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十年研究述评_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十年研究述评_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

近十年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近十论文,年来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1)11-0075-08

自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网络对整个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层面的影响日益深化。随着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经历了逐步发展与不断创新的历程。总结分析新世纪以来国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现状、涉及的主要问题以及研究的不足,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对于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历史脉络

根据资料显示,国内最早明确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以此为篇名的论文发表于2000年。新世纪以来,随着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博客、即时通讯、P2P等网络新技术应用的进一步普及,在党中央和国家高度重视与积极引导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并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在时间上亦保持了与党和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的关联性、相继性,其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起步、发展和逐步深化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成果涌现。

(一)起步阶段(2000—2003年)

1999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共有上网计算机74.7万台,上网用户数210万,CN下注册的域名18396个,www站点约5300个。随着中国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成立,中国科研计算机卫星主干线及科技网已经连接到全国40多个城市,中国的互联网迈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时代。同年11月,中共中央着眼于形势变化的新特点,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2000年,教育部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就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进一步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并提出相关举措。以此为契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理论研究成果初见端倪。这一时期的成果侧重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构建和实践研究,为后期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论文方面,2000年至2003年论文总体数量计72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刘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韦吉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指导理论》(《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年第5期)、《刍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第1期)、《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冯春芳的《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涵义的新视角》(《江淮论坛》2004年第6期)等。此外,还有博士学位论文1篇,硕士学位论文2篇。这些成果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特征、发展趋势以及实践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立论研究和初步探索,具有开创性。

著作方面,较早的有谢海光的《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之后,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名,相继出版了曾令辉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和杨立英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人民出版社,2003)两本著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主要从理论上探索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的基本特征,理论基础及相关学科知识,原则与方法以及内容构建,并介绍了实践上的应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则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构建了网络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与范型,开启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研究。

这一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突出特点是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并重,但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上基本局限于本体论、方法论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畴,研究的知识点相对集中,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二)发展阶段(2004—2006年)

2004年,中国互联网走向多元化应用阶段并快速发展,ADSL高速宽带接入系统的普及,使得中国网民和CN域名注册量突飞猛进,中国互联网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做出部署。随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引起各方面的关注,研究成果数量增多,论文年均达50篇左右。

具有代表性的论文如汪晓莺的《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学术论坛》2006年第12期),提出了构建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杨立英的《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特性与教育创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11期),从微观层面开始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邓希泉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的实证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对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实证性研究等。

这期间出版了四本著作,其中韦吉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新华出版社,2005),系统地探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价值及其管理和开发,提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和开发是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的现实选择和价值取向”的观点,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展开和深入开发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指导,初步建构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体系。徐绍华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则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一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视角、方法和内容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和丰富,研究更具系统性,开始尝试从微观角度和实证视角多学科地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研究,成果的质量有较大的提高,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显不足。

(三)深化阶段(2007—2010年)

2006年是中国互联网深度发展的一年,随着web2.0系统的普遍应用,以blog、rss和维基百科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为普通用户所接受,互联网已经由单一的阅读模式转变为P2P互动模式,网络的潮流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阶层。2006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6号文件精神,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和相关实施方案,全国高校从秋季新生入学开始,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简称“新方案”)。同时,根据2005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出的《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精神,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正式设立,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推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四年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如火如荼,以期刊网论文为例,从数量上看,仅2010年相关论文就多达160余篇。

代表性的论文有杨直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构建与创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7期),张瑜的《试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演变》(《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12期),宋元林的《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现状及其有效运用》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及其实现途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7期、2009年第9期),以及谢玉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新走向》(《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1期)等,这些成果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个体价值以及发展走向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同时,一些硕士研究生也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展开研究。统计显示,2010年中国知网硕士论文数量达13篇。

这一时期出版相关著作10部,内容涉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创新、要素分析以及理想模式构建等方面,成就显著。如清华大学张再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一书,综合运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哲学、信息科学与技术、新闻与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攻关研究,为发展中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强科学性和实效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1]徐建军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人民出版社,2010),理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从理论、方法、实践三个层面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系统论述和深入探索。

这一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内容和知识点有较大幅度拓展,注重文化层面、价值视角和新载体、新方法等方面创新,研究领域也更加深入、前沿、系统和微观。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理论观点

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机遇与挑战、要素(包括主客体、内容、特点、方法、载体、原则等)、有效性对策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学术界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研究者们分别以不同的视角来界定和分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现有成果看大致有四种:

