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阶段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选择与战略创新模式_模仿创新论文

现阶段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与创新战略模式的选择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阶段论文,战略论文,模式论文,我国论文,企业技术创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04:F120.4 文献标识码:A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经济增长、提升经济质量与水平和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否发挥上述作用(无论是企业个体还是企业群体),很关键的一环与其所选择的技术创新战略是否适当有关。战略选择对了,大方向不会错,技术创新的质量、水平、频率和可持续性就高;反之,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会产生难以克服的困难。因此,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是个大问题。

1 企业技术创新的本质内涵

弄清技术创新的本质内涵,区别一般技术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发明创造与技术创新的不同特点,并就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及其支持体系等方面进行讨论是研究本课题的前提。

1.1 国外有关技术创新的观点。关于技术创新,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和理论观点如下:熊彼特(J.A.Schumpeter)在20世纪初研究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诸要素时,首先使用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并提出创新是一个过程的概念。1939年他在《商业周期》一书中,比较全面地提出了涵盖广泛的创新理论,他第一次提出“创新”是影响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的一个独立变量,但他并没有对技术创新本身进行研究,因为创新本身并非熊彼特的研究对象。

索罗(S.C.Solo)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技术创新的形成有赖于新思想及其以后阶段的实现与发展的理论,第一次就技术创新本身的问题开展研究,被称为技术创新研究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到了20世纪60年代,伊诺思(J.L.Enos)在论文中首次直接明确地从行为集合的角度对技术创新定义如下:“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证、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林恩(G.Lynn)则首先从创新时序过程的角度对技术创新定义如下:技术创新是“始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曼斯费尔德(M.Mansfield)从产品创新的角度认为,创新是从企业对新产品的构思开始,以新产品的销售和交货为终结的探索性活动。厄特巴克(J.M.Utterback)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与发明或技术样品相区别,创新就是技术的实际采用或首次应用”。

 费里曼(C.Freeman)在20世纪80年代从经济的角度,把创新对象基本上限定为规范化的重要创新,明确指出技术创新就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首次商业性转化。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于20世纪60~70年代逐渐展宽对技术创新的解释。如它在1976年对技术创新的定义是“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明确将模仿和不需要引入新技术知识的技术改进作为最低层次上的两类创新也划入技术创新定义范畴中。缪尔塞(M.Mueser)在20世纪80年代对过去几十年的有关技术创新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后,归纳提出“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事件”,比较简洁的反映了技术创新的本质和特征。

1.2 国内关于技术创新的观点。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根据我国实际,在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最早提出了代表我国水平的技术创新定义:“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官方的定义以1998年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为代表,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对上述定义可从广义和狭义的层面理解:(1)技术创新不同于发明创造,前者是经济行为,后者是科技行为,这种区别是熊彼特的贡献。发明创造只是一种新概念、新设想、试验品,技术创新则是把发明创造和其他科技成果引入生产之中,利用其原理制造出市场所需要的商品。推动发明创造的是发明家和革新者,推动技术创新的是企业家,而预期将获得潜在的超常规利润是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的根本动力。(2)技术创新是个过程,始于研究开发,以实现市场化而止。如技术引进,通常在技术上新意不大,要把它变成本企业能实现的商品,仍需进行开发工作;比较重大的技术创新,更需要研究开发工作的支持,通过营销环节(即市场创新),技术创新得以最后的实现。(3)技术创新的“准公共产品性”。技术创新的模仿和扩散是创新成果具有创新利益外溢效应的表现。扩散主要是通过创新成果的大面积模仿来实现的,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模仿扩散是经济得以持续不断发展的动力所在。技术创新天然具有对模仿对象的不同程度的技术堡垒,这给予创新企业一定的技术排他性。这表明,技术创新的扩散和模仿都是有一定成本的,其外部性和独占性的并存,赋予了技术创新“准公共产品性”的特性。(4)创造性的“破坏”活动。技术创新具有创造和破坏的两面性,表现为用新的产品、工艺和组织管理来取代陈旧的产品、工艺和管理组织,这种建设性的破坏贯穿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5)不确定性和赢利机会并存。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即风险,源自技术本身、企业内部组织和市场三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尤以市场不确定性最甚。实际创新过程也是创新主体正确预测、控制风险,争取潜在赢利现实化的过程。

2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类别与分析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一般主要有三种类型:

