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现代市场经济下工商业的发展空间和特殊地位_市场经济论文

重新审视现代市场经济下工商业的发展空间和特殊地位_市场经济论文

重新审视商贸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发展空间及特殊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空间论文,重新审视论文,地位论文,商贸论文,现代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107(2000)06-0017-03

一 重新审视现代市场经济下商贸业的发展空间

商贸业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商业的独立产生是社会分工发展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商贸业从生产领域中独立分离出来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马克思把商业的产生视为“文明时代”的主要经济特征之一,恩格斯也认为由于商业的产生人类就从“野蛮时代高级阶段”进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商贸流通产业自产生至今已历经数千年,但在整个前资本主义时期,囿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贸流通产业只是作为其附属而存在,发展规模及发展结构俱受到自然经济的天然限制,而始终难以有真正的突破与革命性的变革。商贸流通产业的大发展则是到了工业革命后,当商品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并成为占社会主导地位经济形态时。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当哥伦布发现北美洲后,世界贸易中心开始从地中海沿岩向大西洋沿岸转移,18世纪下半叶发生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这种转移加快,大洋之间与洲际之间的贸易使大西洋沿岸很快成为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的世界贸易中心。马克思恩格斯把这种贸易中心的转移称为近代的“商业大革命”,他们还在1847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巨大发展。”[1]

1.产业革命后,大量工业产品涌入市场,商贸业的发展出现了下述变化:

(1)商贸业的规模急剧扩张,无论是从业人员,还是进入商贸流通领域的商品数量,都迅速增加。同时商贸业的市场活动空间规模也急剧扩大,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的“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2]

(2)商贸行业结构的创新与突变.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商贸业主要是从事部分生产资料及部分消费品(多是自给性剩余产品的交换)买卖的批发商与零售商,即行商座贾。但“商业大革命”后,商贸业内部的分工不断细分,除了传统的商品批发业与零售业外,出现了专门的出口商、房地产商、银行商、券商、经纪商、旅游商、文化商、体育商等新兴商业行业,而且原有的批发商业与零售商业内部也出现了新的分工。

(3)商贸业组织形态的企业化。前资本主义商业经营组织形态主要是家庭商业、家庭商业,但第一次产业革命后,在生产领域,工厂制度取代了手工工场与作坊;在流通领域,新型的商贸组织即公司制企业也相应产生,如早期出现的英国东印度贸易公司、荷兰东印度贸易公司等都是股份公司。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商贸企业组织不断增多,这样整个社会商贸业活动就以各种类型的企业组织为主导。

2.以上说明没有产业革命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使商贸业这个“古老的行业”越来越焕发出新的生机。因为市场经济实质上就是交换经济,所有经济资源配置的市场化都要有一个物质、能量、信息的转换过程,这个转换过程实际上就是各种不同经济主体在利益诱导下的一种交换过程,即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过程。所以只要市场经济在发展,承担交换职能为主的商贸业就大有可为。而且更应明确,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商贸业大发展的基础条件更为充分:

(1)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机制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这使现代商贸业大发展的前提条件更加成熟。马克思主义认为分工是交换的前提与基础,分工带来的生产者生产单一性与消费需要多样性的矛盾只能靠交换与贸易来解决。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各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而市场体系的完善又反过来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促进了社会分工在各个地区、各个产业内部的不断延伸,通过市场配置的资源种类、数量不断扩大,而承担市场交易功能的商贸业必然越来越充满活力。

