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意味着“四个矛盾”_世界500强论文

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意味着“四个矛盾”_世界500强论文

进入“世界500强”的中企隐含“四大矛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企论文,矛盾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1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正式发布。中国大陆和香港共有61家公司(大陆57家,香港4家)进入榜单,比上一年增加了15家。如果计入台湾地区的上榜企业,中国的上榜公司数量达到69家,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133家),创造了历史纪录。

这几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不仅进入的速度加快,排位也在不断前移,尤其是今年,除在数量上增加了15家之外,去年上榜的中国企业没有一家落榜。这种情形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中是极其罕见的。

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与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美国、日本等世界经济强国经济复苏步伐较慢有一定关系;另一方面,也充分反映了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新兴经济体,在发展速度、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仍然十分明显。

但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关注的是,在巨大的成绩和进步面前,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也隐含着“四大矛盾”,或者说“四大差距”。

首先是大与强的矛盾。企业要想进入“世界500强”,规模大是必须满足的条件,但是,规模大不代表实力强、竞争力强。企业要做到既大又强,不仅要有规模做支撑,更要有实力做基础,要在技术、管理、质量、品牌、效益等方面有高人一等的能力和水平,要有核心竞争力,要在该行业的国际竞争中有话语权。否则,就是大而不强,名不符实。

而这一点,恰恰是中国企业最缺乏的。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鲜有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更别说话语权了。就像钢铁企业,虽然有多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但铁矿石的话语权却基本掌握在产业链中的外国企业手中。这种格局,必须改变。

第二是数量与结构的矛盾。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大陆和香港企业在数量上有了重大突破,如果加上台湾地区的企业,中国企业就一举超过日本成为世界老二。

但是,中国企业在产业结构方面却很难让人感到十分满意,它们多数来自石化、钢铁、煤炭、银行、机械设备制造等基础能源与传统制造业,来自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现代物流、高端制造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行业的企业数量明显少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入围企业的数量。

这也意味着,中国企业在成长性、竞争性和对未来国际市场的控制性等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不足,需要通过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运行质量和加强科研水平等手段予以改变,缩短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第三是专业化和大众化(或大而全)的矛盾。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中,中国企业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企业有一个明显的不同点,那就是专业化程度不高。

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中,绝大多数企业的经营范围广泛、涉及领域过宽,往往从事着房地产开发、商业经营、运输服务等与企业主营业务差距很大的业务。甚至一些圈地、圈钱的业务,特别是房地产开发,成为许多企业近年来规模迅速扩大、营业额快速增加的重要动力。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专业化水平普遍很高,主营业务相当突出。也正因为这样,它们在核心技术的开发、品牌的培育、国际竞争力的增强等方面就有了保证。因此,如何提高中国企业的专业化水平,打破大而全、多而弱的格局,也是需要认真研究和对待的问题。

第四是民营与国有的矛盾。近年来,虽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位次也在不断前移,但是,中国民营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步伐却依然十分缓慢。在大陆入选的57家企业中,只有华为和沙钢集团两家民营企业。其中,华为是真正依靠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闯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中国的民营经济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之路,民营经济的发展也相当快,但为什么大陆只有两家民营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呢?除了民营企业自身的原因之外,是否与目前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不佳也有很大关系呢?

民营企业大多在地方,而地方政府没有资源、政策的配置和制定权,这就造成了民营企业与中央企业,特别是与垄断企业相比,在资源和政策方面很难得到支撑,很多领域不能涉足,自然制约了它们竞争力的提升和发展速度的加快。所以,如何创造更加公平的发展环境,对民营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加快进入世界先进企业行列的步伐十分重要。

总之,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数量增多、速度加快、位次前移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隐含的矛盾和问题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关注。

标签:;  ;  ;  ;  

中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意味着“四个矛盾”_世界500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