1.工具说。将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工具。如概念的首次提出者刘梅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原理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计算机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现代方式”。[2]曾令辉在第一部系统阐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著中也认同这种界定,指出“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团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现代传媒计算机网络对其受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3](P7-8)

2.价值说。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塑造人的存在和本质。韦吉锋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抓住网络的本质,针对网络对社会和人们的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的关于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等教育方面的影响,使他们能够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网下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4](P23)

3.综合说。有研究者综合了工具说和价值说两种说法,指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网络空间的延伸和在网络条件下的创新,既包括针对互联网特点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包括以网络为载体,运用网络技术,整合网络资源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包括通过网上网下互动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5](P17-18)

4.扩展说。还有学者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一种新趋势。”“从广义上讲,我们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指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还指网下针对网络影响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它不仅指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6]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要素

1.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研究。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既是网络信息的传播者,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就高校而言,其主体包括校园网站管理人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计算机公共课教师、学生辅导员队伍、学生积极分子等。[7]其客体就是广大网民,“主要分布在企业与学校这两大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它的主体是青年学生与职工,而且这支队伍正日益壮大起来”。[2]同时,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学者认为,由于网络存在方式对人的主体性的扩展,赋予了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自主权与主导权,造成了主客体呈现出教育主体“去角色化”,受教育主体“主角化”,主客体关系的相对性与地位的平等性等特征。[8]

2.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根据信息网络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受众的思想实际来确定,内容应包括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学生网上行为引导和文化教育等几部分。如有学者指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网络思想教育、网络政治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法制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网络心理教育、网络文化教育、网络学生发展与指导、网络事务管理等内容”。[5](P34)

3.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研究得出不同的方法,有学者从应对和克服挑战的角度出发,提出应“采取建、堵、防、变、疏的基本教育方法”。[9](P2)有学者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征出发,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包含信息库法、信息隐匿法、主体交互法、虚拟现实法和网上与网下结合法等基本类型”。[10]也有学者从信息流程的角度,提出“眼睛对屏幕”的信息获取方法、“思路对问题”的教育指导方法和“键对键”、“心对心”的沟通交流方法,确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11]还有学者从高校教育的角度提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式包括开展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行网上舆论引导、设立网上主题论坛以及组织在线交流等形式。[12]

4.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征研究。研究者在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的基础上得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代表性的观点如韦吉锋认为,其特征表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空间、主体和环境的虚拟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交互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输的超越时空性和及时性,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隐蔽性。[13]宋元林等经研究进一步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具有教育目的的政治性、教育主体的平等性、教育方式的交互性和多样性、教育过程的选择性和渗透性、教育效果的即时性和广泛性等特征。[14]

5.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研究。研究者们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看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1)三原则说。如张光慧认为,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和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15]胡树祥认为,要坚持信息开放与信息把关相结合原则、平等互动与疏通引导相结合原则,以及突出重点与兼顾整体相结合原则。[16](P175)(2)四原则说。如徐志远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注重文化熏陶、注重思想交流、注重理论灌输以及以情动人四原则。[17](P320-321)(3)多原则说。如卞云洲、杨海军认为,要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应遵循传统方法与网络手段相结合、主动灌输与互动交流相结合、教育功能与服务群众相结合、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体现个性相结合、重视关怀与消除冷漠相结合、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多个方面的原则。[18]此外,韦吉锋还提出要坚持数字化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以及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的原则。

6.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研究。学术界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研究基本上遵循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建设的内容。如有研究者指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主要包括网络交流(如BBS、网上论坛、网络聊天、网络电话等)、数字通信(如短信、电子邮件、电子杂志等)、网络课程及其资源开发及主题网站、网页规划建设与相关链接。”[19](P248)随着博客、QQ空间等新兴网络载体的出现,研究者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进行了创新,拓展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提出“博客成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载体选择”,[20]运用网络博客,可以深入地进行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的引导,较好地发挥教育示范作用。强调要充分利用QQ空间的普及和发展,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和新平台。

7.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研究。学术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这可能和作者群的学科背景有很大关系。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环境的作用和如何营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两个方面。如有学者指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对教育对象的导向、塑造和规范作用,为教育活动提供条件、营造氛围和把握脉搏,以及促进教育对象与教育活动的协调融合”[21]等作用和影响。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有人提出应从网络主体的自我改造与自我把握,网络环境的外部约束与管理,网络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三个方面进行优化。[22]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及模式