(2)现代市场经济下的产业次序演进规律的作用更加突出,商贸业在内的第三次产业不断获得新的发展空间。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配第_克拉克定律,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会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次产业转移,即所谓“退一进二、退一进三”和“退二进三”。后来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进一步研究更明确提出随着经济发展“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都是上升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经济的发展充分证示:市场经济越发达,一二三次产业演进越明显,如美国第三产业(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达80%以上。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有效促进了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使一二产业从业者人数相对减少;市场经济又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内部分工,使之吸纳劳动力的能量不断扩大。而作为第三产业主要部分之一的商贸流通产业不断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3)市场经济促进了城市化比重的上升,而城市化又是商贸业大发展的必要条件。产业革命的发生和市场经济的最终形成,使城市化出现了历史巨变,1800年全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而到1990年,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到50%。[3]城市是市场经济下资源配置的空间枢纽,城市是市场经济下的人流、商流、物流、信息流中心。人口在城市的集中必然是消费行为的商品化、经济行为的货币化,也会带来商贸业网点在城市的密布。城市与商贸业是互相衍生、互为条件、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正如马克思所论证的: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目前,市场经济已成为世界上所有国家所公认并一致选择的经济形式,城市化比重上升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如中国80年代初只有200多个独立建制市,到1997年已发展到700多个。世界城市化率将由1990年的43.2%提高到2030年的61.1%。[4]“无商不成市”,城市越增多,城市化比重越上升,商贸流通业便越发达。

(4)社会分工不断细化趋势下的贸易内容的创新与元善,大大拓展了传统狭义商业的内涵与发展空间。按照传统思维定势,人们总把商业活动视为商业部门或专职从事买卖的商人的事。但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机制使社会分工呈现几何式的细分效应,分工的深入与细分使商贸业渗透到几乎所有产业领域。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客观趋势下,凡是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为转让标的物的所有权所进行的一切交换活动都属商贸活动的范畴,所有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都要依靠交换从市场取得生产要素和向市场出售其产品,离开商贸业的发展,或是经济主体的商贸活动出现了断裂和梗阻,经济主体就会“病瘫”甚至“死亡”。因而现代市场经济下的所有经济领域都是“商业王国”,所有各种类型的企业行为都是商业行为,而百货大楼、综合商店、批发市场等传统商业组织形态仅仅是整个社会大商贸业这座冰山中露出水面的一部分。

二 重新思考商贸流通业在现代市场经济曲线中的座标作用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总认为商贸业的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非生产性劳动,商贸业只是生产与消费的中介,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间环节”。现在看来,有必要在传统认识的基础上超越传统对商贸业在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地位与作用重新认识。因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进一步重视流通在经济市场化、生产社会化中的重要性,下决心解决流通中的新问题。而且,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和国民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加快,流通对生产的制约作用确实越来越突出。对流通与交换重要性的问题,我认为重温一下百多年前革命导师恩格斯的一系列著名论断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恩格斯所处时代正是第二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期。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电力的运用为标志,带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产业的成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化、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化使生产过程与交换过程更加密不可分。恩格斯敏锐地觉察到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生产与交换的相互制约关系,第一次在经济学中生动而深刻地把生产、交换比喻为经济曲线的座标:“生产和交换是两种不同的职能。”“这两种职能在每一瞬间都互相制约,并且互相影响,以致它们可以叫做经济曲线的横座标与纵座标。”[5]恩格斯的这一结论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再生产原理中关于生产与交换相互关系的理论,同时他当时也是对杜林否定流通和交换的谬论的一种批驳。杜林认为:“交换或流通只是生产的一个项目,使产品达到最后和真正的消费者手中所必须经历的一切,都属于生产。”[6]很显然,杜林的这一论断是脱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实际的。正如恩格斯批驳的那样;“杜林先生把生产和流通这两个虽然互相制约但是本质上不同的过程混为一谈……他这样做只不过是证明:他不知道或不懂得正是流通在最近五十年来所经历的巨大发展。”[7]恩格斯在重视交换在经济坐标中作用的同时,还特别将交换与生产一样视为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从这一基本论断出发,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在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8]这清楚表明,交换作为经济曲线的座标之一,不但影响制约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恩格斯如此重视商贸流通产业,一方面与他亲自从事过商贸流通产业的实践有关,另一方面是他对“流通最近50年来所经历的巨大发展”高度关注与科学研究的必然结果。

