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转变的基本特征和内在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结构论文,基本特征论文,农村论文,关系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阐释了1978—1991年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转变的基本特征和内在关系,揭示了农村工业化在农村经济结构变动中的重要推动作用。文章的分析表明,改革以来,我国农村产值结构变动主要体现在农村工业与农业产值份额的对应变化上,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动则集中表现为农业劳动力份额的下降,但农村产值结构变动比劳动力结构变动更为剧烈,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反映了我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的要素配置失衡现象。
我们知道,工业化不仅是经济增长的过程,而且也是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实证分析,探求1978—1991年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受篇幅和资料影响,这里分析的主要是产出结构和劳动力投入结构)转变的基本特征和内在关系,并对其时间轨迹和程度作了描绘和测定。
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转变的基本特征
我把农村经济结构理解为农村经济各个要素的组合方式、相互关系及其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我的主要目的是考察我国农村工业化对农村经济结构转变的作用。很明显,产出及投入结构变动的分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基本模型为:ρ[,i]=ρ[,i]/V,即农村经济各部门产出及投入在农村经济总产出及投入中所占的份额。利用这一模型进行考察,可以了解农村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特征。
(一)产出结构的变动
农村经济结构转变模型所描述的农村产出结构变动,可以由下列函数关系式及数学模型来表达:
ρ[,i]=H[,i](y)·V[,i] (1)
V=ΣV[,i] (2)
式中,V[,i]代表农村各部门产值,V代表农村社会总产值,y代表我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水平〔1〕,ρ[,i]则代表农村各部门的结构份额, 由于ρ[,i]的变化与收入水平y联系密切,所以又可以用函数H[,i](y)·V[,i]表示。根据公式,我们给出了我国农村社会总产值结构变动与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变动的对应关系(见表1);然后,再运用结构转变模型,对表1进行模拟,得到了农村产出结构随人均收入变动的曲线(见图1)。 由此可以得出初步结论:从农村社会总产值指标看,我国1978年以来的农村经济结构转变首先表现在农业与农村工业两大产业相对地位的变化上。在农村工业化启动之前及启动之后的一定时期内,农业一直在农村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农业的产值份额一直很高, 直到农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355元时仍在60%以上,而同期农村工业的产值份额则不超过25%。随着农村工业化的推进和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份额开始逐步下降,农村工业份额不断上升并且是以较快的速度上升。1987年,当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65.55元时,农业的产值份额第一次降到50%以下,表明以农村工业为主导的全部非农产业的产值份额在农村经济总量中开始突破50%大关,形成“二分天下”的格局;同年农村工业的产值份额为34.83%,首次超过农村社会总产值的1/3。很明显,1987年是我国农村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年份。到了1991年,当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08.55元时,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更为重要的变化,农村非农产业净产值接近农村社会净产值的40%,农村工业净产值在农村社会净产值中的份额超过26%,农村工业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产值份额达到43.50%,超过农业产值份额0.58个百分点, 农村工业绝对产值首次超过农业的绝对产值,差额为109.47亿元。这些重大变化的集中出现意味着农村工业及其它非农产业在农村经济中主体地位的确立,农村工业化完成了第一发展阶段的任务,开始进入第二发展阶段。
表1 我国农村社会总产值构成与农村人均纯收入 单位:%,元
年份 农村社会
农业
农村工业 农村建筑业 农村运输农村商饮
农村年人
总产值
总产值
总产值 总产值业总产值业总产值
均纯收入
1978
100.068.6019.40
6.60
1.703.70 133.57
1980
100.068.8619.48
6.45
1.693.53 191.33
1985
100.057.0927.60
8.05
3.004.25 397.60
1986
100.053.1231.52
7.84
3.254.28 423.76
1987
100.049.5734.83
7.67
3.554.38 462.55
1988
100.046.7938.14
7.14
3.474.46 544.94
1989
100.045.1340.65
6.35
3.564.31 601.51
1990
100.046.1040.43
5.89
3.494.09 686.31