2.1 自主创新。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进行研究开发,并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自主创新要求企业有较雄厚的研究开发能力和研究成果积累,在某一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自主创新具有率先性,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的率先创新者也只有一家,其他采用该项技术、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都是创新的跟随者和模仿者。就我国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而言,除少部分企业或某一领域外,技术创新能力还很差。今后一段时间,自主创新应是企业努力的方向,过份强调自主创新是脱离实际的。

2.2 模仿创新。指在率先创新的示范效应和利益的诱导下,企业通过合法的手段引进技术,并在率先者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一种创新形式。就我国企业的现有实力来讲,模仿创新也非易事。一再地重复引进技术和设备,客观上与我国企业技术模仿和创新能力低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明智的选择就是先做到高质量的模仿,在模仿中创新。实际上,模仿创新是我国大多数企业现阶段实施技术创新的现实的选择。

从日本、韩国等很多国家发展的历史看,模仿创新是工业后进国家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的一条捷径。正确地实施这一战略,可加速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并很快地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企业通过模仿创新过程,可逐步培育出一支善于创新的人才队伍,不断增强自身的研究开发实力,在模仿创新中不断增加自主创新比重,最终过渡到以自主创新为主的阶段。

2.3 合作创新。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研究机构或高校合作推动创新的一种创新组织形式。合作成员之间,可以是供需关系,也可以是相互竞争关系。合作创新成立的前提是合作各方共享成果,共同发展。通过合作创新,可把有竞争关系和利益冲突的企业联合在一起,各方在合作竞争中获得利益,谋求发展。如我国的官、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便是建立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内容。

实际上,不同规模的企业在不同的时期,对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是有差别的。

3 模仿创新是现阶段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正确选择

当今发达国家技术实力和经济基础雄厚,大都着力于自主创新和率先创新,以占领产业、技术的制高点,保持竞争优势。纵观发达国家发展史,这与他们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环境中,成功地选择和执行技术创新战略模式有关。

3.1 创新战略的选择受资源因素的制约。一国或一企业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应选择什么主导形式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主要受资金和技术等创新资源的约束。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所面临的资金与技术缺口较大,大部分一般性企业现实可行的选择是以模仿创新为现阶段技术创新的主导形式。

3.1.1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资金紧张、投入不足是严重制约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创新难以开展又进一步削弱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加剧了创新资金的不足,陷于恶性循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研究所1994年对全国1051家企业创新的抽样问卷调查显示,资金短缺被列为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首要障碍,详见下表:

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由研发资金(R&D)、折旧基金、发展基金、专项贷款等几方面构成。就研发资金讲,发达国家该项经费通常占到GDP的2~3%,我国一直徘徊在0.7%左右,且近两年呈下降的趋势。资金不仅数量少,而且大部分游离于企业之外,大部分在研究机构中,有限的资金分散化。据统计资料反映,我国研发资金总额中仅有22.7%在企业,与发达国家70%以上在企业的比例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企业层面看,国际共认,研发经费占销售额1%的企业难以生存,占2%的可以维持,占5%以上的才有竞争力。我国大中型企业近年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在1.4%左右徘徊,其他类型的企业的状况更差一些。从根本上讲,这种情况主要是由我国经济综合实力所决定的。其他三个来源也不乐观。资金紧缺,创新的要求又是这样的迫切,我们只能选择投入低的创新模式,同时还要防止风险,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收益最大的企业或领域。模仿创新的特点恰可满足以上的要求。

3.1.2 技术缺乏,结构失衡。据以上创新调查,缺人才、技术信息和技术能力是紧随资金后技术创新的又一些重要障碍,其中,广东的技术创新调查显示,研发能力不足的占样本企业的3.6%,人员素质差的占46%。从技术人才数量的角度,我国研发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为0.4‰(1992),同期日本为4.7‰,美国为3.8‰,欧盟国家平均为2.2‰。从技术人才分布的角度,发达国家50%以上集中在企业,其中,美国高达75.4%,而我国60%以上的技术人员集中于高校和研究所,与企业界的合作存在问题较多,进一步加剧了企业技术创新力量短缺的局面。从技术人才构成的角度,我国现有技术人才结构不合理,作为技术创新重要力量的研究开发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比例太低,如我国大中型企业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工程技术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7%,而日本三菱公司研究开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16.7%,日本电器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21.9%,可见差距是很大的。我们可以通过改革,加强产、学、研结合,推进科研单位的改革等手段来弥补我们的不足。