今天,我们正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不断深化的时代,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资本主义经济也由于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出现了一系列非本质的新变化。这些变化都是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末曾有过的。在这些变化中,我们可以更为深刻地感受到:市场流通和交换问题在世界经济坐标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这是因为:

1.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科技成果的迅速商品化,使进入流通领域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商品种类、数量急剧增多,流通规模急剧扩大,以世界出口贸易额为例,已从本世纪50年代的年出口贸易额几百亿美元,增加到90年代中期的年出口贸易额6万亿美元以上。

2.科技知识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如美国90年代中期已达到80%以上),使商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大量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流通领域、流通结构、流通手段、流通方式、流通组织的创新性、变革性日益突出。

3.科技知识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如美国90年代中期已达到80%以上),使商品寿命周期不断缩短,大量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流通领域,流通结构、流通手段、流通方式、流通组织的创新性、变革性日益突出。

3.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使商品流通、资本流通互相渗透,搞活流通、扩张市场成为各国之间经济商战的主要内容,也成为各国经济避免和防范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美国90年代以来正是利用知识资源的优势不断提高本国经济在市场中综合竞争力而创造了持续9年较高增长的奇迹。

4.90年代初以来,世界冷战局面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WTO”(世界贸易组织)、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BRD”(世界银行)等一批国际性经济组织更为顺利运转,各国经济与贸易的自由化、开放度不断提高,流通和交换越来越成为维系各国经济联系的主要物质内容和基本方式,出现了资源配置空间的世界化,但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国情差异的多元经济格局,市场流通中的国际摩擦与冲突也不断发生,解决国际流通中的矛盾和冲突就成为各国政府和各种国际经济组织一种经常性目标。

5.电子计算机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空间市场,新型的非现金交易、电子商务等的出现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无形商贸新大陆”,对传统商贸业的经营理念、组织架构、运行轨迹、经营手段、宏观调控等均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优化调整传统商贸业的同时,中国必须高度重视新型商贸业的发展,以免在新的市场空间又一次留下遗憾与惋惜。

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说明商贸流通业的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在我国更是如此。在一定意义上而言,商贸流通业已由过去的“中间环节”转变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下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中心环节”。肩负着整个社会大流通使命的商贸产业,其经营和管理商品流通、资金流通、服务产品流通的职能,直接关系到经济体制转换的成功,关系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其经济坐标的中心作用将更加突出。

三 入世后中国经济成长新阶段商贸流通业地位的特殊性

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世之际的中国经济处于一个特殊的成长新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一是新旧体制转换的速度加快,正处于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断弱化、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生长的双重体制交替时期;二是短缺经济在大多数竞争性领域基本结束,卖方市场格局正向常态性买方市场格局变化,需求约束成为市场发展的主要约束,通货紧缩成为新的“市场威胁”;三是经济增长将主要靠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及出口需求的共同拉动,由于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扩大基础产业投资需求与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使经济保持持续性的适度快速增长;另外中国人世后在世贸成员在将享受最惠国待及普惠国待遇,可进一步扩大商品出口需求,拉动国内经济增长;四是以市场为导向的适应消费结构类型转变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将会加快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的创新,将会进一步从总体上提升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五是中国加入WTO,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程度不断提高,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也不断提高。中国经济发展既遇到新的机遇,又会受到新的冲击。

处于中国经济成长新阶段的社会商贸流通领域,也因上述因素出现了自身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主要是:

1.商贸流通业领域外资企业的进入与市场份额的分割,商贸业竞争更趋激烈。中国加入WTO后承诺开放服务贸易,国内批发业、零售业及其他服务业都会逐步开放。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商贸业向外商开放,外资商贸业进入中国商贸流域的比重上升,无论其独资、合资、合营,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内商贸业的发展会带来冲击。这些因为中外商贸业不是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的竞争,外资商贸业拥有明显规模优势、资金优势、人才优势、管理优势,如美国沃尔玛边锁商业公司1997年销售额就达1500多亿美元,比中国100最大的零售商业销售额总和还多几十倍。特别是在网上市场电子商务与网上营销的竞争方面,外资商贸业更具有明显的优势。