1991
100.042.9243.50
6.01
3.484.09 708.55
注:本表以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农村社会总产值为基础计算。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2》。
在农业与农村工业的相对重要性发生上述重大转变的同时,农村其它几个非农产业的产值份额也在发生变动,但相对于农工两大产业而言,变动幅度较小,其平均份额、变动范围、变动幅度和年均增长率详见表2。
表2. 我国农村三个非农产业产值结构变动与增长率比较
(1978—1991年)
平均份额 变动范围 变动幅度 年均增长率
百分比 位次百分比 位次 百分比位次
百分比 位次
农村建筑业
7.001 6—8.05 1 2.05
1 17.87
3
农村运输业
2.8931.69—3.563 1.87
2 25.09
1
农村商饮业
4.0323.49—4.462 0.96
3 19.73
2
根据表1、表2的数据所绘的图1 形象地显示了我国农村经济产出结构变动情况。我们看到,1978—1991年农业与农村工业产值份额变动曲线恰像一把张口的剪刀,农业产值份额曲线在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00 元以前时有轻微上扬,此后即处下滑状态, 并且在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00元至500元之间以特别快的速度下滑, 形成一陡峭的滑峰状单面曲线;此后下滑速度有所缓和,并在农民年人均纯收入708 元处与农村工业产值份额曲线相交;与此相对应,农村工业产值份额曲线则是一上扬的曲线,当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00元时,上扬速度不怎么快,此后至500元左右,上扬速度加快,形成一条上扬的单面峰状曲线,以后又是缓慢上扬趋势,直至与农业产值份额曲线相交。农村建筑业、农村商饮业和农村运输业的产值份额曲线也一直处于波动状态,但其波动幅度比较小。显然,占主流的农村工业与农业产值份额曲线的对应变化,是由农村工业产值的迅速增长带来的,是农村工业化最直接的结果。
(二)投入结构的变动
产出影响收入,收入制约投入,投入又会反过来影响产出;但值得注意的是,投入结构的变化不一定与产出结构变动相统一。下面,我们根据结构转变模型,通过如下形式的要素投入函数来分析这类转变过程:
图1.我国农村社会总产值结构变动(1978-1991年)
根据以上几个公式,我们得到了我国农村各产业劳动力投入结构历年变动情况(见表3)。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我们了解到, 我国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投入结构变动集中体现在农业劳动力投入份额的下降上;与此同时,随着农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非农产业逐渐加快了增长速度,原来滞留在农业中的部分实际上已经成为“多余”的劳动人口向农村工业及其它非农产业转移,从而导致这些产业的劳动力投入份额呈上升趋势。不过,总的来看,我国农业劳动力投入份额下降的速度是相当缓慢的,1978—1991年期间13年仅下降了1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不足0.8个百分点。
表3.我国农村劳动力投入结构变化情况(1978—1991年) 单位:%
年份 农业农村工业
农村建筑业
农村运输业 农村商饮业
其它
1978 89.71 5.660.75 0.260.17 3.45
1979 89.72 5.660.75 0.260.17 3.44
1980 89.00 6.100.89 0.280.21 3.52
1981 88.70 6.060.91 0.310.23 3.79
1983 87.49 6.251.39 0.460.39 4.00
1984 83.65 7.092.25 0.880.83 5.30
1985 81.88 7.393.04 1.111.25 5.24
1986 80.20 8.263.45 1.331.40 5.36
1987 79.15 8.453.67 1.441.56 5.73
1988 78.51 8.523.80 1.511.64 6.00
1989 79.24 7.953.66 1.491.59 6.04
1990 79.35 7.683.62 1.511.65 6.17
1991 79.33 7.583.55 1.521.67 6.32
注:农村劳动力投入结构指农村各产业劳动力在农村劳动力总额中所占的份额,以全部乡村劳动者人数为100%。 表中的其它部门包括农村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与咨询服务业、卫生、体育与社会福利部门、文教、科研、金融、保险及机关团体等。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表4.我国农村各产业劳动力投入份额变动率 单位:%
年份 农业
农村工业
农村建筑业 农村运输业
农村商饮业其它
1978—1983-0.502.00
13.10
12.0818.063.06
1983—1987-2.507.80
27.50
33.0041.209.35
1987—1991 0.05
-2.75
-0.831.36 1.882.52
1978—1991-0.952.27
12.70
14.5019.204.79
资料来源:同表3。