从技术资源匮乏的角度,选择模仿创新战略更有助于解决以上问题。首先,模仿创新暂且回避了自主创新所必须的高难度的技术开发,使企业在技术力量较薄弱的情况下,走上模仿创新的道路,参与市场竞争。其次,在企业技术资源的配置方面,模仿创新能形成侧重于工艺和和生产制造的体系,可使企业在技术能力总量不足的情况下,优先配置利于提高竞争力的环节,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其三,模仿创新能够为企业无形资源的快速积累,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提供良好的环境,可使后进企业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达到技术创新与技术资源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

4 促进企业技术模仿创新的建议

推进企业技术模仿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千头万绪。就国外的情况和我们的实际,当前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4.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首要的一环。从我们的实际情况看,企业、政府、科研单位都面临这一问题,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技术的先进性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目标。实际工作中,不少企业和部门对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不加区别,常用技术指标来衡量技术创新的效果,认为技术越先进,技术创新的力度才越大。结果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大量“国际领先”,“填补空白”的新产品,而能够投产并产生良好经济效益的新产品却不多。技术创新其实是经济行为,借助于技术手段来实现,经济指标是评价其成败与绩效的最终指标。这点对发展中国家企业非常重要。只有对以上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才可能对模仿创新的作用、价值有切实的把握与作为。第二,模仿创新与自主开发并不矛盾。模仿创新的目的不是永远跟在他人或国外技术的后面,而是把引进学习与自主研究开发结合起来,在产业关键技术及工艺开发、装备研制等方面逐步实现以国内为主。模仿创新还以自主性的技术开发为重要的实现手段,它是通过充分学习、吸收率先者优秀成果和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开发,这是落后者摆脱对率先者技术的依赖,加强产业关键技术自主开发的出路所在。

4.2 模仿创新的基础是引进购买。成功国家的经验表明(如南朝鲜与日本),在发展的初期引进购买型模仿创新最为常见,对推动一国经济的发展贡献也最大。通过这种途径,企业能用最少的投入接触到先行者先进技术的核心信息,最大程度地吸取率先者的技术溢出利益,且知识产权纠纷少。根据一国或一地区产业发展的需要,在重点产业领域开展引进购买型模仿创新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企业引进购买型模仿创新水平还比较低。据清华大学的调查资料,1994年我国引进技术企业能够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的占18.7%,而韩国在80年代中期已达90.5%。这一形式的创新能否在我国得到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市场竞争的压力,一方面取决于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4.3 模仿创新不是简单的模仿和仿制。模仿创新的基础是有创新的行为,不是简单的模仿。只有将模仿创新的目标放在创新上,努力提高模仿创新的深度,才能避免模仿带来的被动性及其他劣势,防止跌入“技术追赶的陷阱”。模仿创新的水平首先取决于自主开发的努力程度,其深度也靠大力自主开发来推进。成功的模仿创新离不开自主开发的支持,这是解决企业创新深度不足、重复引进、低水平模仿等问题,推进我国企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关键所在。

4.4 加强协作,联合攻关是提升模仿创新层次的途径。作为发展中国家,模仿创新的领域包括成熟技术领域、普通产业和先导产业。先导技术领域的模仿创新风险较大,对后进国家的企业并不合适,但是,它也给后进国家提供了跳跃式发展的良好机会。落后国家的企业可以利用新旧技术不连续发展机会,创造条件,集中力量对一些重点领域的先导技术进行模仿创新,只要组织管理好,联合攻关是可能成功的,应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投入这项工作。国家应清除协作方面的障碍,疏通利益机制,让更多的骨干企业联合起来,共同推进我国关键产业的重大模仿创新,使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4.5 知识产权保护是模仿创新顺利进行的制度保障。模仿创新的整个过程都涉及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尊重率先者的知识产权和利益,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所赋予的权利,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得率先创新和模仿创新都有足够的利益驱动和良好的制度保障,以推动技术创新的蓬勃发展,这是值得社会各界关注的重大问题。无视知识产权的模仿创新不仅使率先创新企业遭受直接的经济损失,也必将从多方面影响模仿创新者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模仿创新企业本身也需要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和手段,加快模仿进程,同时保护自身的利益不为后继的模仿创新者侵犯。因此,围绕技术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建设,是促进合法的模仿创新的有力保障。

4.6 经济转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创新产业政策和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逐步培育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的企业技术创新促进机制。

标签:;  ;  ;  

论现阶段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选择与战略创新模式_模仿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