场导向型”直接投资,以扩大中韩“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展开更加密切的合作和竞争。

      ①数据来源:《2012年韩国贸易协会统计》。

      ②数据来源:《2012年韩国进出口银行统计》。

      ③REC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EAFTA,East Asia FTA; 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④经济一体化可以分为制度性经济一体化(insititutional intergration)和功能性经济一体化(functional intergration)。欧盟(EU)是制度经济一体化的开始发展,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是功能经济一体化开始发展。

      ⑤微笑曲线是1992年宏碁集团创始人施振荣为了将研发、制造、营销三者与附加值之间的关系表示清楚,提出了微笑曲线的概念,微笑曲线在中段获利低,而左右两段的位置获利高,如此整个曲线看起来像是个微笑符号。

      ⑥韩国大韩贸易振振兴公社(KOTRA)每年调查,在中国经营的韩国企业经营成果及问题(Grand Survey)。图3所显示的是2010年474个企业的应答中,各种困难的企业个数。

标签:;  ;  ;  ;  ;  

中韩FDI与产业内贸易转型_产业内贸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