进而言之,我国农村劳动力投入结构的转变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农民收入水平变化的不同时段乃至整个时期,均有不同的特点。对表4农村劳动力投入份额变动率的分析表明,在1978—1987 年间农业劳动力投入份额始终在降低,且在这一时段后期的1983—1987年间下降速度增快;与此相适应,同期农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投入份额呈不断增加趋势,1983—1987年间增加更为迅速。1988年以后,劳动力投入结构的变动受某些政策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某些反复,但并不足以改变自1978年开始的结构变动的总趋势。值得指出的是,农村建筑业、农村运输业与农村商饮业劳动力投入份额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工业劳动力投入份额的增长,这种特征无论是不同时段还是整个时期都存在着。因此,伴随我国农村工业化所发生的农村劳动力投入结构转变的特征就是:虽然农村工业化的启动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流向以农村工业与农村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和以农村运输业与农村商饮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但实际上,随着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农村工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村工业转移的速度并不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农村建筑业与农村第三产业的速度明显快于流向农村工业。图2 (见下页)对我国农村各产业劳动力投入结构随人均收入增加的变动趋势所进行的模拟(运用结构转变模型),进一步直观地证实了上述结论。
图2.我国农村各产业劳动力投入结构变动(1978-1991年)
二、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转变程度的测定
对农村经济结构转变基本特征所作的分析,已初步揭示了农村产出结构与投入结构变动的关系。下面将通过对产出结构与投入结构相互变动关系的考察,进一步探求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变动的内在联系与深层原因;而要了解这一点,首先就需要测定结构转变程度。我们知道,结构转变模型系列中关于农村经济结构变动程度的子模型为:
式中,N为农村产业数,1表示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的基准值。很明显,模型(7 )反映的是报告年农村经济结构相对于基年农村经济结构而言的平均变动率。
运用模型(6)和模型(7)分别测算我国农村产出结构变动率与劳动力投入结构变动率,结果见表5, 从中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农村工业化第一发展阶段即1978—1991年期间的农村经济结构变动情况。先从农村产值结构变动率看,这一期间农村经济结构(农村社会总产值结构)总变动率为84.9%,可以说发生了显著变动。分别考察作为农村社会总产值来源的5大产业,以农村工业的结构变动率最高, 说明农村工业产值增长迅速,导致资产与产值份额迅速增加;农村运输业产值结构变动率略低于前者,说明该产业的增长速度也是非常快的,产值份额有很大增加;农村商饮业的结构变动率不足农村工业的一半,表明这一时期农村商饮业产值增长速度略高于平均增长速度;农村建筑业的结构变动率高于农村经济结构总变动率但又低于1, 表明这一时期该产业的产值增长速度较快但却慢于农村工业、农村运输业与农村商饮业,从而低于平均增长速度,使其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份额到这一时期结束时有所降低;农业的结构变动率低于其它各个产业的结构变动率,当然也低于农村经济结构总变动率,表明农业这个基础产业虽有一定增长,但由于速度较慢,导致该产业的产值份额有较大程度的下降。从这一时期的各个时段看,以1983—1987年时段的变动最为剧烈,农村社会总产值的结构变动率达到50.1%。同整个1978—1991年期间一样,在1983—1987年时段,也以农村工业的结构变动率为最高,达1.73,显示出该时段农村工业增长特别迅速,以至于仅用4年时间产值份额就增加了73%。 农村商饮业在此4年中增长速度也比较快,结构变动率达到1.25,也就是说, 该产业的产值份额增加了1/4;值得注意的是,这4年也是该产业在三个时段中唯一增加产值份额的时段。除以上两大产业以外,农村建筑业、农村运输业、农业等三个产业虽然在此时段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1987年底的产值份额却都低于1983年,很显然,它们的增长速度慢于农村工业和农村商饮业。在1978—1983年时段,农村经济结构总变动率为11.5%,其中任一产业的结构变动率都在0.9以上、1.20以下, 基本上处于平衡增长状态。在五个产业中,超过总变动率的是农村建筑业、农村运输业、农村工业,从而使它们1983年的产值份额比1978年要高;低于1的是农业和农村商饮业,也使它们1983年的产值份额要低于1978年。 在这一时期的最后一个时段即1987—1991年时段,农村社会总产值的结构变动率仅略高于1978—1983年时段,为16.5%;从各个产业来看,除农村工业的结构变动率达到1.25以外,其它几大产业的同项指标都低于1。
表5. 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变动分析
(1978—1991年)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农村劳动力投入结构变动有点特别。整个1978—1991年期间变动率达到479.39%。这里的原因并不是农村劳动力都参加了变动,恰恰相反,75%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基本上没有参加变动,而是各个非农产业劳动力大幅度增加所带来的,其中, 农村商饮业劳动力投入增加了近9倍,农村运输业劳动力投入增加了近5倍,农村建筑业劳动力投入增加了3.7倍,农村工业劳动力投入增加了34%,而农业劳动力投入则有所减少(12个百分点)。从这一时期的各个时段看,也以1983—1987年间变动最为剧烈,其中农村商饮业劳动力投入增加了近3倍, 农村运输业劳动力投入增加了2.13倍,农村建筑业劳动力投入增加了1.64倍,农村工业劳动力投入增加了35%,农业劳动力投入则减少了10%。1978—1983年时段的农村劳动力投入结构变动率低于1983—1987年时段但高于1987—1991年时段,为77.3%; 其中仍以农村商饮业劳动力投入增加最多(1.29倍),农村建筑业其次(85%),农村运输业再次(77%), 农村工业劳动力投入增加了10%,农业劳动力投入有轻微减少(3%)。 1987—1991年时段的劳动力投入结构没有什么大的变动,农村运输业和农村商饮业的劳动力投入各增加了5%, 农村建筑业和农村工业的劳动力投入则分别减少了3%和11%。从统计资料上可以看出, 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农业上(最低达78%左右),农村工业也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投入(最低达5%以上),其它各个产业的劳动力投入相对较少。 在农业和农村工业劳动力投入变动率都不高的情况下,占有份额较低的几个产业劳动力投入变动率如此影响农村劳动力投入结构变动率,可知它的变动不受绝对量的制约,主要受相对量的影响。