2.流通领域的任务将更为繁重,这是因为随着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进入市场流通的物质性商品和服务性商品将不断增加,与此相适应,资金流通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流通既关系到社会产品的价值实现,又关系到整个社会资本营运能否顺利进行。同时,在买方市场格局下,需求约束与通货紧缩成为市场发展的主要矛盾,如何启动有效需求、缓解通货紧缩,商贸流通业的使命更是非同一般。此外,流通领域的发展还关系到整个市场和社会稳定。如商品流通中的价格问题、资金流通中的利率及汇率变化,就直接与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和波动有联系。因而,流通不单单是再生产的中间环节,也是社会经济活动顺利循环的前提和保证,从一定意义上看,变成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

3.结构调整、体制转轨、市场转型过程中的许多经济矛盾和问题都会在流通中凸现。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一系列浅层与深层次的问题。(1)有多年来旧体制延续所积累起来的问题,如行政权力误导资源配置形成的盲目重复建设、重复生产造成大量产品同构和过剩,使全国商品库存积压达3万亿元以上。(2)有新旧体制并存和摩擦中产生的新问题,如市场中的权力“寻租”活动,加剧流通成本上升及流通混乱的问题。(3)社会再生产诸环节不断产生的问题,如生产结构滞后消费结构变化,许多传统工农业产品生产格局与居民消费需求升级不相适应而产生的矛盾。(4)各个经济主体在竞争中的利益冲突矛盾也会在流通运行中经常显现出来。

4.买方市场局势下,流通中出现的问题往往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恩格斯曾经深刻论述过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作用,“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扩张”,从而出现一种“市场阻力”[9]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也应注意“市场阻力”问题,防止买方市场恶性化,因为恶性的买方市场就是市场危机。我国市场刚刚呈现买方市场时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商品相对过剩现象,一批主要农产品滞销压库,相当多工业产品销路不畅;而商品流通滞阻又直接制约资金流通,加剧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三角债务链”,形成特殊的货币“流动性陷阱”;国有企业下岗工人增多也与企业产品滞销直接相关,因而流通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特别引人注视。

5.市场经济发育初期的市场秩序混乱使流通管理的难度加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发育初期阶段,旧的流通秩序被打破,新的流通秩序尚不健全,流通的无序化问题仍然突出。如政企不分而出现的权力寻租和贿赂交易,单纯在流通领域追逐财富分配份额的最大化而出现的种种掠夺经营,如欺诈、卖假贩假等;还有犯法的黑市交易,如走私贩私和从事黄、赌、毒经营,此外,还由于市场道德约束不全而大量产生的违规、违纪、违约的交易行为。上述问题,也与市场经济发育初期,流通领域进入成本低、大量经济主体涌入流通领域低水平简单重复经营的状况有关。正因为流通主体的迅速增多、流通行为的复杂化,再加之流通秩序不健全,因而商贸流通管理的难度加大。

从以上不难看出,经济发展新阶段流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问题确具有特殊性。随着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加深和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流通的地位将更加突出。正如朱镕基总理早在1997年1月就指出的:“要把流通放在国民经济更加突出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真正搞好,解决好流通问题十分重要。”[10]对于主要从事社会商品流通、资金流通、服务产品流通的大商贸产业来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定要深刻认识流通的“突出地位”,并努力实现流通突出地位的功能,为促进21世纪中国经济的健康、持续、高速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

收稿日期2000-07-04

标签:;  ;  ;  ;  ;  ;  

重新审视现代市场经济下工商业的发展空间和特殊地位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