1.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研究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点。研究者在借鉴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特点,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如李琳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于主客体,立足于网络技术发展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建立起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协调机制、监督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23]黄瑾、董端认为,应通过构建并完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领导机制、综合协调机制、“两课”教学机制、网站吸引机制、经费保障机制、法律约束机制、监控管理机制和工作评估机制,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24]骆郁廷指出,应从协调机制、决策机制、引导机制、监控机制、调节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建设。[25]此外,还有研究者认为,方法创新机制和环境熏陶机制建设等同样必不可少。

2.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影响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也是研究者们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以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应如何进网络缺乏深入的理性思考,存在着观念陈旧,理解片面,定位模糊等缺陷,因此研究的重点较多的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从现有的成果看,近年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大致可分为:

第一,“自由式”模式。指网民群体通过网络满足自己思想政治生活的模式。它主要通过“自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平等交流”、“思想政治可公约性极限”、“可消费性”的网络思想政治资源等影响网民的思想政治态度、思想政治心理、思想政治审美满足等,其显著的特点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表层结构”具有重大影响。[26]

第二,生活化模式。其构建目标主要是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生活的统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网络教育方式的统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全面发展的统一;模式构建原则主要有方向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融合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等;模式的基本构架主要包括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网络学习、网络娱乐、网络购物、网络求职等五个结合。[27]

第三,无意识化模式。有学者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引入了以平等性和隐蔽性为主要特征的无意识教育模式。认为无意识化的教育理念符合网络的特征和青少年网民的心理特点,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是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存问题的最佳选择,能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发展。[28]

第四,服务型模式。服务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服务于学生为主要形式的新型思想教育模式。它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教育重点,将教育、管理和服务三者融为一体并贯穿于教育的始终。[29]

此外,还有研究者提出,要通过网络理论灌输、网络日常教育、网络自我教育、网络规范养成、网络情感熏陶等网络思想政治资源,系统地影响网民的思想政治态度、思想政治心理和思想政治审美满足,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方法体系,来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30]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是目前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研究的视角和出发点大致可分为:一是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出发,提出相关对策;二是以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目的,提出具体措施;三是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及发展提出建议。殊途同归,三类研究的措施对策大致相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观念。有人提出科学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应包括时代观念、政治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平等化的观念以及树立“虚”“实”相结合的观念。[31]还有人提出,要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改变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基本态度,转变和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教育理念,树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观念。[32]第二,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包括:一是加强校园网络建设。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网上教学软件建设两方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二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如红色网站、网上党校、网上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答疑等。三是加强网络管理,从网络立法、加强监管等方面来加强网络阵地的建设,占领网络阵地,抵制不良信息。第三,通过充分利用博客圈等新载体、新平台,创新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第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研究者们普遍认为,要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特点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此外,还有研究者就建立和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出了建议。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地,其重要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从无到有,历经10年发展历程,引起和保持了理论界较高的关注度,开辟了一些基本论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打下了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料。但从总体上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还不成熟,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提升。

(一)研究不足

1.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知识点相对集中在方法、内容、机制、对策等方面,其研究大多延续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传统套路,且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框架之内,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不多,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提升。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之处,如网络的现代科技特点、网络与当代青年群体的心理及行为特征关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应用等方面研究仍比较薄弱,现有的部分相关成果多是就事论事,未展开系统研究。

2.在研究方法和视角方面比较单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横跨教育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信息技术学、传播学等的综合学科,而目前的研究成果多从政治学和教育学的视角展开,多学科背景下的研究篇目有限,成果中仅有论文10篇,这可能和研究群体的学科背景比较单一、缺乏相应的学科知识基础有关。

3.在研究数量上泛论、空论、重复论述的数量占据很大的比重。以中国期刊网发表的论文为例,在693篇论文中,有近100篇文章是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题进行泛论,如“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等,这类文章的绝大多数内容空泛,严重重复。

(二)研究展望

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使其进入到新的深入发展时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艰巨任务和前沿性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有所突破,加强研究。

1.在研究内容方面突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个”的特点。一是要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进行研究。如前所述,应当加强网络的现代科技特点、网络与青年群体的心理及行为特征关系等独特之处的研究,避免套用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理论泛泛而谈。二是从“这一个”的特点出发,深化、细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研究。三是加强实证性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实践活动和应用活动。要克服目前研究中存在的缺乏事实依据,人云亦云的倾向,鼓励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用策略。

2.在研究方法上和视角上强调多学科交融。要更多地采用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信息技术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和比较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进行研究,突破盲点,填补空白,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厚度,使之成为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

[收稿日期]2011-05-06

标签:;  ;  ;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十年研究述评_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