三、我国农村产出结构与投入结构转变的内在关系
我们知道,各产业部门之间的产业结构变动是由产出增长速度决定的,后者又决定于要素投入的多寡与结构以及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即是说,在投入量既定的条件下,产出结构变动取决于要素投入结构与要素生产率结构的变动。要素投入结构主要表现为劳动力投入结构与资本投入结构,要素生产率结构主要依赖于技术结构。因此,在分别从产值结构与劳动力投入结构变动两个方面考察了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转变的基本特征以后,有必要进一步分析这两方面的相互关系;在发现产值结构与劳动力投入结构变动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这种分析显得更为必要。结构转变模型给我们提供了以下三种分析方法:
(一)结构变动相关系数
了解结构变动相关系数是为了测定产出结构变动与要素投入结构变动的相关关系。假定农村第j产业结构变动相关系数为分别代表农村第j产业产出结构变动率和投入结构变动率,则有
根据模型(8)和模型(9),我们分不同时期实际测算出我国农村经济产出结构与劳动力投入结构变动的相关系数(见表6)〔2〕。从计算结果看,我国农村的经济结构转变,在产出结构变动与劳动力投入结构变动之间,其相关程度很弱,相关系数很小。这种现象表明,我国农村经济的要素配置与结构变动,在相当程度上游离于其产出结构变动与总产出增长之外。这种结构变动之间的“偏离”在农村各个产业中又有不同的表现。对于农村建筑业、农村运输业与农村商饮业等非农产业而言,由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不断进入,投入结构变动较快,从而明显地快于这些产业产出份额的增长速度,并且使这三个产业部门的结构变动相关率低于农业与农村工业。而农业与农村工业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特征,即这两大产业的产出结构变动速度要快于其劳动力投入结构变动,从而使它们的结构变动相关率较高。我国农村各产业产出结构与投入结构变动之间的这种弱相关关系,还直接表现在相对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变化上。这就需要我们对农村各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与要素生产率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
表6. 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变动的相关分析
(1978—1991年)
部门产出结构与劳动力投入结构变动的相关分析
1978—1983
1983—1987
1987—1991 1978—1991
农业1.00 0.82 0.860.70
农 村 工业 0.94 1.82 1.401.67
农村建筑业 0.63 0.37 0.800.19
农村运输业 0.66 0.56 0.930.35
农村商饮业 0.41 0.31 0.860.11
结构变动相 65.2 51.4 77.930.6
关系数(%)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二)结构偏离度
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农村经济中投入结构与产出结构之间的变动关系,我们引进了劳动力投入结构与产值结构的结构偏离度模型,即
d[,j]=I[,j]-ρ[,j](10)
d=∑|d[,j]| (11)
式中,d[,j]代表农村第j产业的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的结构偏离度,I[,j]与ρ[,j]分别代表农村第j产业的劳动力投入份额与产值份额,D代表整个农村经济的结构偏离度,是所测算的农村各个产业劳动力份额与产值份额的结构偏离程度之和。
根据库兹涅茨对59个国家结构变动的研究,结构偏离度变动的“一般趋势”是,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结构偏离度是不断下降的。这是因为,劳动力结构的变动幅度明显地快于产值结构的变动幅度,尤其是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下降的速度大大快于其产值比重的下降。〔3 〕在我国,也有一些同志对结构偏离度问题进行过研究,例如,郭克莎同志曾对我国1978年以来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进行测算,并且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我国经济的结构偏离度不仅大大高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而且其降低速度相对于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来说也是极其缓慢的〔4 〕(参见表7)。我对我国农村各产业1978—1991 年间的结构偏离度进行了测算(见表8),发现了相反的发展趋势。 随着农民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的结构偏离度,不仅没有降低或出现缓慢减少的现象,反而形成了逐步提高的态势,并且表现得比较明显。根据结构偏离度的定义,结构偏离度的提高说明产值结构变动与劳动力投入结构变动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有的产业劳动力投入结构变动较快,产值结构变动较慢,从而表现为正的结构偏离度不断提高;一是有的产业产值结构变动快于劳动力投入结构变动,表现为负的结构偏离度不断提高。
表7.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偏离度的国际比较 单位:%
国家/时期 人均收入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结构偏离
(美元) 度(合计)
1978 223
42.1 -31.2 -10.9 84.2
1983 287
40.5 -30.4 -10.1 81.0
1988 342
40.1 -31.9 -8.2
80.2
1990 326
40.5 -33.0 -7.5
81.0
1979—1983
280
41.7 -31.6 -10.1 83.4
1984—1988
273
38.9 -30.4 -8.6
77.9
1989—1990
352
40.7 -32.7 -8.0
81.4
1979—1991
388
40.3 -31.2 -9.1
80.6
各国一般趋势
(1)
70
31.9 -11.4 -20.5 63.8
(2)
15
26.9 -9.3 -17.6 53.8
(3) 300
19.6 -6.1 -13.5 39.2
(4) 500
12.7 -4.7 -8.0 25.4
(5) 1000
6.0
-3.1 -2.9 12.0
资料来源:同上页注〔1〕、〔2〕。
表8.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的偏离度 单位:%
年份农业
农村工业
农村建筑业 农村运输业 农村商饮业结构偏离度
(绝对值合计)
197821.40
-13.74 -5.85
-1.44
-3.53 45.96
198020.13
-13.38 -5.57
-1.41
-3.32 43.81
198320.80
-13.79 -6.39
-1.54
-3.10 45.62
198420.20
-15.84 -5.06
-1.74
-2.90 45.74
198524.71
-20.21 -5.01
-1.89
-3.00 54.82
198627.08
-23.26 -4.40
-1.92
-2.88 59.54
198729.58
-26.38 -4.00
-2.11
-2.83 64.90
198831.72
-29.62 -3.34
-1.96
-2.82 69.46
198934.11
-32.70 -2.69
-2.07
-2.72 74.29
199033.25
-32.75 -2.27
-1.98
-2.44 72.69
199136.41
-35.92 -2.46
-1.96
-2.42 79.17
资料来源:表1、表3。
比较表7与表8(见下页),我们看到,虽然我国农村经济的结构偏离度绝对数值之和低于全国同期水平,但仍明显高于一般水平,且这一指标在以年率4.27%的速度不断扩大。这就证实了我们前面所得出的结论,即从总体上说,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转变存在着内部的不一致性。如果进一步考察农村各产业部门的结构偏离度变动情况,我们还会发现,农业的正向偏离度在不断扩大,与农村经济总的结构偏离度变动是一致的。这里的原因在于,我国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的速度比较缓慢,因而农业劳动力结构变动速度要慢于其产值结构变动,也即农业劳动力份额的下降速度要慢于其产值份额的下降。农村工业的情况同农业在反方向上相似,数值上表现为负的结构偏离度持续增加,因为其产值份额的增长速度始终快于其劳动力份额的增长;也就是说,农村工业的产值结构变动速度明显地快于其劳动力投入结构的变动,两者之间的偏离度仍在不断扩大。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我国农村工业行业结构不合理相关。由于绝大多数地区从眼前市场需要出发兴办农村工业企业,导致农村工业出现与城市工业同构的现象。这不但会重犯我国工业化启动及主导产业选择上的错误,而且与我国农村的实际极不相符,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的脱贫致富,也不利于传统农业的改造。这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农村另外三个产业部门农村建筑业、农村运输业与农村商饮业均表现为数值较小的负向偏离度。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农村建筑业及第三产业在我国农村还很不发达,在农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还很小;另一方面,与农村工业不同,这三个农村产业劳动力结构在此期间变动较快,明显高于其产值结构变动数值,从而使结构偏离度呈不断下降的现象,这一点在农村建筑业与农村商饮业表现得特别明显。这种现象虽然表面上与结构偏离度的一般趋势相统一,但实际上只能归结为我国农村工业化初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农村建筑业和第三产业所带来的结果,劳动生产率并没有提高,产值增长速度也很不正常。
总之,在1978—1991年期间,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从其内在机理上说,存在着产值结构变动与劳动力结构变动不相协调、不怎么一致的现象,两者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两个主要产业与其它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数值上也相差甚大。这种情况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规则相适应,是农村工业化第一发展阶段所没有处理好的问题,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并将导致结构性失衡和效益下降。
(三)相对劳动生产率
相对劳动生产率是各个产业部门产值份额与劳动力份额之比,反映产值结构变动与劳动力结构变动之间的相对变动关系。虽然相对劳动生产率与结构偏离度都以产出结构与投入结构之间的变动关系为讨论对象,但后者与前者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因为后者测算的是两种变动之间的绝对值,讨论的是绝对变动关系;前者讨论的则是相对值及相对变动关系。作为衡量农村产业结构转变特征的重要指标,相对劳动生产率不仅反映农村产业结构的成熟程度,而且也反映农村资源配置的状况与效率。
我国农村各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表现出各不相同的特征与变化趋势(见表9)。对表9的考察使我们知道,在农村各产业中,农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很低,与其它产业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村工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则较高,与农业形成很大的反差;农村运输业、农村商饮业与农村建筑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低于农村工业但高于农业,并且不存在明显的差距。从动态变化的角度看,只有农村工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断提高的,农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则在缓慢下降,农村建筑业、农村商饮业与农村运输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也在下降,并且比较明显。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我国农业的劳动力投入份额无论是从相对值看还是就绝对值说都非常高,下降速度比较慢,而其产值份额下降速度则比较快,这就必然会带来农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下降的结果。农村工业的情况恰好相反。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由于其本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农村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劳动力投入的增加,导致其在农村经济中产值份额的增长远远快于其劳动力份额的增长,其结果必然是相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是以较快的速度提高。农村建筑业、农村运输业和农村商饮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也在下降,而且下降速度要快于农业。这里的原因我们在前面也说过,也是劳动力投入份额过高、产值份额下降所带来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下降是部门结构性效益下降的表现形式之一,也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的要素配置失衡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妥善解决。
表9.我国农村各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及其变动
年份农业 农村工业 农村建筑业 农村运输业农村商饮业
19830.763.20 5.59 4.43 8.94
19840.753.23 3.24 2.97 4.49
19850.693.73 2.64 2.70 3.40
19860.663.81 2.27 2.44 3.05
19870.624.12 2.08 2.46 2.82
19880.594.47 1.87 2.29 2.72
19890.565.11 1.73 2.38 2.71
19900.585.26 1.62 2.31 2.47
19910.545.73 1.69 2.28 2.45
变动率 1983—1987 -5.2 6.5 -28.0-15.2 -33.4
(%)1987—1991 -3.5 8.6
-5.3-1.9
-3.5
1983—1991 -4.6 7.5 -16.1-8.4 -17.6
资料来源:表1、表3。
本文在写作及计算过程中得到了复旦大学博士生李翔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注释:
〔1〕反映经济总产出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指标, 严格意义上应使用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由于我国统计资料的不全面性,缺乏有关农村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农村各产业增加值)的历年资料,只有农村社会总产值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指标可查,故我们用农村社会总产值指标代替农村经济总产出指标,用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指标代替人均收入指标。虽然农村社会总产值指标包括中间投入价值,但该指标的农村人口人均数与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指标之间又存在密切联系。经测算,在1978—1991年期间,我国农村这两项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78,二者高度相关。
〔2〕模型(8)中的r[,j]毋宁当作结构变动相关率来理解,因其是产值结构变动率和劳动力结构变动率之比,故计算结果既可能是小于或等于1,也可能是大于1。但模型(9)中的R经过各产业间的相互作用,其结果总是小于1,这一点符合通常我们理解的相关系数的定义。 ——编者
〔3〕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商务印书馆1985 年版,第210—211页。
〔4〕郭克莎:《我国产业结构与投入结构的变动关系考察》, 见《经济学家》199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